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下午习题及答案---2020年省考每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北京-37.)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很早就点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差别,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
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白居易作诗追求通俗浅白,“每作诗,令老妪解之”,只有老太婆能听懂的才是好诗;柳永用俚词俗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更遑论勾栏瓦肆里的宋元戏曲与明清小说……而这些流传甚广的传说都烙印进了我们的文化心灵,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意识。
这段文字最能支持以下哪一论题?
A. 古代文化审美之现代启示
B.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对立
C. 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
D.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平民传统
【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首句先引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概念,转折关联词“然而”之后提出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
后文是对首句观点的解释说明,通过白居易、柳永和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的例子强调了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即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与平民文化并不对立。
第二步,对比选项。
文段是“总—分”的结构,D选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A选项“古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启示”,文段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B选项“‘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之对立”与文段的观点相悖。
C选项“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D选项。
【本题结束】
【例2】
(2017-河南-30.)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地知道文化方面什么东西要走出去。
正如商家做营销,你要推销产品,首先必须有产品。
营销只是包装和策略问题,营销得当就能够逐步确立人们对产品的认同感。
但无论如何,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
如果产品质量低下,营销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营销与产品的相互关系
B. 如何建立文化产品的质量标准
C. 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困境
D.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确立的主要产品
【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
文段第一句提出话题,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要清楚知道什么东西走出去。
第二句和第三句通过商家做营销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二步,文段话题落脚点是第一句话,提出“很少有人清楚地知道文化方面什么东西要走出去”这一问题。
对比选项,D项“确立产品”和落脚点的话题一致,且是对文段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符合语境。
A项“营销和产品”是例子的内容,话题不一致;B项“质量标准”与文段“什么东西”话题不一致;C项“困境”对应第一句,是文中已出现的内容,后文不再论述。
因此,选择D选项。
【本题结束】
【例3】
(2018-四川下-45.)人因自然而生,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然而审视人类文明历程,因为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污染疏于治理导致生态环境衰退,继而引发文明危机的教训极为深刻。
无论是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两大文明陨灭,还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无不说明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道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取之思尽,用之思绝
B.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C.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D.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横线部分的上文语境,横线位于文段末尾,并且用“无不说明”来引导,故横线处所填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
文段首句引出话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然而”后通过反面论证,提出因为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污染疏于治理等引发的文明危机,第三句进一步解释说明,列举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文明陨落,以及“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意在强调生态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
故“无不说明”之后要体现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兴衰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符合语境。
A项强调取用要有“度”,没有体现生态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的关系。
B项“生产力”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
D项强调功劳建立于当代,而其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千秋万代,与上文话题不一致,没有体现“生态的兴衰与人类文明
的兴衰的关系”。
因此,选择C选项。
【本题结束】
【例4】
(2017-河南-13.)①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而已,更要懂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
②而观画,也不只是看到五彩缤纷的调配,还应细想,画中原是有画的
③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
④便断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因袭昨日
⑤只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罢了
⑥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⑥③④⑤①②
C. ①②⑥③④⑤
D. ⑥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观察选项,判断首句。
①句话题是“阅读”,⑥句是把日子比喻成了书和画,“书”对应阅读,⑥是总论,①是分论,⑥在①之前,排除A项和C项。
第二步,观察B项和D项,③句中有代词“它”,根据“读”和“欣赏”可知,依然在讲“书”和“画”,与⑥话题更为衔接,锁定答案B项。
