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空花、苔痕梦影——解读倪瓒艺术中的形与神
倪瓒山水画中“空亭”形象的情感表达

2021年第09期70艺术纵横倪瓒山水画中“空亭”形象的情感表达阴润娟一、“天人合一”的乾坤草亭一个小小草亭,不仅能够与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相对应,而且更能与心中无尽的胸怀相类别。
宇宙、乾坤,这些言起来是其大,小亭、小舟,看起来是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用思,则是人与世界、人与天地的融合,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浩荡乾坤一独亭,就是人与天合二为一的高深境界。
王维曾说过“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茫茫乾坤中的一个小小草亭,便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个点,却是大全,是整个宇宙世界。
而“我”虽然也只是世界的一个小点,但我的生命可以与世界齐同,小小草亭的独立也是“我”的独立,由此,我便抛弃追求的欲望,唾弃名利的缠绕,如此而来,我便拥有了世界。
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的一个点,都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点,这样一个点、一个我、一个亭,就是充满圆足的生命。
人与天地的融合,就是人与乾坤的和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感应,由此,合法共振,浑化一体,合和统一,这便是倪瓒画中草亭的精神寄托。
二、“庄禅意味”的幽林小亭唐代的禅师船子和尚曾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他常常泛舟在三湖九泖之上,而这小舟居然也成了一只“宇宙之船”,这小舟在湖中荡漾,正如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荡漾,平流之中一人执桨,泛泛江中,天汉浮一槎,白云洗空碧,在茫茫沧海之中,就一叶小舟,竟也凌万顷之波涛。
而水中小舟,也正如疏林中的小亭,我们欣赏倪云林的山水画可以看出,倪云林最喜欢画幽林小亭图,荒寒的深秋季节,树木枝叶尽落,然一只小亭伴之左右,别无长物,唯有这疏林之下的小小草亭,这就是倪云林典型的山水景物,他所表现的也正是他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叹。
倪瓒--生从富贵到流离失所,一生可谓曲折坎坷,而在他的画中却是安静平和之气,保持着和平舒畅之气,他的小小草亭似乎就是他自己心灵栖息之地。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知识文库 第13期25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丁志勇倪瓒作为元代著名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独特的折带皴,其绘画风格师法董巨,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画面简淡,境界旷远,格调前所未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倪瓒的生平开始简单的介绍了倪瓒的绘画历程,从倪瓒的绘画文脉传承再到倪瓒绘画的用笔、意境以及倪瓒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所产生的影响。
倪瓒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温顺怪谲,被奉为名流却无意功名。
他的画无论如何私己却吸引着大批的公众。
他那特有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人生的态度、个性的怪癖和审美趣味,还包括他生平的经历有关。
作为我国文人画史上的巨子,清代的文人画家更是把它奉为难以企及的楷模,影响所至,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人家甚而以有倪画作为鉴别门风清浊的标志,可见倪瓒绘画的影响深远。
一、倪瓒山水画之文脉传承你攒的绘画在学习董巨的基础上自成一派,笔法简疏情调幽寂是他的风格特色。
倪瓒早些年因为加入全真教享有特权,收集了大量的字画名帖,因尊崇董源的绘画思想,细心钻研追求其中的情调幽寂。
从倪瓒的许多作品中也可看出受董源影响深远,倪瓒师从董源,但却不拘泥于董源。
倪瓒学诸家之所长,不拘泥于一家之长,刻苦钻研学习荆、关绘画特色,深受影响。
倪瓒不拘泥一家之长,倪瓒还是北宋奇伟怪异的艺术家兼鉴赏家米芾的崇拜者,还学习宋代米氏父子的米家云山,米氏父子的 “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给倪瓒的启发诸多,也具有米氏般的两种秉性:洁癖与宽厚。
在艺术创作上相互影响甚密。
所以倪瓒创作风格中所表现出的高逸潇洒、情调幽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传统特点的推陈出新。
倪瓒的绘画方式和吴镇“墨戏”之说实质是一样的,两人同知同道,书画之后可以会心一笑了。
二、倪瓒山水画用笔对于倪瓒绘画的用笔,多为干笔淡墨,以干淡笔墨层层交织,多皴擦基本没有渲染,更加疏简、简淡、单纯,吴其贞曾对倪瓒的作品做出高度评价在《虞山林壑图轴》中,倪瓒的绘画手法异常细腻,多用皴法表现,松石浑然天成,表现出倪瓒绘画手法的高超。
谈倪瓒作品的特色与古典文人精神

、
比曹知 白那 松 灵秀 逸 的疏松 曲岫 ,黄 公望 那漫 溢 柔情 的富 春 山居 和 马远 那 尚有蓑 翁泛 舟 的寒 江 独钓 ,倪 瓒 无论 是在 画 面 的提炼 表 现 还 是丰观 感情 的诠释 上 都做 的 更为 独到 。他 通 过世 俗 的景色 , 传达 出远 高于 世俗 的美 感 ,展 现 自己特 有 的心 境 ,缓 缓勃 发 的宁 静与l 思 考 宛 如古 筝 乐 曲一 般 ,单 纯 中 孕 育深 沉 ,醇 厚 里 浸透 空 灵 ,形象 之 外的 韵味 尤然而 生 。 倪 瓒 的艺 术成 就 是常 人难 以企及 的 。他 的确 印证 了简 洁 的 力 量 ,宣 扬 精神 的 内涵 。对 于大 多 数身 处变 幻莫 测 、 急功近 利 的今 天 的 人们 ,艺 术 不再 单纯 是体 昧 人生 、净 化心 灵的手 段和 产 物 , 而 是 更 多 的充 满 功 利色 彩 。尽 管 如 此 ,我 们 同 样 可 以 从他 的作 品 中有所 展获 。首先 ,倪 瓒 的描 绘对 象 是再 为平 常不 过 的 自然 风 景 ,画面 没有 强 烈 的对 比 ,没 有 绚丽 的光 色 ,没 有抽 象 费解 的形 式 ,看似 简单 的褐笔 淡 墨 中包 含 了最 为 高 尚的人 类情 感 。这 l E 说 明相 对绘 画表 达 的主 观精 神 ,对 象和 题材 都 是次 要 的 ;其次 ,优 秀 的艺术 品都 是 作者 有感 而 发 的情感 凝 结 。不管 这种 情 感 是十 分 强烈 外在 的冲 动 还是 缓缓 积 淀 的内在 触动 ,都要 通 过对 生活 的 体 验 , 以真 感情 换 真感 情 ,而 经历 苦难 的头脑 往往 更清 醒 ,更能 避 免浮 躁和 情绪 化 ,看 问题 更加 接 近本 质 。这 也是 大 思想 家 、艺 术 家往 往都 历经 坎 坷才 终 成大 器 的原 因 。在今 天 ,舒 适安 逸 的生 活
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可编辑

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可编辑)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论元代画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键。
徐作先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广西柳州矾觊一一戡一一一一妣腿一一画元代由于异族统治,蒙元贵族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来强化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而进取无门的文士尤其容易滋长厌世和逃世的不满情绪,为求得心态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舒展,渐渐放弃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
