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也是我国传统的鱼类品种之一。
由于鲜美的口感和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营养价值,泥鳅备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泥鳅养殖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不过,泥鳅养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
1. 水质管理水质是养殖泥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泥鳅适宜生存的水质应该是:水温控制在15℃ - 28℃之间,水质pH值在7.0 - 9.0之间,水质硬度在80 - 200mg/L之间,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都应该在安全范围内。
为保证水质稳定,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1 水质检测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和监控水质的情况。
可以通过使用PH试纸、磷试剂和氨试剂来检测水质。
当水质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调整养殖的水质。
1.2 换水管理泥鳅的养殖水池需要定期进行换水。
换水的频率取决于养殖水的容量、泥鳅的数量和水质情况。
一般来说,每隔5-7天就需要更换10%的养殖水。
1.3 底泥清理底泥是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泥沙混合物,这些物质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底泥的清理,同时加入新鲜的底泥或砂子。
这可以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2. 饲料管理泥鳅的生长和肥胖需要合适的饲料。
为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2.1 饲料配方泥鳅需要不同种类和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
在配制饲料的时候需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来确定饲料的配方。
在制造泥鳅饲料时,一般需注意饲料的稳定性、易储存、易消化、高效取食等因素。
2.2 饵料喂养在养殖泥鳅的时候,需要给泥鳅喂食充分、合理的饵料。
喂食的次数一般建议2-3次/天,每次的饵料量应该以泥鳅优化体重的2%-3%为宜。
同时,要避免浪费,饲喂时间限制在1-2小时。
3. 疾病防治泥鳅的疾病会对养殖带来很大的损失,需要对养殖泥鳅的疾病进行防治和管理。
3.1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建立科学的免疫方案。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
一、养殖技术
1、泥鳅养殖技术是什么?
泥鳅养殖技术是指利用人工养殖环境对泥鳅进行人工培育的养殖技术,是一种生态养殖技术。
2、泥鳅养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饲养场所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2)泥鳅的饲料管理
(3)泥鳅培育环境的清洁
(4)泥鳅繁殖及育苗技术管理
(5)泥鳅健康管理,防治疾病
(6)泥鳅养殖池的水质管理
3、泥鳅养殖的大致流程是什么?
(1)准备工作:观察行情,确认市场,准备养殖场所、设施和设备;
(2)建立养殖池:准备水源并管理水质,按要求进行水池测试;
(3)引入鱼种:引进母鱼,准备育苗池,引进种子鱼;
(4)观察和管理:观察和统计鱼类繁殖状况、鱼类数量以及池水情况,定期检查并严格管理鱼类健康;
(5)采收及销售:确定采收时期,将采收的鱼类销售出去。
- 1 -。
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
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泥鳅脂肪少,蛋白质高,既好吃又营养,老人和小孩,孕妇都适用。
养殖前景广阔,下面来看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
泥鳅养殖模式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
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
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
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
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
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
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
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
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4、繁殖特性: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卵粒直径0.5毫米),吸水膨胀后1.3~1.5毫米。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出苗。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
1
2
放养鳅苗应注意的事项
饲养管理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人工饲料等,也可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进行鳅种培育。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01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泥鳅优质养殖技术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
利用水稻田养殖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水稻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水稻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将其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精养1、鳅池建设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 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2、清塘消毒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 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
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3、肥水放养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用量为9~ 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
