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导读腹针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脉和局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相对背部而言,有称“腹部深似井,背部薄似饼”。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深筋、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腹壁中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位于其中,为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及向全身运行气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腹针对全身的调节提供了多层次的穴位结构,使医者施治时可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刺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和整体的作用。
其中深层距离内脏组织最近,通过刺激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为主,对应的是腹部八廓图(图 7-2);中层是经脉循行层,以调节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对应的是腹部经穴图(图 7-3);薄智云教授发明的“神龟图”与全身具有明确的应答关系,又称“全息图”(图 7-4),位于腹壁的浅层,通过刺激以治疗局部疾病。
1. 落枕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随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用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用下脘、商曲(双)。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随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人中、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气穴(双);以腰痛为主者,用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坐骨神经痛者,用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3. 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随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到了推荐好书的时间啦,今天的主角——《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 10 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 40 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
为肚脐。
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
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
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
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
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神阙——脐之正中取之。
任脉下脘:脐上2寸取之。
任脉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建里:脐上3寸。
任脉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上脘:脐上5寸取之。
任脉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
任脉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
任脉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
任脉水分:脐上1寸取之。
任脉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
任脉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
任脉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
腹针那些事儿
腹针那些事儿最近在学习腹针疗法,跟大家聊聊学习心得。
腹针疗法,大概发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始人为薄智云教授,故这套针法又称为薄氏腹针。
同耳针、眼针、颊针那些疗法一样,腹针疗法也是建立于全息理论之上,依托于腹部全息观去指导各种疾病的治疗。
腹针疗法的理论核心——神阙调控系统。
薄氏认为,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因而建立在这套理论之上的腹针疗法,具有广泛的临床适用性。
腹针与传统针灸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腹针疗法不追求“得气感”,只要针扎到指定位置和深度即可(具体展开见下文),对手法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它的处方较规范化,根据全息理论的指导,每个疾病有大致的取穴区域,对于辨证取穴的能力要求也不高,只要按照规范来,是可以收到很好疗效的。
正因为此,薄氏才说他这套腹针疗法简单易上手且疗效稳定,适合广泛推广。
﹀﹀﹀薄氏腹针按照进针深度的不同,将腹部分为三层,即天(浅层)、人(中层)、地(深层)三部。
天部为全息系统,全息对应调节人体各部位,薄氏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通过针刺神龟的不同部位去相对于治疗人体该处疾病。
可以说,腹部神龟图是这套腹针疗法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腹针临床用得最多的。
人部为经脉系统,通过腹部经脉的互相联系,循经取穴调节全身,这与传统针灸是一致的。
地部为脏腑八廓系统,按照后天八卦来分区,不同区代表不同脏腑,且为操作方便,每区取一穴作为代表。
详见下图﹀﹀﹀下面我们简单讲讲腹针疗法的具体操作:首先是针具的选择,为了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扎腹针时通常采取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腹针的长度根据患者的胖瘦来决定采取30-50mm不等的针具治疗。
针刺的深度按照所依据的取穴理论而定,分为天、人、地三部(见前文)。
针刺手法一般采取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得气感”不作要求。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与治疗要点
足少阳胆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腹部十二经脉的特点具有:
(I)腹部通过的十二经脉,在头面部、手、足之末端与其 表里经脉相交接;通过脏腑或经别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 的有机整体。
(2)腹部通过的经脉,都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3)针刺腹部腧穴既可以调理脏腑,又可以疏通经络、行 气血;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既可调 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 基础。腹部脏腑、经络的优势是其它针灸治疗方法所不 具有的特殊基础。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阳明胃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太阴脾经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 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 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 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 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 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足太阴脾经腹部循行图
