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蓝印花布

合集下载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及审美意蕴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及审美意蕴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及审美意蕴蓝印花布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织物之一,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湖南是蓝印花布的重要产地之一,湖南蓝印花布作为湖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进行分析,归纳其纹样构成种类与构成形式及内在的审美意蕴,进而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标签:湖南蓝印花布;纹样构成;审美意蕴湖南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在全国蓝印花布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南蓝印花布遍及全省,有“蓝印花布之乡”的美称,其中以邵阳地区和凤凰地区的蓝印花布最具代表性。

而蓝印花布因其特有的材料与工艺,在颜色上以蓝白为主,通过丰富多变的纹样结合将蓝印花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表现的极为透彻。

1 纹样构成湖南蓝印花布纹样的取材广泛,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物象的感知及记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于蓝印花布的刻板图案制作受材料、工艺的局限,因此在造型上不能细腻如实地表现,而湖南蓝印花布的工匠们没有依赖对事物的实际外形,凭借个人的审美技艺有选择的进行创作,将所观察的对象以一种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形式表现出来。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生动活泼,造型多变,利用虚实相间、点线结合、块面设计等处理手法,赋予其质朴清新的美感,人民群众把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期盼融入其中,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民俗观念。

2 表现题材2.1植物纹样在原始社会时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之一。

植物的果实可以充饥,树汁可以饮用,树叶可以御寒,人类对植物的崇拜和敬畏之心在漫漫歷史长河中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了各种象征原型。

因此植物纹样在邵阳蓝印花布中应用非常广泛,造型优美,常见的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冰清玉洁,兰花不媚世态,竹子谦虚正直,菊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历来被人们喻为富贵之花的花中之王—牡丹,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天下真花独牡丹”。

砀山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砀山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30卷第5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ol.30No.5 2017年 10 月JOURNAL OF W UH AN T EX TI LE U N I V E R S I T Y O c t.2017砀山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贾莎莎\邬红芳'万顺吉2(1.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2.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安徽省砀山县胡屯村胡氏蓝印花布,纹样古典朴素,在过去砀山蓝印花布享誉皖北一带,但改革开放以 后,砀山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砀山蓝印花布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还是一种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

但这种非物质文化却逐渐从人民的视野中消失,无人继承和发展,也较少有人去研究。

为了使这一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先简短的介绍砀山蓝印花布的起源和工艺特征,后重点分析砀山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征,从 题材、结构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在题材上,着重研究砀山蓝印花布较为广泛的龙、凤、麒麟等吉祥元素;还 选取了砀山蓝印花布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结构研究;对砀山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通过对砀 山蓝印花布的研究,使砀山蓝印花布得以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也使砀山蓝印花布的内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砀山蓝印花布;艺术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 - 414X(2017)05 - 0026 - 05一、 砀山蓝印花布的生产起源及工艺特征(—)起源清朝年间安徽杨山胡氏祖上开设了间小染坊,当时蓝印花布在国内非常盛行,但由于印花版较为难买,给印花染坊带来了一些困难。

后胡氏祖上开始研究花版,以纸版为材料,在纸版上雕刻花纹。

胡氏研究的 印花版花纹古老,刀工一流,经久耐用,一时盛名皖北一带。

胡氏蓝印花版共有1200多种图案,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蓝印花版无例外地被打成“四旧”,千余种图案抢烧过半,现存的还有狮子 滚绣球、石榴菊、喜鹊闹梅、蝶竹梅花、二龙戏珠等500多种图案。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雷振梁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芙蓉国里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着蓝印花布衣、穿蓝印花布裙、盖蓝印花布被,曾是邵阳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女性的一种习俗,姑娘们穿上蓝印花布制成的衣裳显得格外的清秀靓丽,因而蓝印花布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绵延千年的发展历史邵阳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苗瑶蜡染,经过长期发展,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兴盛。

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进行染印的印染工艺。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两朝,邵阳由于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因而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邵阳因此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以其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至今仍散发着东方文化迷人的芬芳。

新中国成立后,邵阳蓝印花布依旧行销。

据介绍,当时,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的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印染坊。

到上世纪70年代,邵阳五峰铺尚有染坊20多家,“做被单、面巾、挂帘、衣服、手帕之类,染坊整天都忙不过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逐步兴起与发展,蓝印花布逐渐被机械印染花布所取代。

传统的手工染坊每况愈下,面临着关门停业的困境。

1986年,五峰铺镇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关闭。

至此,邵阳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邵阳蓝印花布成为了一段历史,尘封在邵阳人的记忆里。

