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合集下载

军队文化建设与军风作风

军队文化建设与军风作风

军队文化建设与军风作风军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而军队的文化建设与军风作风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形象。

因此,军队文化建设和军风作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就军队文化建设和军风作风展开讨论,探析其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建设。

一、军队文化建设的意义军队文化是指军队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和特定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

军队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军事文化观,弘扬军队先进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推动军队科学发展,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军队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军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军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己任,其使命既包括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也包括维护国内外社会秩序的稳定。

通过弘扬军队文化,可以让军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增强执行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军队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军队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对军人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职业操守要求。

只有培养和践行正确的军事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够确保军队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忠诚履职、坚守原则、严守纪律,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军队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军队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军队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军队组织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军队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提高战斗力和执行力。

二、军风作风的重要性军风作风是军队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和态度,是军人在军队大家庭中的一种行为方式的总称。

良好的军风作风对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军风作风是军队形象的重要方面。

军队作为国家的形象代表之一,其形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良好的军风作风可以树立起军队的良好形象,让人民群众对军队充满信心和敬仰。

其次,军风作风是军队内部关系和军人行为规范的体现。

军风作风可以调动军人积极性,增强军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探析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及其借鉴意义

探析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及其借鉴意义

探析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及其借鉴意义作者:陈文婕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1期摘要:新四军作为抗战时期非常著名的一支军队,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成就也非常了得。

皖南根据地的建立成为了新四军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这片土地上,新四军让旧貌换新颜,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使皖南这片土地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气息,下面,我们就来集中探讨一下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成就及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借鉴意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力量。

在皖南根据地,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成就,即文化建设造就了文明之师,重视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让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文化建设的栋梁。

这体现了文化改造人心的力量,体现了人才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化建设造就了文明之师众所周知,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文明之师,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成果,被誉为“铁军”。

之所以称之为铁军,是因为新四军有着严明的纪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

而这些都要归功于新四军在皖南根据地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

首先,新四军有着严明的纪律,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爱国斗争的同时,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每一名将士,使其思想行为变得统一、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每一名新四军展示都严格服从上级命令,使得指令的上传下达非常顺畅。

其次,新四军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自上而下,每一名将士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且在全军团结一心抗击外辱的大环境下,每名将士都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和他人,表现出很强的自律性。

最后,新四军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让人民过上平安幸福的好日子,这是所有新四军将士的共同心愿,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全员将士不仅练胳膊练腿,还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真正成为了一支文明之师。

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应当能给予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社会,都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才能不断向前走,也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的力量,才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让中华民族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文化大军,扬起中华文化的大旗,屹立在世界东方。

强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强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强军文化建设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1. 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军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强军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军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3. 增强军队的软实力:强军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军队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军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4.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强军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军队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传承和弘扬优秀军事文化:强军文化建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军事文化,培养军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国军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强军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作者:连雄飞来源:《党史文苑》2024年第06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建设是巩固根据地的必要条件,是服务于军事战线的第二条战线。

在延安根据地的引领下,各根据地以干部教育、报刊通讯、文艺宣传为重点开展文化建设,体现了文化与革命、政治、人民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并从政治性、时代性与人民性三方面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以干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事业根据地处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农村地区,民众偏低的文化水平严重阻碍了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此外,引导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急需一大批受过训练的干部。

为配合根据地建军建政的迫切需要,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应运而生。

延安根据地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聚集地,率先试点干部教育。

延安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最初起源于党组织内部成立的学习小组、读书小组、哲学小组等。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肯定这种办法,并作出“推广到全党去”的决定。

随后,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推广至各根据地,形成了“分校”办学形式。

1939—1945年,抗大在各根据地创办12所分校,培养出10万多名抗日军政干部。

这些干校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灵活采用短期训练与实践教学来提高学员的军政素质,使之快速适应工作需要,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

干部教育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在硝烟弥漫中发展壮大,创办上百所干部学校,培养数十万革命干部,成为根据地建设与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二)以报刊为重点的新闻通讯报刊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桥梁、喉舌、纽带。

1942年初,在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号召下,中共中央宣传部着手改造党报,增强党报的党性与战斗性。

延安作为党中央驻地,创办了大量党报党刊。

例如,八路军总政治部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根据地的报刊分为中央党报、地方報、群众报三类,地方报是根据地宣传通讯网络的中枢,主要包括各根据地党委机关报。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_特色与主要经验_钱和辉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_特色与主要经验_钱和辉

