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技术和制造区别

合集下载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工业机器人是指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自动化机械设备。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机械臂到现代智能化的机器人系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将在生产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历程1. 早期机械臂早期的机械臂是工业机器人的鼻祖。

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机械臂在汽车工业投入使用。

这些机械臂能够进行简单重复的操作,如焊接、喷漆等。

它们采用基本的控制方法,由固定程序控制工作,功能有限。

2. 可编程机器人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出现,具备可编程功能,可以根据生产要求进行灵活的操作。

这些机器人开始使用数字控制系统,能够进行TCP/IP通信,并且可以协同工作。

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3. 全面自动化20世纪90年代,机器人进入全面自动化阶段。

机器人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进行判断。

同时,机器人的精度和速度得到了大幅提高,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机器人可以进行车身焊接、装配和喷涂等工作。

4. 智能化机器人21世纪初,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机器人开始出现。

这些机器人可以进行自主决策,并且能够学习和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智能化机器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精度,为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二、未来展望1. 人机协作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多地与人类进行协作。

目前,传统的机器人需要在安全围栏内进行工作,人类不能直接与之接触,而人机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共同作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 柔性制造柔性制造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进行灵活的生产。

这种柔性制造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工厂的转换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算法的优化,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并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工业机器人是指能够自动执行一定程序的物理任务的机械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起初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

早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输送带和夹具完成单一的工作任务,如焊接、喷涂等。

这些机器人通常由电脑程序控制,能够执行重复性的、危险的或枯燥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得到了不断扩展和升级。

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开始涌现出第一代多关节机器人,它们具有更大的柔性和可编程性,可以执行更复杂的操作。

这些机器人集成了传感器和相机等技术,能够感知和适应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工业机器人兴起,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系统和自适应算法,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主完成任务。

同时,机器人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使机器人变得更加灵巧、精确和高速。

二、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展望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实现更高级的自主决策和操作。

例如,机器人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来识别和分类不同的物体,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执行特定任务。

其次,工业机器人将更加灵活和可定制化。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进行繁琐的编程和设置,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自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任务的需求进行自主调整和优化。

同时,机器人可能会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其更易于配置和升级。

另外,工业机器人将与人类更加紧密地协作。

传统的机器人通常工作在固定的空间,在人类操作员的监督下完成任务。

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安全性和交互性,可以与人类实现无缝协作。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一领域中,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

一、技术创新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那个时候,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感器、运动控制系统以及高精度传动系统等方面。

其中最有名的研究项目就是“七五”计划中的机器人计划。

通过这个计划,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了无极调速电机、精密减速器等关键器件,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产业化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

在这个时候,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也不断加大,企业和政府不断改善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并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三、创新创业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中,有很多的创新型企业开始涌现。

这些企业以技术为核心,以开发自主品牌为目标,不断推出更加高精度、便捷、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

这些企业还不断优化自己的生产流程,不断改进产品设计。

例如,我国知名的机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就在技术上不停地进行创新,不断研发出更加实用的机器人产品。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发展。

四、市场生态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市场方面的进展已经很成熟,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生态环境。

从整体市场看,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中高端市场中表现极为突出。

同时,国内企业的产品设计已经相当成熟,高品质、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不断涌现,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总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创新创业和市场生态上,在应用领域中,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制造、医疗等多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机器人行业发展史

机器人行业发展史

机器人行业发展史说到工业机器人,对于当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陌生话题了,随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工业机器人已经走进了各行各业,在智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普遍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是怎么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一、萌芽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利用工具来减轻人力的负担一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针对一些繁重且危险的工作,人们开始探究用机器取代人力的可能。

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解决核试验过程中材料放射污染的问题,美国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首先研制出遥操作机械手用于处理放射性物质。

并于第二年,又开发出一种电气驱动的主从式机械手臂,有效避免了实验人员直接暴露在放射性材料的实验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1954年,美国发明家乔治·德沃尔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可编程控制器的极坐标式机械手臂,并发表了该机器人的专利,具备了机器人雏形。

