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划分历地图

合集下载

中缅边境纪实

中缅边境纪实

我从04年开始,因为工程施工的需要,就经常穿梭于云南边境和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有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到过曼德勒省和实皆省.因为是国防工程,当初出境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公司员工都签订了保密协议,所以,几年以来,很多身边的朋友只知道我经常去那边,但具体做什么不清楚,有些朋友也在背后悄悄议论我该不是在贩毒啊什么的,没有办法,最多只能说说是在那边修公路,修水电站,当民工而已.随着大部分的工程完工,人员也全部撤回国了,部分员工在今年10月份更要到遥远的非洲尼日利亚去施工.现在,报纸上已经开始在公开说一些有关我们施工的工程了,除了有些还是不能说的,能说的就我所知道的写一些出来.现在才知道,如果心中有秘密又不能说的时候,是多么地难受和孤独,希望自己以后永远不要再参与类似这样的项目了.关于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我04年进入缅甸时,这个项目都已经实施几年了.去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报纸在公开讨论绕过马六甲海峡从缅甸和巴基斯坦修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到云南的事情,今年也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态度:一定要与缅甸协商,修通这个管道.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管道已经在缅甸境内基本修好,除了还有一段被缅甸地方军阀控制的地段还没有修建,剩下的就是国内部分了.这个管道的意义重大,中国在10年前就已经静悄悄地搞这个事情了.曼德勒以南的部分是如何修建的,我无从知道,因为没有参与,但曼德勒省以北的掸邦确实是我们中国人修建的.而且还不止一条管道........施工的主体全部是中国的武警专业施工部队,这些施工部队在国内是不会配枪的,但在缅甸,全部配备枪支,甚至还有重型武器,警戒施工的通常有三道防线,最外围防线是缅甸政府军部队,第二道防线是缅甸的特区部队,第三道防线就是我们自己的武警部队.当然,我们的施工部队在缅甸的正式名称不是什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至于是什么名称,想必各位网友是不难搜索到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随着管道工程向中国边境的不断延伸,缅甸政府军已经没有办法再进行第一道防线的警戒,这是由于缅甸国内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在掸邦北部,实际上以前就是缅甸共产党所控制的,缅共瓦解后,这个地方缅甸政府军依然无法实际控制这个地方,因为缅共的部队还在,只不过分裂为几个党派和军阀了,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停火协议,成立了三个特区,就是第一特区\\第二特区,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是在克钦邦。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一、缅北地区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

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

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

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至纫睦谊。

”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慨送给了缅甸。

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澜沧江湄公河地图简介

澜沧江湄公河地图简介

澜沧江湄公河地图简介澜沧江湄公河地图简介澜沧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

她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脉岗果⽇峰的扎曲,流⾄昌都后始称澜沧江。

南流⾄云南省南腊河⼝出境,出境后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太平洋。

长达4900公⾥的澜沧江-湄公河,连接着中国、缅甸、⽼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六国的⼈民共同拥有着这条⼤河。

在中国境内的澜沧江长达2100多公⾥,在⽼挝境内长777公⾥,有234公⾥是在⽼挝和缅甸之间穿过,有970多公⾥是⽼挝泰国之间界河。

在柬埔寨境内长500公⾥,在越南境内长230公⾥。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积81万平⽅公⾥。

