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3c4eb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0.png)
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病因及病原体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是红细胞体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它会寄生在反刍动物的红细胞内,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蚊虫叮咬、输血、采血、器械污染和母婴传播等。
二、临床症状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动物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途径。
具体操作包括定期给牛羊接种疫苗,提高它们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畜舍卫生保持畜舍的卫生环境对于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畜舍勤换新鲜干净的垫料,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理粪便,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3. 饲养管理加强牛羊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环节。
做好牛羊饲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饲料受到污染,保证牛羊的饮水卫生,降低感染的可能。
4. 蚊虫控制蚊虫是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控制蚊虫数量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可以采用化学除虫剂、驱蚊器具等措施来控制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效减少畜牧业的损失。
5.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羊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的动物,防止疫情扩大,保护畜群的安全。
这些防治措施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常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的时机和剂量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兽医的指导来进行,避免接种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除了常规的防治措施外,科学的养殖方法也是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良好的养殖环境、适宜的饲料、科学的疾病防控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预防牛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畜牧业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良好的养殖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6)猪附红细胞体病
![(26)猪附红细胞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27a2b5e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d.png)
(26)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病原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体。
病原体在37℃,0.5%石炭酸溶液中3小时即可被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发病较多,冬季相对较少。
牛、羊、兔、猪、鸡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隐性感染。
各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
症状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潜伏期7天。
发病初期表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抖、聚堆;采食量明显下降;胸、耳后、腹部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红色斑块;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
随着病情发展,病猪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哺乳猪和保育猪群中僵猪的比例明显升高。
母猪妊娠后期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产后母猪容易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
慢性感染母猪易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延迟发情,屡配不孕。
病理变化病猪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
病猪血液稀薄、颜色变淡;肝脏肿大,黄棕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脾脏肿大,变软,边缘有点状出血;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心脏扩张,柔软,心包内有淡红色液体。
严重感染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肿。
治疗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特效药物很少。
常用药物有:(1)贝尼尔(血虫净)。
猪发病初期,每公斤体重用贝尼尔5~7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注射一次。
(2)四环素类(土霉素或四环素)。
每公斤体重用20~3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5天。
去势、转群等造成严重应激时,给猪注射土霉素,以防发病。
(3)对氨基苯胂酸钠或阿散酸。
每吨饲料拌药180克饲喂,连喂1周,以后改为每吨饲料拌药90克,连喂1个月。
(4)右旋糖酐铁。
仔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可补充右旋糖酐铁200毫克。
预防预防该病重点是灭蚊、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f02a03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a.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于病原体附着在猪的红细胞外膜,导致红细胞膜受损甚至破裂,引起猪的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病症,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简要介绍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症状
1.急性型:表现为猪突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
伴随着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亚急性型:表现为猪慢性发病,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器官肿大、黄疸等症状,死
亡率较低。
二、诊断方法
1.血液学检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内出现许多小圆点状或不规则形状,如宝石状体或粒状体等,这些病原体是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检测出来的。
2.病原学检测:采取血液、脾、肝等组织样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病原学检测。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应加强猪舍卫生和消毒,维护合理的饲养环境,加强对饲料和饮水
的管理和消毒,增加营养供应,提高猪的抵抗力。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专门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输液、解热镇痛等方法
进行治疗。
3.疫苗预防:可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方法,对猪进行免疫,可以预防猪附红细
胞体病的发生。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于畜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防治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防病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加强动物健康监
测和疫情防控,减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传播。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be66c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b.png)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巴贝西亚属寄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感染在家畜羊身上。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叮虫和细蚊。