#新四军研究#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特色与主要经验钱和辉(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41)摘要:新四军的发展壮大,除了其自身合法的国民革命军身份、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外,文化建设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回顾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总结其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四军;文化建设;根据地中图分类号:K2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5-0118-04Content,characteristics,experience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Fourth ArmyQIAN He-hui(The Institu 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41,China) Abstract:Besides i ts legal identity of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officials.and soldiers.figh t in bloody battles plus folks. powerful support,cultural cons truc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New Fourth Army. For New Fourth Army,the history of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i ghtly connected with that of its development,expansion and tr-i umph.In the new s tage of forming and fulfill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together with building socialistic harmoni ous society,it.s definitely importan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for the socialis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look back 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ew Fourth Army cultural construction,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and to sum up i ts pre-cious experience.Key words:New Fourth Army;cultural cons truction;base八年抗战,驰骋江淮的新四军功不可没。

文化建设红色记忆心得体会

文化建设红色记忆心得体会

文化建设红色记忆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面貌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也应该有一份坚守之心,去继承传
统文化,传承红色记忆。

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一
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一个
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红色记忆就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变革,见证了
无数革命先烈的付出和牺牲,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为
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其次,文化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宣
传和推广红色记忆,比如说书法、绘画、音乐、电影等等。

最近,《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在中国大获成功,无疑是文化建设的
一个成功案例。

这部电影以一系列的短片展示了我们国家在过去
七十年里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感动,将红色记忆通
过一种感性的方式演绎出来。

最后,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投入和付出。

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
践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感受
和传承红色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同时也不断为我们的民族文
化建设增添新的元素。

总之,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
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通过文化建设,我们可以让红色记忆的光
芒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民
族更加自信自强。

试析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试析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试析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指出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措施上,大量吸收、使用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也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

标签:抗战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文化建设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论述,强调了抗日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措施上,要大量吸收、使用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要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

在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斗争和生产发展。

梳理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1〕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认为在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文化战线的作用极其重要,文武双全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1936年11月毛泽东就号召:“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

“你们文学家也要到前线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

〔2〕文化建设能够有力地配合军事斗争,提高兵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抵御侵略,保家卫国是一切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因此,毛泽东提出文化创造要服从和服务于抗战的大局,指出:“我们做文章、画图画、演戏、唱歌,都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新闻、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适合于国防的利益”〔4〕。

毛泽东要求,即使“演旧戏也要注意增加表现抗敌或民族英雄的剧目”,〔5〕甚至希望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也应该在著述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战时文化与道德建设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战时文化与道德建设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战时文化与道德建设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而崇高的篇章,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文化与道德建设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在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艰难环境下,中国军队通过战时文化的塑造和道德建设的推进,展现出了伟大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品质。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培养了崇尚正义的战时文化。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中国军队坚守着对抗日敌人的正义信念,通过歌颂英雄事迹、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手段,培养了军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一些著名的抗日战争题材文艺作品如《八路军之歌》和《英雄儿女》等,成为了中国军队战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士气,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到抗日战斗中。

其次,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注重道德建设,推行军人的崇高价值观。

面对残酷的敌人和艰难的环境,道德的力量成为了中国军队坚守信仰的重要支撑。

军队通过弘扬英雄品质、强调纪律要求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加强军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军队的道德建设既是对个体道德底线的约束,也是对军事纪律的规范。

只有道德良好的军人才能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保持冷静和谐的作战状态,做到冷静处置复杂局势和困难状况。

此外,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还强调了战时人文关怀和同仇敌忾的文化态度。

中国军队积极实施伤兵救护和战时抚恤工作,倡导尊重生命、关爱士兵的战时文化。

同时,中国军队将同仇敌忾的情感凝聚成强大的战斗动力,推崇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长征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了“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集体氛围。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通过战时文化的塑造和道德建设的推进,展现出了崇高的战斗精神和伟大的道德品质。

这一期间,中国军队崇尚正义的战时文化,强调道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同仇敌忾的文化态度。

这些战时文化与道德建设的举措,不仅凝聚起了抗战共识,也在困难环境中塑造了中国军队的非凡品质。

正是这些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军队最终战胜了侵略者,为中国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文化与国防意识

军事文化与国防意识

军事文化与国防意识军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忠诚精神和战斗意志,同时也是国家军事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通过探讨军事文化对国防意识的影响,展示军事文化与国防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军事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军事文化可以理解为军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军队内部形成并传承的特有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厚重的历史传统:军事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军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该国军队的光荣战斗历程、英雄事迹和传统精神。

2. 强烈的忠诚精神:军事文化注重对国家、国家领导人和军队的忠诚,强调军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使命感。

