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格里菲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里菲斯
David Ward Griffith
我们必须仰视格里菲斯对于电影艺术的贡献,到现在为止,凡是人们叫得出名的电影摄影技巧,都受过格里菲斯的影响。

格里菲斯对镜头剪辑的创造性运用,是催生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一大诱因。

格里菲斯常被冠以“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等殊荣。

1994年戈达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让我们走近格里菲斯,这个曾经自称是“讨厌电影”的人。

生卒
1880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1948年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

成就
1.格里菲斯一生拍摄过450余部电影,其中多数拍摄于1908年到1912年,这期间他共摄制了的影片超过400部,大多数为短片。

2.在电影发展的里程中,格里菲斯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他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等手法,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一般认为,从格里菲斯开始,电影的单位从“场”变为“镜头”,而这正是蒙太奇的基础。

3.“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

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

”从而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

类型
格里菲斯早期电影的类型有喜剧、恐怖片、西部片和家庭情节剧,这些作品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格里菲斯成熟时期的作品类型是史诗巨片,如《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他晚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悲剧《残花泪》。

影响
影响遍布全世界,包括诸如苏联蒙太奇、法国新浪潮这样的重要艺术流派。

包括中国,1920年格里菲斯的《WAY DOWN EAST》(中国翻译为《赖婚》)在中国放映,反响巨大,不少电影历史学家认为奠定中国电影传统的《孤儿救祖记》等影片中使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极有可能受到格里菲斯的影响。

溯源
格里菲斯在电影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感悟人生。

由于家境不好,格里菲斯少年时代就走向社会,曾为了糊口,简直是碰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

这种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了下层社会,对人生和世界有超出常人的感悟。

2.爱好文学。

不论处于什么生活状态,他都没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布朗宁、杰克·伦敦、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并且自己还写过诗歌、小说和剧本。

3.善于学习。

他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剧电影的因素,甚至还受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拍了几部史诗性的影片。

他将各个流派和许多前辈导演们那点滴的分散的创造吸收过来,融汇贯通,加上自己的许多独创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4.勤奋。

格里菲斯的成就还来源于他的勤奋,在1908年到1912年的4年中,他平均每周完成2部电影,他也拍摄过不少平庸的作品,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独创
格里菲斯独创的手法很多,比如1908年他在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陶丽历险记》里首先运用了“闪回”的手法;他成功地发展了特写镜头,在根据杰克·伦敦的《没有灵魂》改编的《黄金梦》中,他把摄影机移近演员,充分摄取演员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摄影上也有独到的创造,因此于1922年他还获得此项专利;他在《隆台尔的报务员》里,运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渐加快的蒙太奇节奏,表现追逐镜头中的紧张气氛,他在《人类的创造》中,又巧妙地运用远景镜头。

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现在这些手法被广泛地用于电影,已经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确实令人惊奇。

“最后一分钟营救”
格里菲斯电影情节中常用的“营救”情节,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他独创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四个故事同时展开、交叉出现、形成对比,其中有三个故事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模式,从而产生富有戏剧性的紧张感,这一模式成为百年来各类电影特别是悬疑惊悚电影的法宝之一。

佳作欣赏
《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年
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汤马斯·狄克逊那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

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

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

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

《一个国家的诞生》因为含有种族主义气息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不能否认的是作品在技巧上有很多创新。

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

本片也开创了好莱坞“豪华巨片”的先河,使格里菲斯成为好莱坞技术主义传统的真正代表者。

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

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

在当时是算巨片了。

《党同伐异》Intolerance 1916年
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小故事组成。

影片的主题是“人类从不容异己到宽容的进化”,古代的《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巴比伦亲王贝尔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的历史事件。

其中穿插了一个少女与亲王热恋的情节。

近代为《基督受难》,描写耶苏与伪善的法利赛人的冲突,因犹太人出卖被钉上十字架。

现代为《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

描写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
年,一个女教徒随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后,在巴戴莱姆屠杀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

当代的《毋与法》,描写1912年一个罢工工人被控谋杀的冤案。

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释说:四个故事犹如四条河流,本来分开,慢慢前进,后来越来越奔腾,交叉在一起,汇成党同伐异的激流。

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丰富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运用隐喻、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创造。

《党同伐异》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作品。

关于《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摄制这部影片时孤注一掷。

他雄心勃勃,一心要拍出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更宏伟的影片。

为此,他雇用大批演员,制作了规模巨大的布景。

仅仅巴比伦的宫殿,其纵深就达1600公尺,周围有70公尺的尖塔。

拍摄“巴尔泰撒尔盛宴”一个场面,他动员了4000群众演员,以至摄影师比莱·皮尔为了摄取这个壮观场面,不得不坐在一只固定的气球上,升上高空,才能拍下全景镜头。

那堵巴比伦城墙有四层楼高,与真墙一模一样。

城墙顶上能容两辆四匹马拉的古代战车相对交错驰过。

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格里菲斯还重建了中世纪的巴黎和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城。

拍摄波斯军队排兵布阵的场面时,动用了一万六千群众演员,每天除发巨额的工资外,仅为了指挥和供应这支军队的吃喝,还安装了许多专用电话和修了运输的铁路。

整个影片的摄制时间是一年零十个月加十二天,雇用的演员、群众演员、工人、工程设计人员等等竟达六万人。

由此可以推算开支的巨大了。

仅其中“巴尔泰撒尔盛宴”一场戏就花费了二十五万美元。

当时总共摄成的胶片有十万公尺,可放映七十六小时,经过两个月的剪辑,压缩成十四本,放映三小时略多一点。

然而,《党同伐异》的命运很不幸。

影片的反战观点和同情工人罢工的思想受到战争期间美国当局的反对,禁止在许多城市上映。

看了上映的观众对影片的反映极为冷淡,在美国,影片的上座率极低。

在国外呢?英国的国王倒表示赞赏,但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纷争的欧洲,也认为影片那和平主义的内容不合时宜,也禁止上映。

法国干脆不允许上映,英国虽因国王称赞,可以上映,但必须删剪,结果经过英国电影机关删剪后的影片很不成模样,观众看后莫名其妙,也就无人再看了。

当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时,群众纷纷挤进影院;而《党同伐异》上映,影院出奇的冷清。

没有上座率就没有效益。

格里菲斯将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赚的一百多万美元搭进去不算,倒亏了一百多万美元的债。

格里菲斯后半生便为偿还这部债务奔忙。

他甚至无力拆掉那座用木料和石膏搭建起来的巴比伦城。

十年之内,这座废城一直屹立在好莱坞,成为一个古迹。

格里菲斯从此一蹶不振。

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放映商以低廉的价钱买了这部影片的拷贝,但也未能在俄国上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部影片的拷贝像废品般地堆到苏联电影局的仓库里,多少年后,人们清理仓库时,才偶然地发现了它。

苏联电影大师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观看后,惊叹不已:“哎呀,这是部无与伦比的影片!”《党同伐异》从此受到世界的重视。

人们终于发现,《党同伐异》是部独创性的杰作。

它构思超群卓异,形式立异标新,画面溢彩流光,情景水乳交融。

那移动镜头拍摄景物的美感,那对剪辑、节奏、交错结构的大胆运用,规模宏伟的群众场面的安排,处处独具匠心,列宁看过后,也大受感动,认为格里菲斯在试图探索历史的本质。

影视界几乎一致认为
《党同伐异》的思想和艺术都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继《一个国家的诞生》后,为世界电影史上树立的又一座更宏伟的丰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