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在时间上,“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终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主要讲解这30多年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7年——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多种思潮、多种文学风格并存的辉煌起点。

2、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随大革命落幕,“革命文学”在文坛兴起,现代文学发生变化和转折。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逐渐发展为三十年代文坛主潮。

另外还有“京派”、“海派”等文学创作存在。

3、1937年——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进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也蒙上浓厚的“救亡”、“抗战”色彩。

因为战争背景,现代文学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3个文学区域。

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文学”作为“共和国文学的雏形”拓展、覆盖全国。

三、“中国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学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随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之后。

我们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两个概念并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熟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观”。

第一至二章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一、“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殖民地化2、现代经济3、传播媒介4、教育制度(二)、文学领域的新图景1、启蒙主义文学: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义观点;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以及文学启蒙主义的代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翻译文学:林纾;最著名的“林译小说”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译小说”的影响3、谴责小说与鸳蝴小说:谴责小说的内容;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3.《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正传》改造“国民性”的主题;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的高度典型性;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和对人民解放道路的探索。
2.艺术成就,开创了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西方小说艺术,揉合中国小说的某些技巧,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寓热于冷”的独特风格。
3.《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简介。
第二节 《骆驼祥子》(详讲)
1.创作的长期酝酿。
2.祥子的形象,由善良朴实向堕落的变化,“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祥子悲剧的巨大典型意义。
1.《野草》概述。复杂的思想情绪,象征方法的运用,现代散文诗的创造。
2.《朝花夕拾》概述,生动的社会画面,真实可信的探索历程,优美的文字。
3.《故事新编》、《铸剑》所代表的前期创作,和《理水》为代表的后期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
第二章 郭沫若
一、了解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3.教材的第一部分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的内容,分别置于不同阶段之前讲授。
4.每学期之中,应根据讲授内容指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并做讲评。
5.本大纲依据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并参考同类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现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的新发展进行了若干修改。
1.叶圣陶生平及思想发展概述。
2.《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对小市民灰色生活的鞭挞,朴实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结构布局。
3.《倪焕之》简析。
4.其他小说简介。
第四节 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详讲)
1.生平简介。
2.了解本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05012021 总学时数:34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一)》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第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以凌宇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本教研室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为教材,由三篇二十章组成,中文系每个年级的二年一期讲授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二年二期讲授第二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三、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第二章诗体的解放与探索第一节概述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初期白话诗 1.胡适《尝试集》的意义。

2.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

第三节郭沫若一、生平简介。

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

广泛、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及文学创作实践。

二、《女神》1.《女神》的时代精神。

2.《女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1.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

2.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

第五节闻一多1.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与实践。

2.从《红烛》到《死水》 3.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品,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史实、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898-1917)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7-1927)3、左翼文学运动与文艺大众化(1927-1937)4、抗战文学与民族解放(1937-1949)5、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1949-1976)6、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繁荣(1976-至今)四、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史实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

2、重点讲解重要作家和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结合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动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作业,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论文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六、教学要求1、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传授现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第三节抗战历史剧(1学时)
第四节赖和与台湾文学(1学时)
课堂讲授:6学时
第十二章延安文学
第一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学时)
第二节解放区小说(2学时)
第三节赵树理和孙犁(2学时)
第四节长篇叙事诗与新歌剧(1学时)
课堂讲授:6学时
第十三章四十年代的非主流文学
第一节穆旦与中国新诗派(1学时)
第二节张爱玲与《传奇》(2学时)
课堂讲授பைடு நூலகம்11学时
期中考查
2学时
第十章民主主义文学大家
第一节巴金(1学时讲授,1学时讨论)
第二节老舍(1学时讲授,1学时讨论)
第三节曹禺(1学时讲授,1学时讨论)
第四节张恨水(1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课堂讨论:3学时
共计7学时
第十一章救亡文学
第一节救亡文学活动与创作(2学时)
第二节胡风与七月派(2学时)
第二节郭沫若与《女神》(4学时)
第三节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2学时)
课堂讲授:7学时
第七章武侠小说
第一节民国武侠小说(1学时)
第二节“前五家”(2学时)
第三节“后五家”(2学时)
课堂讲授:5学时
第八章左翼文学
第一节左翼文化与革命文学(1学时)
第二节文坛的理论斗争(1学时)
第三节左翼作家的创作(1学时讲授,1学时讨论)
第三节鲁迅的散文创作(2学时)
第四节鲁迅的杂文创作(1学时)
课堂讲授:6学时
课堂讨论:2学时
共计8学时
第五章为人生派的文学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及其文学主张(1学时)
第二节问题小说(1学时)
第三节儿童文学(1学时)
第四节周作人、朱自清与现代散文(2学时)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一张卷,共150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1.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1)绪论: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界定。

