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历史证明,工业革命不单单带给人们好处,生态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造成的。
英国就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
今天的伦敦和英国呈现给人们的是阳光明媚,碧水蓝天的景象,从工业革命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到底经历了什么,留下来什么教训和经验,这对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工业化的发生,英国成为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
对这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新进程,它告别了农业文明,使得人们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考验,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好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留下了惨痛的历史经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描述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遭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日,也是悲伤的冬日。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治理,希望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
机器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其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代替了人力,风力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煤炭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第一次工业化革命的主要能源。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推动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的运转的同时,也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
这就造成了英国煤烟弥漫,浓烟滚滚,整个城市都呈现出黑乎乎的景象。
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了浓浓的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现在中国人称它雾霾。
二是河流污染。
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水面鱼鸟成群。
但随者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工厂沿河而建,两岸人口激增。
【自】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6
2、经过 (1) 棉纺织业 从18世纪30年代 棉纺织业
开始,通过 。
、 纺纱机、 、 织布机等发明,
1733年凯伊发 明了“飞梭”
1764 珍妮纺纱机
1768水力纺 纱机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7
(2)近代工厂
◇1771年,
在
开办了
,成为近代工厂的 。
8
5.科技: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
;
(
的建立和普及)
1687 -
◇ 在 苹 果 树 下 思 考 的 牛 顿
标 志 着 经 典 力 学 体 系 的 形 成 。
定 律 、 作 用 和 反 作 用 的 定 律 ,
惯 性 定 律 、 力 和 运 动 关 系 的
定 律 与 物 体 运 动 的 三 大 定 律
罢工示威、递请愿书;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20
(四)社会生活 1.积极性:
; 快速发展;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 ,1851年达到 ;1851年,10万人以上的 大城市已经有 。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 等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 到50.2%。
19
(三)社会阶级结构
1.
和
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资产阶级要求获得
,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3.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力
;
议工◇ 会业
资 产年 阶, 级英 第国 一议 次会 进制 入改 到革
1832
◇英国的宪章运动:世界上第一 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双新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秘密★启用前大同市高一年级“双新”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
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2.《宋书》记载:"江南·····自元熙十一年(429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据此可知A.江南经济全面超越北方B.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C.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D.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安定3.宋代士大夫"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
宋代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入仕,其次通过恩荫、买官等途径吸收中高级官员子弟、胥吏、富民等进入官僚行列。
这一现象反映了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4.1866年被派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徐寿,曾向曾国藩建议:要想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要做好四件事,一为翻译西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水师。
曾国藩对徐寿说:"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
2010年高考四川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2)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蕙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①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②国家投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④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回答33—35题。
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问题与改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问题与改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然而,这一时期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工权益、城市环境、教育和贫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期改善工人生活和社会状况。
一、劳工权益的问题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迁徙到城市,成为工人阶级。
然而,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却极为恶劣。
他们每天长时间工作,工资微薄,工作环境脏乱差。
工人们没有任何权益保障,经常遭受剥削和虐待。
这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工人的权益。
例如,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限制了儿童劳动力的使用,并规定了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
这一法律的通过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工厂法的国家。
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工会和协会,为工人争取权益提供了组织平台。
二、城市环境的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剧增,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城市中充斥着污染、垃圾、恶劣的卫生条件和拥挤的居住环境。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改造。
伦敦的卫生状况得到了特别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卫生条件,如修建下水道、改善供水和垃圾处理系统。
此外,政府还通过法律规定了建筑标准,以确保城市的建筑质量和安全。
三、教育问题在工业革命初期,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大多数工人家庭无法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和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英国政府开始推动普及教育。
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了儿童劳动力的工作时间,为工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接受教育。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公立学校和提供奖学金,以确保工人阶级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四、贫困问题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标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需要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主要介绍了在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爆发、同时出现建立“理想社会”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内容和影响。
