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分析及应用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590f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e.png)
三、网络分析
4. 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
1)应用方面——一般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 2)原理方面——ArcGIS中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
三、网络分析
1)一般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
从实际应用的方面来说,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基 于几何网络的特征和属性,利用距离、权重和规划条件 来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并且应用在实际中,它主要包括: 路径分析 地址匹配 资源分配
图7.12 图层合并操作
二、叠置分析
6)修正更新(Update)
修正更新是指首先对输入的图层和修正图层进行几何相交 的计算,然后输入的图层被修正图层(一般为多边形)覆盖的 那一部分的属性将被修正图层而代替。而且如果两个图层均是 多边形要素的话,那么两者将进行合并,并且重叠部分将被修 正图层所代替,而输入图层的那一部分将被擦去。
1)shape file文件 2)coverage文件 3)GeoDatabase里面的要素
注:对coverage文件操作需要安装ArcGIS Workstaion才行。
A A B
二、叠置分析
3.叠置分析方法
1)图层擦除(Erase)
图层擦除是指输入图层根据擦除图层的范围大小,将 擦除参照图层所覆盖的输入图层内的要素去除,最后得到 剩余的输入图层的结果。从数学的空间逻辑运算的角度来 说,即
三、网络分析
3. ArcGIS网络分析数据的预处理
1)网络数据的符号化 2)几何网络要素的添加和删除 3)网络连通性的变更 4)网络可运行性的编辑
三、网络分析
1)网络数据的符号化
网络的线状要素的属性存在着可运行和不可运行 情形,称之为可运行性。可运行的要素允许资源流动通 过,不可运行的要素则不允许。这项信息被储存在该要 素类别属性表格中的Enable字段,值为1代表可运行的, 值为0代表不可运行的。使用属性来符号化要素可以很 快的定义出哪些图征是可运行的,哪些是不可运行的。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原理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ed1f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4.png)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种分析工具,用于确定某一位置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地理要素。
缓冲区分析基于给定的点、线或面状地理要素,创建一定半径范围内的缓冲区。
2. 缓冲区分析的原理缓冲区分析的原理基于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算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 - 选择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点、线或面状地理要素。
- 设置缓冲区的半径或距离。
- 根据缓冲区的半径或距离,为每个选择的地理要素创建相应的缓冲区。
- 确定缓冲区内的地理要素(点、线、面)。
3.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场景缓冲区分析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3.1 城市规划缓冲区分析在城市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在规划中心点周围创建缓冲区,规划者可以确定不同半径范围内的不同限制和要求,以便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3.2 环境影响评估在环境影响评估中,缓冲区分析可用来评估某一项目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
通过创建项目缓冲区,可以确定项目对周围自然和人工要素的保护范围和影响程度。
3.3 自然资源管理缓冲区分析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创建河流或湖泊的缓冲区来保护水质和水生态系统。
3.4 市场分析在商业领域中,缓冲区分析可用于市场分析和选址决策。
通过创建不同半径的缓冲区,可以评估潜在客户数量、竞争对手分布和区域性市场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扩张决策。
4. 缓冲区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4.1 优势•提供空间可视化:缓冲区分析通过创建缓冲区,使得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
•支持多种分析:缓冲区分析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包括点、线和面,能够满足不同分析需求。
•便捷的结果解释:缓冲区分析生成的结果易于解释和理解,对于决策者和公众都很有帮助。
4.2 局限性•对参数敏感:缓冲区分析的结果受到半径或距离等参数的影响,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
•忽略地理变化:缓冲区分析忽略了地理要素自身的变化和特征,只关注范围内的存在与否。
5_缓冲区分析
![5_缓冲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be06b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3.png)
5_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Buffer)是在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一小块内存区域。
在数据传输中,缓冲区扮演着容纳数据、暂存数据、加速数据传输的重要角色。
在网络编程中,缓冲区常被用于存储从网络上接收的数据,以及发送到网络的数据。
缓冲区分析是指分析通信中传输数据时使用的缓冲区分配方案,以及其对系统性能和通信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缓冲区大小、分配策略、数据管理和传输速率等因素的分析,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避免数据丢失或延迟等问题。
常见的缓冲区分析技术包括:流量控制、拥塞控制、优先级管理等。
流量控制通过限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以避免接收方因数据接收过快而无法处理的情况;拥塞控制则通过监控网络拥塞状态,调节数据发送速度,防止网络拥塞。
优先级管理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对不同优先级的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处理,以确保重要数据的传输质量。
综合应用上述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降低延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缓冲区分析实验报告