发生背景。

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2)第一编(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呐喊》与《彷徨》。

《野草》与《朝花夕拾》。

"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郭沫若与《女神》。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纯诗。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3)第二编(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老舍与"京味小说"。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左翼文学。

京派与海派文学。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草鱼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4)第三编(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雅俗交融文学创作。

张爱玲的小说。

徐訏、无名氏的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二、本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连续开设,共72学时,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引言(1课时)一、对“现代文学”学科与课程的回顾二、现代文学的分期、性质与特征三、学习现代文学的意义与要求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1课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五、“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第二章鲁迅( 2课时)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二、《呐喊》、《彷徨》三、《狂人日记》四、《阿 Q正传》五、农村题材小说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六、《故事新编》七、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第三章小说( 2课时)一、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二、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第四章新诗( 2课时)一、初期新诗和新诗集二、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三、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第五章郭沫若( 2课时)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女神》三、郭沫若的其他诗集四、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五、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剧作第六章散文( 1课时)一、“ 五四” 时期散文创作总貌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四、冰心和其他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六、梁遇春、徐志摩的散文与“ 现代评论” 派“ 闲话” 散文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七章话剧( 1课时)一、春柳社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二、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创作潮流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 国剧运动”五、丁西林简介六、欧阳予倩与袁昌英的历史翻案剧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928-1937)第一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 1 课时)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 左联” 的成立二、“ 左联” 的主要文学活动三、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四、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第二章茅盾( 2 课时)一、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蚀》与《虹》三、《子夜》四、《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五、《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三章老舍( 2课时)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三、《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四、《骆驼祥子》五、《四世同堂》第四章巴金( 2课时)一、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灭亡》和《爱情三部曲》三、《激流三部曲》四、《憩园》与《寒夜》第五章沈从文( 2课时)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三、《边城》与《长河》四、意境与文体第六章其他小说创作( 2课时)一、蒋光赤、柔石、胡也频、叶紫等作家的创作二、丁玲前期创作三、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四、艾芜的早期小说五、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六、“ 东北作家群”七、京派小说八、现代派小说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十、杨逵的小说十一、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七章 30 年代诗歌( 1课时)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三、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四、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五、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六、卞之琳、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第八章 30 年代的散文和剧作( 1课时)一、 30 年代的散文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四、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六、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七、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洪深的剧作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第九章曹禺( 2课时)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雷雨》、《日出》、《原野》三、《北京人》和《家》四、艺术成就与贡献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937-1949)第一章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 40年代文学思潮( 1 课时)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三、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第二章国统区小说( 2课时)一、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二、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三、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四、师陀等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五、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六、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他第三章国统区诗歌( 2课时)一、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二、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他三、讽刺的诗——袁水拍与臧克家四、“ 七月派” 与“ 九叶派” 的诗五、国统区的叙事长诗六、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第四章国统区戏剧与散文( 2 课时)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二、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三、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四、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五、报告文学的繁荣杂文的复兴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六、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第五章解放区文学( 2课时)一、赵树理小说的历史贡献二、孙犁的短篇小说三、其他短篇小说家四、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六、《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长篇小说七、《新儿女英雄传》等“ 新英雄传奇”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大二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36学时)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2课时)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二、文学活动机制的改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四、几个基本概念: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迎接新的时代到来(2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第一次文代会、作家群的构成二、胜利者的政治抒情:以胡风为例三、寻找时代的契合点:以巴金为例四、潜在写作的开端:以沈从文为例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2课时)一、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四、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准《李双双》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2课时)一、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吴强《红日》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曲波《林海雪原》四、战争小说与人性美:茹志鹃《百合花》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2课时)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二、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组合:欧阳山《三家巷》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茶馆》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宗谱《红豆》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2课时)一、“双百方针”颁布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及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三、思想者的苦恼:郭小川《望星空》四、受难者的炼狱之歌:绿原《又一名哥伦布》和曾卓《有赠》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课时)一、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再现:田汉《关汉卿》三、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四、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1课时)一、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二、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以《阿诗玛》为例三、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情:老舍《正红旗下》四、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唐湜《划手周鹿之歌》第八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2课时)一、“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和“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二、老作家的秘密写作:以丰子恺为例三、知识分子的苦难抒情:以牛汉和穆旦为例四、年轻一代的觉醒:以食指和北岛为例第九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1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二、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三、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陈村《死》四、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顾城《一代人》第十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1课时)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方之《内奸》三、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王蒙《海的梦》四、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公刘《哎,大森林》第十一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1课时)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二、苦难民间的情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三、美好理想的憧憬:铁凝《哦,香雪》四、女性激愤的呼声:张洁《方舟》第十二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课时)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三、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四、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路遥《人生》第十三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课时)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汪曾祺《受戒》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邓友梅《烟壶》四、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周涛《巩乃斯的马》第十四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2课时)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以舒婷诗歌为例三、舞台上的艺术尝试:以高行健剧作为例四、小说中的现代意识:以残雪小说为例第十五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2课时)一、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韩少功《爸爸爸》和阿城《棋王》三、来自民间的美好抒情:贾平凹《商州初录》四、“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第十六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2课时)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三、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四、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第十七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2课时)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二、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方方《风景》三、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刘震云《一地鸡毛》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莫言《红高粱》第十八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社会转型期文学的特点:二、摇滚中的个性意识:以崔健为例三、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以王朔为例四、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欲望化叙事:以卫慧为例第十九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二、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史铁生《我与地坛》三、个人对时代的反思: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四、个人对时代的承担: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第二十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2课时)一、新的写作空间的开拓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间:翟永明《女人组诗》三、中外文化撞击下的空间:严歌苓《少女小渔》四、深层个性心理的空间:朱苏进《绝望中诞生》第二十一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课时)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二、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张承志《残月》三、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韩少功《马桥词典》四、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张炜《九月寓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24 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编号:07405207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目的: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班。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1.分析现代文学代表作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2.正确处理熟读作品与分析作品的关系,强调学生积累自我的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二)考核方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86。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27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教学难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及新文学社团。

