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1.耳、眼、鼻、舌、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2.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3.实验活动一:光刺激实验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探究眼睛对光刺激做出的反应。
实验材料:小镜子、台灯。
实验步骤:(1)一位同学手持台灯,两位同学手持镜子站在距离台灯大约20-30厘米处的地方。
(2)持台灯的同学打开台灯,一段时间后关掉台灯,另两位同学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瞳孔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开台灯后,瞳孔缩小;关掉台灯后,瞳孔扩大。
实验结论:眼睛能对光刺激做出反应。
(注意: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实验材料:红领巾、粉笔、软尺。
实验步骤:(1)在空旷的地上画两条长长的直线。
(2)让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条线的•端,用红领巾蒙眼走直线。
(3)记录员观察现象并记录。
安全员注意在不干扰活动的情况下保护蒙眼同学的安全。
实验现象:蒙上眼后,同学们基本上都无法走直线。
实验结论:眼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视力的缺失会让我们遇到很多危险,会让我们走许多方路。
6、损害感觉器官的行为。
(1)用眼过度会伤眼睛。
(2)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损伤听力等。
7、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1)不用硬物挖耳朵,不长时间戴耳机,不长期待在嘈杂环境中。
(2)注意用眼卫生和学习姿势。
(3)不用力抠鼻子等。
第二节人体指挥部一一脑1、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错觉。
2、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
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
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
3、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4、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我们要保护脑。
6、大脑损伤的启示:大脑具有控制情绪、记忆的功能。
7、实验活动一:抓尺子实验实验活动1眼疾手快抓尺子实验材料:尺子。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在变化1、地表风光各异,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海洋等。
2、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3、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4、改变地表的力量有自然的力量和人为的力量。
自然力量有地震、火山、流水和风等。
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修路等活动。
第二节地震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2、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3、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多被毁,周围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带。
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5、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6、地震时如何自我保护: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
2>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的墙角躲避。
3>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4>在室外躲避选择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
第三节火山1、火山爆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2、.火山喷发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
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IOOO o C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和一些气体。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3、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
4、地球内部的热量促使熔岩运动,从而使板块慢慢地运动起来。
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相邻的板块之间,就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6、实验活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铁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护目镜。
围湖造田

涂项琛 聂成 蔡艳 李笙
环境工程(1)班
介绍简要
一、什么是围湖造田 二、围湖造田的原因 三、围湖造田的好处 四、围湖造田的弊端 五、围湖造田的现状 六、展望未来
一、什么是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 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 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的现状
——城市化或增强降雨灾害几率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他给予人们便利、美好生活的 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除了湖泊锐 减之外,近4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先后几次形成砍伐森 林的高峰。据测算,10万亩森林蓄存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库容为 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锐减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增大 了水灾频率。 与此同时,城建面积扩大后,钢筋水泥覆盖在泥土表面, 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 倍增长。‚还有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都会导 致城市气流不通畅、对流气体增多等结果,人们所感受到的便 是频繁的强对流、雷暴天气等。‛于文金教授表示,城市化趋 势很难改变,这意味着未来城市里的强降雨造成灾害的几率会 逐渐增加。
建 立 生 态 移 民 、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立泊式移金实区渔岸需和据 生的予就支施内民上要恢湖 态保以业持生的和无*复泊县 级 补护扶、、态其居房对湖保 偿*持社技移他住屋居泊护以 上 机省。会能民农在、住生规 制政对保培*(湖无在态划政 府 。府重障训采渔泊耕湖功的 应 应要等、取)保地上能要 建湖方转资民护的*的求根
职负政标泊上经湖 、责府考保级济泊县 奖人主核护政和保级 惩和要*工府社护以 的部负考作对会工上 重门责核实下发作政 要负人结行级展纳府 依责、果年政规入应 据人分作度府划国将 。任管为目湖。民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今天咱们来唠唠围湖造田这事儿。
先说说这围湖造田的“利”吧。
在以前啊,人口越来越多,对粮食的需求那是嗷嗷地往上涨。
围湖造田就像是老天爷给的一个“锦囊妙计”。
你想啊,湖泊旁边的那些土地,湖水滋养得肥得很呢。
把湖围起来,改造成田,那就能多种好多粮食。
原本荒着的湖滩地,一下子就变成了能产粮的宝地。
对于那些急需填饱肚子的人来说,这就像是挖到了宝藏。
而且,新造出来的田离水源近,灌溉起来也方便,不像有些偏远的田地,还得辛辛苦苦修水渠引水。
但是呢,这围湖造田的弊端可也不少,而且这些弊端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可能造成大麻烦。
湖变小了,湖水的调节能力就大打折扣。
就像一个大水库,本来能装好多水,应对洪水和干旱。
现在湖变小了,洪水一来,没地方装水了,那湖水就会泛滥成灾,周围的农田、村庄都得跟着遭殃。
干旱的时候呢,也没足够的湖水来滋润土地,那些靠着湖水灌溉的农田就只能干瞪眼,渴得不行。
湖是好多生物的家呀。
那些鱼啊、虾啊、水草啊,都在湖里安居乐业。
这一围湖造田,就像有人把它们的房子给拆了。
很多鱼类失去了产卵的地方,数量就越来越少。
还有那些依赖湖水生存的鸟类,也没了觅食和栖息的地儿,只能另觅家园,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这就像一个和谐的小社区,突然被破坏了,里面的居民都流离失所。
再者,从长远看,围湖造田可能得不偿失。
刚开始是多了点田能种粮食,可后面因为洪水、干旱、生态破坏等问题,粮食产量也不稳定了。
而且,要修复被破坏的湖泊生态,那可得花老多钱和精力了。
就像先把东西弄坏了,再想办法修,既费钱又费力。
所以啊,围湖造田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
虽然在短期内能满足一些粮食需求,但从长远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弊端可不少。
现在我们也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开始采取措施去恢复湖泊的生态,把那些被围起来的湖慢慢地还湖于自然,希望能让湖泊重新焕发生机,也让人和自然能更和谐地相处。
【精品推荐】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