这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特色。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在这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融入了时代的意象气息和自身的人生际遇,开创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等艺术主张,成为了后世文人画家难于逾越的一座高峰。
一、特定社会因素下元代山水画的形成及其特点概述元代山水画是由宋代院体画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文人由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科举不兴,入仕无望,“当士大夫阶层的人们不容于官场仕途,又别无出路可寻,且慑于儒教的权势之时,就只好藏形骸于山川,寄情思于笔墨,让山水之美,自然之气净化胸中的块垒了”?。
在对南宋绘画接受和继承的过程中,入仕无望的文人自觉摒弃了南宋画家对国家忧患意识的激烈情绪,把南宋画家的强硬笔意渐渐过渡到较为柔和的温润笔法;把南宋院体画脱离自然的匠气过渡到亲近自然的质朴;一些士元的文人出于政治上的明哲保身,主动放弃对南宋绘画技法的探究,只臌在形式上在宋人既有成就的基础上使之达到更加完善成熟的地步。
在此过程中,“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元四家”皆为文人,元代文化政策的松弛,给了文人充分的空间进行自由的创作,个体的精神意趣状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山水画遣怀抒情特征相当明显。
受赵孟烦作画要有“古意”的影响,他们山水画直追“董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总结道:“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镞有郭河阳为之佐,已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
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为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双行海内”。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分析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分析作者:马晴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2期作者简介:马晴(1980—),女,安徽合肥人。
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马晴(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03601)摘要:文章分析了倪瓒的生平和性情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通过梳理文人绘画追求“逸”的精神境界,崇尚简约、追求平淡自然的特点,总结出倪瓒的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绘画空疏美学的集中体现,最后揭示出空疏之美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元代绘画;山水画;审美;空疏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28—02中国古代士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最明确的态度是体现在山水画之中的。
它在诞生之初,就在其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上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水墨山水达到至高境界,画面追求气韵动人的空灵意境,注重文人情致的表达。
其中,倪瓒的作品被奉为中国画中高逸风格的典范,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一、倪瓒作品集中体现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1]文人画特别强调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重视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注重心手相应,神形兼备。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思想、个性特征、人格魅力等,都会在其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
文人士大夫画家,大多家学渊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为深刻。
倪瓒的前几辈都是隐士,但也是一方豪强,自建“清閟阁”收藏文物、书画,过着安逸闲散、自视清高的生活,游历杭州、常州、松江等地,结交名士,[2]其兄倪昭奎是道教名宿。
倪瓒在饱受世态炎凉后就极其向往清虚无为的生活,信仰全真教,晚年出世的思想加剧,更加执着于画事,作品风格也力求平淡简约。
倪瓒的“空疏之美”正是文人画审美理想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在:其一,体现文人画飘逸的境界。
倪瓒山水的淡、静、空、疏

倪瓒山水的淡、静、空、疏聂彦锋2020-09-14 09:51:23在中国山水画的体系中,淡静、空疏之境未必是文学语言所能表现清楚的。
作品与文字的结合才能获取最佳况味,而作品最能代表淡静、空疏之境的山水画家,非倪瓒莫属。
倪瓒/人美画谱作者:张雨婷京东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字元镇,号云林,以号行。
别号有萧闲仙卿、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等。
早年家富藏丰,因此他从小具备了与常人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后因时局变化,扁舟辞家,漫游栖止于五湖三泖间,脱去尘事,专心书画。
云林一生胸襟淡泊、隐遁太湖,直追品格高逸的陶渊明。
其画简淡,不求形似,笔墨多渴笔,出之荆、关却能变法,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代宗师的至高地位。
纵观云林所存留于世的作品,不难看出云林的作品透露出淡静、空疏之境,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下凡一般,如此高洁、不俗,如此无声、萧寂。
淡静之象宗白华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云林的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从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宗旨来看,他所追求的是自身逸气的抒发。
他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样式,惜墨如金,笔简意繁。
近景一脉土坡,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浩渺湖波,朗朗天宇;远处山脉隐隐,简之不能再简的清水淡墨构架出一种平淡静穆的境象。
倪瓒曾师法荆浩、关仝,后习董源、巨然,具荆、关之刚拙气质,有董、巨之天真意趣。
用笔渴中见润,用墨简淡无痕。
山石形态方中见圆,树木形态圆中有方。
其一株树,勾勒之笔在树根、树梢处愈重,枝干部位若轻若重、若虚若实,且用墨渴润互融、冲和平淡,意味无穷,枝叶稍加提点,愈显精神。
观一组树,左右俯仰,浓淡有致,虽三五株,却生机万千,幻化无穷。
其一组石,大小相间、疏密变化不失大体,虚处敢以渴笔勾皴,虽不失虚,但虚中有实,近观石石相叠,远看抱为一体,石中含气。
加之自创折带之皴法,行笔健而不张,运墨淡而不铺,使山石淡中有味、柔中见刚。
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审美意蕴