这些昆虫在吸血时会将患者体内的巴贝西亚属寄生虫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从而形成传播链。
羊附红细胞体病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二、临床症状感染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羊在潜伏期内通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当病原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时,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厌食、体重减轻、体力下降等。
患者的眼球、黏膜等处常会出现充血和出血的现象。
三、诊断诊断羊附红细胞体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脱盐涂片法、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巴贝西亚属寄生虫,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畜禽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环境,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卫生。
其次是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隔离,避免病源的扩散。
定期对动物进行血液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动物,是预防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
2. 治疗措施一旦发现感染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动物,应立即予以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以帮助动物恢复健康。
对潜在感染的动物也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和治疗,以防止病情再次爆发。
3. 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研发针对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也是防治该疾病的重要措施。
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现有的疫苗技术,针对该疾病的病原体进行疫苗研发,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畜健康的传染病,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流行,需要加强对动物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动物,研发有效的疫苗等措施。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dea7351bbb68a98271fefa68.png)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
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流行,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该病原体常寄生于红细胞和和血浆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但耐低温。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现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认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单纯感染附红细胞体不至于发生急性症状,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气候干旱少发生。
发病原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 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 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 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 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da76b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2.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引言: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c54fff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1.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也称为猪蓝耳病。
该
病毒属于科学家所发现的轮状病毒属,主要引起新生猪出现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烦躁
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毒通过空气或者排泄物传播,主要由病毒污染的水、饲料、器
具等引起的。
临床表现:发病后1-7天,猪出现腹泻、呕吐、发烧、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烦躁、
精神萎靡等。
重症病例还会出现肝、心、肾等器官损伤,最终导致死亡。
诊断方法:通过病原学检查、阴道、口腔拭子作为病原学检查样本,常用的检测方法
包括RT-PCR 和ELISA。
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农民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防控:
(1)加强对猪圈的环境卫生管理:对饮水设备、饲喂器具、通风设备等进行定期清
洗和消毒;
(2)采取严格的动物交通隔离措施:接收牛、羊、鸡等家畜的地方和猪舍应该在不
同的场所等房间进行有效隔离;
(3)注意猪的营养和饮水供给;
(4)采取补强饲料,增强猪体免疫力;
(5)使用有效的疫苗,定期为猪群接种,防止病毒进入猪群;
(6)加强对养殖猪专业知识的培训;
(7)对于出现疫情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治疗及消毒措施。
总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加强养殖猪的管理
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猪的免疫力,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保证生猪生产的顺利进行。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948b2c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9.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病原体为一种病毒。
在猪场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以下为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管理和卫生措施:保持猪舍和猪场的干净卫生,及时清除
污物、粪便等杂物,加强猪舍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2.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及补充猪体内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精选适合猪的饲料,避免猪体内缺少抵抗力。
3.疫苗接种:及早接种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定期进行疫苗加强。
4.及时隔离患病猪只:一旦发现猪附红细胞体病,应立即将患病
猪只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5.增强猪的抵抗力:可以饲喂猪养生食品和添加免疫强化剂等方式,增强猪的抵抗力,提高其抵御病毒的能力。
总之,预防和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
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4701c3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0.png)
• 2、慢性: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常常成为僵猪。猪附红体可长 期存在于猪体内,病愈猪可终生带菌。
• 3、母猪
• (1))急性感染: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呼吸急 促、贫血、皮肤苍白,少乳或无乳,以产后多见;
• (2)慢性感染:母猪还可出现繁殖障碍,如受孕 率降低、发情推迟、流产、死产、弱仔等,但少有 或无木乃伊。
• 中国罗杏芳等于1981-198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顺德等5个县市 病猪的血液中发现附红细胞体;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省寿县高 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 近几年世界各地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 报道。
