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黎巴嫩内战的原因
1、长期的教派割据
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信仰伊斯兰教和信仰基督教两大宗教的居民组成的国家。到1984年,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占60%,信仰基督教的人口占40%。黎巴嫩政府是“建立在教派结构的基础之上”,政体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这在20世纪是一种很特殊的国家组织形式。
2、教派政治体制的确立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加紧瓦解,分割奥斯曼帝国的过程中,就利用黎巴嫩的上述独特形势,为其入侵中东服务。1861年6月9日,法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在君士坦丁堡共同签署了一项组织法令。
主要内容:①规定黎巴嫩为奥斯曼帝国内的一个“自治区”,土耳其军队不再驻在境内,黎巴嫩公民没有服兵役和向土耳其政府进贡的义务。②法令规定新国家“由土耳其政府任命的、并经签字国同意的、一个信基督教的行政长官来统治”。③规定“成立一个由各教派代表12人组成的民选行政议会协助长官工作”。 这是首次正式确立黎巴嫩以教派归属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3、人口比例的失衡与1958年内战
长期以来,穆斯林的人口增加较快。到20世纪50年代,穆斯林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基督徒。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加,他们要求重新分配国家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基督教徒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他们提出了修改宪法的要求,以改变自己被压迫的处境。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纳赛尔的声望大增。在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鼓舞下,黎巴嫩穆斯林的要求更加强烈。而黎巴嫩的夏蒙政府1957年却接受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夏蒙为了使自己连任总统,便修改宪法。黎巴嫩原宪法规定,总统的任期是6年,他只有间隔6年后才能重新当选。夏蒙修改了这一条,使自己可以连任总统。
4、黎巴嫩内战的外部因素
(1)阿以冲突与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同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它国内的矛盾又与巴勒斯坦问题紧密相联。
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后,以色列占据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把96万巴勒斯坦人逐出家园,其中约18万人涌入黎巴嫩。1967年“六?五战争”后,又有25万巴勒斯坦难民进入黎巴嫩。这样,使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人数达到60万。这些难民大都是逊尼派穆斯林,除10%为受过教育的阶层并在城市有职业外,其余90%住在黎巴嫩南部和沿海周围的难民营里。贝鲁特附近的难民营容纳了10多万人,赛伊达的难民营内有26万人。
(2)叙利亚的介入
黎巴嫩内战爆发后,叙利亚军队就积极干预,开始是进行调解活动,后来就以制止内战、维持和平为由直接出兵进驻,对黎巴嫩
局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叙利亚卷入黎巴嫩事务并介入内战,既有称雄的野心,又有抗击以色列的战略需要。这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在叙、黎之间建立并保持某种“特殊关系”。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曾强调,叙、黎两国有着历史上的不可分割性。 叙利亚吞并黎巴嫩是不现实的,但叙利亚想在黎巴嫩建立从属的中央政府,通过条约的形式确保叙利亚的影响。②从本国安全考虑,要使黎巴嫩成为叙以对阵的缓冲地带或“东部阵线。”③利用它在黎巴嫩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加自己在中东问题上的发言权,同时控制或左右巴勒斯坦游击队,借此影响阿拉伯国家。1976年叙利亚派出2万名军人以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的名义进驻黎巴嫩,驻扎在贝卡谷地。主要支持德鲁兹派,同基督教马龙派的长枪党对阵。
(3)伊朗因素
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获得了成功。伊朗努力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什叶派政权。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伊朗派出2000人的“伊斯兰革命卫队”进驻黎巴嫩,驻扎在贝卡谷地,总部设在巴勒贝克。它与黎巴嫩真主党、“伊斯兰阿迈勒运动”关系密切。
(4)美苏争霸
因为黎巴嫩内战发生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都以各种方式插手黎巴嫩内战,主要是为了排挤对方,将黎巴嫩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并使其成为各自争霸中东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积极帮助马龙派巩固地位和发展武装力量;苏联为了利用黎巴嫩的混乱局势与美国抗衡,增强自己在中东和谈中的地位,大力增强叙利亚的实力,积极支持德鲁兹军队,加强同穆斯林左翼的联系,鼓励他们建立左翼政权。上述因素是黎巴嫩内战长期化的根源。
另外,英、法、利比亚、伊拉克等都在黎巴嫩有势力和影响。他们或暗中支持其中一些派别,或直接派兵进驻黎巴嫩,以帮助自己支持的那个派别和组织。如利比亚在1982年派军队进驻黎巴嫩,直到1988年6月才撤出。此外,在黎巴嫩,还有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调解纠纷,但越调解矛盾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