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技艺文化的重视,邵阳蓝印花布这一民间瑰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已关闭20多年的蒋氏印染作坊重新开放并对外进行蓝印花布的印染展示。

2013年8月,一个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邵阳蓝印花布产业化企业——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邵阳蓝印花布之乡应运而生,从而给邵阳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46芙蓉国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工蓝印花布

手工蓝印花布

手工蓝印花布一蓝印花布的起源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予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

然而她却又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拥有“正在消亡的活化石”的称号,她的神秘、古朴、端庄,引来无数国外友人的热爱,却没有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关注,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让中学生认识热爱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留住这一“正在消亡的活化石”迫在眉睫!蓝印花布发展于民间,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迎合了当今现代社会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兰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深厚的风格赢得了一定文化修养人的喜爱。

根据二期课改“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蓝印花布用于拓展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气息。

蓝印花布的起源,蓝印花布是一种按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

又称“蓝染或草木染色”;在日本称“蓝染·草木染”;在欧美称“ingigo print”或“japan blue”花布蓝印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做成的服饰、床被、围裙、桌布等成为百姓的日常家用品。

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渊远流长。

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考工记》在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也写道“青与白相间也”。

在秦汉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因此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山东民间蓝印花布,又称蓝印花布,是山东省传统的工艺品。

它以独特的蓝色印花工艺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而闻名于世。

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既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装饰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它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青睐,也成为了山东民间艺术的代表。

蓝印花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的印染工艺已经非常完善。

唐代的蓝印花布以宫廷为主要市场,成为宫廷贵族的专属享受。

蓝印花布的普及和传承则始于明代。

明代时,蓝印花布开始进入民间,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布料。

在山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件蓝印花布的衣服、桌布或床单。

蓝印花布不仅美观实用,还有很好的防蚊蝇的功能,因此成为了农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主要包括制版、浆糊、印刷、蒸煮、晾晒等多个环节。

制版环节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它决定了印花的图案和质量。

制版师傅需要先将图案按照比例绘制在纸上,再将纸贴在刻板上,进行沟槽的雕刻。

雕刻完成后,制版师傅需要对版面进行校对和修补,确保图案的完整和清晰。

制版完成后,浆糊工人将浆糊涂抹在制版上,使得印刷时的颜料能够均匀地附着在布料上。

然后,布料被放置在油盆中进行印刷。

印刷时,工人需要轻轻地将油盆倒在布料上,使得图案被布料吸附。

印花完成后,布料被蒸煮,使得颜料能够更好地渗入布纤维中。

布料被晾晒,使得颜色更加鲜艳和牢固。

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精心操作。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人们手工完成,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辅助。

工人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工技艺,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蓝印花布的制作是一个高度技术含量的工艺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和掌握。

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与山东农村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山东农村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但是蓝印花布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婚礼、葬礼还是节日等重要场合,蓝印花布都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蓝印花布PPT课件

蓝印花布PPT课件

色彩搭配与象征
蓝色与白色
蓝印花布的主要颜色是蓝色和白 色,蓝色象征着沉稳、庄重和神 秘,白色则代表着纯洁和高雅。
红色与黄色
在蓝印花布中,红色和黄色通常 作为点缀色出现,象征着喜庆、
热情和活力。
绿色与紫色
绿色和紫色在蓝印花布中较少见 ,但偶尔也会搭配使用,寓意着
生命、成长和贵族气质。
蓝印花布的艺术价值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
传统工艺的振兴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需 求的提高,蓝印花布等传统工艺 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 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传承 方式和商业模式,让这些传统工 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跨领域合作
未来,蓝印花布等传统工艺可以 与不同领域进行跨学科合作,例 如与时尚、家居设计、艺术品等 领域进行结合,拓宽其应用范围 和市场前景。
以梅、兰、竹、菊、莲等植物形象为主, 寓意着美好、纯洁和高雅。如“梅兰竹菊 ”、“莲花纹”等。
人物图案
几何图案
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 题材,寓意着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如“八仙过海”、“昭君出塞”等。
由直线、曲线和圆形等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具有鲜明的抽象风格和现代感。如“万 字纹”、“云纹”等。
民族工艺的代表
蓝印花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 美的图案成为民族工艺的代表之一 。
文化交流的纽带
蓝印花布在海外也享有盛誉,成为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02
蓝印花布的图案与色彩
图案类型与寓意
动物图案
植物图案
常以龙、凤、鸟、鱼、蝙蝠等动物形象为 题材,寓意着吉祥、富贵和长寿。如“龙 凤呈祥”、“鱼戏莲”等。
03
跨界合作
蓝印花布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吸引了众多领域的关