2000年前后感染调查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牛
• 潜伏期9~40d,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喜卧; • 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严重贫血。鼻镜干燥;咳嗽、体温升
高至40~41.5 ℃,呼吸加快; • 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前胃迟缓;不愿
走动、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后期有的病牛排出血便。少数牛 出现血尿。
• 奶牛产奶量下降或停止,怀孕牛流产。
3.染色
•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
顿号形和杆状,大小为0.3-1.3×0.5-2.6µm,平均直径0.2~2.0µm,在红
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 态。
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姬姆萨染色 为紫红
• 3.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视为异物,致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导致红细胞体表面结构的改变,变形、脾脏清除 并引起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776de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e.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猪的牙龈和口腔黏膜。
病原细菌主要是细菌红细胞体病原体(Porphyromonas)和柳氏细菌(Leptospira)。
本文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1. 牙龈发炎:患猪的牙龈出现红肿、溃疡和出血,进食困难。
2. 口腔溃疡:猪的口腔黏膜有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假膜。
3. 体温升高: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体温可升高。
4. 食欲不振:患猪的食欲明显下降,甚至拒食。
5. 消瘦和衰弱:患猪由于进食不畅,体重下降,出现消瘦和衰弱。
1. 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患猪的牙龈和口腔黏膜的症状,能初步判断是否为附红细胞体病。
2. 病原学检查:可从患猪的口腔溃疡、牙龈、血液和尿液等样本中分离出疑似病原细菌,并进行相应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原细菌。
4.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技术检测患猪样本中的病原细菌DNA,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疫苗预防:定期接种有效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感染率。
2. 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和排泄物。
3. 防治细菌感染: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对患猪进行治疗,减少病原细菌的繁殖和感染。
4. 饲养管理:提供合理的饲料和饮水,保证猪的营养和免疫水平,增强对病原细菌的抵抗力。
5. 疫情监测:定期进行猪群的疫情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正确诊断和科学防治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并减少经济损失。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45972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7.png)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会给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奶农们需要对奶牛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该病症。
本文将着重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希望能对广大奶农们有所帮助。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乳房肿胀、腹部膨胀、腹水和贫血等。
在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奶农们应该及时对奶牛进行观察和检查,判断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奶牛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比如进行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奶牛的贫血情况,粪便检查可以发现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为诊断奶牛的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3. 药物试验在诊断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可以进行一些药物试验,比如给奶牛使用一些抗生素或者驱虫药物,如果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那就可以初步判断奶牛可能是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二、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如果奶牛确诊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那么奶农们就需要给奶牛进行药物治疗了。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抗生素治疗:可以使用氨苄青霉素、利福霉素等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感染。
(2)驱虫治疗:如果发现奶牛确实患上了寄生虫感染,那就需要及时使用驱虫药物治疗。
2. 营养与护理在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需要对奶牛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
比如要给奶牛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饮水,增加其免疫力,帮助奶牛更快地康复。
3. 环境卫生奶牛的环境卫生也非常重要,奶农们需要保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牛舍的清洁和通风。
三、预防措施除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奶牛患上这种病症。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奶农们需要定期对奶牛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症状,及时发现患病的奶牛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51ca0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5.png)
治疗方法
化学药物治疗
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进 行治疗。
免疫疗法
使用特异性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猪只免疫力。
支持疗法
补充营养,改善环境,增强猪只 的抵抗力。
03
CATALOGUE
预防措施
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疾病,因此,有效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选择来自正规渠道、质量可靠 的疫苗,确保疫苗效价和安全
性。
疫苗使用方法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 操作,确保接种剂量、接种途 径和接种频次等正确无误。
疫苗储存与运输
遵循疫苗储存和运输规范,确 保疫苗效价不受影响。
疫苗使用记录
建立疫苗使用记录制度,详细 记录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接 种时间等信息,方便溯源和管
生物安全措施
01
02
03
04
强化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提供适宜 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因素。
定期消毒
定期对猪舍、饲料和水源等进 行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人员管理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避免交叉 感染。
疫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及时 发现并报告疫情,防止疫情扩
散。
疫苗选择与使用
选择优质疫苗
02
CATALOGUE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
观察患病猪只的精神状态、食欲 、体温等变化。
血液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附 红细胞体。
血清学检测
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液中的附红 细胞体抗原。