腹针疗法理论基础和治疗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足厥阴肝经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 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 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 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 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 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 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 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 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 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4)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 处,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 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 上行到咽喉,与任脉相会。”“阴维者, 维络诸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建立在神阙调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神阙系统是最早的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该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犹如一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对机体产生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特点及创新点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无痛而速效,比较容易被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二、临床适应病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月经失调,慢性胃肠炎等。
3。
虽病程不长,但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4.其他针灸适应症,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三、临床疗效善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
处方规范、取穴少、无痛、见效快、疗效稳定。
四、操作规范取穴要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针刺有深浅(浅刺、中刺、深刺);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
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刺。
1.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腹部进针点。
2.选择穴位根据辨病辨证选取合适的穴位,消毒好穴位周围皮肤,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
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取进针点(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
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腹针知识
腹针疗法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腹部经络的特点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
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
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
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
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
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
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
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腹针定位取穴法
腹针定位取穴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
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
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三、定位取穴法的特点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习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笔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创建的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天、后天经络,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疗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被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根据这一系统对脏腑及全身调节的规律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不仅有广泛的适应症,而且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1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腹部穴位分布图参见图1)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腹针笔记_精品文档
腹针笔记一、调任督冲脉(一)气穴肚皮发黄、发黑,就是肝气不疏、气郁,肚皮有花纹比无花纹得更差。
肚皮松松垮垮,就是气虚。
女过35岁,男过48岁,都上引气归元;女过42岁,男过50岁都要加冲脉得气穴;有心脏病、肺病、肾病,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调冲脉,加上“气穴”。
针尖方向不能朝头,应向脚得方向斜刺,如果朝上会引起气逆。
(二)任脉四穴上脘、下脘,调补心脾肺,针尖45度角斜刺。
针尖不能朝上,否则容易心脏病、神经发作。
气海,以调补阴气为主;可以直刺,针站不住,可以向脚得方向。
关元,阴中生阳,阴阳双补。
加上气穴,可以加强关元得作用。
关元、气穴,垂直深刺,针尖不能朝上,更不能朝下。
针尖朝上,气往上,脚会冷;朝下,肾水下行,正气受损,会出现白带流水。
气海、关元连用,可以培元补肾,调内分泌。
(三)加强穴在关元下5分,垂直深刺,有加强调补得功效,可以针对哮喘、卵巢早衰,心脏病、老年人、肾病得人。
在下脘旁开5分得商曲,有加强冲脉得行走得作用,调补心、脾、肺、肠胃。
颈椎、腰椎有问题,也要加双商曲。
颅内脑供血不足,加双商曲。
针尖朝脚得方向,斜刺。
(四)水分、中极水分,消肿,不管什么原因。
直刺、深刺。
中极,相当于尾椎头。
可以调膀胱,主治尿频、小便不下。
但就是尾椎病,不能直接扎中极,应往痛处挪12毫米,否则变成调膀胱得功能。
直刺、深刺。
同时也就是前列腺得病灶,包括炎症、肥大。
痔疮,不扎中极,而就是旁开。
以痔点定位置。
外痔过皮则可,内痔过皮,再往里。
浅刺中极旁开上下左右1厘米,可以调外阴、龟头炎、湿疹。
二、调胃经胃经上穴位,脂肪厚,进针比任脉得深(一)天枢调补脾胃肠,消化吸收软弱者。
直刺,也可以朝脐方向略斜,但就是不能朝上、朝下。
比中刺略浅:调月经量少、淡等后天气血少。
太深,饭量会大开。
(二)滑肉门、外陵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得内侧,外陵相当于髋关节,两穴合用,可以活跃四肢供血,如手脚冰凉者。
针对关节四肢,应该垂直、中刺。
如果用于调胃气,降胃气应该针尖朝下,以降上逆之气,同时也用于降血压。
腹针疗法
从生物全息的角度来看,人体外在的每个 器官都有可能形成一个微观的网络系统 或者称之为诊疗系统。如:耳针、头针、 眼针,手针等等。 腹针的治疗机制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系 统——神阙调控系统,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 赖于神阙系统,它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
常用针刺法
三角针
适用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痛。局部关节痛。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 病变部位的大小以定远近
三星法
● ● ●
●
●
●
适用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 病。如坐骨神经痛。针与针之 间的距离由病变部位的长短以 定。
常用针刺法
梅花刺
● ● ● ● ●
适宜病情较重,病程较 长的患者,也可以在三 星法疗效不佳时使用, 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腹针的禁忌症
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以免针刺引起 误诊) 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 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大 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 长期慢性病而体质衰弱的病人施针是亦 须谨慎 肝脾肿大针刺两胁不宜太深