为减少疾病,用10mg/L 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
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4、科学投饲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
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一、泥鳅养殖方式泥鳅养殖方式主要有:1、土池养殖:也就是池塘养殖,在池塘中放上一个塑料薄膜或者是铺上一个防雨布,一般养殖面积1—3亩为好,水质无污染,以壤土为好,便于调节水质。
投资省,但不易起捕。
2、稻田养殖:在稻田开十字沟或者井字沟,构成生态互补养殖,泥鳅对水稻有好处,泥鳅可以利用稻田中的肥水,也可以利用水稻乘凉。
3、水泥池养殖:适合家庭养殖。
水泥池可建成10—20平方米左右。
4、大棚养殖:在大棚中可以延长养殖周期。
初春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初冬也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
5、工厂化的温流水养殖:利用工厂的余热进行常年全天候的养殖,如网箱养殖。
二、养殖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及水质调节水质的调节方式很多:A抽出老水(老水抽出量为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灌注新水;B用增氧机对水进行增氧;C。
喷洒石灰水,改善水的PH值,起到杀菌作用,同时对池塘中的钙是一种补充,对泥鳅起到高产高效的作用;经常要以调节水质。
泥鳅是高密度养殖,在自然坑塘,由于水质差,成活率比较低,产量也就比较低。
因此,泥鳅养殖要经常调节水质,灌注新水。
水质良好,可以减少泥鳅浮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次数,从而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1、换水调节水质:水质较肥时,需要更换新水,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春秋季每月换水1次,夏季每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2、对水质进行调节时,要经常通氧气、充氧气。
以利于泥鳅的生长,7—9月份晴天每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增氧2小时。
阴雨天黎明或全天开动增氧机增氧。
3、在水中泼洒一些益生菌,用细菌来改善水质。
主要在水中泼洒光合细菌,目的是增强池水氧溶量,预防疾病发生,促进泥鳅健康生长。
4、要经常泼洒一些生石灰水,调节池水的PH值,这样,有助于泥鳅生长得更快。
调节好的水质对泥鳅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水质调节好了,泥鳅才能生长得好,生长得快。
水质差的地方,溶氧很低,泥鳅就会不停地浮上来呼吸,而且容易生病,不肯吃食。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及场地要求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如今的养殖业中,泥鳅养殖也备受青睐。
泥鳅的养殖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更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味食材的需求。
然而,要想进行一项成功的泥鳅养殖项目,不仅需要了解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还需要有合适的场地条件。
一、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1. 鱼塘筛选选择合适的鱼塘对于泥鳅的养殖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泥鳅适合在水量充足、水质清澈、水温适宜的鱼塘进行养殖。
鱼塘的底部应该尽量平整,避免有较多的坑洼和石子,以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发育。
2. 泥鳅选种在进行泥鳅养殖时,应该选择身体健康、体型匀称的泥鳅进行选种。
通常情况下,选种的泥鳅应该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3. 饲料配给泥鳅的饲料配给需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而言,幼鱼期的泥鳅适宜以浮性饵料为主,成鱼期的泥鳅则需要以沉性饵料为主,这样可以确保泥鳅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4. 疾病预防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防范各种疾病的发生。
养殖者应该加强对鱼塘水质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清理残饵和排泄物,定期更换鱼塘水,增强泥鳅的抗病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泥鳅养殖的场地要求1. 土地选择泥鳅养殖需要选择一块环境适宜、没有污染的土地进行建设。
一般而言,这样的土地应该处于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
2. 水源保障泥鳅养殖需要保障水源的供给。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确保有可靠的水源供应,尤其是要注意水质是否适合泥鳅的生长。
3. 土地利用泥鳅养殖需要足够的土地用于鱼塘的建设,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通常情况下,选择土地时应该考虑到土地的规划和合理利用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4. 环境条件在选址时应该注重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势和周围环境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需要仔细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
结语泥鳅养殖作为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鳅的养殖技术(完整版)
• 发情时,在水的表面,几尾雄鳅追逐1尾雌 鳅,最后1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 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授 精过程。 • 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 鳅苗长苗技术 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的越冬技术 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
亲鳅的选择技术
–另外,由于泥鳅体表有粘液,可澄清泥中的水 质,也有利于其呼吸。
年龄与生长
•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 及水温。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cm, 1个月后长至3cm左右,半年后长至6 cm左 右,第2年年底体长可达13cm ,体重15g左 右。泥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cm,体重100g 左右。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量大, 生长最快。