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
小编希望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围湖造田是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的事。
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都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共领袖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大跃进”,湖南省对洞庭湖围湖造田进入一个高峰期。
大批农民迁移到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洞庭湖湖水,使得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
1998年,中国经历了世纪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适时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的重大决策。
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
也是在1998年,湖南省开始实施”4350”工程,即恢复到1949年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约600公里的农田被”双退”,即居民彻底搬离,堤坝被废弃;或”单退”,即居民仍旧留在原地,汛期蓄洪,枯水期种田。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湖泊面积不断缩小,造成水旱灾害面。
围湖造田的危害,围湖造田的好处和坏处

围湖造田的危害,围湖造田的好处和坏处回答1、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湿地面积减少。
2、减少水资源,破坏生态循环系统,加剧土地荒漠化。
3、生态环境劣变,水生动植物资源衰减。
4、加快湖泊沼泽化进程,湖泊面积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困难。
5、淡水湖面积缩小后导致长江水没有足够的分流空间,之后容易引发洪灾。
6、在围湖造田地区,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稳定性较差。
一、围湖造田的危害
1、对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减少湿地面积,破坏生态平衡。
2、减少水资源,加剧土地荒漠化。
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给土壤带来负担。
3、水生动植物资源衰减,湖区生态环境劣变,导致鱼的种类逐渐减少。
4、加快湖泊沼泽化的进程,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5、淡水湖面积快速缩小,甚至是完全消失,而部分湖泊可以接纳长江洪水,面积缩小后会导致长江水没有充足的分流空间,继而引发洪涝灾害。
6、在围湖造田地区,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比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更高,但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二、围湖造田的好处
1、可解决人口迁移的安置问题。
2、可增加当地的GDP。
3、有利于解决建筑行业、工业等建设开发的用地问题。
4、围湖造田可增加耕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围湖造田的利与弊好处首先,围湖造田增加了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其次,可以解决迁移人口的安置。
再次,可以增加当地的GDP最后,可以解决工业、建筑等建设开发的用地问题。
害处首先,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围湖造田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中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
例如,2007年湖南曾大面积爆发鼠灾,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美文教授(张美文是研究洞庭湖区域鼠类种群变化的专家)当时表示,对洞庭湖的围湖加速了淤塞,沼泽植被被扩大,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繁殖空间;“原本生活在湖滩上的田鼠,因为围湖堤坝的挡水作用,使它们在洪水到来时能逃生,即使洪水来袭,这些位于湖内的大大小小的堤坝,为成为田鼠逃到大堤避洪的中转站或安全岛。
”再次,围湖造田地区土壤稳定性差。
围湖造田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高于相同气候去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稳定性较差。
种群结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农业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多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其次,合理的布局种群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热、风等环境因素。
再次,合理的种群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物种间的有利关系。
1。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300字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300字
围湖造田有一定的好处。
从短期看,能增加耕地面积。
对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来说,这意味着能多生产粮食,解决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新造的田地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为农业发展提供空间。
围湖造田的弊端更为严重。
湖泊是天然的蓄水容器,围湖造田会减少湖泊的面积和容积,降低其蓄洪能力。
一旦遇到洪水期,洪水无处可蓄,就容易泛滥成灾,淹没周边的城镇和农田。
而且湖泊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水生生物失去家园,生物多样性锐减。
同时,湖泊对调节局部气候也有重要作用,围湖造田可能导致局部气候变得干燥或者不稳定等多种问题。
长江为何水灾频繁?其原因主要源于60年代的围湖造田活动