![缓冲区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78a4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7.png)
缓冲区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2. 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 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原理是地理学第一定律:一个空间单元内的信息与其周围单元信息有相似性,空间单元之间具有的连通性,属性各阶矩的空间非均匀性或非静态性。
有:点的缓冲区应用线的缓冲区应用面的缓冲区应用三、实验内容1.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1.3 多边形图层的缓冲区分析四、实验步骤2.综合应用实验2.1 水源污染防治2.2 受污染地区的分等定级2.3 城市化的影响范围四、实验步骤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1)打开ArcMap ,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2) 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Spatial Analyst 工具/距离/欧氏距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3) 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 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 shp2(如上图)。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1) 在ArcMap 中,新建地图文档,添加line 图层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SpatialAnalystTools>-<Distance>-<欧几里德距离>;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AsDisplay”1.3 多边形图层的缓冲区分析1)在 ArcMap 中新建地图文档,添加图层:polygon ,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面的缓冲区分析与点、线的缓冲区分析有何区别。
将“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 中的“输出范围”为“与显示图层相同”2.综合应用实验2.1 水源污染防治利用缓冲区分析找出水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1) 在 ArcMap 中,新建地图文档,添加表示水源分布的点图层数据 point.shp。
缓冲区分析的实施步骤
![缓冲区分析的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637f1d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5.png)
缓冲区分析的实施步骤1. 确定目标在进行缓冲区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分析的目标和目的。
确定分析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希望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例如,缓冲区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某个地点周围的影响范围,或者用于计算道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2. 收集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数据。
这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如地理坐标、行政边界、道路网络、地形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分析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3. 确定缓冲区分析的参数缓冲区分析的结果取决于所使用的参数。
主要的参数包括缓冲区的半径、缓冲区的类型(如环形缓冲区或多边形缓冲区)、缓冲区的单位等。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
4. 进行缓冲区分析接下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和确定的参数,生成缓冲区。
可以生成单个点的缓冲区,也可以生成线状或面状要素的缓冲区。
确保使用正确的投影系统和单位进行分析。
5. 分析结果一旦完成缓冲区分析,就可以对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和分析。
这包括可视化分析结果,如生成缓冲区图层,并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还可以计算缓冲区的面积、长度或其他属性,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6. 结果解释和应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将缓冲区分析的结果用于决策制定、规划设计等方面。
解释结果时应注明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7. 结果验证和调整进行缓冲区分析后,应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
可以通过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或者进行其他的地理分析来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发现结果有偏差或不准确的地方,可以调整参数或方法,重新进行分析。
8. 文档记录和整理在完成缓冲区分析之后,建议将整个过程进行文档记录和整理。
包括收集的数据、使用的方法和参数、分析的结果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方面。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参考和使用,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9. 不足和改进对于缓冲区分析的实施步骤,也需要总结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f330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b.png)
缓冲区分析1. 简介缓冲区是计算机内存中的一块临时存储区域,用于暂时存放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缓冲区分析是一种基本的数据处理技术,旨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性能。