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鲁迅(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教学重点:鲁迅《阿Q正传》及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教学难点:《呐喊》与《彷徨》的历史贡献与解析《野草》。

第三章小说(一)(3学时)教学内容: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为中国传媒大学文科各系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从1917~1949年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32年的历史过程,探讨研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史实,梳理总结重要的文学发展规律,解读、鉴赏优秀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学制为一学期。

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要文学史实的介绍和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讲解,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以现代白话文为形式特点的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深入体会名家、名作的深刻思想内蕴和独特审美价值,从而较全面地加强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清晰地把握现代文学史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适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并以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观念来理解、评价现代文学作品,从而得其精髓,并给予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以有益的启示。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文学理论、古典文学等本文1.教学内容、进度计划第1周引言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与性质二、现代文学的源流及特征三、现代文学的影响及思考2学时重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难点:对现代文学现实影响的深度思考第一编第一个十年的文学(1917~1927)第一章五四启蒙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及主要贡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兴起和创作实绩2学时重点: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三个重要的文学会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

难点:对文学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反思。

第2周第二章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第一节鲁迅的生平和思想10学时重点:理解鲁迅思想价值,解读重点作品的内蕴。

第二节现代小说经典──《呐喊》《彷徨》第3周第三节《野草》和前期杂文的成就难点:对《野草》的深度理解。

第4周第三章主要小说流派第一节“为人生”派的问题小说第二节乡土写实派小说第三节浪漫抒情的身边小说4学时重点:问题小说和身边小说。

难点:郁达夫艺术人格的魅力。

第5周第四章多样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第二节郭沫若《女神》的贡献第三节风格各异的新诗创作第四节新格律诗的艺术成就8学时重点:理清第一个十年诗歌发展的脉络;新格律诗的艺术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 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 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
(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识记)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 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 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 的探索。 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 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 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 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 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 鲁迅、高长虹) 3、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4100105学分:11总学时:176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性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亦可作为文科其他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在现当代(1917~2000)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讲解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家与他们的文学创作实践特征,分析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以及对现当代文学各流派、文学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特征,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

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文艺学,美学等理论,独立分析、评述、研究文学现象,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受到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陶冶情操、认识生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内容提示,在课外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作品。

通过讲授本课程,指导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基本规律特征,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文艺学、美学、哲学的观点,分析、评价、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提高其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

