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语文1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诗三首全文

三年级古诗三首全文

三年级古诗三首全文
三年级的古诗三首,那可真是韵味十足!就拿来说吧,“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你想想看,那蜿蜒的石头小路通向寒冷的
山间,是不是像一条神秘的通道,引领着你去探寻未知?而那白云缭
绕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难道不像是仙境中的居所吗?
再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哎呀,荷花凋谢,荷
叶都没了,就像我们失去了心爱的玩具一样,让人有点小失落。

可是
菊花虽然残败,却还挺立着傲霜的枝条,这不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即便伤痕累累,也绝不屈服嘛!
还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萧萧作响的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就好像是大自然在跟你悄悄诉说着什么。

当江上的秋
风吹来,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不就跟我们在异乡思念亲人朋友
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吗?
我觉得呀,这三首古诗就像三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好
奇之门,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可不是简单的文字
组合,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难道你不这么认
为吗?。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吃蜜食
小蜜蜂飞啊飞,飞到花朵之间。

看到花蜜很多蜜蜂开心万分的样子。

它们争先恐后地品尝,口水直流。

可是,蜜蜂们应该记住规矩,
品尝蜜糖,要有节制。

妈妈告诉小蜜蜂们,
飞到花朵上就好好地品尝,
不要贪多嚼不烂。

吃蜜食是滋养身体的时刻,
但也要有分寸和限制。

大雨下
大雨下,真大雨啊!
小草躲在大树下。

花朵也躲在家园,
希望雨过天晴再绽放。

水洗大地干净了,
飞禽们打伞出行,
小鱼儿游得高兴极了。

雨水滋润土壤,
让大地更加美丽。

大雨虽然有时候让人心烦,
可是它给大地的滋润是无限的。

下雪了
天空飘下银色的雪花,
小金鱼期待着冬天的到来。

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像小雪人一样可爱。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
一团团,两团团的好看极了。

仿佛世界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大雪纷飞的景色更美。

看着外面的雪花纷飞,
心情也变得愉快。

这是三首古诗的原文,通过这些美丽的诗句,我们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小蜜蜂品尝蜜糖的时候要有节制,而大雨和雪花给大地带来了滋润和美丽。

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些美妙的时刻吧!。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你看啊,诗人远远地就看到那寒山,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

这个“斜”字啊,就把小路那种蜿蜒曲折的样子给写活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去爬山,看到那种弯弯曲曲的山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到眼前了呢?-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哇,多神奇啊,感觉住在那里的人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那白云缭绕的,房子若隐若现的,好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呢。

-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啥停车啊?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树林里,那景色肯定美极了。

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对吧?-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的,可诗人说这秋天的枫叶更红,这就很特别了。

他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不一样的美,秋天不只是萧瑟的,还有这么艳丽的色彩呢。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解析。

- 开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都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荷叶以前就像一把把遮雨的伞一样,现在没了,是不是有点凄凉的感觉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在霜雪中傲然挺立。

这菊花可真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服。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告诉刘景文啊,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也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但是有一种独特的丰收的美。

就像我们到了秋天,看到满树的橙子和橘子,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呢?1.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解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你看那些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就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来的一样。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文赏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三个重要节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中,王安石用鲜明的意象和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了春节的喜庆和万象更新的气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用爆竹的响声寓意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表达了春风吹过,暖意袭来,人们欢饮屠苏酒的景象,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祝福。

《清明》中,杜牧借景抒情,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行人悲伤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则带有一丝慰藉,通过询问酒家和牧童的指向,给人一种生活气息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之作。

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但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这首诗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所有三年级古诗

所有三年级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古诗及其译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课文古诗包括十二首,其中上、下册各六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十二首古诗的原文及译文。

第一部分上册古诗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风平浪静时湖面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的一枚青螺。

第二部分下册古诗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 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鄉。

《春曉》春眠不覺曉,处处闻啼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知识点《登鹳雀楼》本篇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该诗以描写“放眼下观”、“上远眺望”为主要意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的人生态度。

常见生字词汇:黄河、千里目、丹凤、羽毛、振翅。

《静夜思》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选取“明月”“故乡”等意象,表现了墨客随性自白、怀念故乡的感情。

常见生字词汇:舉頭、低头。

《春曉》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写了“春晨醒来”的美妙景象。

诗歌选取“春天”“鸟语花香”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希望。

常见生字词汇:花落、知多少。

3. 教案课前准备1.展示诗歌,引入主题。

2.学生阅读古诗,学习字词。

课堂教学1.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意境。

2.分组,几组同学互相朗读选择的古诗,并讲述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古诗的知识点和生字词汇。

4.自由发挥,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寻找新的方法,并且为他们提供有关的帮助。

课后复习1.回顾古诗内容,巩固生字词汇,以备课堂使用。

2.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他们写好的文章分享给其他同学。

结论《古诗三首》是应该学会的经典诗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常识。

这些诗歌能够让学生具备用语言抒发自己感情和情绪能力。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1.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解析。

- 首句“迟日江山丽”,“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春天的太阳一出来,整个江山都变得特别美丽。

就好像大自然被太阳这个神奇的画家给精心装扮了一番,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呢。

- “春风花草香”,春风一吹呀,那些花草的香味就四处飘散。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隐形的小精灵拿着一个装满花香的小瓶子,在到处洒香水,那味道肯定特别好闻。

- “泥融飞燕子”,泥土变得松软了,这时候小燕子就欢快地飞来飞去。

小燕子就像一个个小杂技演员,在软乎乎的泥地上空表演飞行绝技。

- “沙暖睡鸳鸯”,沙滩暖和了,鸳鸯就舒舒服服地在上面睡觉。

这鸳鸯可真会享受啊,找了个这么温暖又舒服的地方打盹儿。

这首诗短短四句,就把春天的美景描写得特别生动,有太阳、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就像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一样。

1.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解析。

-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面有几枝桃花盛开了。

就像在一片绿色的海洋(竹林)旁边,突然冒出了几朵粉红色的小云彩(桃花),特别显眼。

-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可太有趣了。

江水变暖了,小鸭子是最先知道的。

小鸭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温度计,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感受着江水温度的变化。

- “蒌蒿满地芦芽短”,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嫩芽。

就像大地铺上了一层蒌蒿做的绿色地毯,芦苇芽就像是地毯上冒出来的小尖尖。

1.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 解析。

- “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成熟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多雨的季节,可是天天都是晴天。

这就有点意外呢,就像老天爷突然改变了计划,给了人们一个大惊喜。

- “小溪泛尽却山行”,诗人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尽头,然后又改走山路。

这就像我们去旅游,先在水上玩了一会儿,然后又到山上去探险了。

- “绿阴不减来时路”,山路上绿树成荫,和来的时候一样茂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1.《静夜思》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起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深夜月光照进屋内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接着,“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比喻月光与霜的相似性,既描绘了月光的清冷,又暗示了季节的寒冷。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2.《悯农》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生活情景和对粮食的珍视态度。

首句“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艰辛付出。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汗水。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

3.《春晓》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接着,“处处闻啼鸟”一句,以鸟鸣声为线索,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对夜晚风雨的描绘和对花瓣飘落的猜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深敬畏。

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课文原文及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课文原文及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 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和同步练习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图文版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1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日期:目录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文字版) (2)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6)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教材图文版) (15)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22)教材课文原文预习文字版赏析2.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古诗三首课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课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课文三年级下册1.《绝句》●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三衢道中》●原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1.《绝句》
作者:杜甫
全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全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
全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1.《元日》
作者:王安石
全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清明》
作者:杜牧
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
全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