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安评基本概念

(1) 地震学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哪几门学科的研究反映了地震学直接为社会抗震减灾的服务?这几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直接为社会减灾服务方面: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社会学

地震预报: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

地震工程学:研究地震危害性的工程问题。

工程地震:以中长期地震预报结果为依据,提供一个工程或地区在其设计寿命中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作为工程抗震的设防标准或依据,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工程抗震:应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估计工程的抗震能力,然后按照给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抗震设计。

地震社会学:研究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涵震害预测与抗震减灾。

(2) 抗震设计的目的、内容与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计的目的:使工程在承受所考虑的荷载或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内容:地震作用、工程或社会的安全性

地震作用:大小、概率与频度、动态特征

工程/社会的安全性:工程到达何种安全程度为宜2012-9-18

工程安全性或抗震设计标准

如何判断或定义工程的抗震安全性

如何选择适当的安全性,以得到安全与经济的平衡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到”

(3)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分级及各级的主要研究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为I、II、III、IV级

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保守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的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和详细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适用于核电站以及特殊重要的大坝等。

I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及地震小区划。适用于位于VII度(含)以上地区的重大城市经济开发区、大型厂矿企业及重要生命线工程等。

II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和一般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适用于除I、II级以外的位于烈度VII(含)以上地区的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

IV. 要求应依据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规定进行设防。凡需进行基本烈度复核者,均应进行烈度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适用于除I、II、III以外的工程。

(4) 我国现行的有哪几个主要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004-89)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 (5) 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地震动”与极限安全地震动。

运行安全地震震动operational safety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中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075g。

通常为核电厂能正常运行的地震震动。

极限安全地震震动ultimate safety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中年超越概率为0.1‟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15g。

通常为核电厂区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震动。

(6)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

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动力来源是地幔热对流。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7)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震级、震源、震中、震源距、震中距…

震级: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震中:地表水震源正上方的点

震源距:地面上某一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8) 地震的分类。

按震动的性质: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脉动

按成因划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60 km)、中源地震(60~300 km)、深源地震(>300 km)

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Δ<100 km)、近震(Δ<1000 km)、远震(Δ>1000 km)

按震级划分:弱震(M<3)、有感地震(M:3~4.6)、中强震(M:4.5~6)、强震(M>6,其中M>8为巨大地震)

(9) 断层的基本类型与断层的几何参数。

类型:走滑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几何参数:走向、倾伏角、倾角

(10) 地震矩与矩震级。

地震矩:

矩震级:

(11) 震害与次生灾害、地震烈度与等震线。

地表破坏:断层破裂、重力性地裂、震陷、滑坡、沙土液化等;

结构物破坏:房屋破坏、桥梁和坝体的破坏、工业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地下结构的破坏等;

次生灾害:地震所引起的爆破、火灾、水灾和疫情等。

地震烈度:

等震线:

(1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地震在地球内部产生2种体波:P波和S波

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件传播的一种弹性波,其传播速度比体波慢。最重要的面波有两种:Rayleigh波和Love波。

(13) 区域地震构造综合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范围】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其半径不应小于工程场地外围150千米。【目标】研究区域地震构造,其目的是找出区域内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发震构造确定及潜在震源区和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基本依据。

【内容】①活动构造与破坏地震的关系;②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与破坏性地震活动的关系;

③在有足够现代地壳形变资料的地区,研究速度变化和形变特征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④研究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

(14) 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的目的。

“近场”----可取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围25km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