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 精品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邢莉版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邢莉版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应用民俗学全六讲
应用场:民俗活动的空间或范围,即应用展开的空间场所和应用的领域。对“应用源”加工、改造和利用的场所。
表现:演示场、陈列场、服务场、游乐场、教育场,由此演变成各类市场,旅游市场、艺术市场、收藏市场等文化商业市场。
文化市场:应用场建设和完善的必然趋势,起着激励或制约作用,市场运作的高低是应用成熟与否的标志,并反映出应用源的需求程度。
所谓衍生功能,是次生性功能趋向,它作为文化主流的传习与演化,其目标也有所转移和扩大,并且其意义的表达往往带有文化象征的性质。
所谓泛化功能,是在始生功能与衍生功能基础上的继续拓展,其目标更其转移和扩大,而意义更显出综合化、复杂化的特征。
功能的演进为应用开拓创造了条件,而应用的目的则在于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并获取最大的需要。应用开拓需要解决长远目标与急功近利、集团利益与全民利益、开发应用与资源保护、优秀传统与陋俗迷信等矛盾,把握基本方向,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实际的损失。
二、民间文学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借助语言等媒介,在中下层社会广为流传的通俗文学作品。既包括散文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也包括韵文类型史诗、歌谣、谚语、谜语;还包括韵散结合的说唱。
2.应用:民间文学的应用,是把民间文学作为资源或材料,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催生新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产品,实现丰富生活、改造生活的目标。如传说,在地方物产、风俗活动、旅游景观等方面常见于开发与应用,它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使这些土特产品、风俗活动及景区景点增添色彩,并带有浓厚的情思和韵味。
3.具有通材的性质,可经改造、组合、作多功能的应用;
4.具有可再生的、传承的特性
中国民俗与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缁衣》中“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相近词:风俗、习俗、民风、谣俗二、(1)民俗形成原因——经济原因案例:纳西族东巴祭祀经诗──《祭天古歌》(2)民俗形成原因——政治原因婚姻制度的演变上古时期杂婚从母姓“姜、姬”姓奴隶社会抢婚称“昏礼”封建社会婚礼有了一定的程序历代婚姻制度变化很大,但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3)民俗形成原因——地缘原因(4)民俗形成原因——原始宗教影响(图腾崇拜)三、什么是民俗学➢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民俗学主要研究领域1、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1、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袖里吞金。
赶墟2、行商:一是商队,另一种是货郎小贩。
马帮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地图丝绸之路货郎吆喝北京叫卖大王——臧泓3、坐商主要表现: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等。
中国最早的商标——北宋“白兔儿”“白兔儿”铜板,时间不晚于1127年(北宋年间),比1473年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三百年。
2、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放风筝3、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预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民俗学概论(绪论)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语言民俗的研究必须借鉴语
言学的方法与成果;而作为 民俗现象之一的方言俗语、 民族语言等,又是语言学研 究的珍贵资料。
俗学概论
宗教学主要研究古今一切 宗教的性质、特点、功能 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及 消亡的规律等:民俗中的 信仰习俗,如原始崇拜、 巫术、禁忌等,也是宗教 学研究的对象。
民俗学概论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上 述狭义民俗现今天已被打破, 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 的广义理解。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先生等认为:民俗是
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 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 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 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民俗学概论 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 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 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 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 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 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学概论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 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这是英国文化 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 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 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 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 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民俗学概论 2、精神文化说。这也是英国 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 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 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 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 述:
民俗学
第一章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何为俗——民众的学问(研究对象)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狭义的民俗理解1.文化遗留说:古代人残存的原始观念,习惯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意识形态。
3.民间文学说:侧重点为口头民俗。
4.传统文化说:排斥新民俗。
二、广义的民俗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规模性,传承性的现象;是以口耳相传,行为规范和人心理想的影响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与时俱进的。