澜沧江湄公河地图简介澜沧江上游以类乌齐河⼝为界,全长556公⾥,⼭势⼀般较平缓,河⾕平浅,年径流深度为200毫⽶。

以下为中游峡⾕区,全长821公⾥,河床坡降⼤,⾕形紧窄,⽔⾯宽120⽶左右,年径流深度为400~700毫⽶。

功果桥以下为下游,两岸⼭势降低,窄⾕与宽⾕相间出现,年径流量为200~400毫⽶,是河川径流量的主要来源。

戛旧以下进⼊西双版纳,地势更为低平,河道流经峡⾕和平坝,形成串珠状河⾕。

澜沧江是以⼤⽓降⽔补给为主,辅以地下⽔和⾼⼭冰雪融⽔补给的河流。

上游段⾼⼭冰雪融⽔占有⼀定的⽐重,地下⽔补给⼀般也占年径流量的50%左右。

⾃中游段开始,⾬⽔补给逐渐增⼤,地下⽔和冰雪融⽔补给相应减少。

⾄下游段,⾬⽔补给已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

上中游冬季的年径流量⼀般不到全年径流量的10%,春季可达10%以上,夏季可占50%左右,秋季径流量仍可占全年的30%左右。

最⼤流量⼀般出现在每年的7⽉或8⽉,最⼩流量多发⽣在1⽉或2 ⽉。

下游段每年7~10⽉都有可能出现最⼤流量,其中以8⽉为最多,最⼩流量以5⽉最多。

澜沧江的河床落差达4600⽶,平均⽐降为2.2‰,其⼲流蕴蓄的⽔能资源约为2700万千⽡,极具开发潜⼒。

中国已先后在澜沧江修建了漫湾、⼤朝⼭、⼩湾三座⼤型⽔电站,总装机容量共达705万千⽡。

中国边界争端

中国边界争端

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
陆地边界争端:朝鲜 ,印度 ,越南 ,缅甸, 蒙古 ,巴基斯坦 ,阿富汗,尼泊尔,哈萨 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老 挝。 领海岛屿争端 :日本 ,朝鲜 ,韩国 ,菲律 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越南 ,文 莱。 共18个国家,可见中国周边形势严峻!!!
未定界地区的划分办法
• 按照国际惯例,对于未定界地 区的划分,一般是看历史上, (主要是指近代以来,否则一 直翻历史老账,多数地区就会 出现一大堆主人),谁对要求 的地区进行过较长时期的实际 管制,而且在管制期间,有没 有对此地区的官方争议(注意, 有没有争议,而且是官方争议 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进行了 管制而又没有争议,按照尊重 历史现实的通行原则,即使没 有正式定界,该地区一般也被 承认为该国(实际管制国)的 合法领土。
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
•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在1997 年就有争议的乌赤别里山 口和喀喇杂克山口两地区 达成协议。2002年5月塔总 统访问中国,同意把靠近 帕米尔地区存在争议的 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 3.5%共大约1,000平方公里 的领土交给中国,从而结 束了边界争议。但帕米尔 地区问题却未能解决。
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
为何放弃藏南地区? 老毛出其不意打了阿三个冷不防,在印军全 国动员准备大规模反击前先撤了,让阿三想还手 却找不到对手,既教训了一下尼赫鲁以防其进一 步蚕食西藏领土,又在国际上打出了和平仁义之 师不可轻侮的国威。 而停战后如果死守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部 分地区,大雪封山后,断绝后勤补给的进攻部队 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那么藏南就会成为我们的 伤心之地,象黑洞一样把中国极其缺乏的战略资 源和国力吸卷进去,最终危及全局的安定。毛泽 东的战术是高超的战略手法 。

缅北与缅共三角区

缅北与缅共三角区

【地缘看世界(二十九)】中南半岛——缅北与缅共三角区2013年03月02日18:03:43关于缅北的战略意义,相信大家已经比较清楚了。

说穿了缅北只是一座桥,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沟通中印。

这一区域如果在印度手上,最多可以保证印度的安全,由于地势的关系,并不会对中国的西南地区造成地面威协。

但如果被中国控制,则印度的东北地区,及缅甸本部都将受到极大的威协。

这也就是英国人当时软硬兼施,一定要将麦克马洪线划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的原因。

有了这两条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脉做为天然屏障,英国人,包括他的后继者印度和缅甸才会感到安全。

让我们先全景式的观察一下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地缘位置。

上图之前我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过,即使中国占有地缘优势,并在战争中重复1962年的胜利,中国同样无法在藏南立足。

印度在经受住第一波攻势后,可以依托东北部地区所积蓄的人力和资源,对进入藏南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行反攻。

当然从军事的角度,中国可以从亚东向南攻击,快速通过锡金,占领印度东北地区与恒河平原之间的那个脆弱的连接点(前提是中国通过政治手段使孟加拉保持中立)。

这样似乎可以将整个印度东北地区与印度本部分离,并以此为基地与印度长期对抗。

这个军事上的假设十分诱人,印度东北部地区的这种“亚飞地”状态也似乎表明这并非痴人说梦。

但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战争初期,中国需要从内地调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才有可能消化印度东北地区,亚东、达旺这两条青藏高原上的通道,很难承担起这个重任。

而在印度东北地区已经有上百万人口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有可能遇到的麻烦远比在阿克赛钦无人区要多的多,因此中国并无可能在没有稳固后防的情况下和印度本部进行对抗。

当然,你也可以想象印度东北部及藏南的那些黄种人的部族会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进行这种政治上的策反工作正是北京政府所擅长的。

不过这毕竟是在一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环境上,北京方面并不可能象在国共内战时那样,将大部分希望寄托在政治因素上,因此军事上的考虑仍是首选。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