针刺手法
针具的选择 体型较高大或者胖短体型的人60MM毫针 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50MM毫针 瘦削体型40MM毫针
三、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
腹四关的组成:滑肉门、外陵(四穴) 滑肉门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治疗下腹 及下肢的疾患,该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通经气使 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 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与天地针或引气归 元合用时有腑之妙 调脾气的组成:大横(两穴)
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 的作用,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 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者肩周炎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全息针灸学之三腹针
2019/2/6
14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也发现人有两脑:颅
脑(颅中脑)和肠脑(肠神经系统)并认为两
脑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
了神阙系统存在的客观性,并为之提供了
一定的科学依据。
2019/2/6
15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 人生来有两个脑,即 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 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 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 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 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 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 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 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 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2019/2/6
24
第三,每一个脏腑都有-个募穴。募穴是脏 腑之气结聚的地方,出于募穴与脏腑的部位 更为接近所以脏腑有邪多反应于募穴。滑伯 仁曾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 气相通应”(《难经》注)。指脏腑与背俞、 募穴并相通、病邪侵袭脏腑,俞募则出现各 种病症.并以俞募为审察症候、诊断、治疗 疾病的重要部位。因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 腹部,故又称“腹募”。
2019/2/6
2019/2/6
17
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 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 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 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 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 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 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 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 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
2019/2/6
20
腹针理论
腹部穴位基本特点:腹穴浅刺:影响腹部浅深动静脉、淋巴管和脊神经的腹区段皮支以及腹部壁层其它组织,主要作用外周系统。
根据经络循行和全息理论,上腹部穴位主治头面、颈肩、上肢以及手部疾病;下腹部穴位主治腰骶部、膝关节以及足部的疾病。
浅刺对内脏影响不大。
腹穴深刺:影响腹部内脏神经和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内脏系统应激反应,主要作用机体内部环境,引起全身反应。
深刺与相临近内脏组织器官有关。
腹穴针刺特点:主张“刺至病所”,不追求“气至病所”和酸麻胀痛,手下“如鱼吞饵”和沉紧为要。
针刺任脉以腹白线取穴。
对脐周与经络的认识1,如果把脐周与天枢穴联结成一个以神阙为轴心的坐标抽的话,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许多重要的穴位集中在纵轴坐标与横轴坐标上。
这可能与神阙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关。
天枢位于脐旁的横轴坐标上,从解剖投影角度来看与大肠并不贴近,但是却能反应与治疗大肠疾病;关元是纵轴坐标上,而小肠在腹腔内占有很大的体积,但是小肠的疾病却能从关元穴得到诊治。
此外,膻中、巨阙、中脘、气海、石门、中级等穴都具有类似的特性,而且,数千年来,这种特性在针灸临床上一直被广泛的应用。
这些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的脐场管、脐尿管、卵黄柄、尿囊、脐动脉和脐静脉等有关,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闭锁,出生后虽成为结缔组织索,但是与脐环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联系形式相关。
因而,其中不少的穴位及其所主脏腑的联系有时出现一种与脐环连接的放射性。
这可能与胚胎发育期脐环与脏腑沟通的管道有关。
2,经络系统的形成,可能是脏腑形成后产生的又一个向全身输布气血、营养四肢百骸的系统。
随着胎儿的成形,脏腑功能的逐步完善,以脏腑为主的经络系统逐渐形成,并部分的与脐环系统融合。
新生儿期摄入方式的改变,促进看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同时也加速了经络系统的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在经络系统形成的过程中,虽然较多的收到了脐环系统与脏腑分布特点的影响,在腹部分布了较多的经脉,但更多的则是根据全身机体的需要而自身发展与完善起来的一个巨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
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
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
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
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
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5寸见方的面积中。
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
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3]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
息元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
回应到“灵龟图”躯干四肢、头胸腹与人体的整体分布规律是相同的。
第三定律[3]则指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来的全息元,与整体的其他部位衍生出的全息元相比,总是与其所衍生出来的部位在总体的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
作为一个次级全息元,腹针体系位于躯干,故这个全息元中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大于人的整体上躯干与四肢的比例。
也正由于其位于腹部,故该全息元的腹部较胸部比例偏大。
所以腹针的形象不似一个胎儿,而是“龟形”,更准确地讲是一个大躯干的巨腹人形。
2 配穴
做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方法,腹针与传统的针灸体系具有明显的学术上的传承。
腹部是传统针灸穴位的密集区。
腹针的基本穴位又位于传统经穴之上。
所以腹针的配穴方式即不是所谓的全息式的拟人取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经穴的取穴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1 全息对应取穴这是根据腹针是大躯干巨腹人形的特点,根据疾病位置寻找治疗穴位的方法。
如头部疾患取中脘、阴都。
上肢疾病取滑肉门,上风湿点。
下肢疾病取外陵、下风湿点。
2.2 仿体针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传统体针的取穴法移到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