长江为何水灾频繁?其原因主要源于60年代的围湖造田活动得于斯者,必毁于斯。
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60年代的围湖造田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我国,围湖造田活动古来有之,自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不同统治者就在不断的向湖索地。
尤其是在两宋及明清,由于人口规模的大量激增,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围湖造田的活动急剧上升。
据史料记载,仅在南宋时期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就达数十,而到了清朝,这种情况更加糟糕,“乾道之后,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乾隆九年,湖北荆宜施道员描述洞庭湖“湖滨之地,尽皆筑垸为田,湖面已非昔比”。
曾经的洞庭湖是怎样的呢?孟浩然有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多么的大气磅礴。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在古代,洞庭湖除了在湖南境内有部分水域外,其实在湖北境内也有它的水域范围。
《汉阳志》中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
'古时的云梦泽就曾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在古云梦泽最完整时期的水域面积就曾达四万平方公里。
《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蕲州在今湖北省蕲春县,枝江即是枝江市,京山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而青草指的是今湖南岳阳境内的青草山,足可见古云梦泽之范围之广。
到了战国后期,因为泥沙淤积,古云梦泽被分成两个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以南就是现在称为洞庭湖的区域。
此后由于历朝历代的围湖造田活动,洞庭湖的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清中叶,洞庭湖最大水域面积可达6000平方公里,至建国初,尚有水域面积4350平方公里,而到了1983年,洞庭湖水域面积极度缩小,只有2691平方公里,并且被分成了四个主要湖泊。
从49年到83年不到四十年的短暂时光,洞庭湖就缩小了将近一半,其原因可想而知,主要就是源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
6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影响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翻身当家做主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而到了1958年,由于中央的左倾冒进主义,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
围湖造田对洪湖的生态影响

围湖造田对洪湖的生态影响【摘要】:围湖造田是我国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
现在的洪湖面积只是解放初期的48% 肠本文论述了围湖造田所引起的湖泊自然面貌, 水质,生物种类群落组成等一系列生态变化。
并指出, 生态休系的劣变, 自然资源破坏, 使体系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
【关键词】:洪湖围湖造田生态系统劣变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最直接的就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旱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涝灾害频繁发生。
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源调节量350 亿立方米。
像湖北省,湖泊不断减少,而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容易造成洪灾。
湖北省水旱灾害面积逐年增长,20 世纪50 年代平均46 万多公顷,80 年代增长到170 多万公顷。
98 年的世纪大洪水与这就有重要关系。
其[ l 〕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
曾经《洪湖水浪打浪》中唱到的湖北洪湖,1964 水田83.2 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 万亩,现存水面53 万亩。
由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这对农业也造成了影响。
经过围垦,原来是水面的地方变成低湿农田,原来在水中不易大量繁殖的病虫,易于滋长,可能会爆发虫害。
1.洪湖自然概况洪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是“千湖之省”——湖北省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中国目前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水质唯一整体达到二类标准的大型淡水湖泊。
其水域面积为34820 平方米,具有生活供水、调蓄、渔业、航运旅游、灌溉等多种功能。
不仅如此,而且洪湖水生动植物丰富,保护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为什么不能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