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Unimate (意为“万能自动”)并定型生产,由此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

不过,当时尚属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萌芽阶段,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所谓的“工业机器人”堪称“简陋”,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工业生产场景。

于是,先驱者们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探索。

二、初级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人类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战后全球范围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是日本、德国这样的战败国,战后重建以及巨大的劳动力短缺,迫使人们急于寻求替代人工的方法。

1962年,美国通用汽车(GM)公司安装了Unimation 公司的第一台Unimate工业机器人,标志着第一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的诞生。

在这一发展阶段,工业机器人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并渐渐走向产业化,汽车生产领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工业机器人开始在搬运、喷漆、弧焊等规模化生产中的各个工艺环节推广使用,使得二战之后一直困扰着世界多个地区的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历程对比(一)早期发展阶段1、国外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当时主要由美国和日本进行研究。

美国在195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制造业的焊接工作。

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不断进行研发和推广,并在各个领域应用工业机器人。

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并推出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品牌。

日本政府积极支持机器人产业,并在70年代末成立了机器人协会,加速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和应用。

2、国内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发展上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入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发展进展缓慢。

直到21世纪初,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此后,国内机器人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纷纷涉足机器人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中期发展阶段1、国外发展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工业机器人在国外的应用逐渐扩大。

除了汽车制造业外,工业机器人开始在电子、食品、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功能也不断增强,从最初的简单操作,逐渐发展到能够进行复杂的装配、搬运、包装等任务。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高效、精确和灵活。

2、国内发展历程中国在中期发展阶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逐渐扩大。

政府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同时,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对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投入,并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三)现阶段发展在当前阶段,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继续创新和发展。

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灵活化,能够适应不同场景和任务需求。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技术成为了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生产制造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采用传感器和程序控制的方式进行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机器人技术从单一的重复操作向多样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现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传感器融合、自主决策、自我学习等高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1. 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汽车制造业中的焊接、喷涂、装配等工序都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完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为错误的发生率。

2. 化工行业:在化工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危险和高温等工艺环境下的操作任务,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并提高生产效率。

3. 食品加工业: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和高速度的特点,因此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分拣、包装和装卸等环节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4. 医疗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医疗行业中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手术辅助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物流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对快速、准确地完成订单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业机器人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分拣、装卸和仓储等环节的效率。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高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操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承担高危、高温和高精尖等工作环境下的操作任务,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 挑战: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昂的价格限制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采用;其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维护需要专业人员,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最后,工业机器人在处理复杂、不确定性较高的任务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工业机器人简介

工业机器人简介

工业机器人简介工业机器人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于自动化操作的一类机器人。

它们具备感知和动作能力,可以执行各种精密、复杂和重复性高的任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工业机器人的概念、主要应用领域、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概念和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是指由电子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装置组成的可编程多功能执行机构,它具有一定的感知、识别、决策和执行能力。

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大多用于汽车制造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工业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电子、机械、化工、医疗等各个领域。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约瑟夫·恩斯格特教授于1961年研制成功。

随后,美国和日本等国纷纷研发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并形成了今天的机器人技术体系。

当前,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标志之一。

主要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生产制造过程。

以下是工业机器人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1. 汽车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可以完成车体焊接、涂装、装配等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电子产业: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产业中用于芯片制造、电路板组装、产品测试等工序。

其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特点使得电子产品可以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

3. 医疗领域: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

它们可以用于手术辅助、病人监测、康复训练等,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4. 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广泛应用于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和质量检测等工序。

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繁重和高风险的工作,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特点工业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可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编程,完成多种不同的操作。

这种灵活性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工序的需求。

2. 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的定位和执行精度非常高。

它们可以在微米级别进行定位,保证了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从过去到未来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从过去到未来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从过去到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过去到未来,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效率、工作安全性、产品质量和人机协作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提升。