邵阳蓝印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邵阳蓝印花布《双凤朝阳》邵阳蓝印花布有一个很“土气”的名字——豆浆布,但是它曾经“衣被天下”,是我国传统印染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用防染白浆印花靛蓝染色的双色布。

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据《邵阳县志》、《宝庆胜揽》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

至明清两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资江直抵长江,武汉有专用的宝庆布码头。

当时邵阳商贾云集,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印染、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属镂空印花,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样图案愈洗愈明的特点。

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厚实的油纸或皮革雕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版,然后把花版压在布料上,在花版的镂空处刷上用石灰石浆调合的防染浆,待晾干后将布料投入蓝靛染缸中加染,然后晾干刮去防染粉浆,花纹图案就显露出来了。

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古朴、占线细密、巧为拼集、虚实明暗、妥加调配,注重大的色块对比和细部刻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清新的美感。

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蓝白艺术世界,其主要作品有花布、被面、床单、门窗、桌布、包袱、枕巾、帐檐、腰带、头巾、围裙、肚兜、椅巾等,以蓝印花被面、床单、帐檐最为著名。

邵阳蓝印花布不但实用,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其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子绣球》、《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蝶戏牡丹》等。

其内涵主要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多民族文化的痕迹,擅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段,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

学者左汉中回忆说:小时候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

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2、3批)

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2、3批)
桑植白族仗鼓舞 连山斗牛舞 枫坪傩狮舞 棕包脑 石羊走马灯
苗族团圆鼓舞 瑶族伞舞
20 21 四、 1
2 3
桑植跳丧舞 醴陵市星子灯
传统戏剧 湘剧
(长沙湘剧) (衡阳湘剧)
(湘剧) (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
(茶陵湘剧) 祁剧
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
侗款 盘王大歌 盘瓠与辛女传说 桩巴龙传说 宋玉传说 二酉藏书洞传说 梅王传说 炎帝传说 柳毅传书传说 屈原传说 杨幺的民间故事 善卷传说 苗族傩歌 苗族杨家将故事 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九嶷山)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 蚩尤传说 传统音乐 湘西苗族民歌 土家族咚咚喹 酉水船工号子 澧州夯歌 安乡硪歌 华容夹叶点子 洞庭渔歌 嘉禾伴嫁歌 花瑶呜哇山歌 青山唢呐 茶山号子 侗族芦笙 沅陵山歌 麻山锣鼓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一 1
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 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武冈卤菜制作技艺 雕花蜜饯制作技艺 酒鬼酒酿制技艺 永丰辣酱制作技艺 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 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 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 玲珑茶制作技艺
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非遗保护中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 郴州市资兴市 邵阳市新宁县
郴州市宜章县非遗保护中心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永州市宁远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邵阳市绥宁县
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长沙市 郴州市安仁县 衡阳市耒阳市

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和用途

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和用途

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和用途蓝印花布是一种独特的民俗纺织品,始于中国宋朝,后传入日本、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它以“蓝印花”为特色,色彩鲜亮,图案独特,给人以淳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的感觉。

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和用途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上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蓝色被视为祥瑞、吉祥和和谐的象征,因此蓝印花布常常被用于制作节日服饰、庆祝用品。

例如,传统的京剧戏服中,常常采用大面积的蓝印花布作为主要装饰,以彰显演员的高贵气质和戏剧效果。

此外,在中国农村地区,蓝印花布常被用作中国农民画的背景,以传达农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次,蓝印花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

由于其特殊的印染工艺,蓝印花布具有耐久、耐用的特点。

在中国农村地区,蓝印花布常被用来制作衣物、窗帘、被褥等家居用品,其色彩饱满、图案美观,使室内环境更加温馨。

同时,蓝印花布还可以被制作成手袋、围裙、台布等实用物品,满足人们对美观和实用性的需求。

此外,蓝印花布还被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和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蓝印花布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穿着蓝印花布制作的中式衣物,进行传统的舞狮、舞龙等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庆祝。

而在中国的婚礼仪式中,蓝印花布也被广泛应用,作为新娘子的嫁妆,以示对新婚生活的美好祝福。

此外,蓝印花布还具有宗教意义。

在中国和越南等地,蓝印花布常被用于制作寺庙的供桌和供物包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崇拜。

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蓝印花布常被用于制作传统舞蹈演出的服装和道具,表达对神祗的敬仰和对神圣仪式的重视。

