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合集下载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从“吾与点也”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从“吾与点也”谈起

摘要: 《 论语 》 中 “ 与点也 ”例 生动形 象地记 载 了孔 子的人 吾 生理想境界 ,一种审 美的 “ 乐”境 ;这种 “ 乐”境 源于 “ 为仁 由己” 的人 生 g 践 。是 一种超 越的 自由感 ;a q 审 美的人 生境 界是仁 者之 - . L- 乐 ,也 是 智 者 之 乐 ,对 后 世 人 们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给 予 人 们 很 大 的
文 史哲
审美 的人生境界 :孔子之 “ ” 乐
从 “ 与点也 ”谈起 吾
鲁丽娜 ( 湖南省 中南大学文 学院美学专业研 究生 40 8 10 3)
“ (e ”涵 括 了审 美 、艺 术与 人 生 , “ (e ”源 于一 种 “ 乐 1) 乐 1) 超 越 的 自由感 ”,是 一 种 “ 仁 由 己” 的快 乐 ;是 一种 按照 自己 的 为 本心 本 性做 人 ,依 顺 自己的 真性 情 践行 仁道 所 得 到 的快 乐 :是欣 然 “ 蔽 ” ,显现 本 真 的存 在状 态 的快 乐 。 “ ( e 去 乐 1 )”是 一种 “ 大乐 ” ,并 非所 有 的 “ ( u ) ” 。所 谓 “ 乐 ye 成丁 乐 ”者 ,成 于大 乐 也 ,只 有在 这个 意 义 上 ,才可 以说 “ ( e ”的境 界是 乐 1) 种 音 乐 的 境 界 , 一种 审 美 的人 生境 界 。 笔者 窃 以 为 ,用 “ 乐 (e ”来 概括 孑 子的 这种 人生 理想 境 界是 比较 妥帖 的 。 1) L
启示。
关键 词:审美;人 生 ;孔子 ;源自;境界 《 语 ・ 进 篇 》 里 有一 处 令 人 动容 的关 于 孑 子和 几 名 弟 子 论 先 L 谈论个 人 理想 的记 载 : 子 路 、 曾 皙 、 冉 有 、 公 西 华 侍 坐 。 子 日 : “以 吾 一 日长 乎 尔 , 毋吾 以也 。居 则 日 : ‘ 吾 知 也 ’ 。如 或 知 尔 ,则 何 以 不 哉 ? ” 子路 率 尔 而 对 日 : “ 乘 之 国 ,摄 乎 大 国 之 间 ,加 之 以 千 师 旅 , 因之 以饥 馑 , 由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 可 使 之 勇 , 且 知 方 也 。 ”夫 子 哂 之 。 “求 , 尔 何 如 ? ”对 日 : “方 六 七 十 , 如 五 六十 ,求 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可 使 足 民。 如 其 礼 乐 ,以 俟 君 子 。 … ‘ ,尔 何 如 ? ”对 日 : “ 日能 之 ,愿 学 焉 。 宗 庙 之 赤 非 事 ,如 会 同, 章 甫, 为小 相 焉 。 ” “ , 何 如 ? ”鼓 瑟 希 , 端 愿 点 尔 铿 尔 ,舍 瑟 而 作 ,对 日 : “ 乎 三 子 者 之 撰 。 ”子 日 : “ 异 何伤 乎 ?亦各 言 其志 也 。 ”日 : “ 莫春 者 ,春 服 既成 ,冠 者 五六 人 , 童 子六 七 人 ,浴 乎 沂 ,风 乎 舞 雩 , 咏 而 归 。 ”夫 子 喟 然 叹 日 : “ 与点也 。” 吾 暮 春 时节 , 换上 做好 的春装 ,五六 人 一道 ,再带 上 六七 个孩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孔子认为人的审美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感性认知是被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塑造,并且是从年幼时期开始形成的。

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而审美是一种能力和内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判断和观念形态。

因此,在孔子看来,一个拥有仁人之美的人必然具备着正确而高尚的审美人格,关注自然、尊重道德,以及珍视民间艺术、传统美学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审美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美学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