注射方法
• 泥鳅个体小,活动灵敏,很不容易捉住。故注射 时,需用毛巾将泥鳅包住,掀开毛巾的一角,使 泥鳅的肚皮露出。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盖着毛巾 的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注入泥鳅的腹部。注 射部位一般在腹腔腹鳍前约1cm的地方,避开腹 中线,使针管与鱼体呈30℃的角度,针头朝头部 方向,进针0.2cm左右注射。注射完毕,每50组 亲鳅放入一个小网箱在池塘边暂养。
生活习性
• • • • 分布 水温 光线 呼吸
分布
• 泥鳅 属底栖类鱼类,分布很广,喜欢栖息 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 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 酸性(PH为6.5~7.2)的土壤中。 • 日本、朝鲜和东南来诸国均有分布,我国 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
水温
• 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 为25~27℃。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 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
泥鳅的养殖技术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课堂要求
养殖泥鳅的方法
养殖泥鳅的方法
了解养殖泥鳅的方法十分重要,下面将介绍几种养殖泥鳅的常用方法。
1. 挖塘养殖法:选择一块适合泥鳅生长的区域,用铁锹挖一个池塘,塘底要平整,塘水要清澈无污染。
然后将泥鳅放入池塘中,加入适量的水草作为庇护所。
每天要定时投喂鳗虾、蛤蜊等泥鳅的食物,并保持水质清洁。
2. 水草养殖法:在一个容器中放入适量的水草,保持水草的生长繁茂。
然后将泥鳅投放到容器中,它们可以以水草为庇护所,并在其中觅食。
需要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3. 渔网养殖法:在放置一些适合泥鳅生存的缸中,放入一些养殖泥鳅的渔网,网孔大小不能让泥鳅逃脱。
将泥鳅放入渔网中,可以让泥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方便观察和投喂泥鳅。
4. 缸养殖法:选择一个适量大小的缸,加入清洁的水。
放入适量的水草作为泥鳅的庇护所,然后将泥鳅放入缸中。
定期更换水质,保持缸内的环境清洁。
无论采取哪种养殖方法,都需要定期检查水质、投喂适当的食物以及清洁养殖环境。
养殖泥鳅需要耐心和细心照料,只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食物,才能保持泥鳅的健康生长。
养殖技术-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技术-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鲜食或烘干食用,具有滋补药用之功效。
泥鳅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夏季较多。
泥鳅饲养技术简单,养殖效益较高,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
本期编辑一组泥鳅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1 培育苗种讲科学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
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
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
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2 分塘转运有技巧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状况。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应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
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生长高峰期。
同时,在转池过程中可有效清理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鱼苗捕捞前至少停料一天。
养殖泥鳅的方法
养殖泥鳅的方法
养殖泥鳅是一种常见的养殖经济鱼类,可以在家庭水族箱中进行养殖,也可以用于大规模的水产养殖。
泥鳅适应性强,繁殖力强,食性杂,适温广,对环境要求不严格,是一种比较易养易繁的鱼类。
要想成功养殖泥鳅,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养殖场地,水质清洁,无污染,并保持适当的水温和酸碱度。
养殖泥鳅需要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可以选择水族箱、水塘或水库进行养殖。
在泥鳅的养殖场地中要添加适量的饵料,如鱼饲料、水草、蚯蚓等,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
同时要定期清理养殖场地,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新鲜水,及时清除泥鳅排泄物和残饵,避免污染水质。
另外,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现疾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养殖泥鳅的成功与否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水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标。
怎样养殖泥鳅?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怎样养殖泥鳅?泥鳅养殖技术大全怎样养殖泥鳅呢?被誉为“水中之参”泥鳅营养价值丰富,不仅养殖效益好且容易养殖,因此在全国被广为饲养,养殖户成功养殖泥鳅的必要前提,就是要掌握好泥鳅养殖技术知识,下面本人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一、泥鳅饲养要点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
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
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6. 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7.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二、饲养泥鳅常见错误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
有些养鳝池投放泥鳅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2、饲养泥鳅的器皿要够高:如果是用池饲养,那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3.不分季节,随便养泥鳅:“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放种苗,而且泥鳅也有冬眠的习惯。
