白岩松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岩松,蒙古族,1968年生于内蒙古,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就职于《中国广播报》。
1993年,白岩松出任“东方之子”栏目首任主持人,1996年任“东方时空”改版后的总主持人。
之后,他勇于突破,出任“新闻调查”首任主持人兼出镜记者;创办“时空连线”“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2008年,与同事创办“新闻1+1”。
同时,白岩松参与主持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还承担大量特别节目的策划、撰稿与主持工作。
1997年,参与策划撰稿并主持的十五大特别节目《中国之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5年,策划并撰稿主持的《岩松看台湾》成为建立海峡两岸新闻沟通平台的特别节目;而2007年推出的《岩松看日本》更成为两国“破冰之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2000年出版的《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认为“出口成章”是对一个人口才的最高评价。
今天,除了每周六期的日常栏目,白岩松的另一项重头工作在新闻现场―事实上,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始做直播起,从香港、澳门回归到汶川地震、奥运会、神七升空,他从未落下过一次。
荧屏上的白岩松似乎无所不通:民生、国际关系、航天技术,甚至奥运会的击剑比赛,他都能应对自如。
不过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名嘴谈得更多的是他“出口成章”背后。
踉跄的职场第一步
1989年大学毕业时的白岩松求职之路并不好走:和每个外地生源一样,他首要考虑的是解决北京户口。
循着这一思路大四开学不久先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然而经历几个月从城东到城西的往返奔波之后被告知当年没有“中文编辑”的招聘计划;接下来的招数便没了章法,仓促地撒简历,一有机会就去面试,回老家、去青岛、到广东等等思路都曾在脑海中闪过,直到有一天遇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补招,自觉没什么希望的白岩松顺利被录用;却人生如戏,报到时被告知取消接收,因为有几封匿名信罗列了他一些问题。
绝望的白岩松跑到圆明园划了一下午船,然后决定抓住最后的希望奋力一搏。
离报到截止时间还有5天。
他在这5天里寻找各样证人整理各种证明材料,每天把有关材料送到广电部。
来回50多公里就靠骑单车,一天只吃一顿饭。
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个下午,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接下来和其他新同事先到北京郊区学习一个月,又下乡锻炼一年。
然而考验并没有结束。
不知是否受到匿名信影响,白岩松被分配的部门既不是帮过忙的新闻部,也不是14个专题部门,而是《中国广播报》―一份印象中以刊登节目表为主的报纸。
记者:您现在是知名主持人,很多人看到这层光环不免猜想您真是一个幸运的人。
但了解一些过去的经历之后发现似乎也不是这么回事。
您怎样看待运气?
记者:您作为主持人,表达某些观点时遭到过质疑甚至网上的批评,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白岩松:中国媒体过去十年的重点是人和舆论监督,使传媒更有力量。
而未来十到二十年的重点应该是: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起码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目标。
大家不要以为时代都进步到这个地步了还要谈常识,我觉得大量糟糕的东西在于违背常识。
理性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如果总是情绪化地骂人,不考虑理性的战略、策略和对策,那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大国。
在此过程中媒体有无数工作要做。
我准备迎接骂声和不理解的声音。
就像当初我反对抵制家乐福,当时骂的人非常多。
可能100个人骂了你,很痛快,可是还会有5个人骂了你之后会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他最后改变了。
下一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又有5个人觉得你说的是对的。
就是说,使得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不那么顺畅。
我猜想,那时有无数人看法和我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不说呢?所以当时我很沮丧,很多人在回避,明哲保身。
我觉得有话语权的人在那个时刻应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勇敢地说。
想着每天说的话所有人都爱听,就失职了。
来源: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