为什么不能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积极垦荒种地、围湖造田。
但是,这样做必须先仔细研究所处的生态环境,否则必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并引发各种灾害,反而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通海县境内。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当地人1956年开始在湖滨山头上开荒种粮,在湖的四周围湖造田,扩大土地种植面积。
到20世纪80年代,湖面面积已从4 667公顷减少到1 333公顷,而水量则下降为17 000万立方米,仅为原有水量的1/10。
乱砍滥伐森林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会使气候发生较大改变,这一地区的旱灾因此频繁地发生。
随意开垦荒地或是围湖造田,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300字

关于围湖造田的利与弊作文300字
围湖造田,看起来能多搞点地种庄稼,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地方,这地儿一下子多出来,好像吃饭问题就能轻松点。
但呀,这么做真的没问题吗?
咱们想想,湖泊就像是大自然的空调和蓄水池,它能让气候更稳定,还能在暴雨时帮我们存水。
围了湖,这些好处可就没了,环境会变差,还可能更容易发大水。
再说说生态,湖泊里那么多生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围了湖,这些生物的家就没了,很多稀有动物可能就没了。
咱们这么做,不就是跟大自然抢地盘吗?
还有啊,围出来的地其实不太好种,得使劲儿施肥打药,才能让庄稼长得好。
这样一来,钱花得多了,土地和水也都被污染了,不划算啊!
所以说,围湖造田,虽然能快点儿看到好处,但长远来看,咱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发展经济没错,但也得保护好咱们的环境,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围湖造田的目的

围湖造田的目的
围湖造田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来种植作物的一种行为,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
一般来说围湖造出来的田,营养物质丰富,而且靠近水源,种出的粮食也会更多,能够增加粮食的产量。
然而,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暂时的满足了人的短期欲望,但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这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大之又大。
围湖造田对生态的损害
1.首先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其次围湖造田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3.再次围湖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例如鼠灾严重;
4.围湖造田地区土壤稳定性差。
为了降低围湖造田的损害,进行退耕还湖就是一种补偿措施。
退耕还湖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当洪水入湖后经的滞洪削峰,减缓了洪水下泄的速度,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为下游防洪准备创造了时间,从而争取了防汛主动,为防洪安全创造了先决条件。
退耕还湖还可以保持一种生态平衡,是一种维护生态环境的做法。
今天。
围湖造田 得不偿失

围湖造田得不偿失
佚名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1979(000)005
【摘要】记者从国家水产总局获悉,我国许多地方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地围湖造田,毁塘种粮,致使江河、湖泊的水面逐年缩小,引起水域环境变迁,淡水渔业资源遭到很大破坏,鱼产量连年下降。
据统计,解放以来全国围湖造田减少湖泊水面达两千万亩以上。
淡水鱼产量占全国水产品的总产量,由一九五九年的百分之四十下降到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三。
到目前,我国淡水鱼产量还没有恢复到二十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总页数】2页(P12-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
【相关文献】
1.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 [J],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
2.13世纪以来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 [J], 罗康隆;刘景慧
3.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 [J],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4.围湖造田加剧长江下游水灾城市化增强灾害几率 [J],
5.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 [J], 谭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好处
首先,围湖造田增加了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其次,可以解决迁移人口的安置。
再次,可以增加当地的GDP
最后,可以解决工业、建筑等建设开发的用地问题。
害处
首先,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围湖造田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中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
例如,2007年湖南曾大面积爆发鼠灾,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美文教授(张美文是研究洞庭湖区域鼠类种群变化的专家)当时表示,对洞庭湖的围湖加速了淤塞,沼泽植被被扩大,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繁殖空间;“原本生活在湖滩上的田鼠,因为围湖堤坝的挡水作用,使它们在洪水到来时能逃生,即使洪水来袭,这些位于湖内的大大小小的堤坝,为成为田鼠逃到大堤避洪的中转站或安全岛。
”
再次,围湖造田地区土壤稳定性差。
围湖造田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高于相同气候去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稳定性较差。
种群结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农业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多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其次,合理的布局种群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热、风等环境因素。
再次,合理的种群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物种间的有利关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