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土地,失去220平方公里,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要了解此次划界的来龙去脉,还要上溯到晚晴时期。

14世纪中国明朝建立后,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宣慰使,其中的两个宣慰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邦(今云南边界以西)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今云南边界西南)。

比现在的边境线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

明朝后期国势衰弱,缅甸东吁王朝趁机举兵北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养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云南边界大幅内缩。

清朝统一后曾收复部分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但随着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吞并缅甸以后,英国于1886 年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其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

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英国后来又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 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中缅边界问题开始凸现。

逐渐形成了三段“未定边界”。

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即“缅北争议区”;中段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永租”地——猛卯三角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都边界未定。

所谓的“缅北争议区”在历史上的明朝前期曾经隶属过我国。

这一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

而江心坡是位于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只是“缅北争议区”的一小部分,明初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统治,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占据了孟养土司府。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中南半岛简介

中南半岛简介
● 中国国内缺少中南半岛古代诸王朝史专著译著。国外经典学术著作也不少,可惜没有被国内出版 机构引进翻译。曾是中原王朝的交趾郡、永昌郡、安南都护府及其属下各正郡(州),以及港宣慰司、安南都统使司等等。
地形地貌
● 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 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 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
● 《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厄立特里业海 航行记》关于印度东海岸以东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条路线。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 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 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 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 等珍品”。
● 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浑圆形,高原侵蚀面发育。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一般以克拉地峡为界。在 构造地势上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地位于中部,向东西两侧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条大致平行的山岭,纵 贯南北,因久经侵蚀,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汉山仅2190米。掸邦高原海拔 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层构成,并有花岗岩侵入体。高原面上有许多深切的峡谷和高出地表 800~900米的山峰。脊岭和沟谷交错,地面侵蚀剧烈,西部有一个南北长达600~700千米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 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掸邦高原以及越南和老挝的北部, 喀斯特地势广布,是著名的风景区。

中缅边境划分历地图

中缅边境划分历地图

第一张,清末的《皇舆一览图》基本上以实际控制线绘制了清末中国疆域大家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的画法(江心坡在界外)
第二张,民国北洋军阀(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全图》
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依然在界外)
第三张,民国国民政府(南京政府)时期的白描《中华民国全图》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依然在界外)
本帖最后由何源于2009-5-16 20:28 编辑
第四张,1949年后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台北政府)的《中华民国全图》
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被划入版图,并且已经不是两江之间的小片土地了,而是延伸到了印度,相当夸张,由此得出所
谓中共割让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卖国”行为)
不得不说,地图上开疆扩土是很容易的事情,多费点墨水就行了
第五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收回片马三城,放弃南坎,换取班老、班洪)
是否卖国,请对比第一张到第三张
这个是1945——1953年间的中华民国全图
87_37753.JPG (128.62 KB)
还有一种画法(在现存地图上盖章),印的大意是:经蒙古人民公投,我
政府已通知库伦政府同意其独
立!
87_37803.JPG (133.38 KB)
有四个这样的特区
1.果敢
2.瓦邦
3.克钦
4.勐拉。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1952年8月,我从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调到外交部,被派往中国驻缅甸使馆担任学习员,学习缅甸语。

从那时起,一直到1960年被调回到外交部亚洲司工作,我在驻缅甸使馆工作了8年,有幸作为翻译和工作人员参与中缅边界谈判。

这里仅就我所经历的中缅谈判过程作一简要回顾,并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缅甸是中国山水相依的近邻。

中缅两国的交界地方多为深山老林,当地的很多土司既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又接受缅甸王朝的册封。

中缅两国间的疆界划分比较模糊,过去并不存在边界问题。

直到近代,英国不断入侵缅甸,并最后将其吞并,这才产生了中缅边界问题。

1894年和18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两次签订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条约。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和缅甸有共同边界2000多公里,大部分已经划定,但是有3段还存在着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一,阿佤山区一段。

中英两国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签订的两个中缅边界条约中对这一段边界曾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

为造成既成事实,英国在1934年初派遣军队进攻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所辖地区,遭到当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1941年,英国乘当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面临危急情况之机,以封闭滇缅公路相要挟,同当时的中国政府于6月18日以换文方式在阿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其片面有利的边界。

这就是所谓“1941年线”。

由于不久就发生了太平洋战争,在这条线上并没有树立界桩。

1 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剿国民党军队李弥残部的时候,越过“1941年线”,在“1941年线”以西大约占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缅甸政府当时并不清楚,没有马上提出交涉。