与他人不同,孔子认为,拥有仁人之美的人具有下列多种心理特征:一是博爱心,善于关注他人之美与特点;二是具有中庸之道,能够以致远之眼,看到事物的整体;三是具有淡泊名利的精神,不会被外在的一些事物所迷惑和左右;四是认为始终如一的纯真和诚信度很重要;五是懂得欣赏古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和文艺方面的作品。

孔子认为,审美人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格修养。

定期读书、欣赏艺术作品、掌握各种文艺知识,都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和修养,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总的而言,仁人之美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包罗万象的审美观,相信人的心灵可以逐步成长并得到高贵的品质。

以下介绍5个现代实例,以证明孔子的审美人格的价值和卓越性。

例子1:艺术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都将艺术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美学价值和审美人格被许多家长和学校所重视,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成为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人才。

例子2:文学、电影与艺术对于一些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他们的审美能力会更强,更容易欣赏长篇小说、艺术电影和古代诗歌等文艺作品。

而有些人则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看完一部电影就会轻轻地忘记,并不知道欣赏和分析的技巧,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电影中的美和价值。

例子3:时尚与生活居家美学对于女性,在化妆和打扮方面,这个观念更加明显。

例如,一些女性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发型、服装和化妆品;而另一些女性则很难区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孔子的以乐治国思想

孔子的以乐治国思想

09301085吕婉妍工商管理孔子的以乐治国思想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真正的仁,而孔子心中真正的君子是那种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只有文与质的完美结合才能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君子,而音乐的修养则是文雅的气质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因此孔子十分重视音乐。

孔子重视音乐的社会规范性,强调礼与乐的统一。

在孔子看来,礼的规范实行需要音乐的熏陶教育,乐最重要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其内容与思想,而周代的礼乐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和谐稳定的社会正是孔子所向往的,孔子认为音乐的规范性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非常重要。

在周代礼乐制度中,乐舞艺术的社会等级是非常明确的,不同等级的人应享用不同等级的音乐,例如天子才配享受“八佾”的乐舞规模。

曾有鲁国执政的贵族大夫季氏在自己家里“八佾舞于庭”,孔子听说此事,不禁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激愤之语,孔子还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有三个阶段,而最后是音乐使之完成。

可见在孔子看来音乐对社会的规范性是何等的重要。

孔子把乐教作为塑造人的心理情感结构和培育“仁人”的基本手段。

在孔子的基本课程“六艺”中有一门乐教,开设这门课孔子并不是想要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孔子一直致力于培养真正的君子,而真正的君子是淳朴天性与文雅气质的完美结合,音乐则是培养文雅气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乐记》上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

”意思是说古时贤明的君主就重视乐教,通过乐教来引导、节制人们的欲望,改善道德和风俗。

孔子的思想与《乐记》上所说的有着共同之处。

他的办法是将理智引入、渗透、融化在情感中,通过潜移默化,使理欲调和,既让人的情感得到一种渲泄,又使人的心理情感结构得到升华和重塑。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李斯,楚国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成年后被人荐举看管粮仓的小吏。

一次,李斯上茅厕,看到茅厕的老鼠争咀着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靠近时,就惊吓得四处窜命;回到仓库时,他却发现这里的仓鼠细嚼粟米,占住大屋,见到人也不害怕。

于是,幡然顿悟,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是否有能力、是否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后来,李斯拜荀子为师,专攻帝王术,并转换环境,投靠秦国,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官至丞相,位居三公之首,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可惜的是,李斯最后还是没躲过车裂处死、连诛三族的下场。

李斯所谓的“厕鼠仓鼠”论,其核心是:一个人的出息有为,幸福快乐,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也许,我们很难简单地认同或反对李斯的环境决定论,但是,到底有没有一种行为、心情或品性,是不受环境左右的呢?儒家说:有!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孔子最为赞赏的是颜回,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身事师于孔子。

《论语·雍也》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品质高尚的是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难以忍受这种穷苦清贫,而颜回却没有改变他本质好学的快乐。

品质高尚啊,颜回!”另《论语·述而》还有一段孔子的自白:“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啊!对我而言,没有仁义而得到的富贵,就像是天边的浮云,虚无缥缈。