治疗策略
及时隔离
将患病猪只隔离,以防止 疾病传播。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76f87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0.png)
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附红体细胞病(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猪只,是一种广泛分布、易感染的病毒性疾病。
本文将探析猪附红体细胞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
1. 流产:猪附红体细胞病感染母猪主要的症状就是流产。
一般在妊娠60天以内的母猪,都有可能感染PPV,使得胚胎发育受阻,最终导致流产。
流产的猪只往往伴有发热、
食欲减退等症状。
2. 产仔障碍:感染PPV的母猪可能会导致产仔障碍,其中包括畸形、死胎、弱仔等情况。
3. 干燥性流产症:干燥性流产症是猪附红体细胞病的经典表现之一,表现为在妊娠
期间出现猪群流产,其它症状包括毛色灰暗、食欲减退,胎儿体长也较短,肝脾肿大。
治疗方法:
目前,猪附红体细胞病并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而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
1. 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在生猪场,保持良好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和控制PPV的关键。
彻底清洗和消毒生猪场设施、环境,有效地杀死病毒,阻止病毒的传播。
2. 疫苗接种:根据猪附红体细胞病的临床表现,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主要可以预防病毒的感染和流行,从而保持种猪的健康状况。
3. 引进新猪前的隔离检疫:饲养环境对于病毒防控非常重要,因此饲养单位应该在
引进新猪前,对新猪进行隔离检疫,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态,并保障种猪/仔猪生产的安
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猪附红体细胞病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疾病非
常重要。
在饲养猪只期间,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保持严格的清洁和消毒,从而保障猪只健
康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bda92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3.png)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引发的疾病,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感染,其中仔猪受到病原入侵之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现阶段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扩大之下,各类传染性疾病呈现出高发流行的态势,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特征,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现代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较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患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全身体表皮肤潮红等症状。
近些年,由于很多养殖户将关注重点放置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集中免疫接种领域,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呈现逐渐流行的态势,严重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性能,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死亡,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本文探讨了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并结合实际病例明确了该种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方法,希望对更好的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1、病原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血液进行染色处理,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红细胞周围会镶嵌有一轮类似淡蓝色宝石状,大小通常在0.1-2.6微米之间具有多种形态,有的呈现逗点状,有的呈现卵圆形,有的呈现环状,有的呈现杆状,该种病原微生物不存在细胞壁,没有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不会生长出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是一种原核生物。
将病原放置在20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病原体的内部会存在分布不是很均匀的类细胞核。
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二分裂法和出芽、裂殖法进行繁殖生长,通常说来病原体主要在骨髓部位进行增殖,但是增殖的部位还没有完全的确定。
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表面呈现单独存在或者呈短链排列存在,也能够在血红细胞的血浆当中游离,另外附红细胞体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小形态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可能与动物的种类、身体抵抗能力有着较大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便排毒
病猪高热嵇留,阴虚内热,常发生便秘,致使后期低热不退, 食欲不振,因此可根据病情,缓泻通便。
189 -31878053
(4)防治继发性感染
常见的继发性感染有PRRS、败血性链球菌病、弓浆虫病、传
染性胸膜肺炎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5)促进血细胞的生成 料中加入0.1%的有机铁 200-400g/t,连喂20-30天。对隐性感 染、肤色发白、毛孔出血或处于恢复期的母猪或肥育猪,5-7 天注射一次富铁力和维生素B12,连用2次,有使肤色变红和 促使病情好转之效。
1、鲜血压片镜检:耳静脉采血,滴于载玻片上,加0.9 %NaCl溶液一滴,加盖玻片镜检,血浆中有环节、圆 形、椭圆形、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的虫体。 扭转滚动,有些吸附在红细胞周围,使红细胞呈刺状; 有的存在于红细胞内。
189 -31878053
2、姬母萨或瑞氏染色镜检: 采血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后,用姬母萨氏或瑞氏染色, 油镜下观察,可见附着在红细胞周围的紫红色或粉红色虫体, 大部分红细胞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边缘凸凹不平,小部分红细
3、易感动物: A、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宿主很多,牛、羊、兔、猪、 鸡和人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隐性感染 B.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4、发病条件:
天气突变、突然换料、转栏应激、密度过大或有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PRRS)、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慢 性病存在时,最易诱发附红体病。
189 -31878053
小 结
189 -31878053
流行病学
1、流行季节:四季均发,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 6-8月份。
2、传播途径:
A、蚊子、疥螨、虱等吸血昆虫是主要传播媒介。
B、污染的注射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等 C、咬尾、舔食伤口、咬架和配种也可传播本病。 D、怀孕母猪可经子宫将病原垂直传播给胎儿。
189 -31878053
预
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减少应激因素(如闷热、拥挤等)的刺激,定期驱除体 内外寄生虫。 2、消灭环境蚊虫,如铲除场内蚊虫藏栖的杂草, 填平蚊虫孳生繁殖的污水坑。 3、加强消毒,防止器械的机械性传播。 4、定期加药,每吨饲料加入0.03-0.04%强力霉 素,每次饲喂5-7天。
• 9、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有细微出血点,质软,脐室内 脑脊髓液增加。 189 -31878053
皮下黄染
189 -31878053
淋巴结的展示,有程度不同的肿大充血和黄染
189 -31878053
喉头粘膜和气管外膜黄染
189 -31878053
心包浆膜黄染
189 -31878053
肺浆膜黄染
慢性型
1、病初体温升高,喜卧恶食,眼结膜轻度肿胀,流鼻 液,偶而咳嗽,继而皮肤苍白,背部、腹侧部、耆甲 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尿液淡黄,便秘,耳廓边 缘卷曲上翘,颜色微绀 2、中后期,行走无力,步履蹒跚,皮肤苍白,粘膜黄
染,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衰竭死亡.