第二,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畹三角地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盘点中国与各邻国分界

盘点中国与各邻国分界

盘点中国与各邻国分界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已与12个国家划定边界,但仍与印度与不丹两个国家存在边界争议。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另一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与俄罗斯、老挝和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与中国划定边界的国家及分界历程1、与缅甸划界1950年6月8日——与缅甸建交。

缅甸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1960年1月28日——两国总理于1月28日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上签字。

1960年10月1日——《中缅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

《中缅边界条约》的主要内容有,缅甸同意把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归还中国;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关系,考虑到缅甸的实际需要,中国同意把这个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移交给缅甸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同时为了照顾历史关系和部落的完整,缅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辖区(面积约189平方公里)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双方同意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一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外,按传统习惯线定界;中国政府根据一贯反对外国特权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政策,放弃1941年中英换文中规定的中国参与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奈温在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互致祝贺。

资料图2、与尼泊尔划界中尼边界全长1400多公里,地处喜马拉雅山脉。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已进行过两次边界联合检查。

中尼边界是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1961年划定以来,双方从未发生过争议。

中缅边界勘察

中缅边界勘察

中缅边界勘察5月27日至31日,中缅边界勘察小组联合检查了缅甸掸邦北部木姐市第S78-1和S79号界碑之间,以及南坎市第S62-1和S63号界碑之间的“不清楚边境线”。

此次并非重新测量,而是在以往边界条约和地图的基础上,双方共同重新树植第29号和第33号木椿。

缅甸媒体称,该措施是为方便双方居民明白基本边界概念和行政人员执行任务,是落实1960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和1995年签订的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小组所绘制的地图和操作细则。

由于缅甸国内政治变革、民族武装冲突等原因,近几年来中缅边境正在经历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两国政府间的边界行动自然引起了外界关注。

中缅边界如何确定全长约2210公里的中缅边界线,中方一侧为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缅方一侧为克钦邦和掸邦。

1950年6月8日中缅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1月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同年10月1日签订边界条约。

1960年至1961年中缅双方勘定边界,并于1961年10月签边界议定书,除西端终点因中印边界问题未能确定外,双方在边界全线进行了实地勘查并竖立了界桩。

原本山水相连、你来我往的中缅边境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当地边民多为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联姻、互市往来十分密切。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迁,现代国家概念的越来越严格,传统的边境情况也影响到边民的传统生活习惯。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部分界桩可能被移动或损坏,有的界桩方位物也有了一些变化,因此每隔一段时期都需要中缅双方进行实地堪察,并解决各种问题。

1949年中共建政后,清晰划分每一处边界成为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中缅边界是中国政府着手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并希望以此为开端,提供范例和创造经验,争取同其他邻国逐一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当时,虽然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但仍有三段因为历史原因还存在问题:南段佧佤山区、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也称南畹三角地)及尖高山以北段。

另外,在中国过去的清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由于地理知识有限,又没有进行很好的勘测,因此绘制的地图非常粗糙,不但地图的变化有六次之多,而且对中缅未定界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划法。

一块被缅甸占据的富饶国土——江心坡

一块被缅甸占据的富饶国土——江心坡

一块不属于我们但是是我们的国土——江心坡“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东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

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版中国地图中,把它们都划入中国版图)。

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

认为江心坡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主要根据,是江心坡地区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养、里麻等地土司(孟养土司的管辖地还要越过江心坡以西)曾受过明、清两代王朝册封。

说起来,土司制度确实是中国控制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手段,绝大多数原册封的土司领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历史上册封的藩属地域极其广大,认为所有接受过中国册封,向中国皇帝名义上称臣的地区,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客观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近代以前,四至边界一向多是模糊不清的,而在很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南,统治方式又多是采取流官制度加以“羁縻”,更加剧了固有领土确切范围的模糊程度,往往只有一条所谓的“习惯线”。

而这种“习惯线”又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土司、头人与中原王朝的亲密、认同或者说同化程度。

一般来说,离开中原王朝直接统治区域越远,文化认同性越少的势力,其独立性就越强,与中国的联系就越淡漠(包括中国自身对其的重视程度)。

有的遥远地区的流官在当时究竟是属于“内藩”还是“外藩”,本身就是大可置疑的。

而具体到中缅边界地区,情况就更为复杂。

中缅边境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大小不一的争夺战。

明代开设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

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载:“缅甸(东吁王朝)统一的最后完成,是在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1581年)。

