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
内容摘要: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积累的传统能力观,动态能力通过其开发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能力本身的刚性。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学者们基于Teece 等战略视角,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但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仍面临下列问题: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定量研究存在困难;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动态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提出了超动态能力观。
关键词:动态能力超动态能力述评前瞻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在Teece与Pisano(1994)之后,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他们是从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开展了对动态能力的研究;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的能力;Zollo和Winter (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Zollo和Winter从学习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则从能力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包括能力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的双重过程模型;Iansiti和Clark也从技术能力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以上国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是基于Teece等战略视角,然后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他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内学者黄江圳、谭力文(2002)提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只有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董俊武等(2004)从动态能力的运作过程推出其影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的说明以及知识的编码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与演变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建东(2005)提出了动态能力的4个维度,即一期知识基底、战略学习、战略干预和二阶常规,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直接对跨期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形成企业的二期能力,间接地影响企业跨期绩效;孟晓斌(200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阶层分类模型、战略整合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四种;焦豪(2008)总结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研究
视角,分别为整合视角、演变视角、技术轨道视角、学习视角。
国内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内涵、特征、维度、结构模型等的研究,从而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整合理论分析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上所述,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Teece 等(1997)之后的国内外学者在Teece等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释义。总体来看,以Teece、Pisano和shuen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专家是动态能力研究的发起者,之后出现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等多个视角的研究,Eisenhardt和Martin 是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研究的代表学者;Zollo和Winter是学习视角研究的代表学者;Schreyogg和Klie-sch-Eberl是过程视角的代表学者(见表1)。
动态能力研究面临的问题
(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
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讨论上,事实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建立对企业具有操作性的基本统一的分析工具。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安德鲁斯、安索夫将战略理论为企业所接受,最主要的是通过为大家所认同的SWOT分析工具,对于动态能力理论要进一步发展,最主要也是要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分析工具。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非同步效应使得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困难
动态能力的研究应该更紧密地贴近企业,但是动态能力是长期的、时间依赖的,往往不能立即产生绩效,它与企业绩效的产生是非同步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从不同的资源位置出发,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很难判断企业绩效的产生是具体的哪种能力作用的结果,这就使得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变得较为困难了。
(三)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存在困难
定量分析是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难点议题之一,那么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定量更是存在较大的困难。从已有的文献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本身的定性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而国内也是仅有几位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四)缺乏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的研究
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对企业更具较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其理论
架构与构成要素的抽象性,因此仅就动态能力本身而言难以独立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在客观上需要发展动态能力与其他理论之间的捆绑,进行交叉性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展望:超动态能力观的提出
(一)企业超动态能力观的内涵
结合企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谭跃进、邓宏钟,2001),在继承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超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建立的以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活的能力。前期的动态能力可能是被动性的动态,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没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而超动态能力的构建更强调于自身的目标(取向),更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性能参数在变,功能、属性在变,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使得超动态能力理论与以往的系统观有了根本性差别;超动态能力的各个组织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二)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
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包括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另一类是隐性的,包括学习能力、开拓能力。这六种能力构成了超动态能力的六个层级,不同层级之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战略能力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能力;研发能力是企业超动态能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主动地研发,才可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及营销能力是企业通过生产系统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释放能力和内部整合能力;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精髓,是能力更新的基础和来源;开拓能力是企业在培育和再造动态能力的能力,它将自身的成长路径放在创新的开拓性上,既要保持能力的惯性,又要形成低路径依赖。
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启示
目前我国整体技术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企业的自身技术能力,面对如何去自主创新,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本文对企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首先,基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的超动态能力结构模型的塑造,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实现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是企业战略观的转变,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企业的超动态能力是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的凝炼与集合,这六种能力也是企业适应高速变化外部环境的基础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培育超动态能力要从提高企业的以上六种能力来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