3. 戒律严明的行为规范:军事文化规范了军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强调服从命令、纪律严明、克己奉公等品质。

二、军事文化对国防意识的塑造1. 强化民族认同:军事文化作为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的象征,通过军事英雄事迹的宣传、历史传统的弘扬等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了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培育军人精神:军事文化将军人形象塑造为英勇、忠诚和无私奉献的象征,通过这种塑造,培养军人精神,激发军人在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加强军队凝聚力:军事文化作为军队内部的思想灵魂,能够通过军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形成战斗集体的力量,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4. 推动国防教育:军事文化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公民的国防素质,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国防整体力量。

三、国防意识对军事文化的促进1. 增强军事文化的传承:国防意识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军事文化的价值,促使军事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国防意识的激发,民众对军事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关注,从而促进军事文化的繁荣。

2. 加强国民参与军事文化的意识:国防意识的提高使得国民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军事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

军队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

军队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

军队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军队一直被视为国家的脊梁和民族的希望,军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精神文明的创建是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军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与举措以及军队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军队文化是军人在服从组织和履行军人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军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体系。

军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军旅情怀、强军理念、军人品质和军事技能等方面。

它既是军人操守和行为准则的体现,也是军人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的体现。

军队文化的特点是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与军事传统,倡导忠诚勇敢、奉献担当的精神风貌,同时承担起履行使命、维护安全的责任与义务。

二、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与举措精神文明的创建是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体军队人员的精神文化素质,实现军队强军目标。

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军队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忠诚担当精神、增强军事素质和维护军队形象等方面。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大力弘扬军队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文化文艺活动、加强军事教育和实施战斗力标准化建设等。

三、军队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的关系军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

军队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基础,它是涵养和培育军队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

精神文明创建是军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以塑造军队人员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军队文化的深入发展。

军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推动军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结语军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是现代化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军队文化以其独特性、严肃性和纪律性,不仅对军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激励的样板。

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新四军的文化建设作者:耿步健吕悦于江来源:《唯实》2019年第05期江苏是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之一,新四军在江苏的抗战历史以及进一步铸就的“铁军精神”,是留给江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四军的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四军自建军开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新四军的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根据地军民文化水准。

新四军根据地的文化教育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因为来自工农大众的士兵几乎一字不识,即便是部队干部有文化的也是屈指可数。

1938年2月,新四军教导队正式开学,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教导队扩建为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以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令,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

鉴于根据地交通闭塞、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新四军领导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确立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发展社会教育,推动抗日文化运动,提高人民的政治水平,提高抗战胜利的信心和不胜不休的决心,提高民族气节,发扬民族自尊心”的基本方针。

随即,根据地的小学、中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时间,军民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蔚然成风,新四军也快速发展成为一支“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成为一支“文化水平最高和最有力的部队”。

第二,创办报纸杂志,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1940年9月,中共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输弹药还重要”,军队政治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事业。

事实上,新四军从一开始就注重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创刊,紧接着《战士园地》《抗敌》等杂志也相继发行。

重建军部后,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 ;《真理》等报刊。

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

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

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
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的核心。

它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典型的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

长征精神不仅激励着红军战士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此外,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还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这些精神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总之,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文化的核心,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者:陈蓉来源:《唯实》2017年第11期自1940年10月盐阜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及1941年新四军新军部,中共华中局在盐城相继成立之后,盐阜地区很快成为华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各项抗日事业均得到迅猛发展。

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的蓬勃开展,一方面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军民,鼓舞了军民斗志,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新四军在盐城的文化建设实践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积极开展文艺活动,鼓舞军民共同抗日。

新四军的文艺活动是以弘扬民族正气,讴歌鼓舞抗战为主要内容,以绚丽多姿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抗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无所不有,还有别具特色的秧歌舞、墙头诗,以及大量的地方民间艺术。

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减租减息、征兵参军、拥军优属、部队生活和农村生活等多种题材。

从内容上来讲,自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军队文艺工作者和战士们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宣传抗日、歌颂人民、歌颂共产党和新四军。

其中有众多表现抗日爱国题材的作品。

朱微明创作的小说《女犯》,作品中描绘了3名女战士身受酷刑坚贞不屈,表现了女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庸的小说《十年》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丑恶嘴脸。

三师鲁工团根据阿英的《海国英雄传》、《碧血花》改编演出了话剧《郑家父子》,描写了郑成功坚持抗清、誓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芦芒的诗歌《人民参军》鼓励根据地人民参军杀敌。