一、过去:工业机器人的起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最早的工业机器人通常采用固定的程序控制,其职责主要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如焊接、搬运等。

这些机器人使用传统的有线控制系统,并不具备智能化的特点。

二、中期: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

先进的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的引入,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工作。

同时,采用更高级的控制系统,机器人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并且能够自主地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些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工具,而是开始与人类进行协同工作。

三、现在: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变得更加柔性化。

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编程和调整,实现生产线的灵活转换。

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使机器人在协作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工人一起工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工成本的控制。

四、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人机协作和智能化。

随着人们对工作安全性和生产效率的不断追求,机器人将继续在更多领域中发挥作用。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同时,机器人与人类的协作将更加紧密,通过共同的智能化系统,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工作。

总结: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从过去到未来,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固定的程序控制到智能化和自动化,再到柔性化和人机协作,工业机器人正不断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未来,工业机器人将继续发展,并在智能化和人机协作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及趋势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及趋势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及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机器人的起源工业机器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急需一种能够替代人工劳动的方式。

于是,通用电气公司首次提出了"机器人"这一概念,并研制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名为"安可",虽然十分笨重,但标志着工业机器人的诞生。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1. 早期机器人的发展(1950-1970年代)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几十年间,工业机器人逐渐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这期间,工业机器人的功能主要集中在重复性、单一的任务上,如焊接、装配、搬运等。

虽然这些机器人在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们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程度还相对较低。

2. 发展成熟期(1980-200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工业机器人进入了一个发展成熟的阶段。

机器人技术得到了持续改进,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工业机器人开始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包括电子、食品加工、医疗等。

机器人的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操作和任务。

3. 当代工业机器人(21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机器人迎来了智能化、柔性化的时代。

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感知和自主决策来完成各种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工作人员安全地共同劳动,成为工厂生产中的得力助手。

三、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1. 智能化趋势未来,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智能化。

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并灵活应对各种任务。

同时,机器人还将能够进行人机交互,与操作人员实现更紧密的合作。

2. 网络化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实现互联互通。

工业机器人 研究报告

工业机器人 研究报告

工业机器人研究报告标题:工业机器人研究报告引言: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将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并展望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一、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起初目的是为了替代人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最早的单臂机器人到应用广泛的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不断以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更灵活的动作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二、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金属加工、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等。

在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负责焊接、涂装、组装等工作。

在电子电器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组装和测试。

在金属加工领域,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复杂的剪切、冲压和焊接操作。

在食品饮料生产领域,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高速包装和搬运。

在医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高精度的药品灌装和包装。

三、技术特点:1. 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自主操作,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和规则完成各种操作。

2. 灵活性:工业机器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要求和任务进行调整和编程,并能适应不同工作环境。

3. 精度和重复性: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可以做到毫米级的定位精度,并且可以重复执行同一动作,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4. 安全性:工业机器人配备各种安全系统,如传感器和反馈装置,以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伤害。

5. 可编程性: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编程进行功能扩展和更新,可以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连接和通信。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可以通过感知和学习等技术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实现更高效的工作。

2. 协作机器人:随着人机协作的需求增加,协作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类一起工作,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生产方式。

工业机器人概述知识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工业机器人概述知识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2.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学习目标
1.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948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机 械操作手的研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受美国空军委托,成功研制出 一台实验型数控铣床,这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969年,Unimation公司的工业机器人进入日本市场。 川崎重工公司成功开发了Kawasaki-Unimate 2000机器人, 如图所示,这是日本生产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973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将其使用的Unimate机 器人研发改造成机电驱动的6轴机器人,命名为Famulus,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电驱动的6轴机器人。
同年,AMF制造的6台Verstran机器人 应用于美国坎顿的福特汽车生产厂。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967年,一台Unimate机器人安装运行于瑞典,这是在
发展史
196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其洛兹敦装配厂安装了首台点焊 机器人Unimation。Unimation机器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大部 分的车身焊接作业由机器人来完成,只有20%-40%的传统焊接 工作由人工完成。
2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上世纪1970年初期,经过20多年的
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70年代 萌芽期
80年代 开发期
90年代 适用化期
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 50年代:萌芽期 • 60年代:成长期 • 70年代:实用化时代 • 80年代之后:广泛应用