”上述两则记载,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孔颜之乐”,说的是身处困境,却不改自得其乐的乐之表现,也是两千多年前孔子、颜回的快乐幸福指数。

“孔颜之乐”到了宋代,变成了“孔颜乐处”。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如果说“孔颜之乐”告诉你的是孔子、颜回“乐”的表现,那“孔颜乐处”则要回答孔子、颜回为什么乐?乐在那里?这是对孔颜之乐内涵的重新探讨和升华。

“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

“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

第31卷第4期2018年7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 No.4Jul.2018“乐”以成人—“乐”与孔子的品德修养学李菁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孔子将“乐”的根源由“天”转到人内心的“仁”之上,并将“乐”纳入品德修养学,作为品德涵养手段之一。

“乐”通过以 乐感为主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培养“仁”德,困厄时习“乐”可涵养“勇”德,凭借“乐”可以达到品德的完满。

通过“乐”,儒家意义上富有精神道德生命的“人”得以树立。

关键词:“乐”;孔子;品德修养;仁;勇;成人中图分类号:B222.2/J60-05 文献标识码:A根据不同的语境,“成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 成为人的过程,为动词;其二指道德修养层级中的特 定人群,为名词。

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对“是成人为 成德之人”的解释,可将后一层面的“成人”理解为道 德生命圆融完满的人。

两层含义不可分割,前者指成 为人的必经过程,后者则为前者的理想、方向、目标 和结果。

统摄两层含义,成人的本质,实则是经过修 养使人的学问、道德不向上的与最终养成。

的品德修养学包括学说理论与行为践两个层面,而无论在个层面,“乐”都具特 。

本文 “乐”与孔子品德修养学的 ,而言,在 德含义 ,在 的生 、学说中 ,现“乐”在“仁”“勇”“义”德行修养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一步探讨“乐”在成“人”的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勾勒出“乐”以成人的过程。

_、“乐”以成人论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乐”乃华夏旧题,“乐”在不同历史条件、学术语 境下有不同特征。

“乐”以成人论的 是乐 的。

,统的人 ,的乐 。

如《左传+年》子大叔语:“故人之者,谓之成人。

,’[1](2108):“不能赴礼则不成为人。

,’[1]-2108)言下之意,只有遵循礼的要文章编号:1672-9161 (2018)04-0006-03求,才能获得成为人的资格;一旦成为人,便会自觉 循。

“成于乐”:孔子“仁”境的诗性呈现

“成于乐”:孔子“仁”境的诗性呈现

此说为南朝皇侃所倡。皇曰:此章明人学须次第也。
亦持此说。3、成德说。此说为宋儒邢昺所倡。邢曰: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
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④
宋儒程颐、谢显道、元儒刘因、清儒黄式三皆持此说。此外还有成心说(刘因)、成
者精神品质的时候,那么他的人格修养才算是最终完成。如此一来的话,孔子应该说成
于仁而非成于乐,但为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是说成
于乐呢?这是不是表明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这
种表述上的差异不仅不表明孔子的思想中有什么相抵触、不一致的情况,而恰恰相反它
乐(即艺术和美)产生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乐就是这种最高境界的诗性
呈现。一方面,这向我们揭示出了孔子仁境之美的呈现方式,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
看,它实际上又向我们彰显了孔子对人生的诗性领悟,标示出他对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
生存方式的向往和追求。而这一向往和追求贯穿于孔子全部思想与生命活动的始终。
关键词 成于乐 仁 尽善尽美 诗性呈现 艺术精神
在荷尔德林的诗中,最为人所称道且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理解所谓的诗意呢?海德格尔曾做过这样一
个解释: 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
超越式的艺术境界比这更值得他去追求和向往。
却可以从一个侧面暗示出孔子的乐与仁在精神深处的殊途同归,并可以让我们
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乐与仁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引导我们进一步走进孔子那充
满艺术情怀的精神世界。
二 乐的沉醉与生命意义(仁)的凸显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试论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中的孔子“仁学”思想