验证B项语序,正确连贯。
因此,选择B选项。
【本题结束】
【预测练习】
【预测1】
(2015-山东-15.)在利益多元、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
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并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维稳考量甚至上级机关的压力。
公众还往往因为对决策缺乏预知和了解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公信力。
从这个意义上,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B. 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
C. 如何保证政府执政的有效性
D. 政府决策过程透明化的重要性
【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先说明了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然后通过反面论证说
明公众应该参与政府的施政,最后用“从这个意义上”重申作者观点,即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必须引入公众参与。
第二步,文段结构为“总—分—总”,主要说明了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必须有公众参与。
对比选项,B项符合文意。
A项“知情权”对应前文中“缺乏预知和了解”,属于论证部分,非重点;C项描述的是如何保证政府执政有效这一问题,没有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与重点不符;D项中“决策过程透明化”文段没有提及。
因此,选择B选项。
【本题结束】
【预测2】
(2018-四川下-34.)作为卫星互联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日前将首批2枚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该公司卫星互联网计划的正式启动。
据悉,该公司计划发射超过1.2万颗卫星组成太空“星链”,向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卫星互联网好比把WiFi“搬到”了太空中,只要在信号覆盖范围之内,人和装备都可通过卫星直接实现互联网接入,进而搭建起“全球无线网络”。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与航天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卫星互联网将赋予传统武器装备“万物互联”时代的战场新角色。
争夺“太空WiFi”的控制权,势必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太空“星链”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新型服务
B. 全球武器装备“互不干扰”时代已经结束
C. 卫星互联网控制权将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D. “太空WiFi”将突破现有互联网技术的限制
【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先指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该公司卫星互联网计划正式启动,然后介绍卫星互联网计划的具体内容,最后指出卫星互联网势必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第二步,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是重点,强调卫星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A项和D项对应分论中的内容,非重点。
B项话题“全球武器装备”与文段话题“卫星互联网”不一致。
因此,选择C选项。
【本题结束】
【预测3】
(2016-山东-24.)①明末试图实践西法筑城的仅是个别具有西学背景的地方豪绅,尚处于实验性起步阶段
②与欧洲的情况不同,西式火炮在明军方面主要是一种守城武器
③西炮在明清战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相比之下,西洋筑城术在明末很少得到
实际应用,对战局影响甚微
④改造防御工事的需求,主要源于增强守城火炮效力,而非抵御炮击
⑤西洋火炮与筑城术,几乎同时传入中国,效果却大相径庭
⑥然而,明朝的迅速败亡,终结了推广新型防御工事的可能,西洋筑城法也失去了在实战中充分证明其有效性的机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②①⑤④⑥
B. ①⑤⑥②④③
C. ⑤③②④①⑥
D. ④①⑥②⑤③
【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
⑤句同时提到“西洋火炮”与“筑城术”,①句讲“西法筑城”,④句讲“火炮”,都是对⑤句展开的具体说明,可见⑤句是总论,应在①、④句之前,排除A项、B项和D项。
锁定答案为C项。
第二步,验证C项。
语序正确连贯。
因此,选择C选项。
【本题结束】
【预测4】
(2018-江苏A-26.)灾害按照其成因可以划分为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和由社会现象引起的灾害。
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二者均可以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则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或者其他行政主体都应具有履行相应职权的义务,此时不可抗力就不能成为违法阻却事由。
简言之,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 灾害不能理所当然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B. 不可抗力其实存在着预见的可能性
C. 事后追责必须严格区分灾害的形成是否不可避免
D. 管理者应该尽力避免和防止灾害的形成
【答案】A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语境。
“简言之”标志着横线处是对前文的总结。
文段先将灾害分为两类,接着定义在哪种情况下,灾害属于不可抗力;同时提出在哪种情况下,灾害可以避免,此时不可抗力不能当做违法阻却事由。
文段谈的话题是“灾害”和“不可抗力”,横线处的内容应包含这两个话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语境。
B项与原文相悖,原文说的是不可抗力不存在预见
的可能性;C项“事后追责”和D项“管理者应该避免灾害”都不能照应前文的“不可抗力”。
因此,选择A选项。
【本题结束】
【预测5】
(2015-黑龙江-53.)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吃饭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半夜都要从枕头底下掏出手机来看看新闻……智能手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不良影响,针对人们日渐依赖智能手机的现象,专家呼吁要“数字节食”——人们应该合理利用智能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全民都需要认识到手机上瘾的危害。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
A. 介绍“数字节食”概念是如何出现的
B. 就如何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给出建议
C. 回顾传统手机时代人们简单而健康的生活
D. 说明智能手机在哪些方面给生活造成了影响
【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文,重点分析文段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
文段开篇阐述智能手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专家提出呼吁要“数字节食”,全民都需要认识到手机上瘾的危害。
第二步,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接下来应针对“专家提出的对策”阐述其具体做法。
对比选项,B项符合语境。
A项强调“‘数字节食’概念”;C项强调“回顾传统手机时代简单而健康的生活”与文段尾句话题不一致;D项前文已经提及。
因此,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