莽应龙先于1555年占领阿瓦,1556至1557年建有征服了北部掸族诸小国,东部国境到达泰国境内。

缅北军事地图 作者

缅北军事地图  作者

缅北军事地图作者:龙的传人1、缅甸军政府制定的全国行政区划图;(作者——红袍萤火虫)2、缅甸新都内比都行政区划图;(作者——红袍萤火虫)2005年11月6日,缅甸军政府从仰光迁都至彬马那(Pyinmana),2006年军人节正式宣布新都名为内比都(Nay Pyi Taw,皇家首都之意)。

2010年8月21日,军政府正式发布通知,调整行政区划。

内比都下辖1个区(District)、8个镇(Township)。

1区: 内比都区(Nay Pyi Taw District);8镇:Zeyathiri镇、Zabuthiri镇、Dekkhinathiri镇、Ottarathiri镇、Pobbathiri镇、彬马那镇(Pyinmana Township)、莱韦镇(Lewe Township)、达贡镇(Tatkon Township)。

内比都系从原曼德勒省(Mandelay Division)央米丁县(Yametion Country)析出彬马那(Pyinmana)、莱韦(Lewe)、达贡(Tatkon)3镇,并从原彬马那镇(Pyinmana Township)析出内比都区、Zeyathiri、Zabuthiri、Dekkhinathiri、Ottarathiri、Pobbathiri五个镇,组合而成。

3、缅甸掸邦武装割据图;(作者——红袍萤火虫)2010年4月10日至4月26日,据中缅边境的消息来源称,内比都要求将停火组织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North,SSA-N )900至1000人改编为三个营。

但是这一协议未能在内部达成一致,北掸邦军疑因此分裂为两部。

在掸邦南部,缅军已经发起对泰缅边境佤联军(United Wa State Army,UWSA )171军区的军事行动。

佤邦拒绝了4月22日内比都军队整编计划的最后期限。

因为担心由此招致缅军的攻击,大批佤邦民众逃往泰缅边境的山林。

据掸邦南部Mongton镇Nakawngmu 地区的本地消息称,从上周起,佤邦村民及佤联军南部171军区的家属大批逃往山林,一些还流向泰国的边境城镇。

中缅边界的变迁

中缅边界的变迁

【历史地图】中缅缅边界变迁“”缅”字表示遥远的,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所以“缅甸”的意思是“遥远之郊外”,这就是古代中国西南人对这片土地的称谓。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

相传公元前200年,骠人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

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流域并建立统治政权。

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并于1044年建立蒲甘王朝,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

元缅中行省 1283年,元军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元朝在缅甸设缅中行省。

实际为军事行中书省,与元朝其它的行中书省不同的是,其所在地缅国(蒲甘王朝)并未因该行省的设立而消失,因此保持很强的独立性。

行省丞相由缅国(蒲甘王朝)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

国王、世子受元朝册封,因此,缅国(蒲甘王朝)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辖,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并不同,相当于当代的特别行政区。

缅中行省撤销之后的蒲甘国仍是元朝傀儡。

(缅中行省又称征缅行省,代缅国(蒲甘王朝)而置,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并不同,相当于当代的特别行政区。

于元世祖时期短暂设置,后蒲甘复国,但仍归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明三宣六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忠于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明军将云南纳入版图。

同时明廷在云南“外围”设有六个松散的土司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宣慰司(即缅甸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宣慰司(即兰纳王国,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细数中缅边境有几个口岸通往缅甸

细数中缅边境有几个口岸通往缅甸

细数中缅边境有几个口岸通往缅甸今日汇率:中缅 1:203.05,缅中1:0.004925缅甸,有四个重要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它们分别是克钦邦、果敢特区、佤邦、掸邦第四特区。

四个邦都有各自的特点,瑞丽口岸对面主要是克钦邦产翡翠,四个邦中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是佤邦,果敢是最早独立成立特区的,第四特区最小但是地理位置特殊和中国关系也好。

听说,缅北的四个地区的形成跟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残部关系非常大,历史渊源也特别长久,在此就不一一说明。

云南省与缅甸相邻边境州市情况简介一、腾冲市与猴桥口岸接壤的是保山腾冲,面积5845 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 25 种民族。

全县辖 18 个乡镇, 2004 年末总人口为 61.6 万人。

腾冲北、西北与缅甸毗邻,与缅甸克钦邦山水相连,国境线长 148.075 公里。

腾冲自古就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通商口岸和边防重镇,“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就通过腾冲进入缅甸。

历史上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首开世界翡翠加工先河,是东南亚珠宝玉石集散地,被喻为“极边第一城”。