2. 缓冲区的作用缓冲区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例如,当一个程序从硬盘读取文件时,硬盘的读取速度往往较慢,而程序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才能保持稳定的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缓冲区可以将数据先读取到缓冲区中,然后再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另外,缓冲区也可以用来处理数据的突发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当数据流量突然增加时,缓冲区可以暂时存储这些数据,以便后续处理。
反之,当数据流量突然减少时,缓冲区可以缓冲一部分数据,以平衡数据传输速度。
3. 缓冲区分析的原理缓冲区分析的原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预读和懒写。
3.1 预读预读是指在读取数据时,缓冲区会提前读取比实际需要的数据量更多的数据。
这样,当程序需要下一部分数据时,不必等待硬盘再次读取,而是直接从缓冲区中获取。
通过预读,可以减少硬盘读取的次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3.2 懒写懒写是指在写入数据时,缓冲区会将数据暂时保存,直到缓冲区被填满或者达到一定的时间间隔再进行写入。
这样可以减少频繁的写入操作,从而提高磁盘的使用效率。
4. 缓冲区分析的优点缓冲区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通过预读和懒写,可以减少硬盘读写的次数,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提高系统性能:缓冲区分析可以使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之间的速度匹配,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平衡系统负载:当数据流量突发性增加或减少时,缓冲区可以平衡数据传输速度,避免因数据量的突然变化而导致的系统崩溃或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5.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缓冲区分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文件传输:在文件传输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缓冲区分析来提高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数据库操作:数据库通常使用缓冲区来缓存热数据,以加快查询和写入操作的速度。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的原理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53ae2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4.png)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的原理1. 什么是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它用于确定地理空间中某个点或线距离内的区域。
该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例如:规划市区内的服务设施位置、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等。
2. 缓冲区分析的原理缓冲区分析的核心原理是在给定的点或线的周围创建一个固定距离的区域。
这个距离可以是任意单位,如米、千米或者其他地理坐标系统中的单位。
通过定义这样一个区域,我们可以对地理空间内的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缓冲区分析的应用3.1 规划城市服务设施位置缓冲区分析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城市中规划新的医院时,我们可以使用缓冲区分析来确定离每个社区中心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合适位置。
这样可以确保医院的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市的每个角落,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3.2 分析交通流量在交通规划领域,缓冲区分析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交通流量。
我们可以在道路上定义特定距离的缓冲区,然后统计该区域内的车辆数量。
通过对多个缓冲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估计道路的拥堵情况,为交通规划和路网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3.3 自然资源管理缓冲区分析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希望保护河流或湖泊的水质时,我们可以在水体周围创建缓冲区,限制某些活动(如农业和工业)在一定距离内进行。
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居民配套设施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规划不同的配套设施,如学校、购物中心、公园等。
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每个设施的服务范围,从而合理安排设施的位置和布局,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4. 如何进行缓冲区分析进行缓冲区分析通常需要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例如ArcGIS、QGIS 等。
下面是一般的分析步骤:1.收集所需数据,包括点、线、地图等地理空间数据。
2.在GIS软件中打开数据,并选择缓冲区分析工具。
GIS教案第七讲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案例
![GIS教案第七讲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f5714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f.png)
实例分析 (4)
这50个客户的名称、地址、类型、销量等有关信息,在视图中自动形成了一个专题Geocod1.shp。要注意的是,该专题同高速公路(Highways),市区街道(Streets in downtown),用地分区(Census tracts)等专题并列,表明它已通过表格的联结,实现了地理 定位,并转换成了被称为“型”(shp)的数据类型,在图中以黑色圆点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果双击任一专题名,ArcView 3.0还提供了对显示该专题图形符号的编辑手段,可随用户喜好,按照专题下的具体特征,比如土地用途、公路等级、食品销量等进行分类,然后用逐级变化大小或颜色的方式显示该专题。
(2)根据过渡时期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将两期数据的属性数据进行重分类,统一分为耕地(GD)、园地(YD)、林地(YLD)、牧草地(CD)、其它农用地(QTJS)、农村居民点(NCJS)、城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CZ)、交通运输用地(JT)、水利设施用地(SYSD)、未利用地(WLYD)10种用地类型;之所以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单独列为一类,是为了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更加方便。