3、孕猪出现早产、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粘膜苍 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 分娩后,常有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等。病 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189 -31878053
胞呈锯齿状、星芒状或菠萝状。
3、吖啶黄染色镜检 : 血涂片用吖啶黄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见到各种形状的附红体, 既使病原数量小,明亮桔黄色的附红体也易与暗绿色的背景区 别开来。
189 -31878053
(三)血清学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病猪在出现症状后1-7天呈阳性反应, 2-3天后转阴,该试验对急性病例效果好 。 2、间接血凝试验:滴度大于1:40为阳性。 3、将收集在含抗凝剂试管中的病猪血液冷却到室温 后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这对附红 细胞体病时有特异的。将血液冷却时这种现象更明 显,当血液加热到37℃使者种现象几乎消失。 189 -31878053
• 脾充血出血,滤泡纤维素增生,滤泡消失。
189 -31878053
诊
(一)临床诊断
断
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症状是皮肤毛孔出血,初期皮
肤发红中后期苍白,尿液淡黄至暗红,耳廓边缘
卷曲,淤血。慢性或隐性感染主要表现皮肤苍白, 贫血,可视粘膜淡黄染,皮肤毛孔陈旧性褐色出 血点。
189 -31878053
(二)显微镜检查
189 -31878053
猪附红细胞体病患病死亡猪的腹下出血,指压不褪色
189 -31878053
• 猪附红细胞体病 患病死亡猪的内脏浆膜黄染
189 -31878053
猪附红细胞体病 患病猪脾脏肿大。同日龄的健康猪与
病猪的脾脏对照,上为病猪脾脏,增大1倍
189 -31878053
猪附红细胞体病肺间质水肿、出血
189 -31878053
பைடு நூலகம்肋膜弥漫性黄染
189 -31878053
胃浆膜弥漫性黄染与所属淋巴结肿胀
189 -31878053
小肠与肠系膜弥漫性黄染
189 -31878053
胃粘膜弥漫性黄染与散在出血斑
189 -31878053
病理变化 脾肿大黄染
189 -31878053
病理变化 肝脏有局灶性的坏死灶
189 -31878053
189 -31878053
189 -31878053
• 6、胸腔有多量淡黄色积液,肺瘀血水肿,气管内有粘 稠的黄白色分泌物,严重感染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 肿。 • 7、肾肿大、色苍白;肾乳头充血、出血、瘀血、肿大, 呈大红肾外观,心包积液、淡红色,心肌柔软、苍白, 心外膜有出血点。 • 8、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轻度黄染,并有黄白 色的坏死灶,胃底部粘膜充血、瘀血,小肠有出血点, 有腹水,膀胱粘膜黄染并有细微出血点 。
猪附红细胞体病
史英朝
189 -31878053
概
述
猪附红细胞体病(简称猪附红体病)由 立克次氏体病原—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 贫血、黄疸、发热为特征的一种血液传染 病。
189 -31878053
病
原
1、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3~1.3µ m×0.5~ 2.6µ m,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虫体可呈球形、环 形,椭圆形、杆状及发芽状等形态。 2、虫体呈淡兰色,由于折光,可发出亮晶晶的光 彩,虫体中间为紫红色核。 3、虫体单独或呈长链状粘附在红细胞表面,也可 游离于血浆中。虫体围绕红血球转或直接附在红血 球上,升降进退 、扭转 、伸屈 、一个红血球可附 有1到10多个虫体, 使红细胞似长满刺一样。 4、虫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 抵抗力强 。 189 -31878053
1. 潜伏期:3—20天,平均7天左右 2. 发病日龄:各种生长阶段的猪均可发生 3. 感染率、发病率:15-20% 4. 病死率:70% 5. 诱因:多因素性疾病,在猪抵抗力下降时可能爆发本 病 6.临床表现:病多呈急性,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皮 肤苍白与黄疸,体温高达40.5--42℃.