沿腾密公路,腾冲县城至境内黑泥塘山口中缅边界南4号桩,国内线长84.4公里,国外线经甘稗地、昔董赛罗、瓦宋、弯募至无钦邦首府密支那,国外线长142.6公里,腾密公路总长227公里。

沿中印公路,由密支那至印度雷多,总长446公里。

密支那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是中印公路的中间站,为仰光至密支那铁路的终点,伊洛瓦底江航运的起点,江面宽2公里,高有码头和客货轮船,有铁路和公路通往印度各大城市,是中国通往鳊洋陆路交通最近的一条路线。

现在,腾冲境内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还有滇滩、自治、三岔河等 16 个口岸和通道。

二、思茅市思茅市,4.5万平方公里,有十个县(市),有人口248.03万人,下辖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分别同缅甸接壤。

除陆地相连外,还有澜沧江、李仙江、南卡江三条水路通往国外。

澜沦江出境后称湄公河,通往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
1941年交换线:1941年民国政府用换文形式被迫同意英国提出的中缅界线,是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危险高峰期 被迫换取英国支持(不阻扰)抗日的产物(英国发出封闭中国战时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卑鄙威胁)。
不能混淆麦线缅甸段与1941年线的性质差别:一个是掠夺,一个是利益交换。印度混同麦线缅甸段与中缅界 1941年线,欲参照藏南段。
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流域在元代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该地归于丽江土知府;清代中叶,该 地接受维西康普土千总管辖;嘉庆初年,独龙江上游地区被赠与西藏察瓦隆土千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贵总督锡良派夏瑚巡视了独龙江一带,逐村委派原来的头人为伙头和甲头,并 分别发给委任状一张和小红帽一顶。1930年,中国内政部及外交部会派滇缅界务调查专员尹明德等人进行调查时, 还发现独龙江下游地区仍有宣统年间发给的印照文件。1912年,独龙江地区被划归菖蒲桶(今贡山)殖边公署。
1914年的西拉姆会议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麦克马洪线”。整个伪造过程在1935—1938年。
“麦克马洪线”的降生,乃是在西姆拉会议召开20多年后,由一批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官员采用编造历史、 销毁证据,甚至出版伪书等不光彩的手段制造出来的。
新闻图片1935年12月7日,印度阿萨姆政府首席秘书在一封给卡罗的回信里如此说道:“我们这些年一直将 麦克马洪线看作西藏的边界,我们不知道1914年以来曾对该线以南地区提出过任何要求。”这是“麦克马洪线” 这个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这个词的出现,意味着英国对西姆拉会议历史真实的篡改。此后,英国政府印 度当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件伪造,力图将子虚乌有的“麦克马洪线”坐实为“历史事实”。
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麦克马洪线,1936年才首次公开提及此线。 1、噶夏地方政权反对 当代名称区域关系英印政府对划界一事秘而不宣,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中央政府并不知道,达赖喇嘛 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 2、历届民国政府反对 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反对。因为没有达成一致,所以英国自己也并没有将麦克马洪线作为边界线。直到 1936年,麦克马洪线第一次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标注为“未标定国界”。但即使是“未定”,也遭到了中 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 麦克马洪线地势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 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态度。 1913年10月13日,英国、中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缅边境划分历地图
————————————————————————————————作者:————————————————————————————————日期:
第一张,清末的《皇舆一览图》基本上以实际控制线绘制了清末中国疆域大家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的画法(江心坡在界外)
第二张,民国北洋军阀(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全图》
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依然在界外)
第三张,民国国民政府(南京政府)时期的白描《中华民国全图》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依然在界外)
本帖最后由何源于2009-5-16 20:28 编辑
第四张,1949年后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台北政府)的《中华民国全图》
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江心坡被划入版图,并且已经不是两江之间的小片土地了,而是延伸到了印度,相当夸张,由此得出所
谓中共割让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卖国”行为)
不得不说,地图上开疆扩土是很容易的事情,多费点墨水就行了
第五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注意西南边疆中缅边界(收回片马三城,放弃南坎,换取班老、班洪)
是否卖国,请对比第一张到第三张
这个是1945——1953年间的中华民国全图87_37753.JPG (128.62 KB)
还有一种画法(在现存地图上盖章),印的大意是:经蒙古人民公投,我
政府已通知库伦政府同意其独
立!
87_37803.JPG (133.38 KB)
有四个这样的特区
1.果敢
2.瓦邦
3.克钦
4.勐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