(3)利用Arcview空间分析中的交叉列表功能(Tabulate Area),得出各区的土地利用状态转移矩阵,分析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转入转出变化情况;
(4)从两期数据中分别提取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Arcview的地学过程分析模块(Geoprocessing Wizard)将两期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发生变化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信息,进而形成各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变化图。
四、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应用案例
实例分析 (3)
所需数据 全市所有地块信息的数据层 全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图 空间分析 从地块图中选取所有满足条件(1)(2)的地块 与公共设施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 对叠加的结果进行邻域分析和特征提取,选择出满足要求的地块 将选择的地块及相关信息以地图和表格形式打印输出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5a9c1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9.png)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在计算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用来缓存数据、减少磁盘I/O和网络I/O等,提高系统的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缓冲区进行分析,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一、什么是缓冲区?缓冲区是一个存储数据的区域,在计算机中常见的包括物理缓冲区、逻辑缓冲区、网络缓冲区等。
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降低I/O操作带来的延迟和资源消耗。
缓冲区在内存中,它会存储从磁盘或网络中读取的数据,直到应用程序需要读取或修改数据时,才会将数据从缓冲区中读取或写入到外部存储介质中。
二、物理缓冲区物理缓冲区是指操作系统用来管理硬盘I/O的缓冲区,它通常由文件系统和块设备驱动程序共同管理。
物理缓冲区具有很高的性能和稳定性,可以减少磁盘I/O的次数和时间,提高磁盘的访问速度。
物理缓冲区的大小往往是根据系统性能的需求来调整的,但通常的大小是几十MB到几百MB之间。
三、逻辑缓冲区逻辑缓冲区是指应用程序用来管理数据读取和写入的缓冲区,它通常是在内存中实现的。
逻辑缓冲区可以是系统缓冲区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应用程序自己实现的缓冲区。
通常情况下,逻辑缓冲区的大小决定了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大小不当可能导致缺页中断和内存溢出等问题。
四、网络缓冲区网络缓冲区是指TCP/IP协议栈用来缓存网络数据的缓冲区,它通常由操作系统和网络驱动程序共同管理。
网络缓冲区的大小也是根据网络性能的需求来调整的,但通常的大小不会太大,以防止网络堆积和拥塞。
五、缓冲区的作用1、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缓冲区可以减少磁盘I/O和网络I/O,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2、节省资源消耗:缓冲区可以节省系统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3、保护数据完整性:缓冲区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数据被篡改或丢失。
4、降低成本开销:缓冲区可以降低系统的成本开销,避免频繁的磁盘和网络访问带来的成本开销。
缓冲区分析是软件开发中常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揭示系统中的性能瓶颈和资源瓶颈,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地理信息系统中缓冲区分析的原理和用途
![地理信息系统中缓冲区分析的原理和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20d57fe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44.png)
地理信息系统中缓冲区分析的原理和⽤途
缓冲区是地理空间⽬标的⼀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具体指在点、线、⾯实体的周围,⾃动建⽴的⼀定宽度的多边,数学表达为:Bi= (x:d(xi,Oi)≤R)。
有好⼏种:
点的缓冲区应⽤⽐如说:学校选址的时候考虑到周围多⼤范围不能有⼤型娱乐设施啊,就是点的缓冲区应⽤;
线的缓冲区应⽤⽐如说:建告诉公路的时候⽤线的缓冲区来选择合适的路线避免⼈流量⼤的地⽅;
⾯的缓冲区应⽤⽐如说:森林公园啊,湿地啊,多⼤区域范围内不能进⾏⼯业建设。
这⽅⾯很多,个⼈觉得GIS的⽅⽅⾯⾯或多或少的会⽤到缓冲区分析,也就是空间分析是GIS 的⽐较重要的⽅⾯。
原理是地理学第⼀定律:⼀个空间单元内的信息与其周围单元信息有相似性,空间单元之间具有的连通性,属性各阶矩的空间⾮均匀性或⾮静态性。
⽤途是⽤于表⽰这个地理要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
GIS教案---第七讲-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案例
![GIS教案---第七讲-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fdb385c1c708a1284a44eb.png)
述属性的多边形 林地、 非0.5林-1地0k;m区域; 0.5km内1区0k域m;外区域;
四、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应用案例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
问题:
1、有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昌平、顺义、 通州、大兴)
2、计算居民点用地变化 3、发现变化特点和规律
数据源:
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四区的土地利 用变更调查数据,年期为2001年和2005(顺义 为2004)年两期数据,其中2001年的数据为 Shape格式,土地分类系统为八大类;2005 (2004)年为MapGis数据格式,土地分类方法 采用过渡时期全国土地分类系统。
S
顺义减少
0 2 4 km
N
W
E
S
昌平减少
0 2 4 km
N
W
E
S
昌平增加
0 2 4 km
通州区行政区划图
N
W
E
S
N
W
E
S
通州减少
0 2 4 km
通州增加
0 2 4 km
大兴区行政区划图
N
W
E
S
大兴增加
0
4
8 km
N
W
E
S
大兴减少
0
4
8 km
讨论题
某地区气象观测站的最优设置 目的:某地区内有12个气象观测站,为了减少开支,计划减少观测
四、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应用案例
实例分析 (4)
