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之“动”节奏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之“动”节奏

摘要: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节奏;肢体动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52-002

传统的音乐课中,教师运用最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听、唱、议。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还是主角,主导着学生的一切课堂音乐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没有足够的伸展和发展空间,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所以,出现了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培养学生的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这是近年来音乐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在音乐教育中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信心的培养,提出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我们现在常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身功能,把音乐教育变成一种枯燥的技能训练,而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过分强调,将会抹杀学生天性好动这一根本特点,学生上课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或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自己情感的表达,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

音乐中的“动”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

作,如拍手、拍退、跺脚、捻指、摆动身躯等,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脚或身躯会不由自主地随音乐的节拍或节奏跺起来或摇摆起来,这是他们对音乐感受的一种表现,是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人的一种本能特征,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本能来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这样不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且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由此可见,节奏的练习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为了能使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有以下一些简单设想:

一、在发声练习及视唱练习中加入简单的律动练习

这种律动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常可以用拍手、跺脚、捻指或它们相互交替穿插来进行,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一般可用在教学刚开始的十分钟,使学生的思维能从上一课的内容中解脱出来,集中思想进入音乐氛

围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原先的“静”变为“动”。

例如:较简单的一个发声练习,我们在唱的同时也可以给它加上简单的节奏动作。(先期的热身运动)

2/4 565 454|343 232|1-‖

mi ma mi ma mi

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齐

拍桌拍腿拍桌拍腿拍桌拍腿拍腿

二、学节奏、奏乐器

把所要教授歌曲中出现的主要几个难点节奏与较复杂的节奏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与老师一起来解决,可采用手划、嘴读、手击等方法,反复多次难点解决后,大家一起把整首曲子中的歌词按节奏朗读一遍。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我们每节课上都会遇到它。如果运用打击乐器辅助教学,进行多层次节奏的击拍练习,同样也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把节奏乐器(鼓、锣、木鱼、碰铃、沙球、竹板等)搬进课堂,学生会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进行尝试,定会兴趣倍增。最后,还可把他们分成两组,给他们一定时间自己组成一个吹、打、弹、击等乐器的小乐队来进行比赛,只要旋律与书本符合,其余可自由的、任意地发挥,对有创意的演奏要进行鼓励与表扬。各种音色、节奏的编排,训练了学生多声部节奏的感受能力、听力,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多层次的节奏效果,身心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欢

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三、有了前面乐器的演奏

学生对整首曲子的旋律与节奏已是非常熟悉,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学生能很快地将乐谱视唱出来,大大减少学生花费在枯燥的视谱上的时间,还可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引发他们学习此曲的兴趣与欲望,并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整曲。学生在演唱歌曲中,可让他们自由地加入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动作,使他们的创作能力能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最后,可请一些同学根据歌曲内容与风格,即兴编一些舞蹈动作,教师可进行适当指导和鼓励,和部分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余下的学生也可在座位上一同参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到极致。

例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这一课,全曲比较短,而且有较多的重复,节奏型也不是很复杂,可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按节奏逐句划拍念一下,接着每句都用铃鼓代替手鼓做打击练习,如果没有那么多铃鼓的话,部分同学也可以用手来拍或者用手拍腿、拍肩膀、凳子代替,在相互轮换练习物练习后,应该说每个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能很自然地基本掌握了此曲的节奏,再带入歌词很快就能学会这首歌曲,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如两手摆在脖子下有感觉的牵动脖子,脚尖原地旋转翻转手腕等等)让大家跟随音乐配合舞蹈动作跳起来,从而使整个课堂都能完全“动”起来,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演唱组和表演组)进行配合练习,只要学生尽力参与进来,我就在指导的同时积极给予肯定。

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采用这种评价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来表演一下,使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都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延伸。

我相信这样的一堂有唱、有跳、有表演、有议论、动静结合的音乐课,不但消除了原来老师上课的照本宣读、只顾自己讲,不给学生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与才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必将促进学生节奏智能的发展。

目前,国内许多学校都在提倡小班教育,人数减少,相对学生的活动空间就大了,这给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起来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使学生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使音乐教学由“静”转化为“动”能得以实施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和舞台。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灵活多样,众法优化。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敢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