试论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中的孔子“仁学”思想
原来 都是 地 理空 间上 的概念 。
然, 黑 格尔 从 他 的 思 辨 哲 学 的 角 度 出 发 对 孔 子 及 其 《 论 语 》的 评 价 带 有 某 种 偏 见 , 我 们 当 然 不 同意 黑 格 尔 说 的 孔 子 的 思 想 “是 毫 无 出 色 之 点 的 东 西 ”的 看 法, 但 他 说 孔 子 说 的 都 是 一 种 “常 识 道 德 ”是 有 一 定 的道理 的。然 而 , 值 得 我 们 深 思 的是 : 为 什 么 就 是 这 么一些 看 起来 是 常识 性 的道德 说 教 , 却 成 为 了 中 国历 代 统 治者 所极 力 推 崇 的思 想 ? 为 什 么 孔 子 的学 说 竟
须 臾 不 能 离 开 的 日常 人 伦 和 日常 的 行 为 上 升 到 一 种
者 谓 之境 。如 色 为 眼识 所 游履 , 谓 之 色 境 。乃 至 法 , 为意 识所 游 履 , 谓之法境 。 ”_ 2 可见 , 在佛教 中, 境 界
指 的 是 人 心 或 者 人 的 主 观 意 识 与 世 界 万 物 相 融 合 时 的一 种 状 态 , 这 非 常 符 合 中 国古 代 文 艺 中 的 “ 情 景
都 可 以找得 到 , 在 那 一 个 民族 都 找 得 到 , 可 能 还 要 好
境 界
“ 境界 ” 这个 概念 是 “ 境” 与“ 界” 的 合 用 。 从 词 源
上来 看 , “ 境” 与“ 界” 这 两 个 词 在 中 国 古 代 的 文 献 中
本 来 是 同 一 个 意 思 的两 个 词 , “ 境” 的本 义 词 是 “ 竟 ”,
廖 国 伟
5 4 1 0 0 6 ) ( 广西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广 西 桂林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1. 引言1.1 孔子对乐的看法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语》中对乐有着深刻的看法。

在孔子看来,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可以传达道德价值观念的载体。

他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的发展。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弘扬。

通过《论语》中对乐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对乐的重视和价值观念,以及他如何通过乐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对于孔子来说,乐是一种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乐的看法,其中有多处关于乐的讨论。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乐也者,吾弗如之矣。

”这表明孔子对乐的态度是认同和赞赏的。

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一段对话,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其非其也。

”这表明孔子认为乐是可以被认知和理解的,但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含义。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讨论了乐的作用,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这说明孔子认为通过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论语》中关于乐的记载表明孔子对乐具有积极的看法,认为乐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工具,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品德修养。

通过研读《论语》中涉及乐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对乐的态度和看法。

2. 正文2.1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孔子认为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调节情绪、培养品德、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参与乐曲、舞蹈等活动,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境界。

审美与人的解放_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审美与人的解放_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第3期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王小平摘要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

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

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关键词 礼乐文化;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人的自由解放中图分类号 B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08)03-0076-07*该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意见。

作者简介 王小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境界和社会的和谐问题,∃仁%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晶。

单从∃仁%字的构造上来说,二人为仁,便可看出它关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只是他提出的人生境界的一个部分。

孔子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食%与∃色%的境界),功利境界(∃艺%的境界)道德境界(即∃仁%的境界);审美境界(∃乐%的境界)。

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孔子认识到,人作为文化的产物,社会性存在,他(她)不仅仅有动物性的生理欲望需要,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还应有超越生理欲望需要的精神需要,即实现自我的功利追求,以及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和审美塑造的需要。