4.不更换饲养泥鳅的水:我们要定时向池中注入新水,如果发现泥鳅冒顶吞食空气或浮头嚎水,就应立即注入新水,也可用气管池中打气,以缓解水中缺氧。
三、泥鳅养殖条件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泥鳅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流水与水槽养殖等几种方式。
一、池塘养殖泥鳅池面积以150-250平方米较好,水深应保持40-50厘米。
鱼溜处水深60-70厘米,泥鳅池可新建,也可利用旧池塘、水坑或其它养鱼设施。
水泥池或三合土坑,池底要铺20厘米左右厚的肥泥。
土池的池壁和底部要夯实捶紧,进出水口要装防逃罩。
放养前,鱼池同苗种池一样,要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并施肥培肥水质,待毒性消失后,每亩放养鳅种2-3万尾。
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培育水中的天然饵料。
除施肥外,每天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可依季节不同而异,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份为4%,7-9月份为10%,10月份为4%。
池塘内要设食台,将饲料投在食台上。
养泥鳅的水要“肥、爽、活”,溶氧量要保持在2毫克/升以上,PH值7左右。
日常要勤观察,根据水色、天气、摄食量的变化适时换水、加水。
发现水色发黑、过浓或泥鳅游到水面呼吸空气时,要立即换水。
做好防病防逃工作,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一次,刷洗食台上的脏物,定期对食物用漂白粉消毒。
发现死鳅及水面漂浮物,要及时捞掉。
经常巡塘,发现池塘有漏洞,应立即堵住,泥鳅体小且滑,即使漏洞很小,也会钻洞逃跑。
二、稻田养殖稻田养泥鳅,是一条的水产养殖渠道,它和稻田养殖其它鱼类一样,可以充分发挥稻田的使用价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鳅双赢”。
稻田要求没有地下水涌出,但水源要有保证,田埂要高,下大雨时不漫水。
稻田的设施与养鲤大致相同,但防逃设备要更加严密。
早、中稻插秧以后即可放入鳅种,每亩可放2万尾左右。
养殖泥鳅的稻田,要避免使用石灰,并少施农药。
为了提高泥鳅产量和起捕规格,应适当投饲施肥,一般投喂米糠、麦麸等,也可适当施用人畜粪。
秋季收稻后,可灌深田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将泥鳅捕获上市。
稻田养殖,一般可亩产泥鳅50-100公斤。
三、流水及水槽养殖流水养殖是在有流水的地方建立一个或一组饲养池,按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密度放养鳅种,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捕捞方便,但养殖成本较高。
泥鳅养殖技巧泥鳅的繁殖技术与繁殖准备工作安排
泥鳅养殖技巧泥鳅的繁殖技术与繁殖准备工作安排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因此,泥鳅养殖成为了很多养殖户的选择。
下面将为您介绍泥鳅的繁殖技术以及繁殖准备工作的安排。
一、泥鳅的繁殖技术1.确定合适的繁殖温度:泥鳅的繁殖温度适宜在18~30摄氏度之间,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左右。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泥鳅的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2.选择合适的繁殖池:养殖泥鳅时,可以选择砌筑的水池或者使用塑料池进行养殖。
不管使用哪种池塘,都需要保持池水的清洁和循环。
3.创建适宜的生境:泥鳅偏爱泥泞的底质环境,因此在养殖池中铺设一定数量的淤泥是必要的。
同时,池中的水草数量也要适量,以提供泥鳅的觅食和繁殖场所。
4.选择合适的种苗:泥鳅的繁殖需要选择健康的种苗。
通常情况下,尽量选择年龄在一年以下的泥鳅作为种苗。
5.提供适宜的饵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的残渣和水生昆虫为食。
因此,在养殖泥鳅时,需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混合饲料、蔬菜残渣等。
6.控制光照时间:良好的光照是泥鳅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每天提供8~10小时的光照时间,可以促进泥鳅的繁殖。
7.防止疾病的发生:定期检查养殖池的水质,并定期更换部分水体,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如果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治疗。
二、繁殖准备工作的安排1.清理养殖池:在开始繁殖之前,需要清理养殖池,去除底泥和污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健康。
2.检查养殖设备:检查养殖设备的状态,保证其正常运转。
如若有损坏或老化的设备,需及时更换。
3.准备饲料:根据养殖泥鳅的规模和数量,制定合理的饲料供应计划,并准备足够的饲料。
4.制定工作计划:繁殖泥鳅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时间安排。
根据泥鳅的生长周期,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5.提前购买种苗:提前购买健康的泥鳅种苗,并妥善保管,待繁殖时使用。
6.做好防疫工作:在繁殖前,需要进行疫情检查和防疫工作,确保泥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养殖泥鳅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合理的繁殖技术和细致入微的繁殖准备工作。
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淡水鱼类,其具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以及肉质细嫩等优点,因此备受养殖户的喜爱。
下面就介绍一下泥鳅养殖所需的技术。
一、泥鳅养殖水域的选择
首先应选用水质清洁、流动的河流、水库或湖泊进行养殖。
如采用人工造湖,应注意湖底土质必须硬实,严禁选择涝溉水区和重金属污染区进行养殖。
二、泥鳅养殖水质的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注意水质的日常监测和调控,以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由于泥鳅喜好沉水植物生长茂盛的水体,因此应及时清理水中漂浮物和过渣,定期更换水,保持水深在1.5米左右。
三、泥鳅养殖环境的控制
为了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应在养殖区域设立草棚、篱笆等遮阳防风措施,为泥鳅提供足够的光合作用和自然光照射。
四、泥鳅养殖饲料的供应
泥鳅的饲料主要以浮游生物、沉积物及破碎植物为主,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人工饲料,如小麦粉和豆饼等,但需注意不宜过量。
另外,饲料的供应应以多餐少食为原则,每天分三至四次进行投喂,投饵量应根据鱼群密度、水温及光照等因素而变化。
以上就是泥鳅养殖所需的技术,通过正确的管理和细心的关注,可以使泥鳅早日成活,并且能够快速地生长。
泥鳅养殖对于提高养殖业的收益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近年来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
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
那么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
