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摘要: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与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下面笔者就对此探讨一二。
一、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
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会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二)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三)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1.目标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而具有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所决定的教学目标,还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还应体现多元性、实践性、个体性。
2.设计的生成性
学习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
(1)设计体系的开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思路是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设计内容的开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
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生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
2.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
时空不仅是物质的,它还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时空的开放包括:(1)教学时间的开放。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2)教学空间的开放。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四)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
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教师在转变观念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