综上所述,蓝印花布在民俗功能和用途上有着广泛应用。

它既具有象征意义,又具有实用性,能满足人们对美观和实用性的需求。

它在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还具有宗教和习俗方面的作用。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在现代女装上的应用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在现代女装上的应用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在现代女装上的应用邓腾; 钱马红【期刊名称】《《湖南包装》》【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蓝印花布; 纹样; 现代女装【作者】邓腾; 钱马红【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12【正文语种】中文蓝印花布是中国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

据史料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女尸衣物与被盖文物均为印染蓝花布。

湖南蓝印花布从前分布在湖南多个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湖南蓝印花布以邵阳县的蓝印花布和凤凰县蓝印花布为代表。

邵阳蓝印花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邵阳也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邵阳蓝印花布:纹样朴素,虚实明暗主次分明,纹样整体搭配和谐,强调大的色块对比层次分明,不同形态的点线细密搭配。

凤凰蓝印花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背景深厚,主要分布在凤凰沱江镇。

凤凰蓝印花布纹样多样,形式多变,有经典的“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都带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以表达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

凤凰蓝印花布品种多样工艺繁多,有扎染、针扎、捆扎、拔染等多种染扎方式。

制作方法都是先在白布上绘制出各种想要纹样形状,后染色。

蓝印花布是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湖湘民间美术的骄傲。

1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蓝印花布的纹样都有着特殊且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积累的结晶。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内容来源于苗族人口中流传的神话传说,还有对人们生活环境与民风民俗民情的描述。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表现手法夸张写意,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憧憬。

1.1 自然纹样(具象纹样):动物、植物、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是蓝印花布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纹样,运用广泛,图案生动活泼。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因受楚文化影响,凤纹与龙纹是湖南蓝印花布中常用的动物纹样代表。

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件, 面积达 1 0 0 0 多平方米, 收集整理了大量的 实物 和文字资料, 设计开发的蓝 印花布系列旅游纪 念品 也 获得 2 0 0 2 年 首届 中国 旅 游纪 念品 设 计大 赛 金 奖, 并 出版了有 较高学 术价值 的 �中国蓝 印花布 纹 样大 全� 一书, 在 蓝印花 布的保 护与开发 方面走 在 了全国的前列� 依托湘西丰富 的旅游资源和人气 , 借鉴先 进经 验, 加 大扶持力 度, 开发 湘西蓝 印花布这 一艺术 奇 葩的魅力, 继承传统, 不断创新, 应能拓展这一 古老 艺术的新的生存空间�民间艺术市场化的道路探索 从来 不是一 帆风顺 的, 就现状 而谈, 湘西 蓝印花 布 的市场化过程中, 存在诸多 问题�市面上出售 的相 关产 品已鲜 见正宗 , 机 印布充 斥市场 ; 用 蓝印花 布 做成 的各种 服饰, 玩具 等抄袭 现象严 重, 几无创 新 可言; 此外, 花样的 设计也大多因循守 旧, 无法 满足 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蓝印花布这一曾经在历 史上深受广大民众 喜爱的民艺品类, 在当下被 认为 是土得掉渣的旧东西�这并不是说蓝印花布不能适 应时代了, 不美了, 它本身未变, 变的是当代人 的需 求�蓝印花布需要不断创新, 如在布料选择, 纹饰花 样, 用色, 图案选 取等诸多方面, 在保持传统工 艺前 提下 , 要不断突 破才是 , 只有这 样才能适 应市场 和 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目前的技术 条件下,许多革新 可以实现, 至 少可 以去尝 试, 比如在 布料的 选取上 , 可 以根据 季 节和 气候的 差异, 选择 厚薄合 适, 质感合 宜的印 花 布料 ; 再如色彩 , 蓝印花 布的魅 力很多就 来自与 蓝 白相间的素雅美感 ,但这也不是说必 然一成不变, 单就 蓝色而 言,仍 然可以 有不同 明度和纯 度的 差 异, 深浅浓淡的不同, 可以满足不同人 的需要; 纹饰 上, 除 了保留历 史留下 来的经 典图样 外, 也不能 仅 仅拘泥于花鸟虫鱼 之类的图案, 在保留经典图 样的 同时 , 可以多开 发现代 人喜闻 乐见的 形式, 比如 针 对少年儿童开发流 行卡通图样, 针对年轻人需 要适 当添 加流行 元素, 实现 传统与 现代的 融合, 这些 应 该都是可以探索的� 笔者在实地调 研中深深感到, 市场上出售 的很 多蓝 印花布 及其产 品, 其所谓 " 创新" , 就是些工 艺 的机 器替代 , 丝网印和 化工染 料的大 量使用 , 未经 认真 设计的 拙劣怪 异图案 ��这一 切都 使得湘 西 蓝印花布变得面目全非, 丧失了基本特征�因此, 还 应特 别注意 在革新 中继承 和发扬 蓝印花布 本身 的 优势, 如其色调的素雅, 清丽, 染料的 "取之于草木,