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审美意蕴文◎朱铁生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作品构图舒朗,绝少设色,以笔墨为之,意境简远萧寒,是元代文人画的主要代表,倪瓒提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绘画主张,其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中的审美意蕴,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及人生境界的行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倪瓒《林亭远岫图》尚简的艺术形式倪瓒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具有极简的艺术形式和精妙的笔墨,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倪瓒在山水画的构图上独创了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构图法,近处喜画杂树数株,远景为淡淡云山,中隔一汪湖水,以小楷题字连接上下景,全图浑然一体,意境简远萧寒、辽远空旷。
倪瓒的作品具有简约之美,将老子、庄子关于“无”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出了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提出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观念,庄子提出了“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主张,这些艺术思想都十分重视“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无”,就是“空”,表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就是留白,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
倪瓒的山水画利用大量的留白,减少了画面表现的物象,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倪瓒是元代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人画家,他将文人画中疏淡、简约的审美理想发挥到极致,呈现出独特的简约、空疏之美。
倪瓒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简约、空疏之美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乃至艺术设计中仍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
20世纪初期,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艺术设计领域悄然兴起一股“尚简”之风,德国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开端,首开简约设计之先河,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坚持“less ismore(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将简约设计推向高潮,之后兴起的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视觉传达设计、家具设计等各个领域展开,简约而不简单,使简约设计成为一种时尚,简约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风尚。
浅析倪瓒的绘画思想

浅析倪瓒的绘画思想作者:倪士喆邓海滨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1、背景1.1时代背景在元朝统治集团政权得到巩固以后,在政治上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元代社会的民族歧视政治制度使元代社会一代文人颓唐苦闷,故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以此来发泄胸中的苦闷和情绪。
同时,由于元统治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民众思想控制松弛,很少有像宋代的“乌台诗案”出现,所以,元代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元代文人有创作的自由,能够无拘束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整个宋代,艺术家通过一般化的自我,有针对性格物以认识客观事物,而元代的艺术家则愈发的关注个体内在的自我,从物的层面解脱出来,更多的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言志”日益明确的成为绘画的主要宗旨。
通过绘画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自然景物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就艺术风格来说,元代的画家不在客观的描绘自然沟壑,他们用书法性技巧作画,创造出一种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世界的新型书法性山水画风格。
1.2个人境遇倪瓒,字泰宇,后字元镇,号幼霞,别号极多。
倪瓒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人物,其画面常呈现出萧疏简洁的笔致、悠然淡雅的墨色和空旷俊逸的格调,充满了天真适意、疏秀旷远的气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他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一河两岸”的三段式构图,独具一格,并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绘画美学特征,其画作到明代甚至达到了“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将宋代以来逐渐出现的文人画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绘画思想亦作为研究倪瓒绘画的津梁而成为后世学人关注的焦点。
2、倪瓒的绘画思想2.1文人画创作亦需重视画理,不可一味讲求士气在《画谱》中,倪瓒在开篇讲解树势搭配时便首先发出了“若专讲士气,非初学入门之道也”的警告,强调“画理自得”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笔者认为“画理”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自然规律,即“外师造化”;其二则是指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基础上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而这个层面上的画理实质上是对于自然规律的理性升华。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

元代时期倪瓒⼆⼗⼋幅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都是⾝居⾼位的⼠⼤夫画家和在野的⽂⼈画家。
他们的创作⽐较⾃由,多表现⾃⾝的⽣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枯⽊、⽵⽯、梅兰等题材⼤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活的⼈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笔⼊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是元代⼭⽔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
这⾥介绍倪瓒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绘画赏析。
元代倪瓒(1306~1374),初名王廷,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幻霞⽣,⾃署倪迂、懒瓒等,江苏⽆锡⼈。
