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1共36页
邓稼先介绍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
而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
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每天都在做什么。
同时,这个人,也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以至于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
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
邓稼先,1924年出生,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的“两弹”元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
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
这一声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
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邓稼先的挚友,两人从小就情同手足,并且都在美国留学学习物理,成绩都非常优异,毕业后邓稼先随即回到了祖国。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和二十年杳无音信的挚友邓稼先见了面,杨振宁返程上飞机的时候,向邓稼先问了一句话: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有美国人的参与,是这样么?邓稼先听了后笑笑,不置可否,只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歌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
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着,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邓稼先的资料

邓稼先的资料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4]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早期经历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
[6]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
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求学报国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家,航天工程师。
他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着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他对于航天事业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丰碑。
早年经历邓稼先于1923年生于中国湖南省的岳阳市。
在他的经历中,一些令人赞叹的特点很早就显露出来。
他在青年时期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并且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资。
在就读于湖南省宁乡县数学初中时,他在全县的才智测试中名列前茅。
大学教育邓稼先在1941年考入中国清华大学,选择了工程物理专业。
在这里,他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训练。
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示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才能和热情。
但是,他的大学生涯被战争打破。
在中日战争期间,邓稼先奔赴重庆参军,继续为保卫祖国而努力。
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稼先被遴选为一批优秀科学家的成员之一,参与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
他的天赋在这一时期得以施展,他努力推进着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领导着中国航天科学研究院的团队,迎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黎明。
他的团队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中国加入航天强国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邓稼先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并且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奖励。
他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员总队特级技师、中国航模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学交流和合作,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离世与纪念邓稼先于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他的去世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然而,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政府设立了“邓稼先奖”,以表彰在航天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邓稼先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更展现了一个顶尖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使他们对科学和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邓稼先离世已有数十年,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航天史的一页上。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课件PPT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 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 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 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杨和邓学的都是理论核物理,邓稼先做博士论文时, 从俩人的讨论中受益很大。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自 然真挚,推心置腹。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获得 博士后当即回国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 的名单,尽管是英文译音,但杨振宁一看就认定其 中一人是邓稼先。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时定 的一份要见的亲友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 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 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 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 的学业。
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
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 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 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
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 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 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 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 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1、《邓稼先》课件(共36张PPT)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 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 闻!”
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 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 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 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 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 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 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 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
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
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
中见高尚。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阅读测试: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
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 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 士卒,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的科学家。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篇人物传记为什么没 有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 巨大贡献作详细介绍?
第一,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 科学精神及人生道路等方面。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 友谊,介绍邓稼先,也渗透着 自己人生中与邓稼先相同的东 西。 第三,两人分隔二十余年,作者 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 能很了解,不宜铺开来写。扬
《邓稼先》 图文

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知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
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
巨大贡献。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
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背景
(引子)
“两弹”元勋--人物简介
面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 展。
“我不能走”--是第二部分具体化。
点
永恒的骄傲---总结
总评
问题探究一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 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 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9月生于安徽 合肥,理论物理学家。西南联 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 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 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 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粒子 物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 工作。他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 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合作探究 深入文本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 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29年邓稼先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学,至3年级。
•1932年邓稼先入北平四存小学四年级,至毕业。
•1935年邓稼先11岁,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
•1936年邓稼先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
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邓稼先13岁,抗日战争爆发。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
因父亲患重病,邓稼先一家滞留沦陷后的北京。
•1939年邓稼先15岁,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邓稼先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
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
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号:A-4795。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最高学府。
邓稼先在此学习四年,终生受益。
杨振宁也在联大读物理系及研究生,比他高三班,两人相交甚厚。
在西南联大,邓稼先经好友杨德新同学介绍加入了“民青”(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45年邓稼先21岁8月,邓稼先大学毕业,正当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之时。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 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 模型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工作到天亮。苏联单方 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 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 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邓稼先 杨振宁
整体感知
• 速读文本,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 年 , 安 徽 省 怀 宁 县 )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文中提到的一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你了解他们吗?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嫁先(左)。 1986年摄于北京。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 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 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 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 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 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 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的故事】未知发表时间:2012-10-0817:55:20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趣闻】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链接】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kuànɡ)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 (cuì)
彷徨(pánɡ huánɡ)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 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 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善于辞令
奉献精神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纯”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 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人物介绍
正音识字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归纳总结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 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 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 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

2021年10月21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稼先公园内的邓稼先生平陈列8年5月14日,原创大型黄梅戏《邓稼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讲述 了邓稼先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崇高追求。
《忠心报国邓稼先》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王寿章创编的评书新段。
2016年2月2日,邓稼先号(舷号874)船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海军浙江舟山某军港举行。邓稼先号是中国自 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
“邓稼先是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九 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评)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物理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巨擘。”(《中国科学报》评) “邓稼先有着爱国之心、爱民之心,毕其一生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物纪念
邓稼先2009年4月6日下午,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开幕式首映了传记故事片《邓 稼先》。
《邓稼先》PPT完美版

邓稼先不仅在理论上对核武器有 深入的研究,还在实践中亲自参 与了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测试。
邓稼先对核武器研究的贡献
邓稼先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 核武器研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难 题。
邓稼先不仅在核武器研究中取得了卓 越成就,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 才,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普渡大学
在美国留学期间,邓稼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深入研究了原子 核物理等领域。
中科院及原子能研究所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科院及原子能研究所继续深造和研究,不断推 动中国核科学的发展。
科研成就
原子弹和氢弹研究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 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对原子弹 和氢弹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核武器化推进
提高国际地位
邓稼先的杰出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也为中国科技事业赢得了国际尊重和认可。
3
激励后人
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 工作者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 献自己的力量。
对后人的启示与传承
爱国主义精神
01
邓稼先的一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始终将国家和民
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
THANKS
团结协作的品格
他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带领团队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同时,他也积极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
04
邓稼先的影响与传承
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影响
奠基人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 人和开拓者,他的杰出贡献为中 国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技术难关
06
纪念邓稼先,弘扬科学精神
邓稼先 简介

邓稼先
中国解放初期,有一位可歌可泣的科学家。
在中国战火纷飞的时
代,他情愿重回祖国的怀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为国效力,死而后已;在文化革命的纷乱时期,他成功说服两派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研发出了原子弹,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心为民,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着。
他,我们永恒的骄傲,邓稼先。
在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他做出了
最深远的巨大改变和功不可没的贡献。
他被誉为两弹元勋,他领导了许多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的品格。
的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他是一位有崇高爱国情怀的人。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面对谣言的侮辱,他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
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他就是邓稼先。
他忠厚平实是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在中华民族任
人宰割的时代,为历史发展的改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领导着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用28年的时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在黄沙漫天的恶劣情况下,在“文革”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坚守在研究的第一线。
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他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

• • • •
•
最后一枚奖章
•
邓稼先,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1986年7月 1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总工会书记罗干、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核工业 部部长蒋心雄等领导,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中 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 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42-43]
纪念
• 1996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十 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 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 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 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 验。”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 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 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 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 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 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 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 、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 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 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 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 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dèng
邓稼先
jià
xiān
背景资料
•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 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 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 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 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曾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 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 称为“两弹一星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