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人生的不同追求问题,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Confucius Cultivativation of Life in Accomplishing Morals by being Happy and Realm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作者: 王建疆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3页
主题词: 孔子;'乐以成德';人生修养;审美境界;乐;人生境界;个人道德;美学;政治理想
摘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者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理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精华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孔子;乐以成德;人生修养;审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C+*A"$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A$#E!(!""#)",A""!$A",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夫子自道的话,这就 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五十岁以前的孔子只是说他自己学道知礼, 成为智者,从而能够 “立于礼”,达到 “智者不惑” 的水平,与一般志于学、立于礼者无大区别。而五 十岁以后的孔子却能超出世俗间学道习礼掌握真理 的层次,进入了知达天命的境界。也就是认识到了 天命难违、穷达非由人定的必然性,从而有着在积 极进取之时对于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处变不惊, “君子坦荡荡”, “仁者无忧”了。至于 “六十而耳 顺”这句释义颇多的话到底讲什么,只要看看上下 两句,即 “五十”和 “七十”两句便可逻辑地推导 出 “耳顺”是指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从容地 听取各种意见和议论,总能理解、释然而无任何阻 碍。从而进入了顺天应人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是说心想而事成,万事如意而又合乎 规矩———社会伦 理 规 范。这 是 孔 子 人 生 的 最 高 境 界,这一境界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四大境界 (自 然、功利、道德、超道德———天地)中的 “天地” 境界 (《新原人·天地》)。又由于这种境界既同于 天,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又不离人伦社 会,因而是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而道家相形之 下,却因同于天而远人伦,因而是 “极高明而不道
是为社会服务,这就是 “事天”境界的超道德性。 这种超道德也必然是超功利的。冯友兰在谈到孟子 的 “舍身 取 义”时 说,这 只 是 一 种 道 德 的 境 界, “这种取舍之间,有一种特别有意的选择,有一种 努力。但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行道德底事,则无须 乎此。…… 他有最深的觉解,以 ‘游心于无 穷。’ 从 ‘无穷’的观点以看事物,则 ‘人世间’中底利 害,都是涉小无足道。在他的眼界中, ‘死生无变 于己,而况利害之 端 乎。’ 利 害 不 足 以 介 其 义, 并 不是由于他是冥顽不灵,而是由于他的觉解深,眼 界大。”这种 “觉解深,眼界大”导致了对于功利 的超越。而超越功利和道德, “即自同于大全,一 个人自同于大全,则我与非我的分别,对于他即不 存在。”这时就会出现如孟子所说的 “乐莫大焉”, 从而进入 “乐天”和 “同天”阶段 (同上)。而这 种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在天地境界中。 就此方面说,他是有知的。在同天的境界底人不思 议大全,而自同于大全。就此方面说,在此种境界 中底人,是无知底。” (《新原人·天地》)从这种 “无须乎”、“游无穷”、“无知底”超功利、超道德、 超认识的论述中,我们自然会想到康德关于审美特 征在于无功利、无目的、无判断的定义。因此,孔 子所谓的 “天地境界”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境界。只 不过这种审美境界没有涉及特定的形式因素因此不 能成为一种人可共观、共享的客体,它只能作为修 养有成者的精神境界供后来人去心领神会而已。但 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是如此普遍,以至于 被荀子概括为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荀子· 正名》),却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种最值得思索也 最有价值的现象。孔子的超道德之境与道家的虚静 之境虽 有 不 同, 前 者 是 直 而 面 世, 后 者 是 隐 而 自 觉,但在超越功利和认知方面却都是趋向审美的。

孔子论乐心得体会感悟(3篇)

孔子论乐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在我国古代,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从孔子的乐论出发,谈谈我对其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孔子乐论概述孔子乐论主要体现在《论语》和《礼记》等著作中。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可以调节人的性情,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乐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可以教化民众,使他们遵循道德规范,成为有道德的人。

他说:“乐者,所以象德也。

”即音乐是表现道德的手段。

2. 音乐与道德紧密相连:孔子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认为音乐的美丑与道德的高低相辅相成。

他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即礼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音乐的分类与评价:孔子将音乐分为雅乐、郑声、俗乐等类别,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雅乐是正音,具有教化作用;郑声、俗乐则容易使人迷失本性,危害社会。

4. 音乐创作与演奏:孔子对音乐创作与演奏也有一定的要求,他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音乐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淫荡,也不能过于悲伤。

二、心得体会1. 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孔子的乐论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在教化人心、培养道德品质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音乐教育,让音乐成为传承文明、弘扬道德的重要载体。

