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论文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摘要: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许多地方的农民即将市民化。
在提高城镇化进程的过程,必须要辅助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笔者通过对当戏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素质现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基础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目前很多的学者支持的城镇化的含义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就叫城镇化。
对于农村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即新市民。
1.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的现状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人”的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知道广大的农民阶层才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者与被建设者,作为合格的被建设者,农民市民化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提升。
目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素质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或道德素质都很低。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xx城镇的农民文化水平大多以小学程度为主,大部分是文盲与半文盲。
这样的城镇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民素质相比,差异较大。
根据资料表明,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一些农业院校。
我国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显然城镇化的发展的需要是不适应的。
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科学技术素质不高,这也导致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一个农民的文化与科技素质水平决定了其掌握科技知识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的科技推广力度不强,对于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与科技的覆盖率相对也很低,这些都导致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科学技术偏低的现状。
1.2农民的心理素质差,思想觉悟低当下,车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心里素质较差,思想觉悟偏低。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研究的重点,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重视。
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问题一、引言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保留有农村户籍的特殊流动人口,由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和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组成。
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群体出现代际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不断增加,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进城务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被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在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就业农民工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引发了诸如乡村留守、农民工待遇、政府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当前我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且有强烈的市民化诉求,强调农民工市民化,其特定的对象已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角色的转变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国家政策和亿万农民工意愿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内容和重大举措。
现阶段加快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生产生活方式向市民的全面转化、推进新生代的市民化进程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化水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化的主要对象转向了新生代。
在我国推行积极稳妥的城市化战略背景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加快实现市民化对新生代自身、农民工整体及整个经济社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一般来说,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依然是农民,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
在国家最近的一些正式文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农民工这样的表述: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轨时期特殊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对策

论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对策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农民工能否转化为市民,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状况至关重要,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决定着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
整体素质高的农民,进城后一方面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容易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另一方面又容易融入城市,培育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认同。
目前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之所以不快,主要障碍之一就在于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和能力不高,转移能力弱,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的主要表现由于受生活环境的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影响,以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意识中根深蒂固,当今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高,从进城农民工的现状看,由于自身素质和体制、政策、城市居民等障碍,在城市陷于种种困境和挫折,他们的失范行为、与城市居民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日益成为牵涉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成为近几年来政府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这表明农民工是不可能自动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农民工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主要表现在:1、低下的文化水平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首先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其次表现技术素质低。
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49.3%,高中文化程度的11.9%,大专学历的仅占0.6%。
我国在《2003—2010年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鼓励企业参与农民培训
引导农业企业和其他涉农组织参与农民培训,形 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
3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对农民培训项目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培训质量和 效果。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01
02
0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 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 和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创新 。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 运输等环节,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引导和支持农民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 度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消费 者权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和平台。
04
政策建议
完善农村教育政策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改善教学设施,吸引优秀教师资源。
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
除了基础教育,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满足农民多样化的 学习需求。
推广远程教育
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
加大农民培训投入
1 2
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 思考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 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 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 政策建议
01
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大部分农民只接受过初中或以下教育,缺乏高等教育和专业 技能。
文化知识更新缓慢
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有限,导致文化知识更新速 度较慢。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迁移,期望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然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首先,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就业问题。
农民进城后,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资的劳动工作。
这导致他们的收入很低,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农民提升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引导投资,发展农村产业,吸引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压力。