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全面整治、消毒。
因泥鳅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所以养殖水域四周堤埂要宽而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有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走。
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舒适、遮荫、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施足基肥泥鳅主要捕食水蚤、水丝蚯蚓、摇蚊幼虫等,适度施肥,能使饵料生物生长。
先将池水放干,暴晒3—4天,再每亩撒米糠130公斤。
次日,每亩追施发酵畜肥200~300公斤,再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
3、放养密度合理放养密度大小要根据养殖水域条件决定。
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稻田养殖一般亩放尾重2-5克的小泥鳅80公斤左右,或亩放10厘米以上的泥鳅2万尾左右。
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4、放养苗种水田播种农作物后应及时放养鳅。
选用3厘米左右的鳅种,每亩放养量2万-2.5万尾。
如有流水环境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5、饵料管理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肉及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动植物性饲料。
要做到定质、定时、定罩、,定点。
一般,水温在20度以下;投植物性饲料占70-80%;20度~25度时,动植物饲料各半;25度~30度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
泥鳅放种后第—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平的混合饲料,每天下午5时左右一次性投入,投饵量以次日早晨食完略余为度,每次投饵量约占总鳅重的3%-5%,水温高时,可相应增加投饵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养殖技术一.人工催产(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二.产卵设施的准备产卵用40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
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
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
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11~13小时,产卵可持续7~8小时。
三.孵化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
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
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
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
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为宜。
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好铺垫15~20cm的淤泥。
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
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0.3~0.5kg,隔1~2天搅动池底一次,7~10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2℃。
泥鳅的发病因素分析①水温变化。
泥鳅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都有一定的要求。
鳅苗放养时,池水温差不宜超过2℃,鳅种则要求不超过4~5℃。
否则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死亡。
②水质变化。
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及水源、底质和气候的变化等。
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时,一要吸收水中大量溶氧;二要放出H2S、等有害气体,同时病原微生物也要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鱼类浮头。
甚至泛池,中毒死亡,引发鱼病。
气候的突变也会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值发生较大变化;另外,应用污水源,因污水中含有害物质等,都会对鱼体机能发生影响,从而引发鱼病。
③溶氧变化。
泥鳅适于在水源充足、含氧量高的水体内生活,因此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泥鳅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⑤饲养管理。
饲料是鱼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若饲料供应不充分或投喂腐烂、变质、不清洁的饲料,或未根据鳅鱼的需求量投喂,都会使鱼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发生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另外,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肥料处理方法不当,,也会引发鱼病。
⑥机械性损伤。
⑦生物因素。
如病原菌等微生物。
另外,水老鼠、水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等也会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泥鳅。
内在因素指鳅鱼的体质状况。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控制鳅病的发生,应从提高鱼体抵抗力人手,一般要做好如下工作。
①合理饲养。
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和营养成分齐全,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
对大而坚硬的饲料要发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适口饲料投喂,以保证鱼类的适口性。
定量根据鱼体大小、不同种类按量投喂。
每天实际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和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调整,一般以l~2小时内吃完为宜。
对于吃剩的残饵,最好及时捞掉,以免留在池内腐烂发酵,败坏水质。
定时投饲要有一定时间,若每天投喂两次,则可上午8~9点、下午3~4点各喂1次。
实际投喂时间亦应根据饲养种类、季节、天气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如早晨雾重、下大雨等,应适当推迟投喂时间。