189 -31878053
189 -31878053
治
疗
1、料中加药: 加入0.05-0.06%土霉素或0.04-0.05%强 力霉素;提高血液中的碱储量,防止酸血症,加入
0.2-0.3%的碳酸氢钠粉;减少应激和提高机体抗病力,
可加入0.02---0.05%的多种维生素;减少或防止母猪
流产,加入50%维生素E粉300g/T。一般喂7-10天,病
5、本病常导致某些抗体下降,产生继发症,临床最常 见的继发症为温和性猪瘟、链球菌病 189 -31878053
急性型 :
• 体温40.5-41.6℃,皮肤发红,指压褪色,故有”红 皮病”之称,耳边缘卷曲轻度瘀血、发绀。 •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怕冷聚堆,咳嗽、流鼻,呼吸 困难,尿液淡黄。 • 中期,行走摇晃,便秘或拉稀,尿色淡红或呈红褐色, 卧地不起,四肢泳动,衰竭死亡。 • 可视粘膜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 • 病死率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 皮肤发绀。 189 -31878053
• 猪附红细胞体病寄生在红细胞表面上的虫体,红 细胞不整,边缘呈锯齿状,血浆内也有虫体寄生。
血液压片红细胞周围的附红细胞体
189 -31878053
猪附红细胞体病 患病死亡猪的膀胱及棕红色尿液
189 -31878053
发病猪全身发红
发病猪毛孔有铁锈状出血点
189 -31878053
发病猪身上出现成片的红色区域,指压不褪色
189 -31878053
病猪耳、颈、 肩部皮肤毛孔 处弥漫性渗血
189 -31878053
病猪颈背皮肤毛孔处弥漫性渗血(特征)
189 -31878053
剖检变化
1、皮肤苍白,毛孔出血。 2、可视粘膜苍白、黄染。 3、血液稀薄呈樱桃红色,凝固性低,血细胞压积显 著降低。 4、黄疸,肝脂肪变性、肿大、色淡黄或瘀血暗红; 胆汁浓稠、胆囊壁肿胀。 5、脾脏轻度肿大,实质变软呈蓝灰色,被膜下及边 缘有突起的暗红色小颗粒状物,边缘有点状出血。
诊断要点:
1、本病表现一般拒食3天后体温才上升,后期体温正 常。而其他病一般体温先升高而后才废食。
2、首先是耳部整个变紫,后期全身均为紫红色或红色 而成为“红皮猪“,病猪高度贫血,皮肤粘膜苍白或全 身黄疸,个别猪尿血尿,毛孔陈旧性出血,多数猪有轻 度气喘、贫血、异食症状。 4 、怀孕母猪常临产前3-4d发生流产和产死胎,母猪 少乳或无乳, 拒绝哺乳,断奶后易久配不孕。
情即可得以控制 。
189 -31878053
(1)解热 : 体温超过40.5℃以上,可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 等解热药物,但用药量宜小不宜大,防止体温下降过度引起 持续低温症,致使病情恶化,全身衰竭死亡。 (2)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和酸血症,可灌注口服补液盐。产房 仔猪和哺乳母猪往往病情严重,易导致死亡,因此静脉输入 含有葡萄糖、维生素C、安钠咖、葡萄糖醛酸内脂和ATP的解 毒保肝溶液,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