收藏/凤凰草木染:给点颜料开染坊

收藏/凤凰草木染:给点颜料开染坊

收藏凤凰草木染:给点颜料开染坊在凤凰古镇的深巷中,有一家传承了六代的草木染老染坊。

老染坊里,住着一位传奇的老染匠。

寻:古镇深巷藏染坊我们走进凤凰古城,闯入了一条名为文星街的小巷。

虽然古城的商业味已经很浓,但眼中所见的灯笼红、耳朵听到的打银声、鼻子闻到的姜糖味,还是从内心对古城生出几分好感。

尤其是在灯红酒绿中看到一匹蓝白黑三色相间的布幌子在风中摇曳,走近时,风停了,定睛一看,旗子上写着几个飘逸的草书:刘大炮老染坊。

草书下面有一行蝇头小楷:丙戌,黄永玉题。

凤凰之行,我们遇见了湘西最惊艳的蓝印花布染布匠刘大炮。

据说,刘大炮家是凤凰的染布世家,染布技艺到刘大炮这一代时尤为惊艳,以至引得沈从文、黄永玉等从凤凰出走的文化名人纷纷特地回凤凰来寻访。

沈从文赠其字,两联;黄永玉给其画像,两幅。

走进老染坊,堂屋没有手艺作坊模样,却似读书人家的中堂。

堂屋正中摆放着一把躺椅,旁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漫画,漫画上画了一位老者,怒目圆睁如金刚,双手扶■文/北壬 图/天际朱镕基为凤凰城题的字凤凰古城里穿着苗族服饰贩卖手工艺品的老人刘大炮像侠客收集武林秘笈般,收集印花布图案与印花布雕版。

他融汇百家,从湘西的染布世家成为全国草木染界的高手。

膝而坐,蓝色的双手染蓝了裤脚。

摄影师笑言这是儿童画,但是当看到画两边配的对联后就立马闭了嘴——大炮在此,百无禁忌。

落款是黄永玉。

匠:大炮在此 百无禁忌穿过堂屋后,老染坊出现在眼前:堂屋后面是一个四十平方米见方的天井,天井靠右边是个蓝渍斑斑的大水泥池,水泥池用石棉瓦覆盖,但是却不断有淡淡的腐烂气息从中飘出。

我们连呼了几声,都无人应答,瞥见天井最靠里边的一间小门敞开着,便探了过去,发现一位老大爷正静静地看着电视、烤着火。

直到我们进屋后喊了两声,大爷才抬起头来,眼睛睁得如铜铃一般瞪着我们,表情和堂屋里挂的画像上的人一模一样,他便是传说中的老染匠刘大炮了。

我们表明来意后,老人抬起手指了指墙壁四周——屋内四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

传统印染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为例

传统印染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为例

2018-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传统印染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为例祝明惠余方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为了探究传统印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湘西蓝印花布为例,从其历史沿革及工艺文化概述为入手,结合湘西地区的调查结果提出新时代语境下蓝印花布有关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蓝印花布;传统染织艺术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52-01一、蓝印花布概述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

颜色澄净明快、秀气雅致,风格朴实清新,纹样朴素大方。

源于秦汉、盛于宋代,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起初所用面料为葛、麻,随着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逐渐被棉布代替。

传统的蓝印花布纹样丰富、寓意吉祥,体现了人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湘西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一)湘西蓝印花布的民俗文化体现湘西地区蓝印花布的盛行与湘西人民意识中的“尚蓝情结”有关,湘西凤凰地区苗族居多,为了与自然环境和生活实用性更加协调等原因更加偏重于蓝、青两色。

从现代的色彩心理学上讲,蓝色与中国黄种人的肤色相配谐调,可以产生柔和的着装对比效果。

蓝印花布纹样取材于动植物组及民间故事人物,采用象征、谐音等手法抒发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

(二)蓝印花布的绿色环保特色与手工的蓝印花布相比,机织布虽花样丰富、廉价便宜,但化学染料的排放会逐渐形成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保性问题。

而蓝印花布使用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更亲和皮肤,对人体无刺激作用,符合人的穿着需求和健康需求,是绿色的生态的纺织品。

