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摘要: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沈阳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_赵辉

沈阳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_赵辉

分,则矩形区被16 等分,每个小格的尺度 为r=L/4,被覆盖的网格数目为N(L/4)。 以此类推,将矩形区不断细化,到第n 步 的网络尺度为 r=L/2n,网格数目为4n 个, 非空网格数目记为N(L/22)。如果城市是 分形的,则必有:
(8)
如满足公式(8)定义的标度不变性,则 式中的D 便是分形维数,且1<D<2。因此, 基于网络计数法的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分形 研究,前提条件就是网络尺度r 与非空网 格数目N(r)之间应具有负幂指数关系。
一方面,如果城市职能类的土地网格 维数太高,则表明城市的功能分区不够明 显,城市处于无序的状态,会削减城市的 功能强度;另一方面,如果城市职能类的土 地盒子维数太低,则表明城市高度分区过 于明确,就会牺牲城市内部各组织的有机 联系,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所以,虽然城 市各职能类用地的维数变化有升有降,但 绝对数值不宜高于城市整体形态的分维。
2.3 城市形态的盒子维数及其几何 意义
盒子维数也称盒子计数法或网格计数 法,是迄今在各学科领域中应用得最为广 泛的一种维数,也是较早地被引入到城市 问题研究的分形维数之一。盒子维数的数 学定义如下:在地图上用一个矩形区域覆 盖一个城市用地,并设矩形的一个边长为 r=L,这时形成一个网格,这个网格肯定 被研究对象所覆盖,即非空网格数目为:N (L)=1。将矩形框各边2 等分,划为4 个 全等的网络,这时小矩形的边长为r=L/2; 计算包含该城市用地的网格数目,记为N (L/2)。进一步将4 个小网格的各边二等
2.1 边界维数的数学定义及其地理
几何意义
由Batty 和Longley 提出的城市形
态的边界维数最初只是被用于测算城市的
周界,后来逐渐被应用到城市空间结构的
研究中。假设城市是一个封闭地域,总面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作者:付艳华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第1期【摘要】随着我国已经到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沈阳的正处于一个产业化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时刻。

因此,沈阳工业的发展程度,在整个城市发展中仍将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工业用地布局优化受到区域范围内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此,其用地布局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多因素复合繁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从数据量巨大的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的内在机制和运行模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实现工业用地规划布局的科学合理化,必将成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基础。

本文依据统计年鉴和基础资料,并依据实际的工业用地从空间布局圈层、各向异性以及距城市中心距离、道路、铁路等规律角度上进行分析,以及对于形成空间格局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工业用地布局模拟提供数据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沈阳市中心城区1、现状工业用地圈层分布特征本文研究范围为沈阳市中心城区,如图 1.0 所示。

沈阳市中心庙地处市区中心,是位于沈阳市政治文化中心的沈河区和市民休闲的中街和沈阳故宫的之间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庙宇,依据其为沈阳古城中心的历史还是现在的区位优势,都将其定义为沈阳市中心区位点。

依据于同心圆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方法[1],以中心庙为研究的中心,综合与思考研究对象的分布特点、分布范围及分析研究分析精度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用ArcGis 的缓冲区分析,设定以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文/ 付艳华、赵超琦、张瑶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2 千米为间隔,连续的产生可覆盖整个研究范围即沈阳市中心区的29 个圈层,得到图1.1。

图1.1 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圈层分布示意图本文利用相交叠合分析工具,将矢量工业用地数据图层与间隔为2 千米的缓冲区进行叠合分析,使用计算毎个圈层的工业用地的总用地面积,并得到表1.2:表1.2 各圈层工业用地面积统计%由图1.3 所示,分析得到沈阳市工业用地布局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与距离中心庙的距离呈现明显的空间关系,距离中心较近的区域范围内基本不分布工业用地,随着圈层距离的增大,工业用地的比重逐渐呈现递增趋势,并且在第八个缓冲区圈层也就是距离市中心16 公里达到最大,在此圈层之后开始逐步递减。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和工业基地,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因此,研究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选取此为研究对象,探索沈阳市社会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分析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1)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分析沈阳市建国以来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回顾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

(2)社会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探究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

(3)城市规划与发展。

分析城市规划与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考察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报纸资料的归纳总结及对市区实地考察,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分析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论点和观点。

预期研究结果包括以下方面:(1)历史文献和报纸资料的归纳总结,探索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提出发展建议和政策,为沈阳市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本文研究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本文对沈阳的居住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中图分类号: p4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居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应,一方面它是城市阶层分化导致的空间分隔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隔离又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割。

因此,良好的居住组织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减少居住隔离,增加阶层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居住功能”始终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城市住房与居民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即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下面根据2011年11月沈阳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的相关数据,对沈阳的当年在售楼盘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1)按楼盘价格分布分析首先,笔者以住宅每平米销售价格为标准,对沈阳市区内不同地段分布的在售楼盘加以划分。

将这些所有在售楼盘中,已定价格的楼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价格梯度,分别为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和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

