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通用10篇)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通用10篇)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
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
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
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
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2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
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我们仨读书笔记最新5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最新5篇《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下面给您带来我们仨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仨》读书笔记1我一向不爱看内容并不是很有趣的书,但我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的名字——《我们仨》,这个极其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仿佛有种心灵上的共鸣,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
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儿,构成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从未见过一个人以梦的形态去表达那些岁月中的相聚和别离,可杨绛做到了。
书中并未有一处明确写出丈夫与女儿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绝,但字里行间又没有一处不见她的伤感悲凉,没有一处不见她的思念与不舍,杨绛又做到了。
我不想让杨绛那么坚强乐观,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场以示伤痛,只因这样的她,让我心疼。
我想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只因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去思念曾经的“我们仨”,是怎样的落寞与孤独。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那平凡却浪漫的爱情。
他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战争、__、疾病到生死离别。
不感天动地,不轰轰烈烈,却让人为之动容落泪。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钱老在病重时的话,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这简单的两行字,却击到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害怕离别,心中好像被堵上什么,让我喘不上气来,就像一个深陷泥沼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怕死,并不是怕死亡的痛苦,而是害怕生离死别的不甘与牵挂,就是前一秒还对你说笑,后一秒便再也看不到的痛苦。
楼上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两年前因癫痫病发作死在了家里,那时正逢家中无人。
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震惊,震惊于生离死别的无情与突然。
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钱老陪伴了杨绛一生,杨绛陪伴了钱媛一生,因为他们彼此相爱。
陪伴,不需要太多语言。
陪伴,是妈妈早起做好的香喷喷的鸡蛋面;陪伴,是上学时妈妈将自行车推出车库,目送我远去;陪伴,是一家人相携相拥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我想,一定要在妈妈下班回来时,给她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想她会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我们仨》读书笔记1在文化面前,我向来不敢装,因为装文化人最容易被识破,这种冒险的事儿我是断然不会做的。
听说这本书很出名,对于杨绛本尊我也毫无了解,只知道世人都叫她先生。
她去世那一天,因为互联网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一夜之间,诞生了无数杨绛粉丝。
所以我也买了这本书,可惜两年后我才真正打开阅读它。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看这种叙事述人的书,都觉得仿佛跟他们一起生活,所以看完的时候难免觉得失落,仿佛他们离开了自己一样。
而《我们仨》却给了我别样的感觉。
杨绛说:“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想,对于这种离散,她是难过的,同时她又是坦然的,所以才能让她在未来18年一如往昔那样生活的云淡风轻却又澎湃不已。
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次没有舍不得这一家人的痛楚,反而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满足,人应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喜怒哀乐。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我认为画面感最强的一个部分就是这对伉俪远赴欧洲求学的篇章。
它让我们看到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从清华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用自己的智慧让这个世界眼前一亮。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毅然决然的归来报效祖国。
我们深沉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也温柔地爱着我们的家庭。
我想任何一个女人得到丈夫一句“从今以后,咱们不再生离,只有死别”是何等的幸福与骄傲。
读后感·我想越是那种人生地不熟的境遇才能让坚韧的人变得更加的顽强,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换得了灯泡修得了门锁,带得了女儿教的了学生,还能翻译出最让世人满意的《堂吉柯德》和出版无数世人喜欢的书籍。
我喜欢这种生活态度,先生这样谦虚的描述自己的家庭。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9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9篇)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优秀8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优秀8篇)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1《我们仨》是杨绛女士的自传作品,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她与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一家三口的温馨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感触动,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我们仨》以杨绛女士的视角和笔触,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
书中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二、深入分析1.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书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爱和关怀,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上,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家庭氛围让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2.家庭成员的个性与特点: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钱钟书是一位学识渊博、深沉内敛的学者,钱媛则是一位活泼开朗、善良热心的女孩。
杨绛女士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家庭成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3.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变化:书中描述了家庭成员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变化。
钱钟书和钱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个人观点读完《我们仨》后,我深感触动。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和支持,让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敢前行。
同时,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的力量。
四、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我们仨》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生活,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的力量。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它打9分,1分扣因为在描述钱钟书先生的病情和治疗过程时,可能觉得有些沉重或痛苦,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家庭、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2《我们仨》的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我们仨》之后,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以及平实的语言,让我们走进杨绛与钱钟书的生活世界。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
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
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
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
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
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
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
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
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
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
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
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
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
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
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
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2闲来读到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这是杨绛暮年写下的她与丈夫、爱女之间温馨有爱的文字,这是讲述亲情爱情的感人作品。
