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地貌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地貌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地貌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哪类特征的科学?A. 生物特征B. 气候特征C. 地形特征D. 人文特征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外动力地貌?A. 河流地貌B. 冰川地貌C. 风成地貌D. 火山地貌答案:D3. 地貌学中,“侵蚀”是指什么?A. 物质的沉积B. 物质的搬运C. 物质的破坏D. 物质的溶解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地貌学研究的内容?A. 地貌的形成过程B. 地貌的分类C. 地貌的分布规律D. 地貌的气候影响答案:D5. 地貌学中,哪种地貌形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A. 河谷B. 峡谷C. 沙丘D. 断层答案:C6. 以下哪种地貌形态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A. 河口三角洲B. 峡湾C. 火山口D. 瀑布答案:B7. 以下哪种地貌形态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冰川谷C. 河漫滩D. 火山锥答案:C8. 以下哪种地貌形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A. 沙丘B. 峡谷C. 断层D. 沙洲答案:C9. 以下哪种地貌形态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A. 火山锥B. 断层C. 沙洲D. 河谷答案:C10. 以下哪种地貌形态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冰川谷C. 河漫滩D. 瀑布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地貌学研究的外动力包括哪些?A. 风B. 水C. 冰D. 火答案:ABC2. 以下哪些地貌形态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A. 河谷B. 沙丘C. 瀑布D. 河漫滩答案:ACD3. 以下哪些地貌形态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A. 峡湾B. 冰川谷C. 沙丘D. 冰碛答案:ABD4. 以下哪些地貌形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峡湾C. 风蚀柱D. 河谷答案:AC5. 以下哪些地貌形态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A. 沙洲B. 河漫滩C. 冰川谷D. 沙丘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的科学。

(对)2. 地貌学只研究自然地貌,不涉及人文地貌。

地貌的复习题

地貌的复习题

地貌的复习题地貌的复习题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是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貌对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地貌方面的复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1. 什么是地貌?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包括风、水、冰等的侵蚀和沉积。

2. 请简要描述以下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湖泊和海洋。

- 山地:地表相对较高,山体陡峭,多为构造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

- 高原:地表相对平坦,海拔较高,多为构造抬升或侵蚀剥蚀作用形成。

- 平原:地表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多为沉积作用形成。

- 河谷: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表凹地,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 湖泊:由河流冲积、断层活动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水体。

- 海洋:地球表面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大部分地球表面。

3. 请解释以下地貌术语:侵蚀、沉积、冰川、风蚀和海蚀。

- 侵蚀:指外力(如水、风、冰等)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 沉积:指外力(如水、风、冰等)将搬运来的岩石碎屑或溶解物质沉积在地表的过程。

- 冰川:由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造成冰蚀和冰积作用。

- 风蚀:指风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 海蚀:指海洋中的波浪、潮汐等对岸边岩石的侵蚀作用。

4. 请列举一些地貌景观,描述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 喀斯特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石林等特殊地貌景观。

-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冰蚀和冰积作用形成,如冰川谷、冰川湖等。

- 沙漠地貌:由于风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沙丘、沙漠盆地等。

- 河流地貌: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峡谷、三角洲等。

-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海蚀崖、海蚀洞等。

5. 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和农业也不同。

山地适合发展旅游业、林业等;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工业等;沿海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海洋旅游等。

地貌学期末

地貌学期末

一、名词解释(6个)A泻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牛轭湖: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深切峡谷:河流的强烈下蚀作用和河流两岸的隆起所形成的峡谷地貌。

自由河曲:河流下游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时,侧蚀作用强烈河道自由发展,曲率加大,河床在平面上蜿蜒回环。

弯曲很多时,可称蛇曲。

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差异风化: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和风化程度不同。

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常常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分解的过程。

包括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碳酸盐补偿深度:碳酸盐补偿深度是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称碳酸钙补偿深度。

(钙质软泥一般在4500~5000米深之下不存在,此深度以下,静水压力大,所以海深>4000无钙质软泥的沉积。

)生物软泥沉积:(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红色粘土)钙质软泥:生物壳体有孔虫介壳含量>30%的碳酸钙软泥。