这50个客户的名称、地址、类型、销量 等有关信息,在视图中自动形成了一个 专题Geocod1.shp。要注意的是,该专 题同高速公路(Highways),市区街道 (Streets in downtown),用地分区 (Census tracts)等专题并列,表明它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缓冲区分析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缓冲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b3bd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0.png)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缓冲区分析GIS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一种重要功能,它通过利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
其中,缓冲区分析是GIS空间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某一地理要素周围的区域。
缓冲区分析的原理是以给定的地理要素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距离或者其他条件,创建一个围绕该要素的区域。
这个区域被称为缓冲区,它可以是一个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缓冲区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与特定地理要素相关的区域,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在进行缓冲区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缓冲区的类型:缓冲区可以是固定距离缓冲区,即以固定距离为半径绘制缓冲区;也可以是可变距离缓冲区,即以不同距离为半径绘制缓冲区,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属性进行调整。
2. 缓冲区的距离:缓冲区的大小取决于所选定的距离。
距离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根据特定要素的属性进行变化。
例如,如果我们要分析一条河流的保护区域,可以根据河流的宽度和水质等因素确定缓冲区的距离。
3. 缓冲区的属性:缓冲区可以继承原始地理要素的属性,也可以根据特定需求添加新的属性。
例如,我们可以在缓冲区中添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属性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 缓冲区的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以与其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以识别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将缓冲区与道路网络进行叠加分析,以确定缓冲区内的道路密度。
缓冲区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环境规划: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环境保护区的范围,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2. 城市规划: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不同用途区域的界限,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划分。
3. 灾害管理: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4. 市场分析: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商业服务区域的范围,以便合理规划商业设施的布局。
gis各间隔作用
![gis各间隔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ded2e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a.png)
gis各间隔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实现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在GIS中,各种间隔作用(即,空间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间隔作用角度,探讨GIS在地理空间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一、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GIS中常用的一种间隔作用方法。
通过在地理要素周围创建固定半径的缓冲区,可以评估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使用缓冲区分析确定河流流域范围、道路沿线的影响范围等。
此外,缓冲区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和影响。
二、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一种通过已知点的属性值推断未知点的属性值的方法。
在GIS中,空间插值常用于根据有限的采样点数据生成连续的地理表面。
例如,可以利用空间插值方法生成高程模型、气象场插值等。
通过空间插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趋势。
三、空间叠置分析空间叠置分析是一种通过将多个地理要素层叠置在一起,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可以识别出地理要素之间的交集、包含、邻近等关系。
例如,可以利用空间叠置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程度,评估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等。
四、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一种以网络结构为基础,研究网络节点和路径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GIS中,网络分析常用于解决基于交通网络的路径规划、服务区分析等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分析确定最佳的送货路径,评估不同区域的服务范围等。
五、地形分析地形分析是一种通过对地理表面进行分析,提取地形特征和解释地形变化的方法。
在GIS中,地形分析常用于制作等高线图、坡度分析、流域分析等。
例如,可以利用地形分析确定山地的分布范围,评估土地适宜性等。
六、空间模式分析空间模式分析是一种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和分布模式的方法。
在GIS中,空间模式分析常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聚集程度、分散程度等。
例如,可以利用空间模式分析确定城市犯罪的热点区域,评估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等。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cad07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9.png)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技术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空间分析。