其次,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进城后,他们失去了土地资源,无法享受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分红,也无法得到农村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使得许多农民在面临疾病、养老等问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例如,建立跨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农民进城后的就医保障;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确保他们老有所依。
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提供适当的补偿,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最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文化、习俗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适应困难。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立和不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城市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规则。
同时,也可以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总之,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社会应增强对农民的理解和关爱,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农民则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适应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自己的市民化进程做好准备。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素质提升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市民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民市民化不但有利于缓和现有的矛盾冲突,对于我国正在不断发展的农民市民化也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农民素质,应对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农民市民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的实质和必然结果。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也是当下各个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市民权)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
在中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
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这是在社会文化和角色内涵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
在我国很多地区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狭义层次上的农民市民化,即在城市有居住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
但是由于农民内在因素的影响,广义上的农民市民化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一、现状分析盐城市城南新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调查显示,自2001年盐城市开始乡镇规划调整,土地被征用,建设城南新区,许多农民房屋被拆迁,并由政府统一安置,同时安置房也办理了土地证、房产证。
在这些地区初步实现了狭义的农民市民化。
此外,找“十五”期间人口制度改革的脚步也明显加快,该市取消了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登记制度,统一使用居民登记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就业、子女的教育等条件均得到了改善,社会保障也得到逐步解决,此外,在2010年9月,该市还出台了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逐步实施,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平衡教育资源。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综合素质现状及提升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综合素质现状及提升分析作者:乐华彬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2期乐华彬(桃源县委党校,湖南桃源 415700)摘要:农民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与成效。
我国农民工目前的综合素质现状还很堪忧,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与农民工自身等多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素质;提升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2-0164-02“市民”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公共语境中,“市民”概念大多被指称为城市居民,即拥有城市户籍的居民。
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让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一个过程,实质在于其思想意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本质的转变。
人口素质是衡量民众群体质量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方面。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
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农民工综合素质现状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我国88%的农民工的年龄在18~40岁之间,约50%以上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
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由于对他们极少的关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民工问题突出,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也曾试图通过自助、互助等手段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路径,但收效甚微。
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成功,大部分只能艰难地生存于城市生活、城市文明的边缘范围。
这些地区治安往往很差,甚至成为各种帮派团伙犯罪、黑社会势力的温床。
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犯罪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斗殴、伤害、强奸、杀人等。
故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关注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
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素质提高问题

一
,
是 由于历 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 的二元社会结构体 质 ,严
展。“ 三农 ”问题中最关键是农民问题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 重阻碍 了 我 国城乡 的经 济文 化交流 ,延 缓 了我 国城 市化 进
农村是农村 长期得不到发展 的主要原因 ,只有减少农 民才能 程 ,使城市化严 重滞 后于工业化 ;其二 ,是 由于现实 生活中 富裕农 民 ,调整产 业结构 ,走农业 的专业化 、规模化 、集 约 的社 会保障制度 、就 业制度 、农村土地流 转制度不完善 ,资 化之路 ,提 高投入的产 出效益 ,提高劳动生常率 ,从而促进 金供给不足等 原因造成的 ,以上这 些是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体 农村经济快 速发展 。农村城 市化是现阶段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 制或政策环境 方面的外部制约 因素 。与之相应 ,进行 制度创
【 民同爱 l 农
农韭经 济 2 1 / 0 29
论 农村氓 伯道程 农民来灰炎 高 题
◎ 刘淑 波
摘
张 立艳
要 : 农 村 城 市化 已在 一 些 地 区展 开 ,并 且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与 之 相 应 , 关 于城 市 化 已从 多 角 度 的 进 行 研 究 。但
式 、生活 方式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且 代化 的必然趋势 。总之 , 进农 村城市化可以更好地解决 目 推
日益城市 化的过程 ,是传统农 业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的必 经 前 农村 中存 在的 严重 的 人地矛 盾 ,解决 由于 劳动 生产率 不
的历 史阶段 。它的实质就 是以小城镇为依托 ,实现农 村人 口 高 、农村教育水平 低下等原 因长期 阻碍农 村发展的问题 ,进 的生 产条件的城市化 ,生活水平I 提高 、农村 日益城市化以 而有效促进 “ j 勺 三农 ”问题I 解决 。再次 ,农村城市化是经济 ; 勺 及农 民 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 村城市化是消除城 乡差别 、实现 全球化背景下提高 农业国际竞争 力的有效手段。当前 ,经济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引言农民市民化指从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事非农生产。
截至20某某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某.某某亿人,占总人口约某某%,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
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二是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乡难“回”、有城难“入”的困境。
数以亿计的农民难以市民化,是社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表现。
对于城乡人口流动问题,最有影响的就是推拉理论。
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某某分别于18某某年和18某某年发表的两篇同名论文某某。
他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人口迁移是逐步的,首先迁移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移到城镇里面;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总是趋向大的商业中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等。
文章借鉴推拉理论,试图梳理出城镇化阶段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机会少、思想不解放、农村太穷等;“拉”力因素有:城市收入高、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好等。
从以上方面分析农民市民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1.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城农民就业难度大市民化后的农民,由于失去了耕地所带来的持续经济收入不得不找寻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但城市中新的就业环境对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在此过程中市民化的农民产生了分流:一部分因无法满足城市用人单位要求,选择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其原因往往是一些城市企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忽视农民,大大增加了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难度,有时候会发生农民与市民“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进城农民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更缺乏有效保障,生活条件差且收入低导致农民在城市中维持生计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城市产业承载能力有限,一部分农民则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因为缺乏生活来源而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忧虑,若没有正确引导,这种情绪可能会引发不当行为。
