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pdf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对于高考语文来说,论语是必修的一部分,掌握论语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____年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的总结,供广大考生参考。

1.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孔子提出了“仁”、“礼”、“志”等一系列核心概念。

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类之间亲和、宽厚、慈善的道德本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以礼治国”,使人们知道应该如何言行,才能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和平。

同时,他强调个体的努力和奋斗精神,即“志”,认为只有具备远大的志向和毅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精神: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注重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名言警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 品德修养:孔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在事上不重其官位、君子行不怠于道等一系列观点。

(4) 友谊的重要性:论语中多次提到友谊的重要性,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真诚、忠诚和无私。

3.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立德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人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提出了“知己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口号,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分别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忠、孝、礼、智、信五个方面。

4. 论语中的经典章节论语中有很多经典的章节,其中一些章节对于高考来说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章节:(1) 先进篇:包括了《学而时习之》、《庸》、《为政》等章节,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君子治国的理念。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Word完整版)《论语》知识点归纳(总)一、《论语》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古代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保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论语》知识点归纳1. 仁义礼智信-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德,即以仁心待人,亲和善良。

- 强调“义”的观念,主张人们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遵守道义规范。

- 论及“礼”的概念,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 倡导“智”的能力和智慧,主张追求知识、博学多才,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 强调“信”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先修身,通过自身的改造和完善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 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树立国家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 主张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通过治理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 关注天下大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3. 教育观念- 强调师者的责任和使命,教育是师徒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 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互动和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智慧。

4. 政治观念- 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德行和德政来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 主张君主应该多听取贤臣的建议,以建立一个明智和高效的政府。

三、推荐文档《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者可以通过读者版《论语》完整版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

这本书非常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的人士,也可以作为教材被广泛使用。

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以上是关于《论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论语》十二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论语》十二章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本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 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同“贽”,见面礼 )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 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同“锧”,杀人时作垫用的砧 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质问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 蛇,黑质( 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①平地 譬如平地
解析(古今义) 古义:_填__平__洼__地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古义:_老__师__对__学__生__的__称__呼___ ②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多义实词
词语 (1)喻
例句 ①君子喻于义 ②喻之以理 ③引喻失义(《出师表》)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 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 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 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善于想象、夸张 2.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3.夹叙夹议
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课文概览
兼爱 礼运
议论文 议论文
所谓兼爱,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 1.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
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 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
墨子 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 在以理服人
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 2.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

论语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论语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论语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高考考试中的常见知识点。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还能够为高考备考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

本文将结合高考知识点,对论语进行归纳总结。

一、论语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

其内容囊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

在高考中,对于论语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论语常见知识点总结1. 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开篇之作。

这篇主要围绕教育、学习和修身进行论述,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在高考中容易涉及的知识点有:(1)父母之爱:尊敬父母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讲究孝道,他在《学而篇》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强调孩子应当尊重父母,不离家远行,如要出门也应有明确目的。

(2)以身作则:《学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这是孔子对自己修身的要求,也是他提倡以身作则的思想。

他认为要求他人去做的事情,首先要求自己能做到。

2. 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涉及政治治理的重要篇章,提出了关于治国理政的许多观点。

高考中常见的考点有:(1)仁政:孔子主张以仁义来治理国家,他说:“修己以敬,自有家正,家正而后可以国正。

”这是指要做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来达到国家的治理。

(2)君子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

”强调君子应具有宽容并善于接纳不同的言论和观点。

3. 中庸篇《中庸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讨论了处于中庸状态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在高考中考查的知识点有:(1)中庸之道:孔子关于中庸的思想,认为中庸是一种合理平衡的状态,不偏于极端。

他说:“中庸之道,庸也者,君子之道也。

”孔子提倡人们应该追求中庸的道德和精神境界,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论语期末复习提纲