工业机器人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工业机器人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工业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本文将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角度来探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演变与进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上。

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公司于1954年研发出来的,这个机器人名称为“Unimate”,被应用于汽车业的焊接和喷涂工艺。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

瑞典的ABB公司在这个时期研发出了用于搬运的工业机器人,日本的发那科公司也开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这些公司在机器人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使得工业机器人的精确度和灵活性得到增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开始使用基于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控制系统。

这些新的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精确度和速度,还增加了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使机器人能够根据传感器的反馈自动调整工作模式。

进入21世纪,工业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机器人的传感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感知和适应环境。

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机器人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物体识别和抓取操作。

激光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等环境感知技术的引入,使机器人能够安全地在人类工作环境中工作。

此外,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使机器人能够根据人类的指令和交互进行智能决策。

这些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现代工厂智能化生产的重要工具。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生产线由于机器人的应用而实现了自动化和高效率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机器人的精确度和灵活性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工业机器人还能承担重复性高风险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劳动环境和保障了工人的安全。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简单机械臂到人工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简单机械臂到人工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简单机械臂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无论是简单的机械臂还是当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都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会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机器人技术从简单机械臂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1. 机器人的诞生最早的机器人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工程师克特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发明了一种可以模仿人类的机械人。

然而,这些早期的机器人只是由简单的杠杆和齿轮驱动,并不能进行复杂的任务。

2.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并在20世纪初期研发出了一些基本的工业机械臂。

这些机械臂能够执行简单的重复任务,例如装配线上的零件组装。

然而,它们的功能仍然受限于机械结构和传感器的限制,无法适应复杂和多变的环境。

3. 电子技术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可以自主移动和执行简单任务的机器人——斯坦福小车。

该机器人通过搭载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能够感知和判断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4. 机器视觉的进步机器视觉技术的进步标志着机器人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搭载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算法,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的图像,并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项进展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更加复杂和精细的任务,例如目标识别、人脸识别等。

5. 人工智能的兴起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时,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学习和推理来提高自己的性能,并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交流。

例如,现代智能助手可以通过语音识别与用户进行语音对话,并根据对话内容做出相应的回应。

6. 未来展望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更多潜力和可能性的未来正在向我们展开。

可以预见的是,机器人将在医疗、教育、服务行业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机器人与人类的合作和交互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也需要关注机器人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以下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发展阶段:1. 早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早期的自动化设备和机械装置,用于完成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任务。

这些机械装置主要是基于传动系统和简单的控制机构。

2. 数字控制(NC)阶段(50年代-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应用于工业机械中。

这种技术使用数字指令控制机床的运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度。

3. 工业机器人诞生(60年代):1961年,美国工程师乔治·德夫尔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被命名为Unimate。

这是第一款可以执行多种工作任务的机器人,它使用了可编程控制器和电脑控制。

4. 自动化控制(70年代):在这个时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更多的工业领域,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逐渐发展为更加复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5. 多关节机器人(80年代):随着机械设计和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多关节机器人开始出现。

这种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精度,可以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6. 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的应用(90年代):在这个时期,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的应用开始在工业机器人中普及。

这些技术使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实时反馈,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执行任务。

7. 协作机器人(21世纪):近年来,协作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这些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工人共同工作,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实现安全和高效的合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持续发展。

它们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预计未来工业机器人将进一步发展,涉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与人类工人实现更紧密的协作。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那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进口设备满足国内需求。

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工业机器人,并在198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厂——沈阳机器人工程研究所。

这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独立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初步形成。

1985年,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沈阳SIA20面世。

这台机器人重量轻、精度高、功能强大,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在硬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国内市场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开始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1990年代,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六轴机器人——BJ1。