对于人们来说,蓝印花布顺应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绿色环保的消费选择。

三、蓝印花布的时代发展(一)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湘西地区,发现传统作坊经济收益低、市场萎缩,机印仿品泛滥,蓝印花布产品的销售渠道仅以旅游市场为主。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山东蓝印花布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手艺,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它成为了山东人民的文化记忆和传统遗产。

蓝印花布起源于明朝,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是在山东济南、潍坊一带制作,并逐渐传播至全省各地,成为山东民间的主要装饰品和生活用品。

蓝印花布以蓝色为主,用天然植物染料和手工印花制作而成,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山东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繁琐的工序。

选取上等的棉布,并经过反复的漂洗和晾干,保证布料的干净程度。

然后,利用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板,将天然的蓝色染料(通常是蓼蓝)涂抹在图案上,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染料渗入布料中。

接着,将布料晾干,并进行再次漂洗,以去除多余的染料。

经过整理和粘贴,制成成品。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繁琐性也使得蓝印花布的制作成为一门专业的手艺。

蓝印花布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青睐。

山东人民将蓝印花布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衣物、床上用品、窗帘等方面,不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身份。

蓝印花布的图案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元素,通过精细的印染工艺,在布料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图案和色彩。

这些图案和色彩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山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逐渐受到冲击。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蓝印花布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但也丧失了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仿制品,使得真正的蓝印花布变得稀少和珍贵。

如何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传承和弘扬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对蓝印花布的保护力度,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制作工艺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开展培训和传承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培养一批传承人。

浅谈安溪蓝印花布的纹样制作与创新继承

浅谈安溪蓝印花布的纹样制作与创新继承

浅谈安溪蓝印花布的纹样制作与创新继承作者:蒋文静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2期摘要: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药斑布、浇花布等,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长期以来,蓝印花布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在服装服饰、生活用品上,是大众喜爱的民间面料产品。

安溪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蓝印花布代表人黄炯然离世后,安溪蓝印花布的传承人日渐趋少,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实现。

关键词:蓝印花布;手工印染;纹样图案;傳承(一)安溪蓝印花布的脉络源头安溪的蓝溪河水流经尚卿、虎邱、西坪、官桥等区域,注入晋江流域,因其漂洗蓝绿色印花布后使河水呈现蓝绿色而得名。

安溪蓝田乡因蓝印花布而广泛种植兰草。

安溪蓝印花布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溪最为普及的一种纺织品。

自唐朝开始,泉州港海外交通活跃,棉花自印度传入,使安溪一带先得其利。

明朝时期,棉花成为安溪的主要农作物。

安溪的苗族妇女们擅长手工织布,她们织成的棉布质地柔软,品种繁多,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二)关于蓝印花布的传说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工艺印染品。

传说从前有个青年人不小心摔倒在泥土里,衣服沾染了黄色的泥巴,无论怎么冲洗都无法干净,但旁人看到这种颜色的面料却心生欢喜。

这个青年人便把这件事情的经过说与他的好朋友。

他俩便有意将天然面料染成泥土般的黄色,后来在一次晾晒过程中他们的黄布掉落在一堆蓼蓝(也称靛蓝)草上,发现黄布变成了一块斑驳的蓝印花布,他们认为应该与蓼蓝草有关。

此后,两人经过长期的实验探索,最终将黄色棉布染成了蓝色棉布,这两位青年人就是蓝印花布的两位创始人。

蓝白两色简洁素净,安溪蓝印花布以此两种配色展现出一个淳朴和谐、变幻万千、绚丽多彩的蓝白世界。

安溪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都来自安溪县人民喜闻乐道的印花类型,寄托着安溪县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新事物的期盼,独特的印花纹样也传达着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与情感表达。

(一)以形寓意我们最常见的纹样之一是“松鹤延年”,松树高洁挺拔,白鹤超然独立,组合而成的图案寓意着健康长寿;人们常用多籽石榴、佛手、桃子等花果结合而成的纹样,象征多子多福;凤凰优美高贵,牡丹雍容典雅,两者组合而成的图案,象征美满幸福;红色狮子头上双手抱着大大的绣球,象征新年里的吉庆欢乐;鲤鱼跃龙门则寓意步步高升。

蓝印花布作文

蓝印花布作文

蓝印花布作文蓝印花布是土家族和苗族的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品。

它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美观实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图案优美,色泽素淡,尤以凤凰牡丹、莲荷狮子最为有名。

解放前多为乡村妇女自做自用,解放后,逐渐发展为商品,销售到湘、鄂、川、黔等省。

这种土家族纺织品古时候称“布”,明代时称“土布”,是当地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的写照。