然后,将这些不同售价的楼盘位置标志于沈阳市平面图上。

根据分析图显示,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同时各价格梯度楼盘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以市府广场为坐标原点划分象限,同时以沈阳的环路为参照,将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分布进行拆解分析,可知: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多数分布于三环以外,分布方向以市区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集中于第二象限和第五象限,在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偶有零星散布,在第六、第七、第八象限则无分布;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主要分布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在方向上集中于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象限,但在其他方向上也都有所分布;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在城区西部集中于一、二环之间,在各象限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在城区东部则是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七象限,在第七象限不同于其他方向,而是集中在二、三环之间,位于浑河以南;对于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相较于其他价位的楼盘分布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布局态势,分布大致都在二环以内,在第四、五、六、七象限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四个象限,但在第六、第七象限的分布集中在二、三环之间;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分布出现分化,一部分楼盘集中于二环以内靠近城市中心,一部分则集中于风景环境优雅的棋盘山风景区和浑河沿岸。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

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

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

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

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

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

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

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作者:姜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

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

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

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本文将以沈阳为例,详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

一、沈阳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朝后期的明思宗朱权。

由于明朝当时经济、政治继承困难和对辽东地区的特殊战略需求,沈阳成为了国家防御的前哨。

1623年朝廷在这里开始了筑城工程,耗费巨资建成了长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禁城等城池,同时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寺庙、府第等设施。

沈阳城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改变和补充。

从沈阳城最初的城池布局可以看出,沈阳城遵循“八卦”城池布局。

城池以长城为整体,由东南、西南、南、西北、东北、北、东、西等八个方向的城门和城墙组成。

这种城市空间布局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天人合一”,将宇宙的方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沈阳城的建设也受到当时的军事策略的影响。

其城池系统紧密结合驻防的军事需求,城墙高大厚实,城门笃固有力。

明清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建筑样式更趋多样化,如明代的遗址、清代的古建筑、近现代的军事设施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时间底层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演变方式。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布局模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时代特点。

1. 大马路住宅区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中,大马路住宅区是一个非常独立和具有特色的空间。

它由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0米、铺着青石板的宽广街道组成,建设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条大马路上,许多富家大户、名人雅士的府第围绕而建,形成了成排的砖木结构、青灰瓦面的高大大院落,这里成为了清代沈阳城最具特色的住宅区之一。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

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

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

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

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

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

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

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

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

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沈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状况及特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实际情况,对其空间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布局的建议,为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为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现状,了解工业用地分布情况、规模大小和产业结构特点;2. 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包括布局紧凑度、规划合理性、交通便捷性等方面的特点;4. 探讨影响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因素,包括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因素;1.3 研究意义沈阳中心城区是辽宁省省会沈阳市的核心区域,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意义。

研究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规律,为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改进建议,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探讨影响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因素,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方城的街巷道路变化,从街巷布局、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等三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试图为今后方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1沈阳方城概况沈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岁月沧桑的沈阳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统治,最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洗礼,从小小的郡城发展到都城、陪都再到现在的辽宁省会,是辽宁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工业基地。

沈阳方城作为沈阳市老城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围成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是沈阳城的发源地、城市历史的缩影,是沈阳的城市名片。

在这里,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中街等地闻名海内外。

2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沈阳方城街巷风貌历经多时期的变化,要对方城街巷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就有必要了解方城的历史演变历程。

在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后的近三百年间,沈阳方城曾有二次较大的变化或者说是扩建。

第一次是在1631年清太宗改建都城之际,将城内四门十字街改为八门井字街,城内以通往各门的井字街为主要道路,城内区域分布从“田字格”变成了“九宫格”。

第二次是康熙十九年(1680)增建边墙,将原来方形砖城内的城区,拓展为城方郭圆的内外城。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兴起,方城内住宅小区和商业逐渐形成功能主体,取代了原本的合院式居住院落,传统街巷格局逐渐消失。

沈阳方城的街巷格局生成受到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影响。

其中方城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街巷尺度,来满足建筑日照采光;传统的规划观念使方城呈现出“井字形”街道、“九宫格”格局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功能布局;受到外来八旗文化的影响,方城的布局同八旗驻防方面相一致;随着社会发展的影响,“形式服从功能”,街巷的形态、尺度、比例等发生适应性改变。

基于“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的沈阳城市空间扩张与浑河水系关系变化研究

基于“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的沈阳城市空间扩张与浑河水系关系变化研究

2020年第4期现代园艺1“时间———空间修复”理论下沈阳城市发展结合浑河的必然时间-空间修复的主要内涵为资本创建的将固定资产与不动产作为基础的物质地理景观,也是利用时间延迟与地理扩张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特殊方法。

城市因为产能盈余导致危机的出现,为了避免出现危机,就要利用相应的盈利方式吸收盈余。

所以,空间、时间的修复就是解决此危机的主要方法。

哈维在研究中表示,时间-空间修复为资本积累分子化理解的主要因素。

在帝国主义构成与发展中,使用权利资本逻辑与权利领土逻辑,使此逻辑在时间-空间修复中融入,才能够使人全面理解。

由于资本积累为深刻地理事件,假如缺乏内在空间充足、地理扩展与不平衡地理发展等,资本主义就无法充分展现政治经济系统功能。

利用时间将空间消灭,融入资本积累逻辑中。

虽然在空间发展中比较粗糙,但也是在不断转型,充分展示城市地理特征。

在城市规划学科研究中,城市空间为重点。

通过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开始,人类越来越重视理想空间的研究。

中国城市空间增长与扩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满足优先发展工业的原则。

在我国转型发展中,城市空间发展的转变内容包括:通过经济发展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通过工业优先创建到完整空间中;通过粗放扩展发展到集约扩展。