常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海底。

硅质软泥:硅藻和放射虫遗骸堆积而成,放射虫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硅藻软泥主要分布于两极附近海域。

红色粘土:富含Fe、Al质粘土沉积,生物含量小于30%的软泥沉积。

常呈红褐色,含一些火山碎屑物质。

分布于生物少的地区及碳酸钙补偿深度之下的海域。

海洋的分类(内海、边缘海、地中海、岛间海)海:世界范围内相互连通的水体内海:内海(Inland Sea)指深入大陆内部,除了有狭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四周被大陆内部、半岛、边缘海:边缘海,又称“陆缘海”(marginal sea),是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的海洋。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地貌学XXX地貌学原理期末复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感化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疏松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类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感化。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感化以后,残留在原地的疏松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堆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甚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什么分歧?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感化举行到晚期阶段的产品。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

第一章绪论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重力。

如流水、风、波浪、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不等;同时出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不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五种主要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潮汐近岸流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假设:・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该平原因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

(原因:只有地壳上升,才能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以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问题便于分析);・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经历4个阶段:幼年期(Youth): 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降加大,出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坦,没有被分割;河谷不断加深;一一平坦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岀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出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一一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后期:河谷变得宽浅;连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一一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蜿蜒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辘湖相沉积一一波状起伏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如果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阶段,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依然明显(返老还童)这种回春现象可以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阶段,而不必等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降低3流量增加侵蚀旋回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作用可以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地貌复习题

地貌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1、简述地貌内外营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简述地貌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3、简述戴维斯(W.M.Davis)地理循环理论的要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从板块运动理论简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2、简述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空间分布3、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特点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风化作用的类型2、风化壳的地理分布规律3、以重庆某个滑坡为例,阐述滑坡的形成条件、诱发因子及防治措施第四章流水地貌1、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造貌作用2、简述河漫滩的二元结构3、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成因从形态上,河流三角洲的类型5、从地貌学的角度,阐述“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理由第五章:岩溶地貌1、简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2、地表与地下(含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简单成因3、喀斯特水的运动与喀斯特洞穴分布的关系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2、简述北京春天易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及应对策略3、简述黄土的特点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1、简述大陆冰川的类型演化及其造貌作用2、冰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分带性3、简述冻土的分布特点(纬度、垂直、非地带性、)4、结合青藏铁路的修建通车,简析冻土地貌的危害及简要防治措施第八章海岸地貌1、我国海岸的类型、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港口布局的影响2、生物海岸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3、简述保护和开发岛屿(海岛)的重要性第九章:区域地貌调查与制图1、区域地貌调查工作程序2、地貌制图的方法3、地貌区划图的概念。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二部分:重点整合复习)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1.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1).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K,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売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⑤热带、亚热带湿热H候:碑红壤风化克(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刖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ill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识的地区,才冇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ill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吋间母沿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PI”理论等,认为: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开的葙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吋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勾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W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耍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

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

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而被强烈切割。

此时河流比降敁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

横剖浙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幵阔尚地被分割成起伏很人的山岭。

(二)壮年期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分水岭更加和缓,敁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冇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地质与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首先,地质地貌学为农业区域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与改良利用方面,地质地貌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农业用水方面第四,农用矿石的开发利用方面第五,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人类环境的保护治理最后,不断日益频繁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滑坡的预报与防治?按照滑坡预报的时间及滑坡的发展,可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滑预报。

对于过陡山坡或人工开挖的陡坡,平时要注意观测,在台风暴雨期间应作为安全转移的重点,并加强观测,根据引起滑坡的因素、发展阶段和特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常用排水、削坡、减载、反压、灌浆、锚固、支挡等办法,使山坡趋于稳定,不发展到滑动阶段,或使滑动时间推迟,有利于转移人畜和设备,尽量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

