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蒙童书法教育摭谈_常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202
摘要:汉代的书法教育已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发展的阶段,此时的蒙童教育也基本成熟,深入地探究汉代蒙童书法教育对古代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从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解析、私学教育形式、识字和习字教材及其特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汉代;蒙童;书法教育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自汉字产生以来,书法的世代传习也就开始了。
中国古代早期的书法教育,也始终依附于文字教育而行,识字与书写并举,文字书写教育,书法教育便从此起源,并伴随着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同步进行。
书法教育发展到汉代已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阶段,蒙童教育也在东汉时期基本成熟,深入地探究汉代蒙童书法教育对古代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一、汉代蒙童书法教育解析
汉代蒙童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
书馆也称“学馆”、“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书馆前期主要是书法教育。
后期则教儒学基础。
东汉王充《论衡•自记篇》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充)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
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
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授笔。
”可见当时的蒙童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识字和书写,使用的教材则是通行的“字书”,如《仓颉篇》、《急就篇》等。
第二阶段则是在识读书写能力学成之后,辞师离开书馆,进入乡聚库序,从师学习《孝经》、《论语》等儒家典籍。
《说文解字》载:“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
辄举劾之。
”1体现出汉有童子十七岁以上试字九千乃得为吏的考试制度。
书法的优劣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
所以,王国维等学者认为汉代就学,首要之事就是学习书法,其业成者,经过考试才能为吏。
2
二、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形式——私学
汉朝建立后,鉴于秦灭亡的教训,对文化教育政策实行了适应性改革,在渐次重视知识分子、废除“挟书律”的同时,解除了教育方面的禁令,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分散各异的教育组织形式所替代,书法教育也随之下移于民间以私学教育的形式存在,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这在汉代建立政权伊始尚未建立正式学校教育制度之时,私学作为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其他学术流派所以能存续下来,应归功于私学。
官府所立的太学和郡国学校教育,主要以儒家的“五经”为主,死守章句,鲜有创新,相互诘难,排除异己。
而民间私学较少思想束缚,其教育内容呈现出诸家并存、异象纷呈的局面,所开课程不但讲解今文经,同时也传授古文经,而且黄老、法律、诗文、乐府等无所不教,门下弟子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3。
由于汉代时官学招纳生员人数有限,并且兴废无常,而官学中又偏重中央的大学,所以儿童很少有就学于官学的机会,特别是官学缺乏蒙童教育这一机构,因而贵族青少年、儿童基本上就学于私学,这样就使私学教育在数量上超过了官学,承担了蒙童阶段的普及教育的主要任务,起着官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弥补了官学之不足。
这样,自汉代开始及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幼儿教育几乎都是由私学来承担的,这是私学的一大功绩,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识字、习字教材(一)识字、习字教材综述
汉以前早就有字书,如秦时李斯作的《仓颉篇》、赵高作的《爰历篇》、胡毋敬作的《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略
加修改,形成小篆字书。
到西汉初期的文、景以后,关于童蒙识字读本,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曰:“汉兴,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后扬雄作《训纂篇》,班固继扬雄之后又作十三章,经过他们的修改,才没有重复字。
后来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又作《凡将篇》,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仿《凡将篇》作《急就篇》。
此外,汉代字书还有李长所作《元尚篇》、贾鲂所作《滂喜篇》等。
这些都是汉代童蒙书法教育识字、习字的教材。
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急就篇》。
(二)《急就篇》——汉代最有影响的蒙童教材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写的一部儿童识字课本,是完整保存至今的产生年代最早的蒙书,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学的名著,而且与书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倍受世人关注。
其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4:一、“姓氏名字”,其中罗列了一百多个姓,并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名字;二、“服器百物”,举凡米粒、瓜果、服饰、用具、乐器、肴炙、身体、兵器、车制、居处、树木、疾病、药物、职官、刑法等,无不具备;三、“文学法理”,介绍与政治有关的种种事情。
这是一本能让学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当数量常用字的儿童读本,为他们日后研习经典、步入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急就篇》一经出现,很快就风行全国,从都城到边疆,从贵戚到工匠,都采用它作为启蒙学习的教材,直到南北朝时期还被使用。
后来我国编写的童蒙字书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便是以这种字书为先导的。
《急就篇》作为识字课本,在编写方法上继承了《仓颉篇》的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具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字数适中,生字密度大。
《急就篇》34章2144字,并且2000多字基本不重复,据王国维统计只有重复335字,生字的密度是很大的。
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读写两方面的训练,就可以掌握近2000个生字,这对进一步阅读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整齐押韵,形式简省。
文章体裁多以七言为主,也有少量的三言、四言字句,这样相互交替,整齐而不呆板。
并且这些字句均合撤押韵,琅琅上口,易于儿童识记、诵读。
第三、知识面广,注重适用。
《急就篇》全篇都是实用词,它把各种知识的有用词,它把各种知识的有用词江都收集进来,知识的密集度和容纳量都是比较大的,简直就是一本日常小百科全书。
颜师古《急就篇注叙》云:“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寓思想教育、常识教育、道德教育于识字教材之中,寓教于乐,既适用又好教。
四、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特点
(一)识字与习字的结合关系
汉代书写训练是与识字同步进行的,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早期——蒙童教育时就开始进行书写训练。
所以“或以书丑得鞭”,老师抄写的字书,就是他们临学的字帖范本。
在阜阳、敦煌、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三棱觚上有《仓颉篇》残文,这些以隶书抄写的《仓颉篇》、《急就篇》等字书的简腔,字迹端庄严谨,点画不苟,完全没有一般简陵常有的率意急就。
这便是西汉抄录的字书和习字课本。
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请名书家书写《急就章》、《千字文》等蒙童字书故事,就是这种风气的延续。
蒙童阶段的教学在识字和习字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反复练习、熟练。
一些古代教育家都认为儿童时期有记性、有悟性、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读熟记住,“读多自然晓”、“写多自然熟”,不但要熟,而且要专一,要有次序,然后才记得住,学得好。