论语期末复习提纲

• 第九篇( 26 ,28, 29,)
• • • • • • • •
第十篇(10, 11) 第十一篇(3, 12,) 第十二篇( 1, 2, 4, 5, 7, 16, 第十三篇(6, 17, 23, 26) 第十四篇( 2, 10, 23, 24, 26, 28, 30, 34, 42) 第十五篇( 8, 9, 10, 15, 31) 第十六篇(4, 7) 第十九篇(13)
《论语》期末复习重点
• 1.孔子简介 • 《四书》《五经》 • 孔门四科
2.各篇重要章节
• • • • • • • • • 要求能熟读、背诵、翻译、句逗 第一篇(1, 2, 4, 6, 11, 14, 16) 第二篇(4, 11, 13, 15, 17, 19) 第三篇(19, 20) 第四篇(5, 11, 16. 17, 19, 26) 第五篇(10) 第六篇( 18, 19, 20, 23 ,27,) 第七篇(2, 8, 12, 20, 22, 25, 37) 第八篇( 4, 7, 14,)
3,论述题
• 1.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请翻译,根据古文,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交友之道。
•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请翻译,如何理解,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 4.子曰:“吾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请翻译,结合实际,谈 谈你自己的人生之道 • 5.找出书本中孔子的财富观的句子,然后谈谈孔 子的财富观。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一、《论语》的作者《论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整理了“春秋”等古文献,并总结和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论语》中的言行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论语》的内容《论语》共20篇,大部分为对话形式,以言行录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们的言论和行动。

全书主要集中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仁、孝、忠、信、礼、义、治国、修身养性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1. 仁:《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的重要性,并强调仁爱是做人的根基。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2. 孝: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强调了孝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忠信:《论语》中多次提到忠信,孔子认为忠诚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4. 礼:孔子重视礼仪,认为礼仪习惯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5. 治国:《论语》中涉及到了关于政治和治国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相处的原则。

6. 修身养性:《论语》中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名言。

《论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价值观念。

三、《论语》的思想《论语》的思想融合了孔子的生活哲学、伦理观念、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即爱心、仁爱、仁义、仁德等。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反身性善”思想,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教育方式的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此外,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复习大纲

论语复习大纲
论语·十二篇
重难点:
1.君子喻于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士不可不弘毅 4.未成一篑 5.其恕乎
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一日克己复礼
易错字:
1.夕死可矣 2.见贤思齐焉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虽覆一篑 5.知者不惑 6.己所不欲 7.迩之事父 8.好学也已 9.为仁由己
情景句:
1.《八佾篇》孔子将仁和礼乐相结合的句子 2.《卫灵公》孔子认为何为恕 3.《阳货》孔子为何倡导学诗 4.《学而》孔子认为什么是好学 5.《雍也》孔子认为文和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论语十二篇》中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的意思相同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 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行动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 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实践。”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停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 点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 “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 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提纲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上天的意志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但却不会越过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 ) 4人不知而不愠(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7为人谋而不忠乎( )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传不习乎( ) 10温故而知新( )11可以为师矣(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诲女知之乎( )( ) 15是知也( ) 16见贤思齐焉( )( )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 18死而后已( )1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1其恕乎( )( ) 22己所不欲( )23勿施于人( )( )5、“而”的用法“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三、课文理解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语》 92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语》 92

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 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 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 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 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 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 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 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 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规范答题小结: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
况而答)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 《论语》复习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23分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材料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3都不大赞同;不主张守孝;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赞成桀溺的观点;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参考答案: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2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着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五、仁者爱人文化思想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认同子路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理由: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2认同颜渊的志向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理由: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c、自我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3认同孔子的志向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理由: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六、君子之风文化思想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1分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3分参考答案: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2.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参考答案:1义、仁2要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见利思义庄重安详3.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参考答案: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4分八、周而不比文化思想: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与“信”——诚实交往“和而不同”——“适中”交往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原则是: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理由: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理由: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十一、诲人不倦文化思想: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练习: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2要点: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论语十二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意思是说,只要2.耳提面命:拉着耳朵,面对面地教导。

形容恳切地教诲。

3.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4.温故知新:温:温习,复习。

故:旧的,指已学过的知识。

也作“温故而知新”。

①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

②指通过回忆过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现在提供参考。

5.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不舍昼夜:日夜不停、持续不断。

7.择善而从:从:跟从。

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

8.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9.逝者如斯: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借指流水。

比喻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10.一箪一瓢: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

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11.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12.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13.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4.任重道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15.死而后已:意思是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16.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易被迷惑。

17.兴观群怨:意思是指诗的社会功能。

1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19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

20.一篑之功: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21.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

二、文化常识1.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的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至圣”,与孟子并称为“孔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