四、教学内容:现代文学部分:7学分112学时绪论2学时第一编新文学的播种与收获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先声6学时第一节中国文化思想及文学运动的历史变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2)新文学革命的兴起、主要内容、成就意义第二节五四初期文学理论倡导与文学社团的涌现(1)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和理论建设(2)文学社团及文学期刊的蜂起;竞相发展的文学流派第三节新时期初期的文学思想斗争(1)新文学与各复古派的斗争(2)新文学阵营的分化第二章鲁迅(上)14学时第一节生平与思想道路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及思想演变第二节《呐喊》与《彷徨》(1)小说的分类及内容分析(2)《阿Q正传》(3)《祝福》(4)《伤逝》(5)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1)《野草》主要内容与艺术特点(2)《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第三章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13学时第一节新诗的尝试与成长(1)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初期白话诗人的创作(2)冰心、冯至、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使新诗日趋繁荣第二节小说的创新与进展(1)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家的创作(2)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3)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第三节话剧的引进与建设(1)戏剧的改革与话剧的引进;话剧社团的建设(2)胡适、田汉、洪深等人的早期创作第四章郭沫若8学时第一节生平与美学主张(1)生平简介及思想发展(2)美学主张第二节《女神》(1)《女神》的基本主题和基本思想(2)《女神》的艺术成就第三节从《星空》到《恢复》(1)《星空》等诗集的基本内容及思想演变(2)艺术上的主要成就第四节早期戏剧与小说(1)早期的诗剧与《三个叛逆的女性》(2)早期小说创作第二编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1927—1937)第五章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左翼文艺高潮的形成4学时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成立(1)革命文学的论争及“左联”的成立(2)文艺大众运动与左翼文学的开展第二节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1)与“新月派”以及“民族主义文艺”的斗争(2)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3)本时期文艺斗争的特殊性第六章鲁迅(下)5学时第一节鲁迅的杂文创作(1)鲁迅杂文创作的三个时期(2)杂文的艺术成就第二节《故事新编》(1)《补天》、《铸剑》、《理水》等作品分析(2)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第七章30年代文学的长足发展15学时第一节小说创作的欣喜收获(1)小说发展概况(2)东北作家群及其创作(3)左翼文学创作(4)“京派”与“新感觉派”的小说第二节诗歌发展的多样化(1)殷夫及中国诗歌会的诗人(2)艾青、臧克家等诗人的创作(3)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第三节30年代的散文创作(1)杂文的兴盛(2)抒情散文与游记(3)报告文学的崛起,夏衍等人的创作第四节戏剧文学的发展成长(1)左翼戏剧运动及创作概述(2)田汉、夏衍、洪深等人的创作第八章茅盾8学时第一节生平和文艺思想(1)生平简介(2)早期文艺思想及其演变第二节《蚀》与《虹》(1)《蚀》的人物剖析及其意义(2)《虹》从苦闷到振奋到积极进取的过渡第三节《子夜》(1)《子夜》的主题和意义(2)吴荪甫、赵伯韬形象分析及其意义(3)其他各类人物形象剖析(4)艺术成就第四节其他短篇小说创作(1)《春蚕》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2)其他短篇小说第九章巴金、老舍、曹禺15学时第一节巴金和《家》(1)生平简介与早期艺术探索(2)《家》—生活的激流(3)其他短篇小说与散文创作第二节老舍和《骆驼祥子》(1)生平简介与艺术成就(2)骆驼祥子——沉重的生活(3)其他中短篇小说创作第三节曹禺(1)生平简介与创作概况(2)《雷雨》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点(3)《日出》与《原野》第三编烽火中的蜕变与新生(1937--1949)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2学时第一节文学运动(1)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2)“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3)解放区文艺运动(4)“孤岛”等地区文学运动第二节文艺斗争(1)对“与抗战无关”论,“反对作家从政”的斗争(2)与“战国策”派的斗争第十一章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10学时第一节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1)抗战时期诗歌发展趋向(2)艾青的创作(3)田间派诗人的创作(4)胡风及“七月”诗派第二节健康活跃的戏剧(1)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的特征及创作(2)郭沫若的历史剧(3)夏衍,曹禺的创作(4)其他剧作家的创作第三节小说创作的热潮(1)抗战时期小说的概况(2)张天翼的小说创作(3)沙汀、艾芜小说创作(4)其他作家小说创作第四节散文的演变与复兴(1)散文的演变及创作(2)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第十二章新文艺的兴起10学时第一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及意义第二节赵树理的小说创作(1)生平简介及创作(2)《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3)赵树理的创作风格第三节丁玲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主题人物、艺术特色(2)其他创作第四节《暴风骤雨》及其他小说创作(1)暴风骤雨(2)柳青、欧阳等人的创作第五节其它创作(1)诗歌的新变化,《王贵与李香香》(2)报告文学的伟大收获(3)新歌剧的兴起及其他剧作当代文学部分:4学分64学时第一章十七年的文艺运动4学时第一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第二节文艺批判运动第二章十七年诗歌8学时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第二节十七年的主流诗人及其创作(1)50、60年代诗人构成(2)主流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1)贺敬之的诗(2)郭小川的诗第三章十七年小说12学时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述(1)小说主题与题材(2)民族化与史诗化(3)作家构成与小说流派第二节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1)李准、王汶石、马烽等人的小说(2)孙犁的小说第三节赵树理的小说第四节柳青的《创业史》第五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茹志鹃的《百合花》和王愿坚的《党费》(2)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梁斌的《红旗谱》(3)革命新传奇第六节百花小说第四章十七年散文2学时第一节十七年散文概述(1)本时期重要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2)十七年散文发展概述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1)杨朔的散文创作(2)秦牧的散文创作(3)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第五章十七年戏剧4学时第一节十七年戏剧概述(1)本时期戏剧发展取得的成就(2)话剧创作概括第二节几部有影响的话剧(1)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2)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3)曹禺的历史剧《胆剑篇》第三节老舍的戏剧创作第六章文革文学6学时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第二节文革主流文学(1)文革文学纲领:《纪要》(2)文革主流文学的基本特征(3)革命样板戏(4)文革小说与浩然的小说创作第三节文革中的地下写作(1)丧失写作权利的作家的创作(2)白洋淀诗群(3)手抄本小说(4)天安门诗歌运动第七章新时期文学的社会背景与主要潮流3学时(1)思想解放运动(2)文学运动(3)新时期文学的基本脉络第八章新时期诗歌11学时第一节新时期诗歌概述(1)归来的歌(2)朦胧诗潮及其论争(3)新生代诗歌潮流第二节北岛的诗第三节舒婷的诗第四节顾城的诗第九章新时期小说14学时第一节新时期小说概述(1)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浪潮(2)改革小说(3)知青小说(4)寻根小说(5)先锋小说潮(6)新写实小说第二节刘心武、王蒙、张贤亮、谌容、张洁等小说创作(1)刘心武的小说(2)王蒙的小说(3)张贤亮的小说创作(4)张洁的小说(5)谌容的小说(6)蒋子龙的改革小说第三节梁晓声、张承志的小说创作第四节莫言、韩少功小说第五节余华、残雪等小说五、教学参考书:1.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本).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华中师范大学编写.中国当代文学(1、2、3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5.郭志刚.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6.金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一版.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1.陈旭光.快餐店里的冷风景·诗歌论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张学军.中国话剧流派史.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4.王卫国.中国话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5.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6.刘勇、杜剑峰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7.程光炜、刘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共四卷.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0.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1.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22.曹文轩.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_、调呈顺、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 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仓U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 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说明:1.课程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2.教学目的:(1)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教学参考书目:唐金海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社中心2003年版。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教学时间:15周,每周3学时。

