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的读后感1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
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
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有人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
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
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
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面对苦难,人生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过往云烟……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
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5篇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5篇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1最近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自己的老伴在船上生活的场景。
我想了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无意间听到一首老歌,游鸿明的《孟婆汤》,似乎明白了,这艘船可能是即将开往黄泉的人生之舟,可能说的就是病床吧。
今生缘分,来世报,如果君有意,生生世世都能牵手慢慢渡。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能理解人生的况味就是平淡如水,缓流如水,虽看似无为,却最有力量。
——相叔其实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除了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是还有和孩子相处的关系,杨绛先生写的很写实,也很细腻,不敢随意评价,只有在其中慢慢体会和学习,感觉还要在反复读几遍。
——大君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对生活的片段,对人的思念,然而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
坚强,在坚强中得到磨练,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
人的一生需要拥有多种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稳定。
心不静,气必不和;气不和,生活就会一团糟。
过生活,过的是一股心气儿,心情不好,做任何事都无法安心。
要时时调整你的心态,沉淀你的情绪,让心宁静,让心情平和。
——花生有米喜欢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一家三口的感情让人着实羡慕,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爱是理解和包容,书中写到的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值得学习。
以简单无争的心过生活真好。
——zakka看完《我们仨》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经常在生活中寻找小石子并且互相分享,虽然是点滴小乐趣,却能让人感觉到幸福,即使书中提到苦难的岁月,但作为读者却并未感受到苦难和病痛把他们打到,他们一家人总能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互相扶持,坚强的过好自己生活,一切似乎都很平淡,但又那么难得。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篇1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
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
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
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
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我们仨》读后感篇2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
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
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
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
我们仨读后感14篇
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
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
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
“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
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
”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
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
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
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
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
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
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存在就是我们回忆和思念。
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企业将来进行时。
就像整个家庭的照片一样,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青春,中年到老年,他们三个人的生活——在一起。
家是灵魂的避难所,是疲惫不堪时想去的地方,以至于失去女儿后,杨江先生说”然而,三里河的家不再是家,而只是我的客栈”我只能读这个,我只能感受到无力的痛苦,苍白和悲伤。
杨绛曾经视为“终于有了家”的“家”已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无处不在这个家,温暖的温暖。
那破碎的小心脏变暖的爱心人士中,三个心连一个,所以“我们三个孩子不寻常的遭遇。
”“我们家很简单;我们三个,我们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寻求世界,人们没有打架,只是为了凑在一起,在一起,每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一句话,说写了几十万普通家庭,普通的和进入行人大家活出了自己非凡。
因为这个简单的家,“我们三个人都没有白活,因为它是我们三个人。
”回忆是美好的。
“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进行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已经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没有找不到学习他们了。
我只能把问题我们学生一同工作生活的岁月,重温自己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心中之情以及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音乐一字不能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
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后感篇1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
“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
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
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
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我们仨》读后感篇2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
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
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
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
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导语】《我们仨》就像翻开的⼀⽚纸张,朴素稚嫩,⽆声息的融⼊整个⼈⼼⾥,仿佛是要在⾎管⾥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的波浪。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我⼀个⼈思念我们仨。
”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句话。
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抹清风,拂过⼼间,温柔的,凉凉的。
思念是⼀杯咖啡,⼊⼝苦涩,却⽢之如饴。
思念是⼀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
思念这样甜,却⼜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
如此,⽅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步踏⼊此书,似⼊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般,不知⽅向,⼜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明,⼀切开始步⼊正轨…… 随杨绛⼥⼠沿着时光⾛到了她和钱先⽣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见倾⼼。