2. 音乐与道德紧密相连:音乐的美丑与道德的高低息息相关。

这启示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的道德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 音乐的分类与评价:孔子对音乐的分类与评价为我们提供了辨别音乐优劣的标准。

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学会分辨雅乐、郑声、俗乐等不同类别,追求高雅的音乐品味。

4. 音乐创作与演奏:孔子对音乐创作与演奏的要求提醒我们,在创作和演奏音乐时,要注重音乐的美感与道德内涵,让音乐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三、感悟1.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诲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论被记录下来,这些言论正是他对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的思考和见解。

其中,孔子提出了六个境界的概念,这六个境界分别是:天人合一、玩味人生、淡泊名利、宽厚待人、温和宽容、涵养善心。

本文将以《论语》中相关的语录为基础,对孔子的六个境界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天人合一是孔子的第一个境界。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天即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表明了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应该与天地合一,才能承担大任。

第二个境界是玩味人生。

孔子认为,人生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我们应该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民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民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人们追求富贵是正常的,但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三个境界是淡泊名利。

孔子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道德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名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实现仁爱之道。

第四个境界是宽厚待人。

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宽容和善良。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友谊和仁爱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朋友的互助来实现仁爱之道。

第五个境界是温和宽容。

孔子强调了在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时的温和和宽容。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教育和管理的理念,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回顾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处理新的问题。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大 众 文 艺149摘要:《论语》中“吾与点也”例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一种审美的“乐”境;这种“乐”境源于“为仁由己”的人生实践,是一种超越的自由感;孔子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仁者之乐,也是智者之乐,对后世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审美;人生;孔子;乐;境界一《论语•先进篇》里有一处令人动容的关于孔子和几名弟子谈论个人理想的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时节,换上做好的春装,五六人一道,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唱着歌儿结伴而归。

这种轻松与快乐带有春天独具的清馨,无法不令人乐之、慕之,神往之!神往之余也不禁感佩于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

对于“吾与点也”,历来备受学界瞩目。

朱熹曾在《论语集注》中称赞曾点的境界为“胸次有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1]“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2]。

虽然朱熹同时对此也有诸多批评,认为“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并教导学生“莫要理会”,并且对“曾点气象”的评说前后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他对“吾与点也”的观点的评说是比较全面且中肯的。

一方面曾点悠闲飘逸的胸襟,明快爽朗的境界令他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点拨出其空疏、高标之弊。

朱熹强调,如果不在万理中理会那一理(“天理”),而只倾心于“与点之乐”这一理,“只恐劳心落在无涯可测之处”,“只恐孤单没合杀,下梢流入释老去,如何会有咏而归底意思”,“公说道理,只要撮那头一段尖底,末梢便要到那大而华之极处,中间许多多把做渣滓,不要理会……这个便是大病。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主张。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乐”的理解和表达。

对于孔子来说,乐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和教育的方式。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相关章节,探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乐。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中提到的“成人之美”即是指通过乐的方式来陶冶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这里的“文”就是指乐。

可以看出孔子将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品德,使人得以成就自身的美德。

孔子对于乐的理解并非只限于音乐本身,而是更注重于其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中的“耳顺”就是指通过乐来调节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乐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灵和情感,使之能够顺从于道德和美好的引导。

这种对乐的理解是孔子对于乐的深刻认识,也是他运用乐来教育和修养学生的重要依据。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中的“义之与比”就是指乐。

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乐有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尊重和相互协调,使得社会秩序能够得以维护和稳定。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对于乐在社会教化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孔子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也充分运用了乐的方式。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中的“人之不己知”即是指对于自己的认识,这里的“患不知人也”就是指阳货因不懂乐而导致其修养不足的问题。