而我只想借大师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现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让我倍加珍惜。
北京,这个地方说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从东北角的平谷到南边的大兴,需要两个半小时;可说小,它却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见,我的挚友就能很快相见。
读书期间对朋友的概念应该还是不甚明朗的,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间的问候也少了许多,才惊觉生命中一两挚友的重要性。
我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以结交一只手的数量的挚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互为知己,周末几个人泡在一起,真真让我有一种人生大赢家的错觉。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读书笔记1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非常感人,于是我去学校图书馆找了,可是这本书并不能外借,我在图书馆看了大半本。
这本书很薄也就一百来页,剩下的是假期在网上找的盗版资源,但是感觉比纸质书差很多。
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实话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很难想象一个快百岁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儿和丈夫的离世,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悲痛。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书中并一味地表达丧夫丧女的痛苦,而是写一家人之间温情细节,着笔细腻,娓娓道来。
有时候我会因为他们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心一笑,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复杂的内涵蕴意,只是单纯的因为这一家人平淡的相处而感到温馨亲切。
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情绪而感到莫名的难过,看着钱媛在病床上仍然执笔写《我们仨》的目录,记下与父母生活的点滴,让我感受到浓烈的悲哀。
看着杨绛与钱钟书依偎在一起,这一刻没有文学家没有翻译家,只有一对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浓浓爱意。
在这本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心灵鸡汤,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淡淡诉说着夫妻间的爱情,母女间的亲情,以及家人离世后的种种挂念与不舍。
其实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看不懂的,里面总是梦境与现实不断切换,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
慢慢看下去,我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梦境,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杨绛先生以做梦的形式讲述了亲人的离世。
以一种虚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死亡。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不忍心的,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经历了这么大的悲痛后,尽然还要写出一本书来,难道不是伤上加伤吗。
但当我真的看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并不单描述丧失亲人的悲痛,而是写了很多亲人在世时的温暖回忆,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与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儿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
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
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我们仨读书笔记(优秀9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优秀9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篇1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
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
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
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
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
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
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2《我们仨》是著名作家杨绛所写的一本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杨绛和她的丈夫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媛的生活展开,描述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的情感和力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杨绛笔下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真实。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家庭中的点点滴滴。
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二人的感情深厚,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他们的女儿钱媛也是一个聪明、善良、有爱心的人,她的成长和变化也让人感到欣慰。
除了描述家庭的情感和温暖,书中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杨绛通过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1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
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
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
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
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
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
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潜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
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
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
杨绛和钱锺书一齐,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静。
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
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
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我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但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46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4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1杨绛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离、相思……满满的都是爱。
杨绛先生字里行间里透出一种慈母的温暖,贤妻的知书达理,每当钟书闯了祸,她总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就真的不再担心,而杨绛先生也真的会修好。
那种温柔如水里又有一种强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圆圆4岁就开始看书,翻书的样子和爸爸一摸一样,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画面立刻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圆圆12岁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记等等,说到西游记我现在正在看,是那种半古文的,一边看一边看注释,所以要不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呢,在这样充满书香之气的家里耳濡目染,常看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啊……圆圆成为大学教授后,杨绛先生还和丈夫说:咱们的孩子强爹娘胜祖宗,开会发言时我的心都跳的蹦蹦响,阿圆却不慌,还总是有她独到的见解,好多会议都是她主持!钟书书也一个劲地点头称赞说,我们的圆圆是可造之才!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杨绛夫妻的谦虚和对孩子肯定和赞赏!一家人都朴素简单纯真,有着高贵的灵魂。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在一起就算不说一句话,也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和温暖。
三个人在一起互不打扰,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赖,又互相尊重。
后来阿圆得病先走了,过了一年丈夫也离开了,就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她说: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们仨……看着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听杨绛先生在讲自己的一生,从她很小的时候,讲她的父母亲,她的兄弟姐妹,讲她和钟书,讲圆圆和她们仨,安静平和的语气讲述着娓娓动听的好故事。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2七月初与《我们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认为失散与家以外的地方。
却不想8月初时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儿子苦寻到了《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
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
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2024年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
2024年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我们仨读书笔记1(约1793字)“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
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
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
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
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也许是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