这台机器人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精确度,为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初,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HRB-1。

这台机器人在精度、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可以适应多种工业生产环境。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开始积极投资研发并推动技术创新。

2010年,中国机器人品牌KUKA成功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研发中心,这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实力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升级的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当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柔性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工业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感知和协作能力。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技术和制造区别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技术和制造区别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技术和制造区别摘要:工业机器人作为当代制造业重要的制造业自动化装备,并集机械、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于一身,使用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轻人力的劳动强度,在原材料的节约与生产成本的降低有着重大的意义。

现在,工业机器人已经和互联网,计算机一样,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发展;制造区别;国内外技术一.工业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史在1962年美国就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是最早产业化的机器人,它的研制使制造业规模生产,代替人工,使生产不再单调,节省劳动力,同时又提高了生产的质量。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及有关机构调查统计,人们看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自20世纪后期开始,工业机器人的有关产业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发现尤其迅速,其年增长率始终评论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2004年的记录显示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而亚洲的机器人产业增长率更好,约在百分之四十三,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从引进到能够自主开发的过程,这种转变促进了我国多种产业的发展,目前,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将受到冲击和许多的竞争与新的挑战。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1.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其生产设备标准被工业界其他的企业应用,首先是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等公司,美国作为首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机器人的生产摇篮,可见其基础的雄厚,技术的先进。

德国的Kuka robot等,德国的工业机器人总数学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德国的智能机器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

日本的Fanuc,虽然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起步稍晚于美国,经历19世纪后期近3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有关产业可谓是发展迅速,最终成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王国,无论是出口量还是使用率都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装备量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总量约为百分之六十,以2005年为例,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69亿日元,除日本外的亚洲达到7150亿元,全球当年的市场规模为4545亿日元。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工业机器人是指能够自动执行各种工业任务的可编程机器人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对制造业的影响。

一、工业机器人的起源工业机器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工业界面临劳动力短缺和高成本的问题,需要一种能够替代人力的解决方案。

于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恩格尔在1954年发明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名为“伯特”。

二、早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加速。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自动化产线上使用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来进行盘式制动器的组装。

随后,日本也开始投入机器人研发,并于1968年研制出了第一台商用工业机器人“安川电机的YS100”。

三、日本的崛起70年代,日本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生产和使用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

日本公司安川电机、本田、川崎等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力量。

此时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

四、技术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增强了机器人的灵巧性和安全性。

此外,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更高的精确度和效率。

五、协作机器人的崛起21世纪初,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协作机器人(Cobots)开始逐渐兴起。

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更加灵活,可以与人类工作员工共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协作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医疗、零售和物流等领域。

六、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正朝着柔性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柔性化的机器人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重构,提高生产线的适应性。

智能化的机器人能够学习和自主决策,提升生产效率。

同时,由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采用了节能和环保的设计。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一、引言工业机器人是指具有自主运动能力、可编程控制、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定的重复性、繁琐或危险的工作任务的机器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20世纪5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研究员乔治·德沃尔等人研制出了第一个数字控制系统,为后来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1961年,美国联合汽车公司(GM)在其底特律工厂首次使用了一台由安装在悬臂臂上的电动手臂组成的“无骨架”机械手,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2. 发展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和使用国家。

1978年,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富士重工业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可编程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引领了全球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开始实现自主控制和自适应功能。

3. 现代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智能化、网络化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工业机器人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设备转变为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在新兴领域如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特点1. 自主运动能力:工业机器人具有自主运动能力,可以根据预设程序完成各种复杂运动任务。

2. 可编程控制:工业机器人采用可编程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编程修改。

3. 灵活性:工业机器人具有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种操作。

4. 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和高重复性,可以在高精度要求的生产环境下进行操作。

5. 安全性:工业机器人具有多种安全保护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工业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工业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工业机器人是指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自动化机器人。

它们能够执行重复性的、危险的或繁琐的工作,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工业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工业机器人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引入了“工业机器人”一词,并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