家豪富,筑“云林堂”、“清秘阁”藏法书名画及钟⿍古器。
⾄正初年(1341)忽散尽家财于亲友,浪迹五湖三泖间。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画风是明清⼤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涛等巨匠均引其为⿐祖,⽯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个以复古为旗帜,⽽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杨维桢⼀样,既属于这个时代,⼜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居图》、《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丛篁枯⽊图轴》、《六君⼦图》、《杨⽵西⼩像》、《⾬后空林图》、《琪树秋风图》、《⽵枝图卷》、《江岸望⼭图》、《⽵树野⽯图》、《溪⼭图》、《松林亭⼦图》、《狮⼦林图》卷、《西林禅室图》、《秋林图》、《春⾬新篁图》、《⼩⼭⽵树图》、《修⽵图》、《紫芝⼭房图》、《梧⽵秀⽯图》、《虞⼭林壑图》、《秋亭嘉树图》、《霜林湍⽯图》、《枫落吴江图》、《江亭⼭⾊图》、《⽵⽯图》等元朝时期倪瓒《⽔⽵居图》赏析倪瓒《⽔⽵居图轴》纸本设⾊纵53.5厘⽶横28.2厘⽶。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谈倪瓒山水画中的“形”和“逸”
赵洪波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21()S01
【摘要】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段话后来最常为人们引用,其中“不求形似”“逸笔”等观点成为他重要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本文拟从“不求形似”入手,分析倪瓒绘画的“形”的空间艺术,进而探讨他“逸”的绘画美学内涵。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赵洪波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
2."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
3.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逸格”--以元四家倪瓒为代表
4.倪瓒山水画的逸格分析
5.倪瓒山水画的逸格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

艺苑星空Art Space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孙宁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一、倪瓒的生平经历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
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
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
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大。
倪云林在23岁之前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不问世事,但是他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气息,勤于读书,专心绘画写诗。
23岁其兄去世后,他开始经营清閟阁。
由于之前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善于经营治家,很多“俗人”“俗事”使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一直向往的是清幽、远离世俗的生活。
他曾写诗:“奸任忠诛转缪悠,鄂王固岂为身谋?中兴可望隳成业,南渡何心报敌仇。
”可见他曾有过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但只是一瞬间。
他高尚清幽的个性与当时元代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他的汉人身份在元代是下等人,他在元代统治者的统治下被差别对待,科举的中止使他有才无处发,终生隐逸。
48岁的倪瓒由于心中的苦闷、忧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来,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笔简意幽的逸气之感。
从53岁到去世,散尽家财,弃家游走于太湖一带是他生命中,也是他绘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虽然他远离尘世纷扰,远离世间凡尘俗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终究是苦闷孤寂的。
他把这样的心境融汇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画面有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他说“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即作画如作诗,不必在形式上下功夫,重点在于自己诗画中心境经历的表达,这对倪瓒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有着摘要: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精通诗书画。
绘画方式以简胜繁,强调画面当中的气韵,他的绘画实践及美学思想不仅受当代人推崇,对明清画坛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

探析倪瓒诗画艺术的交融顾隽青先生曾经说过:“探讨一个人的文艺成就,必须研究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深刻理解他的意图和价值。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从尽可能综合的角度去探究一个文艺家的创作和艺术风格,今天,我将带您进入一个文艺大师——倪瓚的艺术世界,分析他的诗歌和绘画艺术的交融之处。
倪瓚,字少梅,号行内,浙江人。
他的诗画艺术独具特色,诗画同功,互为补益,步入历史佳话。
他早年师从黄山谷,学得青苔派绘画风格,后转向学习唐宋诗词和古典小说,续体诗、赋、词、曲、文各有所长。
在其创作中,诗歌和绘画艺术总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以致于两种艺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倪瓒的诗歌与绘画艺术相辅相成。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写景抒怀、反映社会现实等多种风格,且其诗歌往往可以与其画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例如《谷天津诗画》,诗中描绘了谷天津的遗庙、山岳、村落等,而其画作则以枯山水的形式,再现了谷天津的雄伟景象;再比如他的作品《光觉寺柿子园图诗》、《石泉湾春屏卷》等,诗画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强烈的意境。
其次,倪瓒的诗画艺术情感共鸣,相互映衬。
他的诗歌作品以感慨时代为主,幽怨忧伤为辅,正与他的画作情感风格相呼应。
倪瓒的绘画作品奉行“意味深长,情感高涨”的风格,而他的诗歌则强调情感共鸣,感悟境界,这使得诗画艺术之间在情感内核上有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如讲述他的寂寞、忧郁、隐逸的《无题》、《倦客停艇鸡枕》,均能在他与太原“传1.两个人名”的诗画作品中得到印证。
此外,倪瓒的诗歌和绘画作品都表现了他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物外之境、生命、自然、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因此在他的诗画艺术中,不仅表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更表现出了他具有超脱生命现实、热爱艺术境界的内心品质。