所谓“布”就是以家庭副业——“副”纺织的棉布、丝绸等织成的。

它们纯属家庭手工纺织的土布,质量比较粗糙,由于无专门的商业网点,很难将产品销往外地。

那时生产的花样也很少,主要有平纹布、斜纹布和绉纹布三种。

土布的纹路是纵横两组经线交错而形成的,它像小鸟的翅膀一样交错、重叠在一起。

经纬线中的空隙叫做布眼,经过染色后,看上去就像山水树木的图案一样,古朴典雅。

土布颜色大多为青、蓝、白等颜色,十分醒目,印花布则是把颜色先染在土布上,然后再在土布上进行提花,制成图案各异的提花布。

印花布由于采用了两次套色印花,因此布面颜色分为三至四层,所以色泽鲜艳,图案精致美观。

印花布根据图案不同,又分为满花布、半花布和浅花布等三种。

其中又以浅花布最受欢迎。

满花布一般都用深色作为底布,提取蓝色和黄色花纹。

花纹全部集中在表面,十分醒目;半花布用深浅两种底布对衬,一种花纹深,一种花纹浅,通常满花布和半花布结合起来用,效果更佳。

浅花布与满花布相反,它采用单一底色,或全部是白色作为布面。

现在土家族农村多数人家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了,但也有部分群众为了增加收入还在使用印花布,只不过现在很少了,基本已退出历史舞台。

解放后,政府对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十分重视,蓝印花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从原来只生产单一的蓝花布,发展为印花、提花、织花等品种齐全的工厂。

印花品种有梅兰竹菊、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福禄寿禧、人物故事、戏曲娃娃、五谷丰登等几十个品种,提花品种有蝶恋花、锦上添花、天女散花等20多个品种。

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使蓝印花布工艺日趋完美。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与传承山东民间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印染技法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

作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在山东民间有着浓厚的记忆和传承。

蓝印花布起源于明朝时期,主要流行于山东半岛一带。

它以蓝色为主色调,采用木板印刷的方法将图案印在白色的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和固色工艺处理,最终呈现出美丽的蓝色花纹。

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鸟、虫鱼、人物、植物等元素,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在过去,蓝印花布是山东农民家庭的常见物品,被用于制作衣服、被褥、桌布等日常用品。

许多农村妇女都会参与到蓝印花布的制作中,她们用心地选择图案、制作木板、印染布料,并且将自己的心意和祝福融入其中。

蓝印花布在山东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机械化的发展,蓝印花布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的手工技艺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而新兴的纺织工艺和印染技术更加方便快捷。

许多年轻人对蓝印花布缺乏兴趣和了解,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的记忆和传承并没有停止。

近年来,蓝印花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始展开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寻找老一辈的蓝印花布制作者,记录他们的经验和技艺,同时也努力推动蓝印花布的创新和推广。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将蓝印花布的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作出更具时尚和艺术感的产品。

他们通过设计师与手工艺人的合作,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使蓝印花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旅游业也为蓝印花布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购买蓝印花布制品,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蓝印花布作坊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通过旅游推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蓝印花布,从而为其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在记忆与传承中,蓝印花布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山东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体现。

在当代,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传统艺术继续焕发出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的传统与独特之美。

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料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的部分纺织品,就有质量上乘的蓝印花布。

可见,在西汉的时候,印染蓝印花布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五种蓝都可以提取靛蓝,并叙述了当时制蓝方法。

印染蓝印花布的种类有两大类:一种是纯蓝印花布;一种是彩蓝印花布。

纯蓝印花布布面是素净的,没有什么花纹图案,一般用于衣服和头帕、裹脚的布料;彩蓝印花布面有复杂的花纹图案,制作十分复杂,一般用于被面、垫单、帐檐、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显得十分高贵上乘,也是艺术欣赏和收藏及研究的佳品,蓝印花布不管是纯蓝还是彩蓝,制作时工艺流程都是十分复杂的。

其工艺流程顺序大致如下:印染前的工艺流程是: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过程,入染之后还要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等过程,这是印染中的主要工艺流程。

在印染中还有百年来创造发展的另外几种新工艺品种,即扎染、针扎、捆扎、拔染等。

以下这些都是属于印染的项目,它们都是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从印染工艺品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新的印染品种。

除以上的项目外,民间艺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在单面画的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

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比印染单面画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其价值也就更珍贵,它是蓝印花布中的珍品。

另外,著名的画家黄永玉先生独自创造了一种新的印染品种,即他用黄豆粉拌成粉汁液,在白布上画画,画画成后然后再晾晒干,入染后淌洗干净再同和印染蓝印花布制作工序一样,加工即成黄豆粉画画的蓝印花布,其效果与蓝印花布相差无几,这是黄永玉画家独自创造的新品种。