第三子目“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介绍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本课总体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付诸实践的历史,勾画了人类对未来幸福社会的蓝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思想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影响的总结上面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本课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让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还是有所难度。
因此,在学生引导上面要加强本课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自己总结和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通过史料阅读的方式,渗透时空观念,分析归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探索与实践,培养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解读《共产党宣言》节选部分,概括并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图文史料了解十九世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概况,感悟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的世界意义和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延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育家国情怀。
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治理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治理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两次工业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须要求。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治理问题。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环境治理英国工业革命是公认的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自18世纪末起始于英国北部的煤炭生产和棉纺织业,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全球。
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污染: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导致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严重污染,也影响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2. 水质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河流和水源,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脆弱性增加。
3. 土地破坏:工业化生产模式导致了大规模的采矿和工厂建设,这些活动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4. 噪声、震动:工厂机器的噪音和震动,对周围的人们和动物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面对环境问题,英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社会和民众也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了关注和改变。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环境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开始出现了一些旨在改善环境的运动和组织,比如绿色和平、自然保护协会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治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它被认为是从蒸汽时代向电力时代和石油时代的转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反复使用化石能源和湖化学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规模化和高度复杂,造成了工业革命之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更加严重的新的问题。
1. 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以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酸雨。
2. 水质污染:化学废水排放、地下水问题等都时常被报道,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如美国沙漠化问题等。
3. 土地破坏:复合化学工艺、特大型矿山等工业化生产方式破坏了大面积的土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性。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
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
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
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
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
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
机器大生产 演变;最后,它指由此
与工厂制
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 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
就是说,“工业革命”
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
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
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
工业化社会》
《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城市化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 生存空间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7世纪中 18世纪中 19世纪中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
《日出·印象》 法国莫奈作于1872年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 农村 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 城市 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 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 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 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 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生活方式 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厂制造出 来的世界里,或者,至少我们当 中大多数人是这样的。在我从事 写作的这个房间里,几乎所有的 东西都来自工厂:家具、灯、电 脑、书、铅笔、钢笔和玻璃水杯。 连我的衣服、鞋子、手表和智能 手机也是工厂制造出来的。这个 房间本身大部分也是工厂制造出 来的:预制板、窗户和窗框、空 调、地板。工厂还生产出了我们 吃的食品、我们服用的药、我们 驾驶的汽车,甚至是我们死后装 殓尸体的棺材。我们当中大多数 人会发现,如果离开工业产品, 即使是短短一段时间,我们也会 无所适从。——(美) 乔舒亚﹒弗里曼
2021-2022学年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特征】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情境导入】“一脚踢出来”的英国工业革命1764年英国兰开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晚上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他弯下腰来把纺纱机扶正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知识结构】一、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1.政治前提: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2.经济因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和殖民扩张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重大发明;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素养目标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以及发源国和在全世界的扩展;史料实证: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了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的史实;历史解释: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家国情怀:从各项发明感受生产力的提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激发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重难点重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难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复杂性、曲折性。
四、导入:《第一次工业革命)》视频导入五、新课(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工业革命的概念: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到蒸汽力、电力2、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许多人提出不同解释。
