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作者:李静帧陈国建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9期

[摘要]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临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麻柳镇农村居民点是聚集的空间分布模式,整体上呈现“东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在自然环境因子上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

400m范围内,距河流300m范围内,坡度上主要分布在5°~15°范围内,地势起伏度上主要分布在0m~15m范围内,规模大、聚集程度高。居民点稀疏区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形状越不规则。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显著,且受到国家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居住与活动的主要形态和场所,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主要景观之一,分析其用地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提升农村居民居住品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农村居民点也是一种空间系统,我国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往往呈较强的随机性、紊乱性。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甚至会阻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学界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演变、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其空间布局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方法方法多样,已有分形理论、基础景观指数、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等,研究尺度主要以市、县为单位,以镇为研究区域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临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整体分布特征,并选取与居民点相关的自然环境因子作为影响因子,在景观尺度上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麻柳镇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建设美丽乡村以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麻柳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东南部,其地理位置为E107°34′20″~107°45′25″,

N30°48′51″~31°07′16″,属亚热带季风性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7.3℃,年均降雨量在

1192.5mm以上,海拔在345m~845m。其地势总体呈东部边缘、北部边缘和中部偏东高,西部和南部偏低缓,以丘陵地形为主。全镇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217个村小组。辖区幅员面积49.4km2,现有耕地面积14.29km2。全镇总人口55700人,其中常住人口3万余人

1.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用航拍影像、外业实地调绘的数据、1:10000地形图均来源于2016年四川省农村承包地确权所采集。利用ArcGIS10.2软件,结合航片影像和外业实际调查数据提取农村居民点,生成农村居民点分布专题图;同时提取河流分布数据,分别保存为shapefile格式;利用1:10000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Spatial analyst模块生成坡度图层和地势起伏度图层。

1.3 研究方法

1.3.1 平均最临近指数。主要用来判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属于集聚模式还是随机分布,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O为各居民点斑块与其最近邻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Dr为假设随机模式下农村居民點斑块的期望平均距离;N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总数;A为研究区面积。若ANN指数小于1,表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为聚集模式;反之,则为随机模式。

1.3.2 核密度估计。主要用于分析和检验农村居民点在其周围领域分布的密度大小,是一种统计非参数密度估计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x,y)是指位置(x,y)的核密度值;n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h为带宽;L为核函数;dj为(x,y)位置距第j个观测位置的距离。该值越高,表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1.3.3 景观格局指数法。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一系列量化指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等特征。Fragstata软件景观指数分类体系主要是针对栅格数据进行运算,计算得到的景观指数往往隐含一定的生态意义。结合研究目的和借鉴前人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景观形态指数

(LSI)、斑块分维数(FRAC)、最大斑块指数(LPI)、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和聚集指数(AI)8个指数。

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2.1 居民点分布模式

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ANN)判别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类型,可以发现,麻柳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58,小于1,属于聚集分布模式;且校验值Z为-59.29,小于-2.58,随机产生此聚集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

2.2 居民点核密度分析

利用核密度密度分析方法制成麻柳镇农村居民点的密度分异图(见图1),在Kernel Density中,搜素半径是一个主要的参数,本文通过多次实验选择搜索半径为750m,能使麻柳镇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异图达到较好的效果。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麻柳镇农村居民点的核密度在0~346.93点/km2,使用自然断点法把居民点密度图划分为五个评价单元,分别为:低密度区(0~46.26点/km2),中低密度区(46.26~100.68点/km2),中密度区(100.68~156.46点/km2),中高密度区(156.46~235.37点/km2),高密度区(235.37~346.93点/km2)。可以发现麻柳镇农村居民点整体呈现“东疏南密”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中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非常密集,然后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且东南部分布独立的中次密度中心。

其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麻柳镇北部的碾盘湾村和地藏寺村,这些区域位于202省道沿线交通便利,居民点分布密集;南部中高密度区环绕在高密度区外围主要以202省道为主向南衍生,大部分分布在南部的烂泥湖村、沙河村、新安寨村、双堰塘村和中部万宝寨村部分区域,西部刘家坝村和任家庙村也有大面积分布,东部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桶里庙村和莲花榜村;中密度、中低密度区和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麻柳镇西部边缘和东北部,麻柳镇东北部主要以地山丘陵为主,受土地资源和地形限制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低于中部的河流阶地区,西部边缘地带地势相对平坦,耕作半径较大,使得农村居民点分布稀疏。

3 基于景观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分析

运用Arcgis10.2和Fragstats软件测算麻柳镇25个村5个景观格局指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麻柳镇场镇、任家庙村和松树堡村斑块总面积(CA)最大,碾盘湾村、地藏寺村和新安寨村斑块数目(NP)最多,麻柳镇场镇斑块数目最少,因为麻柳场镇是麻柳镇的行政中心,居民点密集在目视解译过程中,将团状聚集的居民点视为一个斑块矢量所致。地藏寺村、碾盘湾村和四方碑村斑块密度(PD)最高,麻柳场镇和松树堡村最低,说明地藏寺村、碾盘湾村和四方碑村景观破碎度高,麻柳镇场镇和松树堡村景观破碎度低,破碎度低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