4.教学内容:绪论1.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涵义2.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古代文学,也不同于近代文学,这是与它的现代性紧密相关的。

重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难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思考题: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是什么?一编:20年代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

从文学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

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存在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

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

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等还竭力推行的“新文体”。

小说领域出现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官场小说。

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于清朝末年。

在新文化运动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是《新青年》。

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20年代的社团与流派:新文学社团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

文学研究会诸同人的创作形成了早期人生派小说和乡土小说派,创作社的小说创作则形成了早期浪漫派小说,而创造社的诗歌创作则形成了早期的浪漫主义的诗歌,鲁迅等的语丝社形成了语丝文体。

胡适等人早期的白话新诗则被后世称为早期白话诗。

此外,还有鸳鸯蝴蝶派。

20年代的文学论争:《新青年》的“双簧戏”。

《新青年》与林纾的论战。

《新青年》与国故派的论战。

《新青年》与学衡派的论战。

鲁迅与甲寅派的论战。

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锋。

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思考题:简述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第一节概述以短篇小说为主,冰心、叶绍钧、冯沅君、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都以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

当然,也出现了如张资平的《冲击期的化石》、王统照的《山雨》和鲁迅的《阿Q正传》等较长篇幅的小说作品。

早期的人生派小说。

早期浪漫派小说。

以鸳鸯蝴蝶派为主体的通俗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仍然盛行。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创作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小说创作主要有三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1.小说涉及人物较多,主要是两类,即:农民和知识分子。

