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鲜红色 静脉血:含去氧血红蛋白多,暗红色
临床化验血时,空腹采血
比重 1、正常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 取决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越多,血液 比重越大 2、血浆比重为1.025~1.030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蛋白减少 时, 比重下降。
黏滞性: 由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产生
(三)血小板的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 血,数分钟内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 自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 的这段时间以此来判断生理性止血功 能。 正常人出血时间为1~3min。 2.促进血液凝固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1、少量失血(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 无明显临床症状 2、中等失血(达全身血量20%) 出现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口渴、乏力、 眩晕甚至昏倒 3、严重失血(达全身血量30%以上) 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比重 (三)黏滞性 (四)渗透压 (五)酸碱度
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三、血小板 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细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被激活时伸出伪 足呈不规则状。 2.数量:(100~300)×l 09/L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 •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 ↓ 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 •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 缩 ↓ →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大量凝血因子,加快凝血过程 •
2.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衰老的红细 胞变形性差且脆性加大,在湍急的血流中 受到碰撞而破损;衰老或破损的红细胞易 滞留于肝、脾的血窦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 性贫血。 严重溶血时,血红蛋白直接经肾由 尿排出,称“血红蛋白尿”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 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变形通过毛细血管后 又恢复原状,这一特性为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在血浆中 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①表示方法: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②血 沉:将抗凝血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 置,记录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 沉的距离,即血沉管上部出现 的血浆毫米数。
(2)嗜酸性粒细胞 仅有吞噬作用而无杀菌能力,可限制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参与 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颗粒内含有肝素、组 胺、过敏性慢反应物等。肝素具有抗凝血作 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可使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荨麻 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或相等的溶液。 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
等渗溶液: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
3、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高渗溶液吸水能力强 低渗溶液:红细胞膨胀成球形,破裂溶血 生理盐水:红细胞正常状态 高渗溶液:红细胞皱缩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浓度高于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 故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毛细血管, 维持血浆容量的相对稳定
•
凝
血
小
结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一)ABO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 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 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 只含B凝集原者为B型; 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 无A、B凝集原者为O型。
2.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能力较弱,在血液内停留2~3天 后,便进入组织转变成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大为 提高,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衰老死亡的细胞,识 别和 杀伤肿瘤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 免疫功能。
3.淋巴细胞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一类是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2、凝集反应 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对应的凝集 素相遇时,发生抗原一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 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 发生凝集反应时凝集成簇的红细胞会堵塞毛 细血管,在补体参与下红细胞破裂溶血,大量 血红蛋白溢出,可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 在肾小管内遇酸凝固,会堵塞、损坏肾小管引 起急性肾衰竭。
•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
①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 Rh+ 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进入 母体,或分娩时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 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 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③血沉正常值:男性为:0~15㎜/h 女性为:0~20㎜/h
血沉加快: 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肿瘤晚期等。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多时 血沉减慢: 卵磷脂、白蛋白增加时。
3. 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将正常人红细胞放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 0.6%~0.8 %: 膨胀不破裂, 0.4%~0.45%: 部分膨胀,部分破裂溶血 0.3%~0.35% : 全部破裂溶血。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1、全血的黏滞性为水的4-5倍 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2、血浆的黏滞性为水的1.6-2.4倍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注:高原地区,红细胞数增多,黏滞性↑ 大面积烧伤,血浆大量渗出,黏滞性↑ 血液流速小,红细胞叠连,黏滞性↑
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扩散:溶液中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到低浓度 区域转移,直至均匀分布的现象 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较高浓度 溶液的过程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 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核:大-小-无(成熟) Hb:无-少-多 体积:大-小
(1)部位:胚胎时,肝、脾、卵黄囊及骨髓; 出生后红骨髓是唯一造血部位。 功能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血红蛋白(铁、蛋白质) 缺铁——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在肾合成。
在骨髓中使血液中成熟红细胞增多。当机体 缺02时,该激素释放增加,刺激红骨髓,使红 细胞生成增多,提高血液的运02能力。 高原居民、长期从事强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的人,红细胞数量较多。严重肾病患者,促红细胞 生成素合成不足会引起肾性贫血。 ②雄激素: 既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又能促进肾合成促红细 胞生成素· 使红细胞生成增多。因此,青春 期后男性红细胞多于女性。
•
分 类 内源性凝血 • 外源性凝血 • 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 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 • •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 • ↓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 约十几秒钟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血浆中小分子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 意义 占总渗透压的99.6% 占总渗透压的0.4%
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 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 平衡及保持RBC正常形态 平衡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1.形态:双凹碟形,中央薄,周边厚, 无核
2.红细胞的正常值: 成年男性:(4.5 ~5.5)×1012/L 成年女性:(3.5 ~5.0)×1012/L 新生儿:6.0 ×1012/L以上
3.血红蛋白正常值: 男性为:120~160g/L 女性为: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4.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 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5.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由血红蛋白完成。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组成: 血浆 ——呈淡黄色的液体 •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
细
胞
(二)血细胞比容: 1、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2、正常值: 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新生儿为55% 3、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 →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四)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1、运输 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3、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 4、免疫功能 5、营养功能 6、缓冲功能
二、血量
(一)血量: 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
1、循环血量:指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量。 2、储存血量:指滞留在肝、脾、肺以及静脉等 储血库中的血量。
(二)失血情况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凝血。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 淡黄色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一)凝血因子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A凝集原+ A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溶血反应 B凝集原+ B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溶血反应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五种抗原, •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苗族12.3%,塔塔尔族15.8%) 2、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 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 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D抗原刺激产生抗 Rh的抗体。
(-)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二)白细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功能 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 和保护 1.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运动和吞 噬能力很强,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急性化脓性细 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增多 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常提示患有 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二、输血 (一)ABO血型输血原则 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1、同型血相输 2、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它血型的人,但 要少量,速度慢并避免重复输入 3、AB型血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人的血, 少量,缓慢输入为原则
交叉配血试验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为原则。
(二)Rh血型与输血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含水约91~92%,含溶质约8~9%。 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多种电解 质和小分子有机物等。 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 白蛋白(A):约40~50g/L • 球蛋白(G):约20~30g/L • 纤维蛋白原 :约2~4g/L A/G比值:1.5~2.5/1 肝脏疾病时A/G比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