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30700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0.png)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凝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化的思潮相结合。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一、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折磨,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这种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前途命运,形成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此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条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推崇科学、民主和启蒙的思维方式。
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和改革。
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
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中国发展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第三阶段: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将致力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将继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还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和国际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eec8f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4.png)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
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1978年-2012年):这一阶段,中国实
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中
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2017年):这一阶段,中国进行了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2018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进
入了新时代,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3a225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内外交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和革命。
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在1949年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最初,中国采取了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实行集体化农业和国有化工业,以此来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中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缺乏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经济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不断完善法制和社会制度,实现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跨越。
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事务,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实现了从贫困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中国的现代化道
路,正在不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全面跨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dca06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f.png)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3b9b90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6.png)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3.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c2d42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b.png)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在不断演变,其中现代的发展历程更是承载着社会的发展变革。
高中历史所学习的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包含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种种变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关键节点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现代的起始点——清朝末年。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疲弱、经济落后、社会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个困境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爱国者、改革家和革命家,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发表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和文章,倡导对中国进行改革。
接着,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迈向民主共和国时代。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结束了清朝统治,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让中国建立起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体制,同时也开启了许多新思潮和艺术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注重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如新教育、新艺术、新文化等,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上的种种问题,建立民主共和国并没有让中国彻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等,这也导致了中国取得现代化的进步受到了严重挫折。
此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落后、社会混乱和政策官僚主义等问题。
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取消农业集体化,鼓励私人经济活动,开放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等。
这些政策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活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素质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这也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民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经济长足的背后,中国也面临着挑战。
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同时,在民主化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经历了战争、革命、经济改革等多个阶段。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b0188f02d276a200292e94.png)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2520e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c.png)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中国面临着广泛的贫困、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实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建设,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推行工业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系列的经济成功使中国在国际上跻身为世界强国。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人民福祉为底线。
中国实行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推行了教育普及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了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权益。
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工作,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还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和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在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中国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而又成功的过程。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根据自身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成为了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8a9014227916888486d764.png)
•
③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 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 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 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 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 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 工业到轻工业。 •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 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 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 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 沿江地区。
• ② 瓦解过程: A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地向 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 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 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 解体。 B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其过程漫长。 C归宿: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 完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被消灭了,社会公 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 (2)突出特点: •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 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 ①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 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 ②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 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 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2、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2)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3)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渗入这一地区,客观 上瓦解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有利于近代工业的 发展。
3、不利因素:
• •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缺乏资金储备; •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 机械化操作技术; •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 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 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 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 工业的思想障碍。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6c4d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5.png)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让中国社会逐渐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改革始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秩序不稳定,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活动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动力。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等阶段,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强法制建设,推行民主化改革,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中国先后实施了选举法、宪法修正案、地方人大代表选举等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推进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引进外资,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和出口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改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改革始于20世纪初,中国先后进行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文化活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现代文化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推行文化改革,加强了文化市场建设,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地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还大力发展互联网和数字文化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3fb15c989eb172ded63b7e5.png)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ee9c31a58da0116d1749a9.png)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98b9ec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3.png)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c8bee37647d27284b73511a.png)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 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 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9a509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4.png)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概念,凸显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性和独特路径。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以揭示中国独特的现代化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如儒家思想、官僚主义、封建社会等,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渊源。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君子道德规范。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封建社会中的官僚主义制度,以及皇帝的绝对统治和科举制度等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提供了机会。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 第一阶段:近代化启蒙与西方文明的传入(1840-1919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近代化启蒙和西方文明的传入。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并了解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知识,提倡变法运动,试图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体制。
2.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与建立民主共和国(1919-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面临着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等问题,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重大阻碍。
3. 第三阶段:毛泽东时代与社会主义现代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
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尽管提高了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现代化进程。
4.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与经济现代化(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开始追求经济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85b0f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2.png)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前的20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均被彻底改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见端倪。
但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低效率、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地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经济领域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992-2002)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通过进一步开放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民生领域