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通过乐来修养学生的情操和品德,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养学。孔子以 “贫而乐”、“仁者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 “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
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
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
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理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
中庸”的 (同上)。我认为,孔子的这一境界与道 家的无为而尊,无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 道的境界相比,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因为自由就是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干成什么,而无为而无不为却 是什么也不想干但却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或者说什 么都能干成。就比如医生治病,用尽了手段,开完 了药方,最终心想事成,病人痊愈了,这就是超越 了必然性的自由,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而一个医生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用,病人却在他 的手里痊愈了,这就是似不可能而又令人向往,这 就是神,这就是道家的境界,实质上是对自由的超 越。当然,儒、道两家境界孰高孰低,读者自有论 断。值得一提的是,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佛眼 功,也就是时时处处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心想而事成,圆满而通达。但佛家的修炼最终是要 出离生死,完成生命形式的高层次转换或人类自身 的自我超越,已与儒家不在同一个维度中论道了。 因此,冯先生的超道德说,的确是在形而上的意义 上抓住 了 孔 子 人 生 境 界 超 越 伦 理———仁、 礼、 忠、 恕、德、义等的本质特征。但我这里并不打算把孔 子的这一境界归入冯先生的 “天”的境界,而是把 它归入大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其原因 在于,“天”有自然之天,有规律之天,也有命运 之天和鬼神之天。虽然按冯先生评道家为 “不知之
[收稿日期]!""#A"*A"$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项目 “儒释道的修养美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疆 (#$,$—),男,黑龙江密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美学研究
!$
知”(《中国哲学简史》)的逻辑可以推导出,天的 境界决非自然的境界,而是如黑格尔所说的 “精神 的创造”,但这种充满诗意的 “精神创造”用 “天” 来表示,却总给人一种 “经虚涉旷”不着边际之 感。另外,冯先生自然—功利—道德—天的范畴虽 然十分准确地切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脉搏,但却与 现代哲学和美学的研究范畴相隔甚远。如果按人与 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即认知关系 (真)、利害关 系 (益)、伦 理 关 系 (善)、审 美 关 系 (美)来 划 分,冯先生的超越道德的天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在 真、益、善基础上的审美境界,而非佛家和道家那 种超越社会人生的真正的 “天”的境界,因为在佛 道两家看来,儒家的囿于社会人生,是属于 “登天 无梯” 的 一 类。孔 子 的 人 生 境 界 中 五 十 岁 之 前 的 “志于学”,立于礼,知而不惑,知天命等皆为超出 了无知的自然境界的认知 (真)范畴;而六十岁后 的 “耳顺”则为道德 (善)的境界;七十岁以后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为审美 (美)的境界,即 冯友兰所说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入于乐天阶段。”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当然这并非纯粹的逻辑推 论,而是有着现实的人生根据和特殊的审美心理根 据。孔子面对逆境和厄运,始终保持着乐以成德、 乐以忘忧的审美胸怀;以 “风 乎 舞 雩,咏 而 归”、 “从心所欲不逾矩”、“游于艺”“成于乐”的人生经 历展现着审美人生的诗意画境;以独特的、完全内 省的 “仁者无忧” “乐在其中”表现出审美精神对 客观对象的内在超越,从而构成了审美的心理结构 和审美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审美的内心世界却是任 何一种外在的审美境界所无法超越的。孔子之学最 终未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就在于它超越 了道德之善和宗教之善,如对人生价值和归宿的终 极关怀,对原罪的救赎和对灵魂的拯救,以及对善 恶有报的说教的超越。 “志于道”的仁人君子最终 通过自我的修养而实现了自我,达到了人生的圆满 极成。
!""#年$月 第*+卷第,期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0123.45.0(67&8(5.0923:1;<&08;(= (%.>;23%>;&1>&8)
%&’()!""# ?.3@*+5.@,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王建疆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B*""B")
[摘 要]孔子以 “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