在GIS中,空间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1.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在地理空间中,通过设定一个距离值,以周围的要素为中心,在该距离内生成一个区域。
缓冲区可以用来表示某一地物的影响范围,如河流的保护带、工业区的限制区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空间上相邻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可视域分析可视域分析是指通过考虑地形、地貌和遮挡物等因素,确定某一点在地理空间中的可视范围。
它可以分析观察点能够看到的地物和景观,并进一步评估观察点的适宜性。
可视域分析在城市规划、风景区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观测点和布局方案。
3. 空间插值分析空间插值分析是指在已有一些地理数据点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插值方法,推算处于其他点上的数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未知地点上的数值情况,如降雨量、气温等。
空间插值分析在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并进行预测和决策支持。
4. 点线面分析点线面分析是指在地理空间中,通过对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进行特定的操作和分析,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点线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点线面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交通线路和服务范围,以提高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
5. 空间插图分析空间插图分析是指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理空间进行直观地可视化,来传达地理信息。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决策。
空间插图分析通常采用地图、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地理数据,可以用于教育、研究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gis实验缓冲区分析应用
![gis实验缓冲区分析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bba48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8.png)
GIS实验:缓冲区分析应用简介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中,缓冲区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地理对象周围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
缓冲区分析通过在现有地理要素的周围创建固定距离的缓冲区来识别可能的影响区域。
本文将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并使用示例来展示如何在GIS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原理缓冲区分析是一种基于图形对象的分析技术,其通过在要素周围绘制固定距离的缓冲区来分析空间关系。
缓冲区是一个以某个要素为中心、指定距离的圆形或多边形区域,它可以是等距的,也可以是根据特定条件自适应的距离。
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1.确定要进行缓冲分析的目标要素;2.指定缓冲区的距离或自适应条件;3.创建缓冲区;4.分析缓冲区与其他要素的空间关系。
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确定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危险区域、评估设施的覆盖范围或分析物种的栖息地。
缓冲区分析应用场景缓冲区分析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城市规划缓冲区分析可用于确定建筑物、工厂或其他设施周围的限制区域。
通过创建缓冲区,城市规划师可以识别受到噪声、污染或其他潜在影响的区域,从而优化城市设计和土地利用。
农业缓冲区分析可用于农业领域中的土地管理和胁迫评估。
通过创建农田周围的缓冲区,农民可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来防止污染或其他环境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自然资源保护缓冲区分析在自然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保护地区周围的缓冲区可以帮助确定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来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犯罪分析缓冲区分析可用于犯罪分析和预防。
通过创建犯罪发生地点周围的缓冲区,警察部门可以了解潜在的犯罪热点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缓冲区分析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缓冲区分析的应用,我们将使用一种常见的 GIS 软件工具来演示缓冲区分析的过程。
步骤1:准备数据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地理数据来进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及应用
![缓冲区分析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0745baec281e53a5802ffdc.png)
重庆交通大学《GIS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专业:测绘工程设计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题目:基于ArcG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班级:2010级01班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6月16日至2013年6月27日课程GIS原理及应用班级测绘1班指导教师题目GIS缓冲区分析及应用同组人数1-7人课程设计要求1、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算法。
2、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相关应用。
3、相关实例解决——休闲农业区建立和市区住房分析问题。
4、分析问题——怎样利用GIS缓冲区建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基于Arc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叠加功能解决该问题。