有些人强调圈地的后果,认为圈地运动把农民赶离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寻找出路。
有些人说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原始资金,让英国的工业得以发展。
还有人认为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英国是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场。
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却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民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政治:君主立宪制建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原本温顺的绵羊,无欲无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历史证明,工业革命不单单带给人们好处,生态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造成的。
英国就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
今天的伦敦和英国呈现给人们的是阳光明媚,碧水蓝天的景象,从工业革命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到底经历了什么,留下来什么教训和经验,这对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工业化的发生,英国成为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
对这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新进程,它告别了农业文明,使得人们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考验,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好处,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留下了惨痛的历史经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描述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遭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日,也是悲伤的冬日。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治理,希望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
机器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其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代替了人力,风力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煤炭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第一次工业化革命的主要能源。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推动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的运转的同时,也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
这就造成了英国煤烟弥漫,浓烟滚滚,整个城市都呈现出黑乎乎的景象。
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了浓浓的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现在中国人称它雾霾。
二是河流污染。
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水面鱼鸟成群。
但随者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工厂沿河而建,两岸人口激增。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农业逐步衰退,而工业迅速兴起。
大量的农民纷纷离开乡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这一现象导致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造成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的人口密度迅速上升。
城市中狭小的居住空间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人口,导致了住房危机。
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拥挤、肮脏的贫民窟,低收入群体无法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条件,劣质的居住环境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其次,城市化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收入的不平等。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下,资本家迅速积累财富,而工人阶级则陷入了贫困困境。
资本主义的繁荣使得富裕阶层的财富不断积累,而工人们则被迫从事枯燥、低薪的工作。
他们的工资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使得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
另外,城市化还导致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工业的兴起,大量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被大规模开采和使用,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和污染物。
城市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雾霾成为了城市的常态,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同时,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然而,尽管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也值得注意的是,它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机遇。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工厂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产量大幅提高,商品的价格也因此降低,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也开始重视社会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相关的社会问题。
首先,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失业救济和医疗救助等福利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此外,政府还通过改革劳动法,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缓解了贫富差距。
此外,教育也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着力改善教育条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并且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工业革命试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1.(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40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6分)材料二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
然而农业人口早在 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2)根据材料二,15 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原因?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8 分)材料三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高峰,没有向工业文明转型,落后于世界潮流,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反应迟钝。
当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西方文明侵略来临时,中华文明无力抵御,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
到20世纪初,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条线索。
一个是农业文明内部矛盾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上;一个是对外民族矛盾,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领土被分割。
中华民族奋起抗争,但是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一个是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变动,到洋务运动器物层面的变革,再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层面的变革。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20世纪初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线索是农业文明内部矛盾的斗争”的依据和结果。
(11分)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与社会矛盾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与社会矛盾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从18世纪末开始,机器制造和工业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
在当时,大量工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为工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但同时,城市规划并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城市的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供应严重不足。