最后,倪瓒的诗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不仅在于它们都表现了倪瓒的独特情感体验,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
他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均致力于表达法则和造境,追求通达自然和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正是其诗画艺术共通之处。
探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语言

探究倪瓒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作者:熊碧玉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倪瓒的山水画艺术特点不仅结合了他所身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也结合了他生活中的洁癖以及他待人接物不甘为“俗”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他对“逸”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标准。
倪瓒的山水画作品意境幽静、空寂、平淡,都是通过简约淡雅的笔墨形式、简略的构图、具象的笔墨造型自然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作的简约,这都得益于他高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他的生活经历。
这种绘画的艺术语言正是他与其他画家的区别,也是后来的画家所赞美、模仿、寻找绘画语言的源生点。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艺术语言;简约在研究倪瓒山水画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人物事迹、身边的师承关系都是必须了解的,这是为了能更好地探究他画风形成的原因。
为了研究倪瓚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本文将从其绘画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画面墨色、画面意境等方面进行探寻,同时也将结合其典型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其目的也是以古为师,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一)时代背景1279年,蒙古族结束了南宋的统治,为巩固政权,元朝统治阶级开始吸收中原文化,重用汉族文人,学习汉族文化,但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族文人宁可贫贱终生,也不愿为元朝统治者效力。
为了方便统治,元朝统治者将不同的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便是“南人”。
长江以南地区的“南人”最受歧视、压迫和剥削,而恰恰这里的文化发展水平是最高的。
不仅如此,元朝统治者还把人分为十等,比之过去的“三六九等”更为讽刺。
即“一为官、二为吏、三为僧、四为道、五为医、六为工、七为匠、八为娼、九为儒、十为丐”。
知识分子的地位仅高于乞丐。
所以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不愿为蒙古族效力,甘于流浪山野,贫贱终生,追求内心的自由自在。
正是在这样不平等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阶层的文人难以入仕,辗转于山野之间,寄情山水,以画抒情,也因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画家,如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高克恭等画家。
(二)倪瓒生平介绍倪瓒,名泰宇,别号云林居士,出生于无锡(现江苏无锡),元代画家,是“元四家之一”。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倪瓒安处斋图 29×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文丨王伯敏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
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称。
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
倪瓒的画空,空中有灵气;画疏,疏的有秀气。
他的这种空疏景色,是象夕陀美。
画家放象夕泻之,观者于象外得之。
绘画上的这种空疏,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界是无限广阔的。
倪瓒秋林野兴图大都会博物馆藏看画,固然要看有笔墨处,也需要看它的空白处。
清初竺重光在《画鉴》中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论画者向有一种说法,谓“画中空白便是不语诗”。
一幅画是一个整体,画中的形象、色彩,还有题款、用印,都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画中的空白,同样是画面的组成部分。
被誉为善于处理空白的画家,便是根据绘画有那样的特点,才对他作出这样的称誉。
倪画山水,在画面上所留的空白,有的占画面的三分之丫,有的占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三分之二,换言之,画面只有三分之一处,才有笔墨,所以倪画的疏秀空灵,其特点非常明显,本文就倪画山水的表现,概括若干种,用示意说明其对空疏处理的巧妙。
倪瓒云林春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几种表现是:一种是,不画远景,压低中景,使所画集中,画面空出一大片。
赠周逊学《幽碉寒松图》,及《秋林野兴图》、《松林亭子图》等皆如此。
二种是,取中景的一部分,不及其余。
其所作如《岸南双树图》、《疏林竹石图》、《绮石乔柯图》等皆如此。
三种是,取近景和远景,舍中景,使画面中间部分空灵,这是最能代表倪画的山水章法。
其所作《渔庄秋霏图》、《紫芝山房图》、《六君子图》等,无不如此。
如示意图之三;四种是,将近景、中景的树、石集中,并于密处求疏,使人感到画面丰富,但又不失为空疏。
其所作《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溪亭秋色图》及《西林禅室图》等皆如此;再一种是,如其所作《雨后空林》等,画得较港近、中、远景都入画。
这种表现,属于个别作品的章法,这里拟不作一一概述。
元四家倪瓒绘画作品赏析

元四家倪瓒绘画作品赏析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
江苏无锡人。
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
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
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 1355年作纵96厘米横4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题识: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
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
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
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
瓒。
《渔庄秋霁图》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七十二岁时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
裱边有董其昌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宋旭题跋。
倪瓒:艺术成名需晚,然有人打破这论点,且看倪瓒如何做!