(1) 数据矢量、栅格之间的转换;(2)缓冲区建立,叠加分析;(3) 综合分析得出成果。
6、结合成果进行相关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设计报告主要包括内容:1、课程设计目的;2、课程设计任务及内容;3、课程设计使用数据说明;4、课程设计思路及技术流程;5、课程设计实现的详细步骤;6、课程设计成果分析讨论及成果展示;7、课程设计体会(包括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收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8、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每个同学均应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及数据;☞设计报告要求文字通畅,排版规范;☞设计报告文字原则上不少于5000字,并装订成册。
上机时间安排星期周次一二三四五六日第17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第18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指导地点及考核时间1、指导地点: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2、考核时间:第18周星期五上午(答辩方式考核,学生用PPT汇报及演示)版面要求1、题目用黑体三号,段后距18磅(或1行),居中对齐;2、标题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距6磅(或0.3行);3、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程序代码用固定值“15”;4、标题按“一”、“㈠”、“1”、“⑴”顺序编号。
缓冲区分析——精选推荐
![缓冲区分析——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67c59c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1.png)
实例1解析
已知一伐木公司,获准在某林区采伐,为防止水土流失,规定不得在河流周围 1km 内采伐林木。
另外,为便于运输,决定将采伐区定在道路周围 5km 之内。
请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采伐区,输出森林采伐图。
解题过程
首先要以区域的道路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森林分布图为数据源。
解题流程见图示。
(1)将该地区具有相同比例尺且进行配准的道路分布图、河流
分布图、森林分布图,进行预处理和数字化;
(2)利用河流分布图生成1km的等距离缓冲区;
(3)利用道路分布图生成5km的等距离缓冲区;
(4)森林分布图中可采伐林地、道路缓冲区及河流缓冲区图进
行叠加,加条件表达式为:
采伐区=森林分布图中可伐林地∩道路周围5km缓冲区
∩非河流周围1 km缓冲区
将上述3张图进行两两叠合,所得结果即为森林采伐图。
空间分析实例2
如已知一湖泊,要求在它周围5000m 内必需禁止任何污染性工业企业存在,在它周围500m 内必需禁止建筑任何永久性建筑物。
解题步骤:
(1)先建立缓冲区;
(2)同现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图叠加,显示在范围内应禁止的污染性工业企业;
(3)同现有永久性建筑物图叠加,显示在范围内应禁止的永久性建筑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交通大学《GIS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专业:测绘工程设计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题目:基于ArcG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班级:2010级01班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6月16日至2013年6月27日课程GIS原理及应用班级测绘1班指导教师题目GIS缓冲区分析及应用同组人数1-7人课程设计要求1、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算法。
2、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相关应用。
3、相关实例解决——休闲农业区建立和市区住房分析问题。
4、分析问题——怎样利用GIS缓冲区建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基于Arc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叠加功能解决该问题。
(1) 数据矢量、栅格之间的转换;(2)缓冲区建立,叠加分析;(3) 综合分析得出成果。
6、结合成果进行相关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设计报告主要包括内容:1、课程设计目的;2、课程设计任务及内容;3、课程设计使用数据说明;4、课程设计思路及技术流程;5、课程设计实现的详细步骤;6、课程设计成果分析讨论及成果展示;7、课程设计体会(包括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收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8、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每个同学均应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及数据;☞设计报告要求文字通畅,排版规范;☞设计报告文字原则上不少于5000字,并装订成册。
上机时间安排星期周次一二三四五六日第17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第18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指导地点及考核时间1、指导地点: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2、考核时间:第18周星期五上午(答辩方式考核,学生用PPT汇报及演示)版面要求1、题目用黑体三号,段后距18磅(或1行),居中对齐;2、标题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距6磅(或0.3行);3、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程序代码用固定值“15”;4、标题按“一”、“㈠”、“1”、“⑴”顺序编号。