就这样,俩⼈携⼿⾛上了共同⽣活的道路。
后来,⼜喜得⼀⼥,钱瑗,开始了三⼈的⽣活。
钱先⽣童⼼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直到暮年仍是如此。
⼈这⼀⽣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过来了。
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都先她⽽去,独留杨⼥⼠⼀⼈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中总有⼀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给⼈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师⼿笔,就是给⼈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在⼀起的⽇⼦,⽆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
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带着⼼中的思念,⼀路⾛下去。
【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仨》读后感1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
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2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
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
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0篇)《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
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
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
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
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
我喊他,没人应。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
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
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
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
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
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
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己要求很高。
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直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但是生活很乐观。
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
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但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
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篇2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我们仨》篇1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
文章虽是读完了,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
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感慨佩服的情绪,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
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
而年纪越轻,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的泪窝是太浅了,看到书里一些情节,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
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
这让我想起,妹同我讲述的,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一回头“老太太”大姑也跑出来了,眼睛不禁又湿了。
暮年的老人,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
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几日又砸坏了台灯,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也面有得色,分外开心;生了圆圆后,全家她说“(钱钟书)吃肉,我喝汤,圆圆吃我”;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
杨绛作品《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9篇)
杨绛作品《我们仨》〔精选19篇〕杨绛作品《我们仨》〔精选19篇〕杨绛作品《我们仨》1文学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过一件事,爱恨别离。
钱钟书一家人在古栈道上相遇,也在古栈道上相失。
三个人或紧紧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蹒跚走在路上,灵魂却倚靠在一起。
南柯一梦,如同星河般缥缈,但也似山峰般坚决。
诗书,庖厨,别离,相聚...生活是这个家庭做了一生的梦,落在层峦耸翠中。
一种坚韧把他们缠绕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对光阴的流逝,疾病的侵扰,仍然“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坚韧似金丝银缕,把他们郁郁青青的岁月编成了一场盛世。
钱钟书和杨绛可谓是伟人了,他们的一生称之为盛世,原因却并不在于此。
因为纵然声名远扬,但面对生死,人还是人,还是沧海一粟。
漫说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爱不朽。
杨绛先生曾说“因有两人陪伴,可相依为命”,他们进入彼此的生命,互相依靠,奋力前行。
爱情的热烈与冲动,已经交织成温顺绵长的亲情。
钱钟书在前面渐渐地走,杨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样的小梦被拉成万里长梦,才是他们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茕茕孑立,一边看着这样那样的梦,一边不自知地坠入自己的梦中。
我们赞颂别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坠,不是我们的坚韧吗?风雪满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们互相的扶持啊。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情却是可以延续的。
其实我们和身边的人早已被那样坚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气如斯的坚决,而且也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还有所恃知己,肝胆相照的友谊。
一步步探究而来的,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盛世啊。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们仨》是杨绛晚年的一个盛世回首,而脚下的路才是我们如今要去奔赴的。
杨绛作品《我们仨》2愿此生唯有死别,没有生离。
读完此书,是对杨绛先生升起万丈敬意!她用平实的笔调,有时还捎带愉悦的,轻快的感触,来表达一家人为求学,为工作,为避难,为团聚而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一)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
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
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
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
“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
”“我不敢做梦了。
可是我不敢不做梦。
”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
”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
”“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们仨读后感8篇
我们仨读后感8篇我们仨读后感8篇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似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
下面是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
这两天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其实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前几天到图书馆很巧的就看到了这本书,有时候很奇怪,查过目录的书在图书馆怎么也找不到踪迹,可藏在心里很久的书却能就这么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里。