倪瓒:艺术成名需晚,然有人打破这论点,且看倪瓒如何做!展开全文综观中国山水画史,大凡有所成就的绘画大师,无不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进而融会贯通,从而铸成一家之风格的,倪瓒更是如此。
面对陈陈相因的南宋院体遗风,元代画坛领袖人物赵孟顺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绘画标榜古意,提出远师唐人以及五代、北宋传统,技法上重在抒发个性,发抒情怀。
元代中晚期的画家们,都受赵孟顺“复古”主张的影响,而宗法董源、李成。
黄公望曾经说过:“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黄公望《写山水诀》)董源,一作董元,字叔达。
钟陵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
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官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
尤工山水。
董源生长在江南地带,再加上曾经掌管南唐皇家林苑,所以对江南山水形质有着深刻的体认。
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描绘江南绵延起伏的丘陵,创为“披麻效”法写江南真山水。
在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有:“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即南京)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黄公望也曾提及:“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
”可见董源山水画描写的均为真实的江南景致。
根据存世的画迹,例如倪瓒最早见于著录的作品《西神山图》以及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秋林野兴图》轴(1339年)等,我们可以看出倪瓒绘画早期风格尚不明显,这些作品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功力,但稍显稚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盛年之笔法相差颇远。
早期被张丑视为“天下倪画第一”的《水竹居图》,画水中坡上五株树,其后茅屋丛重,远处平林帕影。
画法持重严谨,用披麻皱,水墨淋漓,运笔圆润浑厚,注重渲染,与后期风格大为不同,颇具董源遗意。
他的代表画风最大不同是较重的青绿设色,干笔不多,颜色近于艳,构图紧凑,不像后期画面前、后、中景层次拉开得较为广阔,由于前后景靠得太近,显得紧密坚实,但此构图已开后来“阔远山水”先声;整个画面场景较近于客观自然,似家居生活写照。
梦幻与灵魂的终点--解读《梦之安魂曲》

梦幻与灵魂的终点--解读《梦之安魂曲》
王虹
【期刊名称】《实用影音技术》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 影片名称:<梦之安魂曲><迷上瘾、梦的挽歌>Requiem for a Dreamrn年代:2000年rn国家:美国rn片长:102分钟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王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梦幻空花、苔痕梦影——解读倪瓒艺术中的形与神 [J], 曾佳
2.刺痛灵魂的笑声——夏目漱石《梦十夜之三》解读 [J], 柳青
3.生命的泥淖及梦想的幻灭--对电影《梦之安魂曲》的解读 [J], 毛辉
4."梦"的悲剧r——电影《梦之安魂曲》剧情分析 [J], 赵悦
5.一个贴近现实主义文学的灵魂——哈金《等待》与《南京安魂曲》再探析 [J], 江少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瓒 的绘 画中就无不渗透着形神 之间 的浑 然天成 。在《 六君 子 图》 , 中 十分写 实 的树 木 和斜坡 , 实 的空问结 构 , 近 因 写 远 子构成 的视像都 沿着 一个 连续后 退的地 面伸展 。在 这树木 、 山石 、 湖水所构成 的高远 图式 中 , 超越 了 自然 山林 的具体 物 象, 使欣 赏者忘掉 山林形 似而 得到 山林 之影 的娱 悦 , 这是 一 种神韵 的获得 。“ 流几乎 填满 了观 众 的视 野 , 河 造成 的效 果