农民素质问题研究论文

农民素质问题研究论文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
尽管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了,但农业的基本功能却是其他产业无法取代的。
世界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耕游牧制的原始农业、粗放低投入的传统农业两个发展阶段。
20世纪,随着农业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化,世界农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一是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彻底改变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大大减轻体力劳动强度。
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不但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大范围的生产,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露天作业的局面,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农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全改变了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较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高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加可靠,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三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农业、经营农业。
改变了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使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实行区域化布局,可持续发展。
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
既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又不致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民问题曾是我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仍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则是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
宁波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使农民快速增收。
宁波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加大对涉农工程和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在管理和服务上不断创新。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要切实改革有关制度,为农民市民化清除障碍。
关键词:宁波经验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问题对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毛泽东同志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思考一切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进入21世纪,综观我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民问题。
我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农民市民化则是减少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宁波市农民快速增收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宁波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过缓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根本原因。
农民投入到土地的劳力和资金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
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一方面使农业迅速增产,另一方面又往往使供给很快过剩,价格下跌,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这虽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进入市场难息息相关,但在农业已从供给约束型产业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产业的背景下,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宁波市下辖11个县市区,农民的收入状况也有很大差别。
但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后,全市农民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期。
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9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南 芳1 南 峰2 张 婧1(1.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年轻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他们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过渡性群体,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作为同时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新生代农民具有强烈的摆脱农村、融入城市的愿望。
就目前情况而言,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仍存有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市民化进程。
鉴于此,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市民化;问题;对策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也因此而成为一大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我们要理清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以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一、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1、户籍问题制约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户籍方面的限制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市民化的首要因素,许多农民工常常望“户籍”而却步。
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户籍制度一直都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严格的界限、较高的门槛、刁难的户口迁移等,成为新生代农民市民化的一大障碍。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户籍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够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即便在城市打拼多年,服务了城市,为城市创作了无限价值,但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城市待遇,新生代农民在城市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从而对城市有一种疏离感,这必然会阻碍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城。
2、收入问题农民工的收入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城市安家立业。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就必须有较多的收入,要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支持个人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
就当前情况而言,新生态农民工为城市付出很多,收入却较低。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对策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本文以城镇化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市民化存在的制度障碍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观念、社会问题,从而寻找出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和对策,以上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因而,要为我国农民市民化寻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更加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就需要了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探寻形成困境和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农民转变角色成为市民寻找更加适合的社会环境,建立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问题目录摘要 (1)一、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3)1.1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3)1.2就业不理想收入较低 (3)1.3居住环境差 (4)1.4社会环境不够包容 (4)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原因 (5)2.1制度缺陷 (5)2.2思想文化障碍 (6)2.3社会环境准备不足 (8)三、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9)3.1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 (9)3.2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9)3.3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10)3.4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10)参考文献 (12)一、农民市民化的问题1.1思想观念转变滞后费孝通先生提到过,“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中,社交圈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入水一样,与其他人形成社交网络,跟团体中的分子不同,而是像水波,圆圈推,越推越远,越推越薄。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为先,忽视个人利益。
在这样的传统意识的引导下,农民对于所处的周围环境都是消极适应的态度,而不去主动争取自身的权益,更加没有实现个人独立价值的理想。
开放多元的城市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了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但物极必反,过度的推崇个人利益又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形成隐患。
有些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对突如其来的补偿款毫无计划性,贪图享乐,挥金如土,只顾眼前利益,不为未来的生活作长远打算,甚至有人不惜违法犯罪放高利贷,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导致的。
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对津市市农民素质的调查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民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以津市市为例,用时5个月,深入到全市7个乡镇的19个村及涉农相关单位,就津市市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较为深入思考。