儿童诗歌《麦穗黄》启迪儿童保家卫国。

此外,音乐作品也大量表现这一主题,如《反投降小调》号召全民出力,共同抗日;涂克作词作曲的《白菜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动员人民参加新四军,抗日打鬼子。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艰难岁月,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来侵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军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军事文化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本文将从军事教育、军事艺术和军事纪念等方面,探讨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

首先,军事教育在抗日战争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个时期,中国军队通过军事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士兵。

他们不仅具备了过硬的战斗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军事教育不仅仅是对战争技术的培训,更是对军人思想和品德的塑造。

在抗日战争期间,军事教育强调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使得军人们能够在战场上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意志。

其次,军事艺术也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艺术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形式,将军人的英勇事迹和战争的残酷现实展现给人们。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通过真实的描写,深入人心地展示了军人们的英勇抗战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和巴金的《家》等作品,以及电影《英雄儿女》和《智取威虎山》等,都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人投身抗战。

最后,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纪念活动也是军事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个时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既是对抗战英烈的致敬,也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纪念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对英烈们的敬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庆祝。

这些纪念活动不仅让人们铭记历史,也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军事教育、军事艺术和军事纪念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文化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它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回顾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文化,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岁月,也是中国军民在这个时期展现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时刻。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精神风貌。

一、忍辱负重的抗战精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地与敌人抗争。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畏艰险,为保卫家园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始终坚信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这种忍辱负重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军民在战争中不屈不挠地前行。

二、团结友爱的战斗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团结友爱的战斗精神。

无论是军队内部还是军民之间,他们都以团结一心的态度面对敌人。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为抗战事业而奋斗。

军队中的战友情谊,军民之间的互助精神,都成为了战争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团结友爱的战斗精神不仅增强了中国军民的战斗力,也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

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探索战斗技术和战术,不断创新战争方式。

中国军队通过改进武器装备,提高军事训练水平,使自己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他们也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医疗救护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创新,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崇尚正义的道德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崇尚正义的道德精神,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底线。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勇敢和正义的品质,还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

他们尊重生命、珍爱和平,不忘初心,保持着对敌人的人道关怀。

这种崇尚正义的道德精神,使中国军民在战争中不仅成为了勇士,更成为了道德的楷模。

五、传承文化的精神文明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文明。

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们通过文艺创作、教育培养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关于毛泽东“文化军队”思想的探究及现实启示

关于毛泽东“文化军队”思想的探究及现实启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一、文化军队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军队”思想,他明确指出,“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从而解决了“为什么人”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

(一)文化军队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任何军队都有领导者,“文化军队”也不例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一个阶级必须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占有统治地位。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思想,认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文化的领导。

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文化对于政治和经济的能动作用,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文化军队需要无产阶级的领导。

新中国解放前,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受历史的局限性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属于没有文化的一批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认为地主属于有文化的,农民没有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农民阶级无法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因此人民大众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将他们拧成一股绳,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真正的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摘要]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不仅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军队全面建设,而且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内容丰富,特点显著,为新时期我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化建设战斗力“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1]p847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建设一支有文化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军队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对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官兵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

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先进性的表现。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2]p1011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工农群众,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这给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官兵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受文化水准普遍低下的影响,广大官兵无法更好的学习、接受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无法满足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为此,党和军队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采取院校教育同部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官兵进行文化教育。

学校是以教学为主、教授知识、提高官兵水平的主阵地。

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由毛泽东亲自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各根据地建立了抗大分校。

抗大的教学内容,在政治上主要以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主,在军事上则授以持久战的战略战术,为革命培养了大量具有马列主义基础、忠于人民和革命解放事业的军队指战员。

除此之外,延安还创办了其他层次不同的指挥与专业技术学校。

如1937年4月成立的第一所培养兵种干部的摩托车学校,专门培养坦克、装甲、汽车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

院校教育与部队教育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色。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总政治部就发出指示,对文化教育提出要求。

八路军团以上政治机关开办短期训练班,野战政治部专门提出了针对部队战士的为期一年的教育计划。

计划规定战士在受教育一年后必须达到识字1000的水平,之后由各方面军政治部负责检查。

同时还具体规定了战士们必须学的课程,如近代简史、救国的国内政策与前途、粗浅的国际知识、政治常识,中国地理、自然科学、算术等也是战士们的必修课。

新四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教导总队,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

每个团以上机关都设有大、中、小学各种层次的全日制学校,还开设适合战争需要和战争环境的各类专业、业余学校。

由于党和军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倡导,全军上下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蔚然成风,人民军队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为部队进行政治工作、执行军事任务提供精神保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适合军队特点的部队文艺政策,对部队的文艺工作作出了专门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