房屋短缺,贫民窟数量急剧增加。
工人们住在狭小的房间里,甚至多个家庭共用一间屋子,导致各种传染病在贫民窟中大量爆发。
人们身处于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基本保障得不到保障。
另外,由于城市压力的巨大,城市空气中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当时的烟草制造和工厂排放的废气使得城市法律规定的空气质量超标,面对霾和雾霾天气。
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当时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城市矛盾也成为了当时英国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工业生产的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见得能够得到用武之地,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对于手工业主来说,机器制造带来的利润可以比影响生计增多,而对于工人来说,机器制造是他们失业的根本原因,很多工人失去了手工制造方面的技能,也无法适应新的机器制造方式。
失业的工人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计,很多人被迫搬到更差的地方生活,而那些依然能够就业的人,通常需要时钟式的生产线工作的漫长工作时间和极低的工资。
这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固化、文化冲突等问题的上升。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是非常严重的,这不仅影响了英国当时的发展,也成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预警。
在面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之时,当时英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解决,其中包括了改善基础设施,用节水设备来加强水供给,建立更灵活的城市规划,改善工作条件和放宽限制等,这些措施减轻了许多恶劣的城市环境和逐渐发展的城市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成为了我们在今天需要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让我们认识到了工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出色的解决方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B.二里头宫殿C.帕特农神庙D.金字塔2.(2分)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①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①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①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该文明是( )A.古代中国B.古代西亚C.古代埃及D.古代印度3.(2分)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
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B.英德两国世代交好C.罗马帝国的扩张D.罗马外贸的兴盛4.(2分)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①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王权高于教权①主要封建国家形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2分)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
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A.日本B.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6.(2分)“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
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他”可能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7.(2分)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
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①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①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①锐减了非洲青壮年劳动力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8.(2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人口迁移逐渐增多。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贫民窟的影响与改善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贫民窟的影响与改善新的一天开始了,伦敦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然而,在繁华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贫民窟。
英国工业革命给城市贫民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为改善贫民窟创造了机会。
工业革命带来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然而,这也加剧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
由于工人阶级群体剧增,城市无法迅速提供足够的住宿、工作机会和基础设施,导致许多工人被迫挤居在狭小、肮脏的贫民窟中。
贫民窟的形成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贫民窟里的居住环境极差,房屋狭小、拥挤,没有卫生设施,且常年积水、污染严重,成为疾病的温床。
其次,贫民窟里的犯罪率高,因为极端的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使得暴力和盗窃现象猖獗。
此外,贫民窟缺乏教育机会和社区服务,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父母也无法得到必要的帮助。
然而,工业革命也为改善贫民窟创造了机会。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规划开始受到重视。
政府和企业开始建设更多适宜居住的工人住宅,改善不健康和不安全的居住条件。
威廉一世在19世纪初甚至颁布了一系列住房改革法案,旨在推动贫民窟改善。
此外,社会慈善机构和宗教教堂也组织活动,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
其次,职业教育的普及为贫民窟居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少工人通过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和提升自己的技能,逐渐脱离贫民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能通过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改善生活状况。
另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一步。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和通信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铁路和运河的兴建,使得各地之间的交流和物资的流动更加便捷,为贫民窟的改善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也得到了加强,为贫民窟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卫生条件。
此外,英国政府在19世纪的医疗改革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开始设立公共医院和卫生机构,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医疗服务,改善了贫民窟居民的健康状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素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最新整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一、工业革命与“城市病”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在英国,工业化和与之俱来的城市化如此迅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它所带来的福祉和祸患同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一个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图的国家,这种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至一系列灾难。
因此,英国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用“迈达斯灾祸”来形容这段历史,(注:迈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梦想点石成金,但是目的达到后却几乎饿死。
)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城市病”。
根据对各国城市化史的研究,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可能受三种因素的限制。
首先,城市化可能受农村人不愿离开家园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可能是社会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方面的。
其次,城市化可能受城市建设费用的限制,就是说,建设城市要耗费大量资源,而在整个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也要大量投入,因而,这里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
第三,即使撇开费用问题,城市发展也要受到缺乏组织城市生活的能力的限制。
城市越大,管理就越困难。
如果没有逐步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组织,要管理迅速兴起的大规模城市是有困难的。