三、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的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展,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解释和改造现实生活。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本质特征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群体活动2.民俗是一种群体之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具有全民性3.集体响应实施,不断加入新元素,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民俗的集体性、全民性1.民俗是一种集体再加工的结果2.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3.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4.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结晶5.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6.部分民俗由个人创造——集体响应传承民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强调时间上连续性和约定俗成。
伏羲女娲新疆阿斯塔那古墓汉代画像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是一种现实和手段,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民俗的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有条件有选择地扩布。
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
扩步的步骤1.判断价值作比较2。
作出取舍3。
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了民俗文化的扩布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一、作为词汇的“民俗”1.Folk-lore: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Folklore既指民俗,也指称民俗学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2.“风”与“俗”中国历史上的“民俗”概念:类同于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现代中国的“民俗”、“民俗学”概念传自日本二、作为学科的“民俗”1.学科术语“民俗”的诞生1846年,英国,威廉·汤姆斯首次使用“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文化”民:农民?半开化的野蛮人?无文化的落后的人?社会群体?俗:知识和学问?社会风气?社会习惯?民俗:过去时代的产物?落后民族无文化阶段的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无文字社会的所有制度、传统、风俗、信仰、态度和工艺?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传统?*杨堃:“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三、亚欧各国民俗学形成与发展(一)德国:民俗研究的摇篮特征: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关系密切,具有浪漫主义传统。
关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起源、创作过程及美学意义研究,被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诗学。
18-19世纪:格林兄弟(Jacob Grimm,Wilheim Grimm):民歌创作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诗歌的原始形式是史诗。
19世纪:本菲(Theodor Benfey):传播论的倡导者,由民间神话和故事建立起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9-20世纪初:梅耶(John Meier):反对格林兄弟的民歌的集体创作论,认为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也受文人创作影响;诺曼(Hans Naumann):继承梅耶的观点,发展出民间文化的贵族起源论(二)英国:民俗学的故乡受德国格林兄弟的影响,古物学者汤姆斯(Thomes)造出“folklore”一词涵括关于民俗文化的各种提法。
(完整word版)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第二章辅导第二章民俗与民俗学第一节民俗一、什么是民俗(了解掌握)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
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不应是部分人群。
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
“俗”应该是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1、民俗的产生(了解)(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与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
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2、民俗的传播(了解)关于民俗的传播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1)一源论。
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民俗应该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
某种类型民俗的所有异文都具有“亲族”关系,即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
(2)多源论。
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文化现象的可能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
民俗学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生活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为佛也。
”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一、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个国家种族的管理手段在历史上是很多的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鸡蛇同烧---龙凤呈祥虾仁炒鸡蛋---花好月圆黄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鸡汤炖雀肉---鸠集凤池黄花菜焖全菇---美女簪花公鸡与母鸡同盘---鸾凤和鸣鹅掌炖白蘑菇---雪泥鸿爪二、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㈠口头传统和表述㈡表演艺术;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昆曲(2001)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古琴(2003)妈祖信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长调民歌福建南音篆刻(2009)热贡艺术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书法藏戏剪纸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法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西安鼓乐端午节越剧朝鲜族农乐舞中医针灸(2010)格萨尔史诗京剧侗族大歌皮影戏(2011)花儿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维吾尔族麦西来普(2010)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201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民俗学全套PPT课件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邓迪斯:民俗传统 将民俗从有限的传统文化转