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显晶集合体: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分辨出各个矿物颗粒界限的,叫显晶集合体,常见的形态有: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由针状、柱状矿物平行排成纤维状或由一点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片状、磷片状集合体:有片状晶体集合而成,如云母粒状集合体:由粒状晶体集合而成,如方解石及黄铁矿致密快状体:由极细粒矿物所形成的集合体,表面致密均匀,肉眼不能分辨晶粒彼此界限,如石英、黄石等隐晶或胶态集合体:这类集合的个体,肉眼难于分辨,多为地表形成的矿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核体:结晶质或胶质围绕某一中心向外沉积而成的瘤状体,如豆装赤铁矿、肾状赤铁矿钟乳状体:指形同葡萄状、肾状、乳房状、石笋状的矿物集合体4.形成泥石流的条件?第一是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此物质又多由崩坍、滑坡所造成第二是水分,水分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水对固体物质起侵润饱和作用,使之达到流塑状态。

减少了与沟床的摩擦力,从而为泥石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三要使泥石流体推移下行,还需要有比降较大的沟床纵坡,坡峻的沟坡和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快速形成泥石流,并使其迅猛下泄5.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类型:岩石的风化作用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物理分化,化学分化,生物分化三大类。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绪论1、地貌学(P1):是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地貌(P1):由于内营⼒和外营⼒的长期相互租⽤,在地壳表⾯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3、地形(P1):地球表⾯⾼低起伏的形态4、地貌形态构成(P3):⼏何形态要素:地貌⾯:平⾯、斜坡地貌线:两个地貌⾯相交形成的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相交形成的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由⼀个或⼏个地貌⼏何形态要素组成的⽐较规则的⼏何体。

⼀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个单⼀的地貌过程形成的5、戴维斯“地理循环”理论(P3)(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营⼒(2)地貌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年期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P5):主要由岩⽯圈构造运动⽽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地貌。

2、构造地貌等级(P5):全球构造地貌——基础⼤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叠加3、世界上三⼤活动构造地貌带:(P9)环太平洋⼤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利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

这⾥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和绝⼤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脉在内,往东经⼟⽿其、伊朗⾼原、兴都库什⼭、帕⽶尔⾼原、喜马拉雅⼭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印度尼西亚。

这⾥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活动。

洋脊裂⾕带:世界各⼤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脉。

海底⽕⼭和岩浆喷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4、⼤洋中脊(P14):⼤洋中脊是⼀条纵贯世界各⼤洋的洋底⼭系,全长约80000km其顶部是⼀条顺⼤洋中脊⾛向延伸的狭长槽⾕,宽仅⼏⼗千⽶,相对深度可达2000m5、海岭(P14):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完整word版)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

(完整word版)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

地貌学期末复习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2、全球性构造地貌基本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3、构造地貌分几级:①一级:大陆和洋盆。

②二级: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

③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4、海底地貌基本类型:分为洋底构造地貌和大路边缘构造地貌。

洋底又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5、地质构造地貌:①断裂地貌。

②褶皱地貌。

6、风化作用基本类型:风化作用的实质:岩石本身离开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在露出或接近地表后,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7、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

8、水化作用: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去,改变了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矿物。

9、影响风化壳(风化作用)的基本因素:风化壳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影响:气候,地貌,岩性和构造以及风化壳的发育时间。

10、坡面水流:坡面净流是地表流水形成的初期阶段,它具有水层薄,流速小,作用时间和流程短等特点。

11、水土流失12、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3、泥石流: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14、泥石流分类:①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点,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两类。

②按照引起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可分为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和地震泥石流等类型。

③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的差别,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类型。

15、泥石流形成条件:①大连松散固体物质。

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峭的沟谷16、河床:河流水平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

(<200m)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

(<200m)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地貌期末复习1

地貌期末复习1

地貌期末复习11.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3.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重要的两大分支。

5.风化作用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分类: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6.物理风化作用产物就是在原地破碎的碎屑物。

其特征主要有:(1)破碎后的颗粒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2)多分布在水分岭上或斜坡上;(3)碎屑物的成分与下覆基岩成分一致。

6.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和水所引起的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作用对岩石的分解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转变为地表稳定的新矿物。

这是与物理风化作用的区别。

7.化学作用的产物及特点:由化学风化作用残留在原地的产物叫化学残积物。

这些物质往往呈松散状,其成分主要是铁、铝、硅的化合物。

当残留物中铁质少,铝质多时,就形成红色粘土,称为红土。

8.干旱荒漠地带风化特征: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因为日照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昼夜温差大,盐类易于结晶,故以热力和盐风化为主的物理风化旺盛,化学风化较弱,盐类不易淋溶。