那时,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制造业,用于转移重物和焊接等重复性工作。

二、工业机器人的初步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初步发展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先进国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院推出了首台数字控制机器人,实现了简单的自动化操作。

此后,日本也开始着手发展工业机器人,并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突破1.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性能不断提高,使得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灵敏的操作。

2. 控制系统的创新: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得到了重要的突破,采用了更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编程语言,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3. 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机器视觉技术的引入使工业机器人能够进行复杂的视觉识别和图像处理,提高了机器人在装配、检测等任务中的应用能力。

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扩展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扩展。

1. 汽车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车身焊接、喷涂、装配等环节。

2. 电子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在电子制造业中用于半导体加工、电子元器件装配等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包装与物流业: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产品的自动包装、分拣和搬运,提高了物流效率。

4. 医疗领域:工业机器人在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五、工业机器人的未来趋势1. 智能化发展:工业机器人将越来越智能化,具备更强大的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

2. 人机合作:工业机器人将与人类工作人员实现无缝协作,形成高效的人机一体化生产模式。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简述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简述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简述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作为一种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探讨其起源、演进和未来趋势。

一、起源20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概念首次被引入。

在此之前,机械化生产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传送带和其他固定装置。

然而,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具灵活性和多功能性的解决方案。

于是,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

二、演进1. 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第一代工业机器人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问世。

这些机器人主要由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组成,能够实现基本的操作,如装配、焊接和搬运。

然而,它们的控制系统仍然相对简单,受限于当时的计算能力和编程技术。

2. 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第二代工业机器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机器人具有更强大的控制系统和更复杂的编程能力。

此外,它们还引入了更多的关节和传感器,使其能够进行更加精准的操作。

这一阶段的机器人迅速普及,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第三代工业机器人随着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代工业机器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涌现。

这些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可编程性和自主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要求做出实时调整。

此外,它们还拥有更先进的视觉系统,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感知和操作。

4. 当前和未来趋势当前,工业机器人已经进入第四代甚至是更高级别的演进阶段。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它们使用先进的材料和传感器,能够实现更复杂、高速和高精度的操作。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还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决策和协作。

三、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汽车制造、电子设备、金属加工、医药生产等。

它们能够完成重复性、高风险和高精度的工作,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挑战与展望虽然工业机器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机器人的成本、维护和编程仍然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技术和制造区别
摘要:工业机器人作为当代制造业重要的制造业自动化装备,并集机械、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于一身,使用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够提高产
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轻人力的劳动强度,在原材料的节约与生产成本的降低
有着重大的意义。

现在,工业机器人已经和互联网,计算机一样,融入并改变着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发展;制造区别;国内外技术
一.工业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史
在1962年美国就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是最早产业化的机器人,它的研制使制造业规模生产,代替人工,使生产不再单调,节省劳动力,同时又提高了生产的质量。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及有关机构调查统计,人们看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自20世纪后期开始,工业机器人的有关产业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世纪
90年代发现尤其迅速,其年增长率始终评论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2004年的记
录显示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而亚洲的机器人产业增长率更好,约在百
分之四十三,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从引进到能够自主开发的
过程,这种转变促进了我国多种产业的发展,目前,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化,我国
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将受到冲击和许多的竞争与新的挑战。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1.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其生产设备标准被工业界其他的企业应用,首先是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等公司,美国作为首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机器
人的生产摇篮,可见其基础的雄厚,技术的先进。

德国的Kuka robot等,德国的工业机器人总数学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
日本,同时德国的智能机器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

日本的Fanuc,虽然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起步稍晚于美国,经历19世纪后期近3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有关产业可谓是发展迅速,最终成为,工业机
器人的发展王国,无论是出口量还是使用率都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日本的工业
机器人装备量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总量约为百分之六十,以2005年为例,其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69亿日元,除日本外的亚洲达到7150亿元,全球当年的市
场规模为4545亿日元。