会像院体画那样精工细 作而 拘谨 自束 了。从 “ 于求形 ” 工 的
宋代画风到“ 不拘理法 ” 的元代 画风 ,不求形似 ” “ 正是此处 的
“ 不拘理法 ” 。但倪瓒 的这 幅作 品又法 度谨 严 , 则不是侧重 虽 主观景物的真实再现 , 但也不完 全是 不顾 客观物象 的主观情 感的幻化 , 和那些把艺术创作与 笔墨游戏 等同起来 的作品不 可同 日而语。以其胸 中之 逸气 写胸 中之 丘壑 , 主体 的气 质 、 情怀、 心性呼之欲 出。倪瓒百年后 的人生 知己恽南 田即说云 林 之妙 在“ 神骏灭没处”, 此说最得云林之精神。
曾 佳: 梦幻空花 、 苔痕梦影——解 读倪瓒 艺术中的形与神
3 5
倪瓒 画作 中很少 出现人 物 ,秋林 野兴 》 现存仅见人 物 《 是 的作品。在他看来 , 日益颓唐 的元 末社会 , 已如无人之 境 , 其 中不言 自喻 的象征 意味发 人深 省。 明代 李 日华 的题 跋 中认 为 : 六君子乃松 、 、 、 、 、 , 列修挺 疏密 , “ 柏 樟 楠 槐 榆 行 掩映位 置 得宜 , 皆在平 地 , 而 且气 象萧 索 , 贤人 在 下位 之像 ” 有 。因此 倪 瓒在画面 中采用 的是 树 叶的六种 不 同点 法 , 即松 针 点、 介 子点 、 叶点 、 垂 仰头点和小混点 。而远 山上表现 植被 的苔点 , 其 多少 、 都是 恰 到好 处 , 位置 几乎 是 不可 增减 移易 的。单从
梦 幻 空花 、 苔痕 梦 影
— —
解读倪瓒 艺术 中的形与神
曾 佳 日 l 土
( 南京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艺术设计 学院 , 江苏 南京
摘
204 ) 10 6
要: 倪瓒作 为元 四家的代表画 家之一 , 着重要 的坐标性地位 。通过 对他 的代表作《 有 六君子图》 解读 来探寻 中国 的
孤高 的个性使他 只与性情相投 者为友 。可 是好景 不长 。 顺 元 帝时期 , 天下 大灾 , 但政 府苛 税依 然沉重 。各地 农 民起义 风
起云涌 , 天下大乱 , 元政 府统 治岌 岌可危 。乱 世 中的倪瓒 散 尽家财于故亲 , 一人扁 舟箬笠 , 独 往来 湖柳 问 , 股与尘世 隔 一 绝 的江湖侠义之气 , 现 出他 特立 独行 的 文人理 想 和精神 。 表 就 中国人而言 , 世 了解像倪 瓒这 样一 位 画家 的人格 , 通 后 是
绘 画绝不 流俗 , 天真 幽淡 ” 以“ 为宗 。山水 画色调简 单 , 笔墨
瘦 挺干枯 , 同他故乡 的太湖石 , 幅遗世独立 的文人气 。 如 一
倪璜虽生 于荆 蛮 , 却长 于 山水 秀丽 的江南 小城 无锡 , 因
此 在他 的山水绘 画中呈现出的多是水 墨淋漓 、 小巧 清丽的江
上完成的。工于 写实 的 “ 宋人 丘壑 ” 忠 于写意 的 “ 人 笔 与 元
墨” 形成 了两种迥然不 同 的绘 画格 局。“ 院画在 南宋 画坛 的 独领风骚 , 不仅 因为他们 的作 品有 艺术上 的实力与无 与伦 比 的魅力 , 由于与皇室 的渊源而 带来 的权 威。虽然他 们在 画 还 坛上的 实 力 稳 若 磐 石 , 朝 一 旦 倾 覆 , 样 无 法 幸 免 于 王 一 难 。 …业余文人 画家 的崛起构成 了元 画变革 的基础 。 ”
过流传 的绘画 、 著作 , 以及旁 人对他 的评 论 。这 些部 分共 同
图 1 六 君 子 图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7—1 2
作者简介 : 曾佳( 9 7 ) 女, 17 一 , 江苏南京人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讲 师, 美术学硕士 , 研究方向 : 美术学。
第1 1卷第 3期
这一点可 以看 出, 这是 他完 全尊 重写 实 的一种 表现 , 也就 是
以闲适之心 、 怡然 之情 以对 , 情之 所至 , 之所 至 , 则 性 方可臻
于绘画的高妙境界 。二指其用笔 的个性 , 简约 、 括 , 即 概 始终 没有“ 超脱像外 ” 。虽 自称 “ 草” 却几乎 无一笔散 漫 、 一 草 , 无 物不似 。在如此放松 、 随性 的精神 行为 状态 之下 , 自然就 不
他的绘画名作 《 君子 图》 见 图 1 , 为君子 , 六 ( )名 实则 画 面空无 一人 , 只有六株形影相 吊的乔 冠树木 如幻影般 独立 于 荒寒萧索的湖畔 , 河面仿佛笼罩 着一层 薄薄 的氤氲雾气 。以
树 木 直 立 不 阿 比君 子 之 德 。
方面 的理论研究著述古往今来层 出不 穷 , 但还是 不能足 以概
传 统绘 画 中两个重要 的美学概 念—— 形与神 之间的关 系。