在未来对经济空间重视背景下,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备受人们的重视,并且越来越重要。

相关研究表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滨河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价值等。

在滨河区再开发过程中,创建良好发展机制,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功能,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充足,构成城市竞争优势。

沈阳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造浑河方面,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品味、居住环境等,从而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流动突破国家地理范畴,在全球范围中流动资本,地理非均衡性能够在空间中实现资本转移。

为了争夺资本,地方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城市空间发展中,资本空间转移为主要激励方式。

在发展主义背景下,地方政府具备企业特征的发展具有和企业类似特点,地方政府属于独立个体,要寻找最优化激励与动机。

沈阳市城市空间建设中部分问题及其对策

沈阳市城市空间建设中部分问题及其对策

沈阳市城市空间建设中部分问题及其对策摘要:我们只有觧决好城市中公共空间问题、交通等问题城市发展才能有希望。

一座舒适和美丽的城市,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愉悦与欢欣。

我们沈阳在一天天变美,成长,在不断的积淀中成就着建筑与城市的完美与和谐。

沈阳在破立之间的挑战下,在历史与现代的不断融合中,正迅速地成长与奋起,向国际性大都市迈进。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旧区更新建设城市开放式空间配套设施问题由于我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也在同步进行,旧城区改造更新与新城区建设都在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城市的内涵不断被重新界定,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生态环境、文化品格、整体布局等等,都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开放空间?严格地说,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街道等室内外空间.所论及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主要指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蓬勃兴起的城市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集会的好去处.然而在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管理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当前,我们沈阳市大多旧城内住区更新往往采用一次性大规模的推倒重建策略。

大量的传统居住街坊、地段被全面拆除重建。

沈阳故宫城墙、门楼等被拆除。

在被拆除的传统居住空间中,不仅有值得保存和研究价值、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段或建筑,而且还承载着发达的社会网络。

然而,目前有些小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盛行的“运动式”、简单化、大规模甚至“三光政策”(树砍光、房拆光、人搬光)下的拆建,不仅毁灭了这些难以再生的地方城市形象,而且大部分原地居民被迫搬迁,社会网络被彻底破坏,再加上新的规划设计忽视对原有空间文脉特征的呼应,使得传统居住空间所具有的失殆尽。

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_以沈阳市为例

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_以沈阳市为例

第26卷 第2期2007年3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26,N o 2M ar ,2007收稿日期:2006 03 14;修订日期:2006 09 23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 SW 320 1)。

作者简介:杜国明(1978 ),男,内蒙古宁城县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

E m ail:nmgdgm@126 com 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沈阳市为例杜国明1,2,张树文1,张有全1,2(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为探测经典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在微观层面上的适用性,本文通过计算基于格网的沈阳市人口景观密度,利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

研究发现:在10种不同采样粒度上人口密度半变异函数都符合球状模型,表征着城市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但由于粒度不同,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不同,块金值不同,基台值不同,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差异较大,证明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对于700m 粒度而言,通过计算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曲线可以发现,沈阳市人口密度呈现典型的带状异向性,反映出人口分布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因此,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时,可以城市人口分布的自相关性和变异性分析为基础,并须充分注意适宜尺度的选择和结构特征的识别。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城市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模型;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文章编号:1000 0585(2007)02 0383 081 引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西方大量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如Clark 模型[1]、城市人口与城区面积间的异速生长模型[2,3]、正态密度模型[4,5]、负幂指数模型[6]、二次指数模型[7]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 XXX单位 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

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

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

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

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

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

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

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

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2.1 沈阳市城市定位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传统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城市迈进。

2.2沈阳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

2.3沈阳的城市规模沈阳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镇人口92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 。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80万。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

2.4沈阳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

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

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

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

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是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标。

在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沈阳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沈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置。

即以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围设置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缘组团[3]。

非中心城区部分主要包括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

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

城区总体形态出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河南岸出现显著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

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

“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

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

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

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规划。

今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3.1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

沈阳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

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

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完成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城市产业也向着城市外部、城市群体间寻求发展空间[8]。

随之而来,沈阳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形态。

3.2沈阳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加到2010年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 km2增加到596.11 km2,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561。

1979--2005年,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步削弱。

沈阳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

4 今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经济中心城市”重中之重。

充分利用沈阳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发展姿态,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升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

5 参考文献[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5-41[3]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7[4]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35[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EB/OL]. /view/zwgs/zwgk/01.asp(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7]卢松.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thread-13212-1-1.html(城市规划网).2007-06-25[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39[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1]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7[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2008,19(12)[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1郗凤明1,2.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J].2007,1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