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21)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同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路线图,即全面建设一个相对富裕、民主和文明的社会。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并开始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未来将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社会主义革命、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和推动转型升级,积累经验和提高水平,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56a3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a.png)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鸦片战争(1839-1842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开始。
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战败,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辟了对外贸易并为外国列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洋务运动(1861-1895年):洋务运动是中国自主开展现代化的首次尝试。
清政府鼓励洋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产业,建立了一些近代工厂和造船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3.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综合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该变法力图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并导致了庚子拳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4.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开创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时代。
5.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个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爱国运动,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侵略,并倡导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发了中国现代化的追求。
6.新文化运动(1910-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挑战,倡导科学、民主、普及教育和女性解放。
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文学、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7.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1927-1945年):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进行了合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9.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它造成了政治混乱和经济崩溃。
然而,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逐渐恢复了秩序,并启动了开放的进程。
10.开放(1978年至今):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实施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
这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efe3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2.png)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然而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却曾经历过一段较为痛苦的历程。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开始踏上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一、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尽管中国在古代就拥有了许多伟大的科技成就和文化遗产,但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战败,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了严重侵犯,社会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始逐步推进。
20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北洋政府成立后,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如制定新的民法典、实行德系法律体系、兴办新式学校等。
此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国家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地发展和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推进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政治和文化方面进展较为缓慢。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道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是199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继承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发展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纳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并走上了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发展的道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
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实力的重要机会。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在不断前进。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79800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b.png)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起义发展而来的反清起义,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霸权时代。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20世纪初逐渐加速。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建立了共和政体,虽然北洋政府统一了全国,但权力不稳定,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进行,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寻求恢复自己的主权。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并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中国在和会上并未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思潮的兴起。
经过国内外的启发和引领,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使中国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此外,五四运动也提振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觉醒。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领导的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教育和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和企业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
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但中国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为什么说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提 示
A
B
C
D
1、中国早期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原 因
2、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人才准备不足;思想观念不足 3、后天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制下,发展畸形)
3、结合民族工业的发展对资产阶级政治斗争 的影响,简要分析说明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 的历史地位。
①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反映新兴民 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②中日早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 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 ③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发展,为孙中山领 导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 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短暂的春天,导致资产阶级力量 的壮大,他们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掀起了新文化运 动。同时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 基础。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导 学 提 纲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未来50年的现代化展望及思考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近几年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 论已成为新一轮历史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不仅每年都有考题出现, 而且所占比例很大,2001年考查一五计划中重工业集中建设的地方、 改革开放等,2002年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三大的"三步走"等, 2003年考查三峡工程及城市化,2004年考查改革开放、西电东送等 知识。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 各个领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体线索。这一过 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指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指民主化)
A、经济的近代化
(一)实质:
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
(二)表现:
洋务运动:
前期: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过程 产生
时间
条件/原因
影响
备注
主要企业 及分布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军事工业— 经费: 产品: 管理:
民用工业— 经费: 产品:
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 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⑷没有科学的决策: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
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 拖了工业化后腿。
⑸缺乏安定的政治环境: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
基本内容: 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 (使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的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 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接着,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 削廉价的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 厂等。 材料2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 匠,仿制西式枪炮;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 商局,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材料3 1866年,方举赞以200元资金,在上海虹口创办 发昌机器厂。这个厂开始时只有打铁炉一座,工人四五人, 三年以后,开始使用车床,由一个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阅读材料,请判断以上三则材料中提及到的企业分别属于什 么性质的企业。
[讨论] 2、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
利 因素,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 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 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 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 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 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 了社会 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 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7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9491 .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发展之路 2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 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 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 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近代中国,近代化也就 是指工业化(机器大生产)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阶 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 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 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
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现代化(工业化) 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 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
2、中国近代化的层次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4、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
5、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6、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地位: ⑴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 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与发展有利于 社会的进步; ⑵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 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⑶从思想上看,它的产生与发展不 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 会条件; ⑷从发展趋势上看,由于各种原因, 难以独立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政治的民 主化。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是个开始。
19世纪末,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 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高举改革 的旗帜,把挽救民族危亡与资产阶级 的政治经济要求结合起来,在推动中 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变的道路上 前进了一大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此后,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开始 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 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 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寻求 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 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瓦
解;洋务运动诱导;外商企业刺激 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自然经济进一步瓦 解;清政府放宽限制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 时放松;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讨论]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1、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人一直梦寐以求的,但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却屡 遭挫折。结合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分析屡遭挫折的因素有哪些?无从发展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学观点,按多数学者的观点,把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 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 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按现代化理论,其与中学历史教材的阶段划分是一致的 。如以 中国近代史前期为例,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化 的发端;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器物变革,工业化的起步;维新变 法,是进入制度层面变革,是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尝试;辛亥革命, 是中国现代化更高层次阶段;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对现代 化的全面呼应。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指 合理化和世俗化)。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 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 义冲击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日本等。
现代化理论并不排斥生产力和革命论的观点,仍承认生产力是 带动一切领域变化的动力。就中国近现代史来说,民族独立和革命, 其起点和归宿都是现代化。建国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和推进 现代化的历史。
南通大生纱厂
(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 1、工业化的起步: 表现: 影响: 时间: 2、工业化的初步发展: 表现: 发展的原因: 影响: 时间: 表现: 3、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的原因: 特征: 影响:
时间: 4、工业化的曲折: 表现: 原因:
总结与提升
[思考]你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 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一)实质:
从君主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转化
(二)表现:
维新变法-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讨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近 代化的最终结局如何?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