关键词 : 倪瓒 ; 六君子 图》 天真幽淡 ; 求形似 ; 《 ; 不 逸笔草草 ; ; 形 神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6 4 2 1 )3— 04—0 17 —44 (0 1 0 0 3 3
是一个人 的意识会沉 浸在 这平 凡无奇 的山水 中 , 就像 处 于 出
越 了他视觉 中可触可摸 的实在 世界 , 而是他远 离俗世 的那 种 清静透彻 、 心无旁骛 的生存 状态 , 是一种 超 凡脱俗 的清 音 这 绝响 。正如他诗 中所表达 的: 戚心从 妄起 , “ 心寂合 自然。当 识太虚体 , 随形影迁 。 《 君子 图》 自然物象既有着写 实 心 ”六 中
命 去感 悟。在倪 瓒 的绘 画 中, 常 出现 的是 三段 式 写 景构 经
图, 这成为他 的一种极为成熟 的构 图模式 。前 景与远 景拉得 很开, 显得疏 朗空 阔。前 景为平 缓坡 岸上 的一 丛林 木 , 大都
相 对六 君子 , 正直 特立 无偏 颇 。 诗 与画 的意境 如此 妥 帖、 ” 不 着 痕迹 地水乳交 融 、 浑然 一体 。书法 家王铎 在 题语 中评 道 : “ 画之简者 , 其神骨韵气则 不薄 。 笔 简则 意繁 , ” 所谓 “ 者不 疏 厌其 为疏 , 密者不厌其 为密 , 浓者不 厌其为 浓 , 者不厌 其为 淡 淡” 。而倪瓒 本人 自识其《 六君子 图》 : 庐山甫每见辄求作 道 “ 画 。至正五年 四月八 日, 泊舟 弓河上 , 山甫 篝灯 出此 纸 , 苦征
重形 , 绝不凭 空想象 。但 若独 品味画 面 中的气 息 , 空灵 缥 其
缈 之感 有如闲云野 鹤 、 虚幻境 , 空 无一 物 , 太 似 又处 处 即是 。
风神淡 远 , 人所不及 , 此乃倪瓒绘 画 中的神也 。形神媾 和 , 色
空交错 , 画面 中的空幻之感 油然 而生。
中国传统绘 画美 学 中有 两个非 常重 要 的概 念 : 与神。 形 “ 概画存乎形也”, 形似 首先是 绘 画所追 求 的一 个初 级层 次 ,
画 。时 已疲 甚 , 只得 勉 以应 之 。大痴 老 师见 之 将 大笑 。 可 ”
是 枝叶稀疏的寒林或有空亭点缀其 问 ; 中景是 一汪平 静无痕
括总结出这位一代大家给我们 留下 的弥足珍 贵 的艺 术成果 。 实际上 , 他已经不仅 仅是 元代绘 画史 上 的一 个经典 个案 研 “
究 , 时也 是 整 个 中 国 中后 期 绘 画 史 上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课 题 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究 ” 中国艺术 的迥 绝处 , 。 如空谷幽 兰 , 不起 眼 , 的谦 卑 它 与微小难 以让人注 意到 它 , 它却 散发 出淡淡 幽香 , 但 回味 悠 长、 绵延 不绝 , 倪瓒艺术 的魅力即在于此 。
而把神 似置于形似之上作为 中国绘 画审美 意境 的终极追 求 。
4 其 论— — 形 神 观
中国绘 画 的审 美 意境 仿佛 类 同于佛 教 之禅宗 , 玄妙 高
远, 妙不可言 、 深不 可测 。单 单一 个美 学概 念形 、 , 神 包含 多 少难 以言说 的深 意 , 一代 代大 家 亘古研 究 、 追求 不绝 。放 眼 整个浩淼无垠 的艺术史 , 东晋顾恺 之的“ 从 以形 写神” 至北 宋 苏轼 的“ 取其 意气所到” 再至欧 阳修的“ 画意不画形” 与倪瓒 ,
l 其人—— 遗世独立的文人气
元代的画坛几乎是清一色的文人 雅士执其 牛耳 , 在这 样
一
南韵致 。他 的许 多绘 画和诗 文都 流露 出游荡 生活 经历 的落
魄和沉 郁的感觉 , 从他赠别友人张 以中的诗 中可以看出 : “ 乱后归来事事非 , 子长游历壮 心违 。
种高逸幽远的元画格局之 中, 倪瓒 的腾 空出世更 为其平 添
第1 1卷第 3期
21 0 1年 9月
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aj gIstt o d syT cnlg ora o N ni tue f n ut eh o y n ni I r o
Vo . 1 11. . No 3 S p., e 201 1
倪瓒生性清高孤傲 、 耿直 狷介 , 一性 格特 质使 他无 心 这
为政 。靠着家业的殷实 , 他饱读 诗书 、 遍览 名迹 , 把所有 的时 光尽消磨在家 中收藏甚 富的那 些古 籍 、 画 、 书及 花卉 之 名 法 中, 闲 自在地 在艺 术 的 天地 里 畅游 了十几 载 , 生 未仕 。 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