在密养流水池投饲的原则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
定位投饲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而且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④放养规格要一致,不同规格的鱼不要混养,以免大小鱼争食。
近年来,由于稻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沼泽地等天然水域的开发,捕捞强度的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逐年减少,野生泥鳅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各地纷纷开展了泥鳅的人工养殖。
但由于泥鳅栖息在池塘、稻田的底泥中,无法进行网捕,人工捕捞十分困难,捕捞工作强度大,捕捞率低,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泥鳅人工养殖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泥鳅无土培水养殖试验,为推动泥鳅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
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二.产卵设施的准备产卵用40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
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
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
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11~13小时,产卵可持续7~8小时。
三.孵化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
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
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
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
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主要病害有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
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2、水霉病:表现为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肉眼可见体表生有白色絮状物,最后衰弱致死。
在孵化季节流行,能大批受精卵死亡。
防治方法:(1)、避免鱼体受伤,水真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殖;(2)、鳅种下塘前用4%食盐水浸浴;(3)、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0.04%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3、打印病:患打印病的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一般呈椭圆、圆形,浮肿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故名打印病。
流行于7—9月份为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1)、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的浓度为1克/立方米。
(2)、每立方米用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连用3天。
4、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会引起死亡。
流行于5—8月份。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后再放养泥鳅;(2)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每立方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6、气泡病:症状表现为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腹部鼓气,苗期易发生。
防治方法:合理投喂,防治水质恶化。
发病后立即加注新水,并用食盐化水泼洒,每亩水面用食盐4-6千克。
7、农药中毒: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
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
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
8、其他敌害:主要有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
防治方法:(1)、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
(3)、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
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1)苗种池规格。
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
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
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要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做成栏网,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1)清整池塘。
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排水至水深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4、苗种投放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保持在15cm,可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放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
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温差小于2℃,如泥鳅苗种是通过尼龙袋充氧运输的,则应在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
5、饲养管理(2)后期培育。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
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
另外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6、日常管理(1)调节水质。
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为佳。
(2)巡塘检查。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