(注:关于城市化限制因素的论述,可参见刘易斯《增长与波动》,第六章第五节“城市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就英国的情况来说,农业人口主要不是由农民构成,从而在感情上与土地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化的第一个限制因素,在英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这反倒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英国城市化能较早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至于第三个因素,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确不同程度地起到了限制作用。
不过,从英国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工业化的迅速进行,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表现为限制城市化的速度,而是通过城市设施的不足和组织的混乱表现出来,即表现为“城市病”:一方面,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给早期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工人阶级造成极大的苦难。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钱乘旦摘要: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全社会一味崇尚利润――生产合理化主导一切――使得财富越多贫富差距越大,工人的生存毫无保障,社会的人文纽带被拧断。
工人的激烈抗争,社会的动荡,迫使有产者和统治集团出台了一系列的立法,寻求解决贫穷问题和把工人整合到体制之内,从而弥补撕裂的社会。
引言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英国的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人文灾难。
这迫使英国工人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政治与经济斗争。
由于工人的贫穷对富裕阶层造成了威胁,英国的有产者、统治集团感受到解决贫困问题的急迫,自19世纪下半叶起,为解决贫困问题,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险和加强工人的政治权利。
这一努力过程,耗时漫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转向福利国家才得以完成。
一、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人的无穷苦难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无比的财富,这是人所尽知的事实。
1750-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增长了1倍,而19世纪的100年中又增长20倍。
生铁产量在1740-1788年间增长了4倍,以后20年又增长了4倍,而19世纪的100年又增长了30倍。
原棉进口在1780-1800年增长了5倍,以后100年又增长了30倍。
19世纪50年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时,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
有人统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能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
而当时的英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仅相当于同期中国人口的约1/20。
因此,无论从财富总值还是从平均每人可以占有的财富量衡量,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按理,英国人自然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财富越多,英国社会的贫穷现象似乎越增长;随着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穷人不是减少了,反而增加了,其中,绝对贫困的现象更加显著。
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与社会福利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与社会福利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场产业革命。
这场革命对工人阶级和社会福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挑战以及改善工人福利的尝试。
1. 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工业革命使得工厂成为生产的主要场所,大量农民移居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工人。
工人阶级面临恶劣的生活条件,如拥挤的住所、劳动时间长且劳动强度大等。
工人们被迫接受低廉的工资,家庭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
2. 工人工作环境与安全在工业革命初期,工厂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工人们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粉尘和有害化学物质中,导致健康问题的增加。
此外,没有安全措施和法律规定来保护工人免受工作意外事故的伤害。
3. 工人组织和工会运动的兴起随着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工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于是,工人组织和工会运动逐渐兴起,代表工人争取更好的工资、工作条件和福利。
这些努力促使政府和雇主开始注意到工人权益的重要性。
4. 社会福利改革的推动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工人福利。
在19世纪后期,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开始实施,包括1883年的工伤保险法、1908年的老年人退休金和失业救济法。
这些改革为工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5. 公共卫生和住房改善工业革命后期,公共卫生和住房问题成为重要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包括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推广卫生教育和提供卫生设施。
此外,一些城市还进行了住房改善计划,以解决拥挤、不卫生的住宅问题。
6. 教育改革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英国政府推行了教育改革。
通过修订并实施普及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教育机会,并加强了分散在社区的职业培训学校。
总结: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和社会福利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人阶级在一开始面临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生活贫困。
上海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上海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相关)期末试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完成。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二.选择题(共60分)1.“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这一历史穿越了历代文明,从古代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穿越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连续表现形式。
”文中提到的“古典文明”产生的地区是A. 东亚B. 北非C. 西亚D. 欧洲2.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从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维系帝国统治的需要 B.巩固共和国统治的需要C.稳定外来移民的需要 D.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3.中世纪前期,与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属性相比,西欧同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是从两者的存在基本组织形态而言,西欧最明显的特征是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庄园经济 D.合作经济4.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5.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8.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9.对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C.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制约的需要10.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钱乘旦摘要: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全社会一味崇尚利润――生产合理化主导一切――使得财富越多贫富差距越大,工人的生存毫无保障,社会的人文纽带被拧断。
工人的激烈抗争,社会的动荡,迫使有产者和统治集团出台了一系列的立法,寻求解决贫穷问题和把工人整合到体制之内,从而弥补撕裂的社会。
引言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英国的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人文灾难。
这迫使英国工人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政治与经济斗争。
由于工人的贫穷对富裕阶层造成了威胁,英国的有产者、统治集团感受到解决贫困问题的急迫,自19世纪下半叶起,为解决贫困问题,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险和加强工人的政治权利。
这一努力过程,耗时漫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转向福利国家才得以完成。
一、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人的无穷苦难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无比的财富,这是人所尽知的事实。
1750-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增长了1倍,而19世纪的100年中又增长20倍。
生铁产量在1740-1788年间增长了4倍,以后20年又增长了4倍,而19世纪的100年又增长了30倍。
原棉进口在1780-1800年增长了5倍,以后100年又增长了30倍。