以前感到名人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包括他们的生活也是那么的神秘,需要用仰视的方式来观看,可看了这本书明白了原来名人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的并无二致,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时更甚之,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还多,但他们依然乐观,依然饶有兴味的生活,不断的“探险”找到生活之美,对亲情的那份眷顾,对家人的那份爱更真更纯,也许这就是名人与我们的不同吧,他们更爱生活,更懂的珍惜身边的朋友。
五月底在国内的新华书店,我买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回家细细地读完,掩卷唏嘘……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岁月,过去的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慢慢地归于朋友送来的一盆花,窗外的一片蓝天,和面前的一张白纸……我又听见了雷振邦的歌乐,从心底冉冉升起,“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土……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唯有心中的“恋”,才能使生命沉着如天上的繁星,燃烧过后,留在黑夜里,只为夜行赶路的人,照亮前方之征途……前两天看了杨绛的《我们仨》。
假设干年前曾看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有这个兴致。
后来读了《傅雷家书》,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刚好看见这本书,就囫囵吞枣地把书读完了。
记得傅雷曾在家书中跟傅聪谈起翻译,提到杨绛和杨必姐妹二人的文笔和文风,当时曾想有时机一定要找来他们三人的译本好好读读。
可惜一直没有时间。
这本《我们仨》用淡淡的口吻描述了杨绛对家人的思念和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虽是淡淡的口吻,但思念和忧伤却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仨》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我们仨》这本书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读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着想着,忽然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我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句话。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杨绛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钱锺书和他的女儿钱媛玩得正欢时。
电话响了,在家里他是负责接电话的,电话里说让他的老伴中书去开会,在明天早上九点会有人开车来接他,不用带笔,也不用带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们吃完饭,一辆车来接中书,他就上了车走了,回到家她也没心情做别的事情,胡思乱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杨绛先生更没有心情吃饭,胡乱糊弄了两口,她坐在沙发上思念着锺书,想着想着,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万一他遇到危险了,该怎么办?从这个片段描写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编的书里也写出了担心他们的情节。
总的来说,杨绛先生她在晚年时期当丈夫和女儿不再身边时是特别担忧的,非常非常担心她的锺书回不来了或者是失踪、迷路了。
种种猜想,人都说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单。
就怕失去对方,像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
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曾经一次和妈妈走散了,害怕失去妈妈那种可怕经历。
记得那次,妈妈领我去金钻参加画画比赛,因为时间没到,妈妈就在楼下看了几件衣服,而我也在旁边玩。
过了一会,我玩够了,想找妈妈,可发现妈妈已经消失了,于是我连忙四处找,都没找到。
我很害怕,总担心我再也找不到妈妈了。
而妈妈也在四处找我,幸好妈妈去发了广播,让我在一楼等她。
我们再次相见时,妈妈哭的都不成个人样了,而我也很伤心,就怕再也见不到对方了。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
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
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
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
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
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
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
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
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
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我们仨读后感5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5篇1《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
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我们仨读后感5篇2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
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读《我们仨》
以前,我很迷钱钟书,迷恋他渊博无边的知识,迷恋他游走于人生边上的幽默,迷恋他敢往堵在他病房门口的记者头上扔东西,同时还迷恋他被无数人迷恋。
因为钱老的关系,很早以前我便拜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这本书,暑假里我把这本情谊浓浓的书介绍给我的儿子,年幼的他第一遍看的确看不太懂,更无法深入理解一位老人失去最亲的人,特别是失去女儿的那种“胸口被撕裂,却又找不到伤口”的痛。
通过我们之间对书中部分细节共鸣的交流和不同意见的交换,他对杨先生的经历的种种有了一些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也对杨先生这样独具匠心的书籍结构安排深深的佩服。
这是一本生离死别的书。
一开篇就是“我们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聚,最后相失于客栈,一步一步,杨绛送走了钱钟书。
这段奇怪的老人梦,其实就是杨绛陪伴钱钟书和女儿钱媛走过生命最后日子的写照。
杨绛“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而柳树却已经几枯几荣。
如果不是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无法想到用这样的结构来表达的。
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以作者经历的痛楚来结尾,读者也一定会带着悲伤的情绪读完这本书。
但是如果先陈述悲伤,后叙写回忆,会让读者感到人生还充满希望,至少我们还拥有回忆。
杨绛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他们夫妇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间的很多细节。
我们好像跟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一起和她怀念,和她“将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他们三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在《我们仨》里: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
我们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
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
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读别人自传性质的书,作为旁观者,或许会在某些事情上看的更清楚。
然而这种清楚,永远只能是粗线条的,别人生活中细小的感受,我们几乎无从体会。
我们不免会忽略其时其境的限制,不免会跳出历史的局限,来苛求当事人。
这样想来,钱钟书、杨绛夫妇二人,在文革中的不作为,或者明哲保身的态度,也就可以原谅了。
杨绛先生很清楚,以她九十来岁的高龄,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本书了。
该是个总结的时候了,总结完了,也就要挥挥手向世界说再见了。
无数的误会要澄清,憋屈了一辈的委屈要诉说,第一手资料要为后世的钱钟书研究者提供。
这本书,对于钱钟书先生,就具有了一定盖棺定论的意义。
然而抛开与这些东西不谈,《我们仨》又是一本相当温暖的书,浓的化不开的思念,看的直叫人心碎。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
说的夸张一点,这句话影响了我对“家”,对“故乡”的看法。
杨绛和钱钟书生在无锡;在北京读书;后来又去伦敦、巴黎;而后落难于上海;后又去北京,遇上文革,几经落难,住过没有暖气的房子,住过办公室,住过所谓的牛棚;最后停顿在三里河寓所。
如作者所言这些都是“旅途上的客栈”,当三个人变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家就消失了。
读了这部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
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
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
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
这恐怕就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96生日。
人生的历程已过大半,先生去日无多,这本浓的化不开的书,也是她向世人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