(二)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教学程序
蒙童教育非常注重从幼小时就打好基础。
朱烹《蒙童顺知》
汉代蒙童书法教育摭谈
常 爽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475001)
教育理论
大 众 文 艺
203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歌唱心理等现象,要自始自终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声音技术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视提高和发展声乐感觉、听觉、记忆(力)等音乐心理能力,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关键词:心理学;声乐教育;心理因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在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表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兴趣、爱好和能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本能、技能和心理是歌唱艺术的三大要素”。
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人的情绪、感情、激情、热情及高级情感中的“美感”,这些心理因素在歌唱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中必须借助心理学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一、歌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早在1000多年以前,我国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就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这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子们的座右铭。
韩愈所说的“思”,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也正是今天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心理活动;“形成于思”告诉人们,心理活动是学习成功的秘诀,也是学唱入门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与器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好的声音概念的形成与思维、内耳听觉和感性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器乐现成的固定不变的,而嗓子的自然状态是可变的,因此,声乐学习就比器乐学习多了一个内容———建造乐器。
声乐的“乐器”是声带与其它发声器官(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共同参与的多种动作的组合,它们在教者、学者双方的身体内。
在人的机体中,发声器官充满了神经,这些神经组成遍布全身各器官的联系网,通过神经对冲动的传导,构成一个先天的、完整的心理反应系统。
它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通过神经把教师教授的知识经过不断地反馈、调整,即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加工———形式概念,凭着心理意志的控制,以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
这一系统过程是通过歌唱者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协调各系统的作用、功能,进行综合处理的复杂心理过程。
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机能,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引起的生理动作。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歌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心理的注意、意识、意志的支配和控制。
歌唱与发声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作用于生理,并通过生理因素体现出来,歌唱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二、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
”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和研究声乐教学,是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本质所在。
将心理因素溶入声乐课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
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较,它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将心理学内容溶入声乐理论中,能使声乐理论更完善,更科学,对声乐理论来讲,既是内容上的补充和扩展,又能反过来对声乐理论具有声乐学习中对心理因素的研究
中云:“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诚,而无仟格不胜之思。
”这也就是说对儿童的教育,必须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
要对儿童写字的姿势、态度、字画,以及研墨、执笔、铺纸等基本技能和习惯都有规定:
1、习字姿势
教师首先要教写字的姿势,要求头正,即头部端正,勿歪斜,头稍微向前;身直,即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臂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足安,即两脚自然地放平、踏实,不要交、叉姥腿或跳脚尖。
2、扶手润字
扶手润字即是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握笔、立腕。
崔学古《幼训》中云:“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格然末明,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细具体,方脱手自书。
”先让学生描红,在双钩的贴上用笔写满。
进而跳格,老师写上格,下格为空格令学生依上面之字而写之。
然后是临帖,临帖又分照临、意临。
照临即一笔一画地写象;意临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格规律和精神。
3、执笔之要
执笔首先要指实,就是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要紧;二是掌虚,就是掌心及大拇指食指之间必须空虚,空虚了使用笔时,才能灵活;三是掌竖,手掌要立起来使笔与指面垂直;四是腕平。
执笔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执笔正确才能得心应手地书写,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
4、运笔之法
运笔作字是蒙童学习书法中较难的问题,这需要反复练习,并随时随地加以注意,养成习惯。
首先是逆锋起笔,就是落笔时欲有先左、欲下先上,使起笔时笔锋通过逆入转折形成裹锋;二是中锋行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三是回锋收笔,就是收笔时要回笔,起到护尾的作用;四是提按,凡起笔和收笔时都将笔按下,线条粗壮,而凡在笔运行过程中就应相应提笔,笔画较细。
(三)隶书——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
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安徽阜阳、甘肃敦煌及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木觚上所书《仓颉篇》的残文,这正是西汉时期书法教育习字课本的实物,此时已将小篆所写的旧字书改用隶书抄写了。
贾鲂所作《滂喜篇》也是以隶书写成。
还有现在我们能看到传为三国时吴书法家皇象写本的《急就篇》拓本,字体为章草,但发现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的《急就篇》写本,都是端整的隶书体。
等等,足以证明,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是隶书。
总之,汉代是我国书法教育完善的关键时期,深入地探讨汉代蒙童书法教育,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当代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5
2.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3.卢鹰《东汉的关中私学教育》,西安晚报电子版2007年11月05日
4.王应麟《急就篇补注》跋语的分法。
作者简介
常爽,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美术学书法与篆刻方向研究生。
吕媛媛 (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110121)
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