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5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 5 -(一)缓冲区分析..................................................................................................- 5 - (二)叠加分析......................................................................................................- 7 - (三)主要任务......................................................................................................- 8 -三、课程设计分析.........................................................................................................- 8 -四、课程设计使用数据说明.........................................................................................- 9 -五、课程设计思路及技术流程...................................................................................- 10 -(一)设计思路....................................................................................................- 10 - (二)实例一:技术流程图................................................................................- 12 - (三)实例二:技术流程图................................................................................- 13 - 六、课程设计实现的详细步骤...................................................................................- 14 -实例一:雅安市休闲农业区的规划设计分析......................................................- 14 - 实例二:市区择房分析..........................................................................................- 34 -七、课程设计成果展示及成果分析讨论...................................................................- 47 -7.1 成果展示:....................................................................................................- 47 -7.2 成果分析........................................................................................................- 48 -八、课程设计体会.......................................................................................................- 48 -8.1 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收获................................................................................- 48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9 -8.3 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49 -九、参考文献...............................................................................................................- 50 -一、课程设计目的GIS原理课程设计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实践环节,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有效手段。
通过基于ArcGIS10.0软件进行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的课程设计,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对于缓冲区的建立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选址以及影响范围的确定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熟练对AcrMap和AcrCatalog的操作,能借助于ArcGIS软件进行基本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与操作。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一)缓冲区分析1、什么是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Buffer)是对选中的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点、线或面)按设定的距离条件,围绕其要素而形成一定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缓冲区应用的实例有如:污染源对其周围的污染量随距离而减小,确定污染的区域;为失火建筑找到距其500 米范围内所有的消防水管等。
下面着重介绍缓冲区原理及其在 ArcGIS 中的实现。
2、缓冲区的基础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在尺度上的表现。
它是一种因变量,由所研究的要素的形态而发生改变。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缓冲区是给定空间对象或集合后获得的它们的领域,而邻域的大小由邻域的半径或缓冲区建立条件来决定,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A,它的缓冲区可以定义为:{}rP≤,(=)Axxd(d一般是指欧式距离,也可以是其它的距离,其中r为邻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缓冲区建立的形态多种多样,这是根据缓冲区建立的条件来确定的,常用的对于点状要素有圆形,也有三角形、矩形和环形等;对于线状要素有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或单侧缓冲区;对于面状要素有内侧和外侧缓冲区,虽然这些形体各异,但是可以适合不同的应用要求,建立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的缓冲区示意图如图1。
图1 点、线和面状要素的缓冲区3、缓冲区的建立从原理上来说,缓冲区的建立相当的简单,对点状要素直接以其为圆心,以要求的缓冲区距离大小为半径绘圆,所包容的区域即为所要求区域,对点状要素因为是在一维区域里所以较为简单;而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则比较复杂,它们缓冲区的建立是以线状要素或面状要素的边线为参考线,来做其平行线,并考虑其端点处建立的原则,即可建立缓冲区,但是在实际中处理起来要复杂的多。
按照其建立的原理来可以介绍如下:1. 角平分线法该算法的原理是首先对边线做其平行线,然后在线状要素的首尾点处,作其垂线并按缓冲区半径r 截出左右边线的起止点,在其它的折点处,用与该点相关联的两个相邻线段的平行线的交点来确定,如图2:该方法的缺点是在折点处,无法保证双线的等宽性,而且当折点处的夹角越大,d 的距离就越大,故而误差就越大,所以要有相应得补充判别方案来进行校正处理。
凸角圆弧法该算法的原理是首先对边线做其平行线,然后在线状要素的首尾点处,作其垂线并按缓冲区半径r 截出左右边线的起止点,然后以r 为半径分别以首尾点为圆心,以垂线截出的起止点为圆得起点和终点作半圆弧,在其它的折点处,首先判断该点的凹凸性,在凸侧用圆弧弥合,在凹侧用与该点相关联的两个相邻线段的平行线的交点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