9.残积物: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

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

风化壳上部具有一定肥力和发生结构的疏松土层称为土壤。

10.残积物的特征残积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它有如下特征:a.岩性特征:岩性决定于下伏基岩。

b.粒度特征:物质大小混杂,分选性极差c.结构特征:分层残积物的类型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四种类型:a.碎屑残积层b.富钙残积层c.富硅铝残积层d.富铝残积层11.崩塌及其特征陡峭山坡上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崩塌。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构造地貌:有岩石圈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岩石本身离开地壳深处高温、高压条件,在出露地表后,为了适应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坡地重力地貌:在坡面上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岩体、土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洪积扇:沟谷水流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并形成散流,加之蒸发和下渗,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大大减弱,致使大量物质发生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向山前倾斜的扇状堆积地形。

流水地貌: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就是流水地貌。

河漫滩:河谷内,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

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河槽边界的限制岸的底流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泥石流:大量的土、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牛轭湖:曲流形成,河道被截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河流阶地:一个地区由于构造上升和气候变化,促使河流以前的谷底下切,原来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接地。

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冲积平原叫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上部大、基部小的形状,形似蘑菇,称为风蚀蘑菇。

风蚀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雅丹(雅丹地貌)。

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

近岸流:与岸线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循环流。

二,填空、简答题与论述题1,简述地貌的形成原因。

总的说来,地貌的成因有构造运动、岩石性质、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五大因素。

①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塑造了多种多样地貌的雏形。

②岩石性质也就是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侵蚀作用的强度。

③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地貌的发育起着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④生物条件生物对地貌的形成起着参与着的作用。

⑤人类活动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对地貌进行着改造。

促进地貌发育的进行或延迟。

2,分别阐述滑坡、崩塌的影响因素。

(1)滑坡的影响因素:①地貌条件: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

崩塌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强烈切割、地势高差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河流的上游、河流强烈侧蚀的凹岸,以及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的库岸等处。

②地质条件: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③气候条件: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④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2)崩塌的影响因素:①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②斜坡的组成物质与地质结构:滑坡主要发生在由松散堆积层构成的较陡斜坡上。

松散地层中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基岩滑坡较少见。

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页岩、泥质灰岩以及千枚岩、片岩等岩层分布区。

斜坡内的各种地质软弱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③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使土(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从而产生滑坡,地下水丰富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3,简述为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原因。

①弯道离心力②地球自转偏向力4,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

(3)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5,简述阶地的成因及分类成因:(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裂点处消失。

分类:(1)地貌演化具有明显旋回性质的阶地:侵蚀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堆积阶地(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2)地貌具有非旋回性阶地:6,简述流水地貌的成因(1)地球上大气降水到处都能发生;(2)气候差异引起大气降水的数量和质量不同;(3)不同地方的地质条件存在差异.7,坡面径流地貌的分带不明显冲刷带冲刷带淤积带8,简述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由风化、崩塌、滑坡等提供的,在高山地区还有冰川活动所提供的物质。

(2)要有充足的水源:主要由暴雨、洪水、冰雪大量融化及湖泊、水库溃决时产生。

(3)有利的地形条件:沟谷的上游为环形洼地,有利于固体物质和水的聚集,中游为沟坡陡峻、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快速下泻。

10,阐述横向环流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偏向力弯道离心力11,简述河谷的三个发育阶段切沟冲沟坳沟12,简述河谷的基本组成部分河床、河漫滩、阶地13,阐述各种风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总的说来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②三者的区别在于:物理风化强调岩石的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强调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作用强调生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参与作用。

③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风化地貌。

在塑造某种地貌时有主次之分。

14,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a. 滨河床浅滩随着河流侧蚀作用加强,结果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凸岸处形成边滩。

b. 雏形河漫滩边滩不断淤高,在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并与谷坡坡积物相连,边滩的组成物质仍主要由河床冲刷的物质组成,较粗大,称为雏形河漫滩。

c. 成型河漫滩洪水期河水漫过整个谷地,滩地上水的流速降低,较细的洪积物堆积在滩地上,这个由较粗的河床相物质和上覆较细的洪积相物质组成的平坦地形称为河漫滩。

15,简述在河流发育的各阶段主要的侵蚀。

美国学者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流水作用下地貌发育理想模式:一个平坦地区被地壳运动抬升后,地壳长期稳定,受长期剥蚀,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阶段。