19世纪50年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时,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
有人统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能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
而当时的英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仅相当于同期中国人口的约1/20。
因此,无论从财富总值还是从平均每人可以占有的财富量衡量,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按理,英国人自然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财富越多,英国社会的贫穷现象似乎越增长;随着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穷人不是减少了,反而增加了,其中,绝对贫困的现象更加显著。
有这样一些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1803年,最富裕的 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
这组数说明,在60年时间里,财富的高度聚敛已扩大了20倍还不止。
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1/5,1867年则是2/5;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
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约占总数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其中,不到家庭总数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
如果说上述数字过于抽象,那么,许多具体的描述则会让人触目惊心。
工业革命时期留下的许多文献资料,记叙了无数悲惨的故事,下面简要地摘记一部分:1841年,根据教会慈善机构报道,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有大批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长期的失业使工人生活完全没有着落,许多人在把东西典当一空后,最后不得不当掉裤子,整天躺在被窝里。
有一个叫卡恩的人,一家5口、包括3个孩子,全都失业了,卡恩生病,一个孩子也生病,病孩躺在地下室潮湿的角落里,身下只垫一些刨花,身上连遮体的破烂都没有。
另一个报道说:1840年,一个26岁的织工干了一夜的活,太累了,一头从织机上栽下来死去,留下妻子和一个孩子。
在此之前,他长时间失业,也没有吃东西。
这一天,他临时得到一点工作,就拼命干,结果竟累死了。
再有一个报道说:一个做帽女工自己说,她每天工作18小时,所得工资只够吃粗茶淡饭,冷天才会吃点热面包,涂一点油。
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仍旧是没有保障的。
她认为,自己随时都会失业。
如果失了业,就只有进济贫院。
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
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上述情形,在当时的英国很普遍。
比如,在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方面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能够购买的食品则从每星期116磅下降到45磅。
按照这个标准,一个织工如果是5口之家,那么,每人每天可吃的食物大约是1磅多一点点(一磅约相当于市斤9两)。
有的时候,全家的生活就靠在工厂里干活的幼童来维持。
在1842年的一个报道中提到:曼彻斯特的一个工人因长期失业,全家全靠年幼的儿子养活。
但儿子的工资很少,连他自己都吃不饱,经常是饿着肚子去上班。
父亲起先不肯吃用儿子工资买来的东西,后来,他神经错乱了,见东西就往嘴里塞,而儿子只好饿着肚子进工厂。
当时的英国工厂,大量使用童工。
而童工在工厂里的工作非常艰苦,除工作时间长、工资少之外,劳动安全毫无保障,机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赶出工厂,再也没有人过问。
在煤矿地区,大量童工用于井下,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着地把几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
井下事故频繁,经常发生伤亡情况。
总之,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人阶级经受了无穷的苦难。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经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二、人文灾难之源:自由放任,唯利是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只崇尚利润,把其他一切都置于度外。
雇主眼中只有利润,工人只是活的工具。
社会的人文纽带完全被拧断了,社会强势群体对人的价值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利润。
更有甚者,在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在最低水平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就这样,貌似科学、理性的“生产合理化”主导了一切,为取得最大的利润值,可以完全不顾劳动者的生存。
著名小说家司各特曾经说:蒸汽机出现以后,雇主和工人间的关系改变了。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
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那里,等等。
在蒸气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至于他们失业后会怎样,是没有人过问的。
于是,工人被抛进了毫无保障的生存状态之中。
雇主的这种态度,在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这个立法是典型的阶级立法,是工厂主的阶级立法,它的目的是改变英国传统的济贫制度,取消它的救济原则,而让救济变得望而生畏,任何人都不敢接受救济,除非他愿意走进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地狱”的济贫院。
这个立法的实质,是把所有的劳动力都变成“自由的”,劳动力的后备军随时充足,这样在资本需要时就能随时接受使唤,而在资本不需要时又可以随时被扔掉——仿佛是“500个旧梭子”。
《济贫法》修正案的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即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人文灾难,劳动者因此经受深重的苦难。
三、激烈的工人斗争巨大的贫富差距、深重的人文灾难,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严重撕裂,英国工人阶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工人就开始了政治与经济的斗争,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社会动荡不安。
从政治方面说,工人们要求取得选举权,认为一旦工人阶级得到选票,就能控制选民的多数,迫使议会制定符合工人利益的法律,由此而改变工人悲惨的生活命运。
政治斗争从法国大革命时期起,以后一直延续下来,时起时落,直到宪章运动形成最高潮。
在经济方面,工人们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组织工会、合作社、发动罢工等。
工人们还发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环境、保护童工女工、提高工资待遇,等等,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小时工作日运动”、“《工厂法》运动”和“反济贫法修正案运动”等。
这时,社会主义思潮在英国出现,并且向工人阶级传播。
到19世纪30-40年代,各种群众运动又都汇聚到宪章运动的洪流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斗争高潮。
四、“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工人的长期抗争使很多人--包括中等阶级和上层阶级中一部分人--深受震撼。
他们意识到,社会已经被撕裂,变得非常不平等、非常不合理。
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有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儿子或孙子们--形成了一种负罪感,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对自己的祖辈在集聚财富过程中实施无情的压榨感到良心的不安。
他们希望纠正这种状态,于是开始注意贫穷问题,并出来进行社会调查,写了许多调查报告。
除了上述提到的精英及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外,还有一批人也站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阶级说话,这些人是地主、托利党乡绅,属于保守派。
他们的利益和工厂主不合,从属于两个阶级,因此,经常和工厂主过不去,揭发工厂主的罪恶本性。
针对工人阶级的贫困,这些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组织了许多官方委员会--比如,议会委员会和皇家委员会--进行社会调查,关注贫穷问题。
所有上述调查都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贫穷问题,揭发了工人阶级经受的苦难。
其中,官方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震动了社会,而乡绅们的呼吁似乎加大了揭发的分量。
恩格斯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大量使用了官方的调查结果,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的结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产者、统治集团的人感觉到必须解决贫穷问题。
后来成为保守党领袖、两次出任首相的迪斯雷利曾提出他著名的吁请:“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这个说法非常精炼地表达了统治集团的忧患。
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一个贫富分化的撕裂的社会,以及工人阶级在体制外的长期抗争,最终对他们自己是不利的;他们希望达成某种整合,把工人阶级纳入到体制之内来。
而同时期法国爆发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也给英国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避免法国式的革命、阻挡社会主义思想,英国统治者深感解决贫困问题是绝对必要的,这就是迪斯雷利那句名言的现实含义。
此外,即使只从有产者日常的切身利益来看也是如此,工人的贫穷对富裕阶层也可以造成威胁,比如,贫民窟是贫穷的标志,而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流行疾病的渊薮,英国人把它叫做“霍乱国王的巢穴”。
但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