蓝印花布这一民间手工艺品,它是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流传的地区很广,而且流行的时间也很久。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极其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品,既有很普遍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着鲜明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市场商品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价值印染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先秦即西汉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凰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料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的部分纺织品,就有质量上乘的蓝印花布。

可见,在西汉的时候,印染蓝印花布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等五种蓝都可以提取靛蓝,并叙述了当时制蓝方法。

印染蓝印花布的种类有两大类:一种是纯蓝印花布;一种是彩蓝印花布。

纯蓝印花布布面是素净的,没有什么花纹图案,一般用于衣服和头帕、裹脚的布料;彩蓝印花布面有复杂的花纹图案,制作十分复杂,一般用于被面、垫单、帐檐、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显得十分高贵上乘,也是艺术欣赏和收藏及研究的佳品,蓝印花布不管是纯蓝还是彩蓝,制作时工艺流程都是十分复杂的。

其工艺流程顺序大致如下:
印染前的工艺流程是: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过程,入染之后还要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等过程,这是印染中的主要工艺流程。

在印染中还有百年来创造发展的另外几种新工艺品种,即扎染、针扎、捆扎、拔染等。

以下这些都是属于印染的项目,它们都是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从印染工艺品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新的印染品种。

除以上的项目外,民间艺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在单面画的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

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比印染单面画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其价值也就更珍贵,它是蓝印花布中的珍品。

另外,著名的画家黄永玉先生独自创造了一种新的印染品种,即他用黄豆粉拌成粉汁液,在白布上画画,画画成后然后再晾晒干,入染后淌洗干净再同和印染蓝印花布制作工序一样,加工即成黄豆粉画画的蓝印花布,其效果与蓝印花布相差无几,这是黄永玉画家独自创造的新品种。

蓝印花布这一民间手工艺品,它是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流传的地区很广,而且流行的时间也很久。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极其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品,既有很普遍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着鲜明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市场商品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价值
印染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先秦即西汉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先秦《毛诗•小雅•条绿》一书记载:“终朝采、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檐”。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蓝草中提取蓝靛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表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

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亥,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于摔之,一食顷止。

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于坑中,候如强弱,还出瓮中,蓝靛成矣”。

以上详细地记述了蓝靛制作的全过程,从中感悟其历史的久远,因此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价值
印染蓝印花布是民间人民群众共同的创造,它融汇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从印染系列作品来看,如扎染、针扎、綑扎、拔染等品种,其共同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花纹图案,在家织的白色布面上绘制成各花纹图案后,然后再进行用靛蓝入染。

这些印染的蓝印花布,花纹鲜活新颖别致,图案组合对峙巧妙、排列有序。

工匠们的妙手制作,各种花纹图案栩栩如生,展示出高超的技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精品,著名工艺美术研究专家张仃教授称凤凰蓝印花布是“大巧若拙,法贵天真”、“最工者愁”。

三、民俗文化价值
印染蓝印花布的花纹图案是民间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工艺品,它的花纹图案的设计有着普遍的创意性和人民群众的喜好性。

如“双凤朝阳”、“双龙抢宝”、“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喜鹊选梅”等,这些全是鲜明的立意,普遍地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理念。

民俗文化的气味十分浓厚,对民俗研究很有一定的价值。

四、实用价值
印染蓝印花布产生于民间,发展繁荣于民间,它与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习相关。

千百年来,它长盛不衰的最主要的成因就是它有着普遍可行的实用价值。

几千年来,在民间广大人民群众中,由于科教文化不够发达,长期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

家织布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手工工艺,一直在民间传承延流。

家织布织成以后,为了把它加工成有色彩花纹的布匹,美化人民的生活,召示人民群众的形象美和外表美,因此,通过印染这一装饰工序,把白色的家织布匹,印染成各种绮丽美妙的蓝色布料,成为民间广大人民群众最实用、最喜爱的工艺品。

五、旅游商品开发价值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产生,无数现代化的新兴工艺品不断地出现,几乎垄断了整个消费市场,特别是布匹丝织品行业,大量的新兴工代替了过去民间的手工工艺。

因此,印染这一民间手工工艺也就处于濒危凋零的边缘。

“死而复活又再生”。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民间手工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增加,印染蓝印花布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又逢时而兴,造时而荣,近几年来,随着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兴起,蓝印花布行业由原来的一家现在发展到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印染蓝印花布旅游商品的开发价值,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