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教外别传
不需外求,只靠 人自身觉悟。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唐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开悟:“三 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 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传灯录》)
不立文字:不需用语言文字,强调 突然来到刹那间体验。如滴水开悟 (仪山禅师)。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石头希迁禅师的一段公案: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清、幽、寒、静的审美情趣。 释德诚和尚《船居寓意》:千尺丝纶 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 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二、南禅宗教理
南禅宗一反印度佛学人性与佛性截然 分开的教理,使人性和佛性得到较好 的统一。推出快捷成佛的顿悟功夫。
慧能认为:人性本清静,人人皆有佛 性,只要尊佛学法,除去妄念,认识 本性,都有可能成佛。他的“教外别 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 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 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等 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赠江华长老》)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江高。”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据李育仁《论柳宗元的诗歌审美情 趣》一文统计,在柳宗元一百六十多 首诗中,竟有七十三首使用了“幽 独”、“清寒”的意象。足见其审美 情趣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来自百度文库
宋代文人中也不乏有如此喜好的人。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 一:“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 (qí)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 排闼(tà)送青来。”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 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50年) 3、守成时期:两宋(320年) 4、衰颓时期:元明—清乾隆(450年)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四、南禅宗对唐宋文人的影响 1、禅宗的空灵雅致影响士大夫们的
审美情趣
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玄妙、 禅林的清净闲适、禅家自我心理平衡
的“悟”,对唐以后文人充满极大的 诱惑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2、禅宗的智慧和理趣为文人学习、 借鉴,并引入诗歌创作中。
偈,又叫偈颂,是禅师们借以表 达禅悟意境的诗体。有四言、五言、 七言等形式。 诗与禅、禅与诗的结合早在佛教 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东晋慧 远有表达静虑之意的《游庐山诗》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支遁有赞佛咏怀的《四月八日赞佛 诗》《五月长斋诗》,鸠摩罗什有 类似偈颂的《十喻诗》,到唐代, 诗禅结合的情况已相当广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 记载的唐代禅师作诗明禅的诗句非 常普遍。但最为精彩的当属临济义 玄与凤林的一段问答: 林问:“有事相借问,得么?” 师云:“何得剜肉作疮?”林云: “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师 云:“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王维热衷于对寂静境界的追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孙自可留。”(《山居秋暝》)。他的 “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鸟鸣 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 《栾家濑》),施补华《峴傭说诗》 曰:“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 (《清诗话》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年9月版)
直指人心:以心传心,迷在自心,悟 在自心。
南禅宗,主张单刀直入,顿悟成佛, 不立文字,不坐禅,是谓教外别传, 称为祖师禅。
神秀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的禅学,主 张坐禅诵经,渐悟成佛,借教悟宗, 称为如来禅(神秀的禅宗称为北宗)。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三、禅宗发展的几个时期 1、成立时期:达摩—慧能(250年) 2、发达时期:南岳、青原—唐末五代
六祖慧能《坛经》里面已经存有 许多诗偈,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 五言律诗,虽有诗的形式,却无诗 的韵味。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而慧能的弟子玄觉(665-713)的 《永嘉证道歌》 “入深山,住兰 若rě,岑崟yín幽邃长松下。优游静 坐野僧家,闃qù寂安居实潇洒。” (《大正藏》卷48)“江月照,松 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 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正藏》卷48)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迦叶 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所以达摩 东渡重洋,宣传禅旨。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灿、道信、弘忍,到慧能时 经历一次革新。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樵夫(六祖慧能)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传给 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据 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第七章 禅宗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富有民族特色 的大宗派,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 思维、静虑。常与“定”(正定) 连用,称“禅定”,意为定址一境, 不生散乱思想。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一、禅宗的起源
《五灯会元·七 佛·释迦牟尼佛》 记载:“世尊在 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 默然,唯迦叶尊 者破颜微笑。世 尊云:
教外别传
不需外求,只靠 人自身觉悟。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唐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开悟:“三 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 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传灯录》)
不立文字:不需用语言文字,强调 突然来到刹那间体验。如滴水开悟 (仪山禅师)。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石头希迁禅师的一段公案: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清、幽、寒、静的审美情趣。 释德诚和尚《船居寓意》:千尺丝纶 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 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二、南禅宗教理
南禅宗一反印度佛学人性与佛性截然 分开的教理,使人性和佛性得到较好 的统一。推出快捷成佛的顿悟功夫。
慧能认为:人性本清静,人人皆有佛 性,只要尊佛学法,除去妄念,认识 本性,都有可能成佛。他的“教外别 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 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 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等 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赠江华长老》)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江高。”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据李育仁《论柳宗元的诗歌审美情 趣》一文统计,在柳宗元一百六十多 首诗中,竟有七十三首使用了“幽 独”、“清寒”的意象。足见其审美 情趣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来自百度文库
宋代文人中也不乏有如此喜好的人。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 一:“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 (qí)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 排闼(tà)送青来。”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 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50年) 3、守成时期:两宋(320年) 4、衰颓时期:元明—清乾隆(450年)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四、南禅宗对唐宋文人的影响 1、禅宗的空灵雅致影响士大夫们的
审美情趣
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玄妙、 禅林的清净闲适、禅家自我心理平衡
的“悟”,对唐以后文人充满极大的 诱惑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2、禅宗的智慧和理趣为文人学习、 借鉴,并引入诗歌创作中。
偈,又叫偈颂,是禅师们借以表 达禅悟意境的诗体。有四言、五言、 七言等形式。 诗与禅、禅与诗的结合早在佛教 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东晋慧 远有表达静虑之意的《游庐山诗》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支遁有赞佛咏怀的《四月八日赞佛 诗》《五月长斋诗》,鸠摩罗什有 类似偈颂的《十喻诗》,到唐代, 诗禅结合的情况已相当广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 记载的唐代禅师作诗明禅的诗句非 常普遍。但最为精彩的当属临济义 玄与凤林的一段问答: 林问:“有事相借问,得么?” 师云:“何得剜肉作疮?”林云: “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师 云:“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王维热衷于对寂静境界的追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孙自可留。”(《山居秋暝》)。他的 “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鸟鸣 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 《栾家濑》),施补华《峴傭说诗》 曰:“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 (《清诗话》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年9月版)
直指人心:以心传心,迷在自心,悟 在自心。
南禅宗,主张单刀直入,顿悟成佛, 不立文字,不坐禅,是谓教外别传, 称为祖师禅。
神秀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的禅学,主 张坐禅诵经,渐悟成佛,借教悟宗, 称为如来禅(神秀的禅宗称为北宗)。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三、禅宗发展的几个时期 1、成立时期:达摩—慧能(250年) 2、发达时期:南岳、青原—唐末五代
六祖慧能《坛经》里面已经存有 许多诗偈,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 五言律诗,虽有诗的形式,却无诗 的韵味。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而慧能的弟子玄觉(665-713)的 《永嘉证道歌》 “入深山,住兰 若rě,岑崟yín幽邃长松下。优游静 坐野僧家,闃qù寂安居实潇洒。” (《大正藏》卷48)“江月照,松 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 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正藏》卷48)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迦叶 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所以达摩 东渡重洋,宣传禅旨。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灿、道信、弘忍,到慧能时 经历一次革新。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樵夫(六祖慧能)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传给 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据 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第七章 禅宗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富有民族特色 的大宗派,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 思维、静虑。常与“定”(正定) 连用,称“禅定”,意为定址一境, 不生散乱思想。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一、禅宗的起源
《五灯会元·七 佛·释迦牟尼佛》 记载:“世尊在 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 默然,唯迦叶尊 者破颜微笑。世 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