一、农民素质的现状1、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务农农民素质仍然不高。
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乡镇农业人口总数119541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22%,初中文化程度占4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3.6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5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9年,但真正意义上以土地为生存工具的务农农民文化素质并不高。
一是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的少。
2011年,全市普通初中毕业生3160人,继续学习的2911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587人,继续学习的957人,无一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外出务出农民文化素质提升。
目前,全市乡镇劳动力资源数75193人(男39673人,女35520人),外出务工33063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达11354人,同比增长了21.4%,占到农村高中文化以上总人数的41.4%,在家务农的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051人(占在家务农劳动力的38.1%),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占83.7%,由此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2、科技素质渐有提高,但实用技能仍显不足。
目前,全市农村各种人才共5878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0年),比去年同期增长2.2%。
其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699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或“绿色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208人,农村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2591人,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1945人,为农村科技成果扶持、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农村经纪人435人。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三)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2)(一)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2)(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2)(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3)(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3)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3)(一)放宽户籍制度 (3)(二)完善社会保障 (3)(三)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4)(四)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参考文献 (4)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在乡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
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
关于农民素质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素质状况调研报告第一篇:关于农民素质状况调研报告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调研人:关于1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一、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一农村人口基本状况省20010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1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477万人,占总人口的58.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0%。
2010年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
1已经成为全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年龄构成方面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较大比重。
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1227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49岁的占79%,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各年龄段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009年末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
2009年底,1全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为546万人,与2005年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34.8%。
(二)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2008年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08年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5%,小学程度占24.66%,初中程度占61.93%,高中程度占7.99%,中专程度占2.24%,大专以上占1.44%。
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39%,小学程度占29.94%,初中程度占50.24%,高中程度占9.68%,中专程度占2.11%,大专以上占0.64%。
与全国相比,1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
2008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6.41%,而2006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8.57%,2008年与2006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2021.1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施琪,王淞,叶宜,赵芳,许立志(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摘 要:本文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从多种角度对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讨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观念、社会效果,从而寻找出有利于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以上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因此,要为我国农民市民化寻找相应的制度体系,更加切实保障农民权力,就需要理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和障碍,寻找形成困境和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而为农民转変角色成为市民寻觅更加适合的社会环境,建设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普及城镇化的覆盖率。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问题和策略研究农民市民化是指改革开放后,生活在乡村的一局部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景象。
2019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能够达到8.4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60.60%,中国新型城镇化即将开启2.0时代。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与中心,人口城镇化的实现水平是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长期远离家庭,又难以融入城市,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三留人群(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造成了宏大的社会代价,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农村务农经历,农村回不去、城市留不下。
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中国的弱势群体就不再主要是乡村贫困人口而是农民工和城镇贫困人口。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实现市民化是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1 我国农民市民化现存问题1.1 市民化成本过高农民工的市民化集体成本投入是主要指我国农民工在具有职业基本身份、福利基本权益、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形成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融入农民城市所得而需要的一种经济社会投入,可将其成本划分表现为公共集体成本、企业集体成本和农民个人集体成本三者一大类。
公共集体成本投入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农民工就业提供与普通城市农村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
农村城镇化对农 民素质 的诉求
化、 治安紊乱等“ 城市病 ” 。 ( ) 二 推进 农 村城 镇化 发 展 是 改变 我 国二 元经
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城 乡差距悬殊 ,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在一定时期 内促进 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 但是却束缚了农村经济
马克思曾经指 出, 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 化的历史。迄今为止 , 学界对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并
活方式的改变 ; 另一方 面城镇 体系 和规模不断升 根本上解决农民素质问题 , 将会对农村城镇化乃至 级、 , 扩大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 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农村城镇 (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化将农村的特殊性和城市 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 一) 形成 移。解决 中国“ 三农 ” 问题的根本 出路在于大量 吸 了新的城镇 , 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的重要
等方面。其中智力因素是农民素质的主体 内容 , 是 反映农 民生产生活素质水平高低 的基本标杆 , 如科 学文化知识水平 ; 非智力 因素则是农 民在 日常生活 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如思想道德修 养、 政治态度、 化心态、 文 价值观念 、 心理 特点等。 可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 力因素合并看 成是农 民的 社会和心理素质 。身体 素质是农 民素质 的 自然条
的过程 中 , 巨大 的农 村人 口压力 势 必要 转化 为人 力 资源优 势 , 为加 快实 现农 村 现代 文 明提 供 强有力 的
的思想教育工作 , 导致很多农民理想信念淡化, 价值 观失衡, 是非、 善恶、 美丑界限混淆 , 唯利是图, 人情 冷漠 , 人与人 之间亲 融感 、 信任感 、 安全感下 降。
农业大 国的特殊性决定 了农 村势必潜伏着巨大的 市场需求 。城镇化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