说孔子超道德的天的境界是审美的境界,还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如果说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 手段是群体利益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那么,源于 道德而又高于道德的超道德——— “天”则是一种人 与宇宙相沟通的无任何 (个体的或群体的)功利目 的的精神形态。 如 冯 先 生 在 评 价 宋 代 大 儒 张 载 的 《西铭》时说,“照我们的说法,他的好处,是在从 ‘事天’的观点以看道德的事,有高于道德的意义。 何谓事天?知道个人乃至任何事物都是宇宙的一部 分,谓之知天。由此观点,知道对于任何事物的救 济,都是替宇宙服务,即谓之事天。”(《宋明儒家 哲学述评》)“替宇宙服务”而非为个人服务,也不
孔子之所以对胸怀大志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不以 为然,而对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晰 倍加赞赏,就在于他发现了曾晰那种 “直与天地万 物,上下同流”的悠然胸次。对此,徐复观接着朱 熹讲道:
第二,这种超越功利和道德的天地境界铸造了 “坦荡荡”的君子心胸和 “乐以忘忧”的悦乐情怀 ———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用冯友兰的 话说,“‘事天’亦可说是 ‘赞化’,即赞天地之化 育。能 ‘知天’的人,他所见的一切事物,对于他 另有意义。”又说,“‘知天’‘事天’的人,从天地 观点看事物,事物对于他另有意义,会有一种特别 快乐。有这种快乐,谓之乐天。”(《宋明儒家哲学 述评》)孔子曾对子路说,他自己 “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述而》)。孔子一生命运并非顺达,他的政治主张也 难以推行,但终其一生能够乐而忘忧、乐而忘老、 乐而忘死者,就在于孔子于超越而又不离道德功利 ———群体功利之时所铸就的审美心理结构。唯有其 抛弃了个人而又超越了群体功利,故尔才能 “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是为社会服务,这就是 “事天”境界的超道德性。 这种超道德也必然是超功利的。冯友兰在谈到孟子 的 “舍身 取 义”时 说,这 只 是 一 种 道 德 的 境 界, “这种取舍之间,有一种特别有意的选择,有一种 努力。但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行道德底事,则无须 乎此。…… 他有最深的觉解,以 ‘游心于无 穷。’ 从 ‘无穷’的观点以看事物,则 ‘人世间’中底利 害,都是涉小无足道。在他的眼界中, ‘死生无变 于己,而况利害之 端 乎。’ 利 害 不 足 以 介 其 义, 并 不是由于他是冥顽不灵,而是由于他的觉解深,眼 界大。”这种 “觉解深,眼界大”导致了对于功利 的超越。而超越功利和道德, “即自同于大全,一 个人自同于大全,则我与非我的分别,对于他即不 存在。”这时就会出现如孟子所说的 “乐莫大焉”, 从而进入 “乐天”和 “同天”阶段 (同上)。而这 种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在天地境界中。 就此方面说,他是有知的。在同天的境界底人不思 议大全,而自同于大全。就此方面说,在此种境界 中底人,是无知底。” (《新原人·天地》)从这种 “无须乎”、“游无穷”、“无知底”超功利、超道德、 超认识的论述中,我们自然会想到康德关于审美特 征在于无功利、无目的、无判断的定义。因此,孔 子所谓的 “天地境界”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境界。只 不过这种审美境界没有涉及特定的形式因素因此不 能成为一种人可共观、共享的客体,它只能作为修 养有成者的精神境界供后来人去心领神会而已。但 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是如此普遍,以至于 被荀子概括为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荀子· 正名》),却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种最值得思索也 最有价值的现象。孔子的超道德之境与道家的虚静 之境虽 有 不 同, 前 者 是 直 而 面 世, 后 者 是 隐 而 自 觉,但在超越功利和认知方面却都是趋向审美的。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 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 饥 馑;由 也 为 之,比 及 三 年,可 使 有 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 及三 年,可 使 足 民。如 其 礼 乐,以 俟 君 子。”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 之 事,如 会 同,端 章 甫,愿 为 小 相 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 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贵,于我如浮云。”(同上)小人之所以 “长戚戚”, 就在于他沉溺于功利计较之中而不能自拔,因而永 远无法进入审美的境界,难得坦荡和潇洒。
孔子就是用这种超道德的审美心理和悦乐情怀 或 “天地”的境界去审视自然、社会、人生的,从 而进入了一种 “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孔 子曾盛赞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贤 哉, 回 也!”(《论语·雍也》)这一被后儒所称道的 “孔颜 乐处”揭示了由相对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幸福观所导 致的个体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实际上是孔子用 “发 现美的眼睛” (罗丹语)所发现的审美境界,或者 更确切地说是用独特的精神境界去创造的审美境 界。《论语·先进》中写道:
精华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孔子;乐以成德;人生修养;审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C+*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