向文化传统这一整体。他说: “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因为某种 理由而结成的群体得有一些它确 认为属于自己的传统。……群体 的一个成员或许并不认识其他所 有成员,但他很可能懂得群体传 统的基本内容,懂得使群体得以 有一种群体认同感的传统因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邓迪斯的这 个传统是一种共时的传统,群体 正在享用的传统。
(二)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
民俗自身形成过程在民俗 活动中的体现。民俗不是按照 某种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成文 的规则制度。它是特定群体的 一种约定俗成,很多地方都称 本地的风俗为规矩,规矩就是 本地人一种不成文的风俗习惯。 正因为如此,规矩不像制度规 则,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情况 的变化而改变,旧规矩退,新 规矩出。
(一)英美等国学者研究中的民俗之俗
1.汤姆斯:古俗 民俗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
叙事歌、谚语等”,再加上传说、节庆、神话故事。 “民俗”是对“大众古俗”的别称。 2.人类学派民俗学者:遗留物
泰勒把民俗界定为原始文化的遗留物,班尼女士的 《民俗学手册》,书中第一页就写道,民俗这个总术语 包括“传统的信仰、风俗、故事、歌曲和俗语”,它们 都是所谓的文化遗留物。
(三)民俗是一种模式化的行为习惯。
这是民俗自身规律性的体现。民俗是有规律的,这种 规律就体现为民俗的模式化。民俗的模式化表现在民俗的 具体形式和内容上。
民俗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如北京的花会,高跷、 五虎棍、火叉等都有自己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民俗的 模式化还表现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格式。比如婚俗,都有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之说。民俗 还具有质的规范性。也就是说民俗具有特定的意蕴,存在 一种共识。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圆。
(一)民俗是一种特定群体的创造和传承。
民俗主体在民俗中的体现。民俗,人们总不管它是怎 么来的,它的时间性是不确定的,它发生和传承的主体也 是匿名性的,因为任何群体在任何时间可能都有自己的民 俗,但是,具体到某一种民俗事项,它总是特定群体的创 造和传承 。所以研究民俗也应该在群体语境中分析。 例:江湖黑话,不同行业群体都有自己的内部语言。旧时 东三省的土匪成套的黑话,如见面问贵姓称“报报蔓”, 答姓王为“虎头蔓”,姓刘为“顺水蔓”;入伙为“挂 柱”,退伙为“拔香头子”,抓人质称“绑票”,等等。
民俗生活和文化的一体性的特点,揭示了民俗本体特 征的另一层面,它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
1893年,恩格斯针对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 复信里面说:“……被忽略的还有一点,这一点在马克思 和我的著作通常也强调的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两人都有同 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以作为基础 的经济事实探索出的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 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当时是应该这样做的。 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 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
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
?参考书: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 ?2.(日)关敬吾,王汝蓝译.民俗学,北京:中国民间文 艺出版社,1986
一、民俗的含义
作为一个名词的“民俗”,《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楚民俗,好痹 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此外, 还有“风俗”、“习俗”、“民风”、“风情”等等。 作为一门学科术语的“民俗”,是对英文“Folklore”的 意译。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 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 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俗”? 讨论:什么是民俗?
3.美国人类学家:口头文学 威廉·巴斯寇姆,他有一句名言“所有民俗都是口头
传播的,但并非所有口头传播的都是民俗”这就把民俗 界定在了语言艺术范围内了,也就是口头文学艺术。在 他的影响下,美国民俗学研究保持了口头文学的传统, 出现了关于口头文学的理论。
4.多尔逊:传统民间文化 “相对于教会、政府、大学、专
高丙中:文化传承,《中 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 的路径》,《民俗研究》, 2010年第1期。 民俗:日常、传承、模在日常生 活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模式性生活文化。
二、民俗的本体特征
钟敬文:集体性、传承和扩布性、稳定和变异性、类型性、 规范和服务性; 张紫晨:民族性、阶级性、实用性、地区性等; 刘铁梁:群体性、地域性、整体性和互释性。 讨论:以上概括的民俗特征是否妥当? 从民俗形成的主体、过程、规律、结构等内在性质上如何 概括?
(四)民俗是一种生活和文化的结合体。
民俗是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 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社会生活的一 部分。民俗的这种生活和文化的一体性是民俗内在结构 属性。民俗正是以它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 在历时和共时的民众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民俗不仅作为 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模式化的生活习惯和 方式陈陈相因。与一般的文化形态和一般的生活现象相 比,民俗事项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相交融的 二重性。
6.钟敬文:生活文化 1982年,他在《民俗学及其作用》一 文中说,“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一门人文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 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 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集体 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 7.高丙中:“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 生活文化。” 这里有两个限定条件:一是这种生活 文化是模式化的;二是这种生活文化 是特定群体共同遵循的,即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