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我们仨》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家庭,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有趣,温暖,轻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例文,希望你喜欢。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篇1)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
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
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
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
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篇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光。
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
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
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
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
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
”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2024年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2024年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5篇在女儿、丈夫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我们仨》面世了,书籍一上,就立即受到大家的欢迎,好评如潮。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例文,盼望你喜爱。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篇1)读完《我们仨》的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
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暖和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久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杨绛先生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在《我们仨》里面寻到一点安慰。
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杨绛先生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悲伤充满在字里行间,令我动容。
读完《我们仨》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详细感悟如下:《我们仨》让我学会了生活《我们仨》告知我们,做人心态最重要,你没有许多的钱,但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你出身不好,但要懂得上进,你长得不美丽,但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你没有多富有,但要懂得知足和感恩,一个人只有好的心态,才能够感觉到幸福,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这一家三口非常擅长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漫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看: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洁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
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许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觉幸福就在自己动身的原点。
平平淡淡才是真。
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欢乐。
欢乐总夹带着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
用乐观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欢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布满不幸。
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
我们身处宏大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看完了《我们仨》,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承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书笔记
这天一天热比一天,连着几天四十度的高温,正好给懒人一个借口,整日猫在家里,或看看书,或上上网,一杯茶,一本书,在柔柔的灯下,慢慢看,细细读,感觉真好。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
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
品茶,听音乐,看小说,精彩处,我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读得自己泪流满面,读得自己声音哽咽,读得自己心口阵阵疼痛。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记钱钟书与<围城>附识》,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整本书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做作,有的是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通过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让我们感到的是爱,思念,和美丽的回忆。
《我们仨》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
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阿瑗(杨绛与钱钟书先生之女)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变为最大的。
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
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
这一段话,我以为是杨先生这本书中的点睛之语。
这一段文字,概括了一家三口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不断变换的,并非传统的家庭所要求的那样:父即为父,要有父的尊严,而这个家里的父亲大多时候是一个顽童,与女儿争食斗智,却又互为”哥们”;母既为母,要有母亲的形象,而这个家里的母亲有时候很弱小,很胆怯,需要女儿的保护;女既为女,要有女之规范,而这个家里的女儿却时常笑妈妈笨,让爸爸称她为”哥哥”,做妈妈的保护神。
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不断的应情应景应事应物的变换中,一个家庭的生活就变的这般的丰富多彩,犹如调出来的不同的却都是上好的鸡尾酒,无穷尽的颜色,无穷尽的感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却又合情合理,永远经得住品评。
这段文字使我忆起了早年在三毛的一本书中读到的一句话,原句已忘,但意义仍是记得清楚,是讲给荷西的话,大概是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是你的妻子,同时还是你的朋友,你的母亲,你的女儿;你也是我的爱人,我的父亲,我的孩子。
几年前读这句话时,就对婚姻有了些许的感受,应该是这样子的吧?心意相通,知彼如已。
我喜欢它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的人,建立这样的家,却是多么的不容易,须得老天多少垂青?须得自身多少年的修练?
《我们仨》让我聆听深情絮语。
杨先生的笔触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更无华丽词句。
但这一段描写却痛到让读者泪眼婆娑。
梦魇中,女儿来道别,是人生的永别。
“她拉我走上驿道,陪我往回走了几步。
她扶着我说:‘娘,你曾要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
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
白发人送黑发人,情苦至此。
读到此处时,眼泪不自禁的下来。
其间情意,凡读者自明,我不敢赘述了。
这样的语句,在第二部中处处可拾。
第三部中,与钱钟书先生在国外生活的片段,写的自然流畅,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小快乐小烦恼都是那么可爱,在回忆的眼中,他们都是可爱的。
《我们仨》让我感知人格光辉。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磨难是一种积累。
在战乱的日子,在文革中,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证明了这个知识份子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品行,他们对学问的孜孜不倦,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宁做可爱的人,而不做无聊的神,尤其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看轻名利,不为名利所累,诚挚待人做事,一位优秀学者的品行在这些点滴的生活记述中豁然明朗,同时也真实可爱起来。
前些日子在网上,读到一些人的文字,骂钱先生一生不理政事,只顾埋头作学问;更有人骂《围城》的作者笔调立意过于高雅,脱离当时的形势,由此推导出作者一定是不管国家存亡,众生疾苦的人。
其实在我看来,人生于世,各有其道,有人热心于政治生活,有人醉心于名利道场,有人却只愿钻研学问,自得其乐,建树在次,兴趣第一。
这都无可厚非。
关键是无碍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大不必你认为自己喜欢吃米饭,就认为天下人都得吃米饭,你认为这条道能救国,那所有的人都得追着你的想法走。
中国有一心为国的政治家,也得有一心为学问的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类人。
这样的世界才是多彩的,才是现实而不可怕的。
文革时期倒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志,结果是什么,大家明白的很。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里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此话让我思索良久。
对两位老人的人生境界何止钦佩。
比较现在社会中人的种种言行,更感二老的性情高洁可贵。
阖上书本,他们生活中的小故事仍旧让人回味:牛津探险、饭馆听人吵架、动物园研究动物,75年冬天的煤气中毒……美丽之花就在不经意间绽放。
一开始,杨绛先生就说我们走散了做了一个好长的梦醒来责怪钱钟书先生说怎么不等等自己,让自己是那么无助与迷茫。
钱先生说那是老人家的梦自己也常做。
是啊!他们都老了,看到后来才知道那些梦其实是作者后半生的真实写照,然而却把风雨几十载的回忆留给了我们,留给了这个喧嚣的社会,让我不止一刻的想我到底再赶什么,为了学业,为了以后的工作,我做了多少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自己的内心我做了什么,我在赶什么?不禁问自己,羡慕杨先生平凡幸福的家庭,于是试着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原来自己的爸妈是这么可爱,原来哥哥是这么爱和我这个做妹妹的玩耍,原来周遭的风景是这么美好,于是不知何时我又一次
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而这些感悟和美好都是《我们仨》带来的,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杨先生似乎始终在高处俯瞰,她难道看透了生死,和离散。
越看自己感到了无知的痛
苦和难以言喻对作者的羡恨。
不管怎么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