1941年1月,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发出《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指出:“部队文艺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因其不仅在于能够帮助部队的政治教育与宣传鼓动,调节部队生活,提高部队战斗情绪,而且是密切部队与群众联系及扩大我军影响的有力工具。

”[3]p9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军队的党组织必须重视部队文艺工作,很好地掌握并利用这一武器。

根据中央的指示,人民军队把文艺工作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艺创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产生了大量反映革命主题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

这一时期,文艺工作始终作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蓬勃开展,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宣传我军抗日主张、团结友军、鼓舞部队士气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人民军队的精神品质。

3.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拓宽宣传工作阵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出版机构是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的喉舌,是党在抗战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

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指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作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4]p891,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人民军队积极创办报刊杂志、设立图书馆资料室、成立书店、建立印刷厂等。

部队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方便了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宣传,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

二、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是在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政治为核心,秉着“为战争服务”的理念,通过全军将士的伟大实践而展开和推进的。

因此,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扬时代主旋律。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在文化实践上坚持对广大军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宣传抗日、团结、民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此来推动人民军队的各项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坚持高扬时代主旋律,为政治工作服务,将对广大军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当时,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

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抗日”“救国”两大时代主题,以抗日救亡运动为核心而展开。

无论是开展文化教育、扩大文化宣传,还是繁荣文学艺术,都是以鼓舞军民、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武装抗日斗争为目的。

“我们做文章、画图画、演戏、唱歌,都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5]p348。

在党的领导下,以“一切为抗日”为原则,以“抗敌御侮”为目标,部队文化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主题、满足部队建设需要的先进军事文化。

这不仅卓有成效地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抗战文化的发展,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2.始终坚持文化抗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文化存亡的文化战争。

严酷的战争现实以及激烈的反抗日本奴役的文化战,要求人民军队的文化运动必须具备无与伦比的战斗精神,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根据部队特点,创立部队作风,将革命的文化与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挥出了“文化抗战”的铁拳。

部队文艺工作者们用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把民族战争中一切现实生活(民众及将士们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日寇、汉奸、投降分子、顽固分子的阴谋诡计,等等)反映出来,发展文化抗战。

在敌后斗争形势下,我军指战员时刻面临着牺牲的危险,需要强烈的精神慰藉与情感激励,部队文化工作必须形成坚挺的支撑力量,激励指战员顽强战斗、杀敌立功。

为此,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

比如,“许多文艺家肩着他的巨笔,跟随着前线的将士,英勇地参加了浴血的苦斗。

无数的通讯、无数的报告文学,把战士的英雄的姿影,把炮火下的地区的惨象,把无数千万受难同胞,无数千万救亡队伍的面影,深深地印入了全民大众的胸臆,鼓起了大众舍身杀敌的勇气,加强了大众最后胜利的信心……他们的墨水像凝固力最强大的胶液,把一切不能团结的紧紧团结起来,帮助着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

[6]3.始终强调通俗化、大众化的普及性要求。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始终强调“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普及性要求,强调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征,从而实现“为工农兵服务”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目标。

这就要求党和部队的文化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感情,还要勇敢地置身于他们之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创造出真正大众性的抗战文化。

为了贯彻落实军队文化建设“通俗化”“大众化”的要求,响应军队文化工作要“面向士兵,到部队去”的号召,部队专业文艺团体普遍深入到基层部队,大力提倡“为兵服务”,主张“写兵、演兵和给兵演”,并始终将其创作、演出与战斗生活紧密结合,坚持艺术审美理想,忠实于生活实践,追求艺术真实,遵循从战斗实践生活中来,到实践生活中去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大量为部队指战员及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三、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建设,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新时期我军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人民军队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军队文化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反过来说,军队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

我军作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战斗集体,从来就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

军队先进文化建设走在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抗战时期,在根据地文化建设中,军队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充分表现了人民军队觉悟高、素质好、听指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人民军队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直接参照系。

在根据地文化建设中,“军民共建”这一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要继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作出新贡献,继续担当起播种者和排头兵的重任。

2.根据时代要求和部队中心工作推进军队文化建设。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救国”成为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和时代主题。

抗战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抗日”“救国”时代主题,宣传科学,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

抗战时期军队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我军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我军历史上,每一重要历史时期都会出现新使命新任务,军队文化建设应该始终牢记宗旨和使命,体现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

具体到当前,我军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我军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着眼点,以保持我军高度团结统一为重要着力点,以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