2.思想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揭露。

同时,也探索了知识分子道路,也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

3.艺术成就:(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3)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4)生动精练的语言。

现实主义的深广性。

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划时代意义。

《故事新编》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

第三节叶绍钧、冰心的小说创作叶绍钧(1894—1988)又名叶圣陶,江苏苏州人。

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

小说的思想内容:表现教育界的黑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表现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

艺术成就:冷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客观,风格自然,结构严谨,语言平白、确切,富有表现力。

人生派中另一个有影响的作家是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

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

小说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是爱的哲学,用博爱的思想解决。

艺术成就:主题单纯,情节简单,具有概念化的倾向。

大量试验新的词汇和叙述语调,形成了作品的所谓“新文艺腔”,一种西化。

许地山主要小说有《缀网劳蛛》等。

他的小说具有浓烈的异域色彩和宗教气息。

在小说的情节上,几乎都以一条“爱情”线索贯穿。

爱情故事清妙幽婉,故事曲折离奇。

第四节郭沫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牧羊哀话》等。

思想内容:表现幻美;表现自身的困顿。

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诗意化,具有很强的抒情情。

自叙性。

传奇性。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创造社主要成员。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

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迷羊》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比较多,且带有变态特征。

1930年代曾经有向客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自叙传小说:自叙性;表现自我;表现变态的性心理;浪漫的感伤情调;诗意化的语言。

第五节张恨水等的小说创作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

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为丰富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格调,但他又将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

其中又不乏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和近代思想中的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观念。

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

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征。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难点:张恨水小说创作国家与情爱“兼顾”的思想特征。

思考题:(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2)自叙传小说在艺术上的表现。

第三章 20年代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述早期白话新诗,主要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沈尹默的《鸽子》、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等。

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主要有郭沫若的《女神》、冯至的《昨日之歌》等。

湖畔派诗人: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

主要诗集有《惠的风》、《春的歌集》等。

小诗派,主要诗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的《流云》等。

新月诗派,主要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此外,还有女诗人石评梅等的创作。

早期象征派是二十年代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李金发和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

李金发是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

第二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较早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

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3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

婉约类,风格阴柔。

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

《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

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

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

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

艺术成就: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

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神奇。

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

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第三节胡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1.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著有诗集《尝试集》和剧本《终身大事》等。

胡适是中国现代新诗第一人。

《尝试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是新诗运动中的第一本白话诗集。

思想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反封建的精神,主张个性自由的;对劳动者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同情;有歌颂大自然的。

在艺术上,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明白,这些诗作大多写得平易如话。

其中有的诗的意境平实、冲淡;有的托物寄兴。

有的还带有旧诗的痕迹。

相当的诗作对新诗的形式作了大胆的尝试,但大部分诗作没有摆脱旧体诗词的束缚。

2.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

新月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闻一多是新格律体诗的倡导者。

思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诅咒封建军阀的罪恶统治;表现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

还有一部分是爱情诗作。

艺术成就:具体实践了自己的新格律体主张,首先具有建筑美;再次是音乐美;绘画美。

第四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等。

徐志摩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对自由、美与爱的追求。

艺术成就:徐志摩的诗作,基本奉行闻一多的新格律体的主张,但是又比闻一多的诗要更加的灵动和富有才气。

他的诗作具有音调和谐的音乐美,形式基本整齐,具有灵感性的特征,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

重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难点: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1)《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2)《尝试集》艺术成就和不足。

(3)结合《沙扬娜拉十八首》谈谈徐志摩创造的基本特色。

第四章 20年代的散文创作第一节概述语丝文体:语丝社,《语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的杂感小品文,短小,精悍,犀利,幽默,泼辣,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美文,周作人所提倡。

俞平伯《燕知草》、《杂拌儿》,朱自清《背影》、《你我》,冰心《往事》,许地山《空山灵雨》,郁达夫《海上通信》。

梁遇春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泪与笑》和《春醪集》。

第二节鲁迅的散文创作1.美文创作。

主要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主要的篇目。

体现了鲁迅的哲学,思想内容深刻复杂,有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对自我内心绝望和坚持的韧性的表达。

构思奇巧,语言精警,想象丰富,广泛采用象征的手法,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杰作。

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朝花夕拾》是一组回忆性散文。

2.杂文创作。

主要集子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鲁迅的杂文迅速地直接地反映了日常事变,时代生活的记录。

反封建是其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