与日本相比,欧美国家的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也一直在
上升,近些年涨幅较大,亚洲国家,除日本外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也呈现着增幅
较大的趋势。

2.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本着降低制造业的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不足的初衷,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工业
机器人的相关产业,从数据中可以得出每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约为世界总
量的八分之一,位居第三,第一第二分别是日本和韩国,当时预计在2015年中
国应该会赶超这两个国家,变成世界上应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
开始,我国每年的工业机器人人均涨幅高于百分之四十,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
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份额总数的的五分之一。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的
工业机器人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所以,全面的掌握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的情况,关注于工业机器人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进展至关重要。

经过全球大部分国家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能使生产
效率提高,实现自动化生产,有效的推动生产力。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各发达国家早就已经制定政策并用各种方法来鼓励本国企业设计工业机器人,为此,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以此作为对科研人员的支持,最后才能使工业机器
人的各项技术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大多数人所看好,各
个国家都在期待并且致力于工业机器人在研究方面的突破,从近些年各国所推出
的工业机器人的产品看来,工业机器人正在不断的朝着智能化、系统化等方向发展,下列是国外工业机器人领域最近几年里的主要趋势:
(1)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不断提高。

(2)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越加显著,现在已经焊接机器人中应用了位置,速度,力觉等传感器,除此之外,遥控机器人应用了视觉,触觉等多种传
感器融合对环境进行模拟,此技术已经在产品系统化发展成熟。

(3)现在虚拟现实的技术已经不仅仅用于仿真或者预演,而是已经演变到过程监控,能使机器人的操控者如同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

(4)现代遥控机器人的特点不是机器人全自治,而是机器人能与操作者能够进行人机互换的控制,就是实现遥控与自主并行的操作系统。

使只能机器人走出
实验室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服务。

目前已经应用的实例就是
当初被发射到火星的索节纳机器人。

2.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在第七届五中全会、第九届五中全会以及第十届五中
全会中已经取得了进展,并且在关键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是整体技术的突破
还有待深入研究,虽然已经遍布各个行业但其中仍是进口机器人占大多数,这使
得我国加快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速度,同样的这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
业强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将着重研
究机器人的智能化结构,使其能够智能化作业,并得到有效的推广。

四.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区别
1.机械结构的区别
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逐渐向模块化与可重构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就是
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电机与检测系统三位一体,以重组的形式将连杆模
块与关节模块来构造机器人的整机,而且国外现已有模块化的装配机器人问世。

而我国的机器人使用的减速机、伺服电机还需要依靠国外,我国的研制减速
机的上市公司主要是秦川发展、汇川技术等几家公司。

而非上市公司中广州数控
等公司只是没有规模生产减速机,但是其他方面都略有涉及。

2.控制系统的区别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操
作机以完成指定的特定工作。

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动作顺序控制以此来实现
控制机器人行动位置和路径;动作时间间隔和作用物的作用控制,它的作用与我
们人脑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以指挥系统来控制驱动系统,去完成我们所下的指令。

有的工业机器人并不具有这种功能,我们叫做开环控制系统,反之,则称之为闭
环控制系统。

国外的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正在向着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的方向发展,以便于其网络化以及标准化;不但采用模块化结构,而且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
柜也向着逐渐缩小的方向变化;在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易操作性、可修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力极大程度的提高。

而我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还缺少基础性的研究,使得我国的相关部件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的需求,仍需要不断加强。

五、结束语:随着全球有关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在不断发展,导致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也面对着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接轨的挑战,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必须把握住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开发这一途径。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全球应不断研发,以此谋取长远的利益,使人们享受智能生活。

参考文献:
[1] 吴健荣,王立权,王才东,王文明.机器人精度设计的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 李长威.基于DSP机器人控制系统反馈电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10)
[3] 陈立新.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4] 张彦斌,张海军,吴鑫.新型纯移动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和灵巧性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0(15)
[5] 王燕清,陈德运,石朝侠,刘泊,房国志.基于一种新的目标识别的边缘爬行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