①幼年期:侵蚀强烈,河流下切侵蚀为主,V 形河谷深,地表起伏大。

幼年早期,深谷宽岭;幼年晚期,干流剖面逐渐达到平衡,宽谷窄岭。

②壮年期:河流侧蚀为主,U形河谷,山脊变缓。

壮年晚期,干流和干流下游的支流均达到平衡状态,形成冲积平原和曲流。

③老年期:河流作用只有侧蚀和堆积,上游支流也达到平衡状态,河谷宽广,曲流发育。

残丘孤立于冲积平原之上。

整个地面成为夷平面,称准平原。

16,阐述沟谷流水地貌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集水盆系指位于沟谷上游的小型盆状积水洼地。

②沟谷主干积水盆地水、沙的通道。

③洪积扇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谷为顶点的洪积扇。

17,阐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形成机理:⑴新月型沙丘是由饼状沙滩到盾形沙滩到雏形新月型沙丘演化而来。

⑵,①由于沙滩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

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的后面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

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

如果风速和沙量持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

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面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型沙丘。

②雏形新月型沙丘经一步发展就形成典型新月型沙丘。

18,阐述黄土地貌的成因。

(风成说)(一)观点:我国黄土是由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产生的偏北气流经过戈壁、沙漠时携裹了地面的粉尘,在下风方向气流速度减弱,粉尘发生堆积形成的。

(二)主要证据1. 我国黄土的分布体现了与沙漠、戈壁的密切关系。

黄土分布区的北面自北而南为戈壁、沙漠、黄土三者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

2. 黄土物质粒度呈有规律性的变化,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颗粒成分较粗,黄土剖面中夹有风成沙层,而愈往东南,远距沙漠粒度成分逐渐变细。

3.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19,简述海岸带的分带。

(由陆向海)潮上带(后滨)、潮间带(前滨、临滨)、潮下带(滨外)20,简述三角洲的成因和沉积结构。

1)充足的泥沙来源尤其是上游来沙量要大,即输沙量与径流量的比值S/W≥0.24才能形成三角洲。

2) 较弱的海流动力条件河口沿岸无强大的波浪和海流也是三角洲形成因为强大海洋动力可将河口泥沙带走,不利于堆积形成三角洲。

3 )较平缓的口外海滨地形当水下坡度小时,广阔的浅水区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三角洲的成长。

1.巴列尔(J.Barrell ,1912年)划分法:顶积层:由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前积层:入海河流悬浮物在水下三角洲前坡的沉积。

底积层:主要是海洋沉积,粒度细,具水平层理。

2.根据沉积相划分法: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出露水面部分,以河流作用为主,受海洋动力作用影响,沉积物具有陆相环境的基本特征,沉积物类型多,岩相变化大。

有浅滩沉积(沙坝、心滩等)、沼泽沉积,河床沉积等。

三角洲前缘相:水下三角洲斜坡堆积,为河、海交互沉积。

沉积物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时有粘土与粉砂夹层。

前三角洲相:位于波浪基面以下,主要为海相沉积。

河流悬移质和胶体物质在三角洲的最前端的浅海海底沉积,以淤泥与粘土为主组成。

富有机质淤泥,含海相生物化石,具水平层理,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层。

21,简述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及地带性规律。

(1)基本条件: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大小。

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成分(三大盐类)和岩石的结构(晶粒大小)②岩石的透水性孔隙度和裂隙度(构造、纯度和厚度)③水的溶蚀力水中含二氧化碳量的多少④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机械侵蚀作用(3)地带性分布: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型、地中海型、温带型、寒带及高山型、干燥型①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水热条件好发育强度大、速度快(峰林发育好、地面露陷地貌及溶蚀谷地发育、发达的洞穴系统)西印度群岛、爪哇岛、越南及我国两广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