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期末试题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建设两型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P216)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首先,建设两型社会应该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两型”观念,针对大学生盲目攀比心态和随意污染环境的陋习,应该使大学生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使他们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端正了,才能逐渐甩掉种种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资源不可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只有节约、保护才能持久,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和引导大学生逐渐养成“两型”行为,思想观念正确了,行为才能正确。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要使大学生们养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行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将来能尽快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学生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掌握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硬本领,要把“两型社会”的思想贯穿于高校整个学习生活中,切实把节约、保护环境付诸在行动之中,大家都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寸木材,切实把节约、保护环境付诸在行动之中,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向“两型”行为的要求看齐,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两型”行为,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快地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相信我们可以慢慢做好。
2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这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从总体布局的不断丰富完善中,可以看出党执政为民出现的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提高。
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总体布局,丰富了治国理政实践。
变化之二:执政为民理念不断升华。
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政治文化生活,到建设生态文明,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得到升华。
变化之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意愿更加坚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民享有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伴随着质量的提升,而且,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保障也更加完善。
如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人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指日可待。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一思想观念
二做大生态经济
三建立健全休制,确定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4中国为什么实行“义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三权分立”的实质是阶级分权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之所以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除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三权分立”优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
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其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这种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
四四、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之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第一,准确把握几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民主” 一词由“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
¨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
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第二,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第三,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西方标榜是自由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只能说具有形式上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真正通行的是财富的自由,谁占有金钱、财富,谁就拥有权利和自由,愈是有钱就愈有自由。
无钱无权无势的广大贫苦百姓总是被关在“自由”的大门之外。
¨第六,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权不能局限于个人的政治权利,而应当扩大范围。
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生存权,其他人权均无从谈起。
¨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第七,民主、自由、人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7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及突破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选择恰当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应当是司法体制改革。
我们过去的不少改革措施收效不大,与忽视司法的价值是有密切关联的。
现代社会本应处于重要位置的司法在我国长期处于政治系统的边缘。
司法权这样一种保障现代国家和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权力也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而这种忽略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放眼世界历史,司法在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已被很多国家的政治实践反复证明。
任何政治系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都不可缺少它的司法结构和功能,并且,无论从理论抑或经验上来看,结构合理、功能正常的司法还构成了制度化和法治化的主导性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模式即:经济发展——法制和司法改革——法治建设——自由权利与公民社会——民主选举——行政与政治革新——经济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圆圈”中,司法改革处于基础和前提的地位,而司法改革的重点又是司法体制的改革。
一腐败问题
(为什么)现阶段中国为什么腐败现象如此严重?我认为是社会大气候遭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信仰缺失。
中国共产党的几十年无神论教育使中国的百分之九十的人群不信仰任何宗教,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二,教育缺失。
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出现的腐败现象时,将腐败的大量产生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形成归结为教育出了问题,教育缺失。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我们国家三十年来对人的思想教育抓的不紧了,这是个实际问题。
三我们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太不相信制度的作用了。
没有健全各级检查监督组织程序,制定各种查处制约监督条例,增加法律条文打击。
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权利太大,受到的诱惑就越多,没有快速有效的监督机制,所谓的反腐只是形式上的样式,没有真正的实施
(怎么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由像美国香港新加坡一样的严刑峻法,让官员不敢贪污,绝对有效的监督部门,让官员清楚的知道只要他敢贪污就一定会被抓,法院独立出来独立判案。
监督部门也要独立出来,实行有效的监督。
推动民主进程
腐败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腐败问题的根本应该是腐败现象使普通公民所得的利益相对于没有腐败时更少.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出现腐败不是选拔官员出了问题,而是监管不到位.因此只要监管不够,有空子可钻,就会有人去利用来为自己某利.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状)(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原因)(一)体制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
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
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
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
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
而且双轨制的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转贴于中国论
(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
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
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
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
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
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政策性因素
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
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
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
(1)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少数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脱贫困,不惜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
(2)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易引起社会不安,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本;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3)形成马太效应,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而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紧缩倾向,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5)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
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完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就业创新
第五,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第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社会和谐
意义:(P2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和谐问题:
(一)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一是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按劳分配中行业差异过大,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二是再分配不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与力度均不充分;三是非分配因素膨胀,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与非法的途径流入少数人手中。
因此,实行权利资源平等分配、防止财富过分集中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已经势在必行。
应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政策,进行分配机制的调整,遏制强势群体的利益独占性冲动,堵塞各种黑色收入与灰色收入渠道。
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减少低收入者的比重,从而建立中间大、稳定性高的社会结构。
(二)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
改革有成本,发展也有代价。
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应与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多的社会群体,承担了较少的成本;而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少的社会群体,却承担了较多的成本。
部分改制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职工、被精简的干部与失业人员,承担的改革成本较多;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者、城市拆迁补偿不足的家庭,承担的发展成本较多。
这些缺乏公正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三)避免改革与发展的非制度化陷阱
改革与发展,都需要探索。
探索可能有失误,但必须避免非制度化的陷阱。
例如,经济活动中的权钱交易,公共部门分配苦乐不均,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用人与司法腐败等。
应加强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堵塞各种非制度化的陷阱。
在稀缺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尤其需要把好关、守住节,坚决刹住“卖官买官”、“贪不离地”两大歪风。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公办院校必须走出乱收费、盲目圈地、招生腐败等问题,切实降低个人受教育的成本。
我国正在走向知识社会,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高收费有违机会均等。
建议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教育投入,首先是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力度。
(四)维护“体制外”社会群体的基本权益
占人口比重较小的强势群体,不仅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比较畅通,各级政府对他们的制度供给也比较充分。
因此,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制度供给平衡,对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弱势群体和中间阶层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
我国多数人还刚刚走出温饱,少数人还在贫困与温饱之间徘徊。
我们家乡的古人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建议各级官员都能深入体察普通老百姓的呼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使大多数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往往处于“体制外”的社会经济地位。
他们是新市民,但他们的就业、子女受教育往往在城市困难重重;他们是新兴的工人阶层,但他们的工资收入、劳动保护、医疗养老、参政议政等也缺乏保障。
当前,应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待遇,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避免陷入市民、农民工、农民这样的三元结构。
(五)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在西方一些学者中间,近几年开始流行“风险社会”理论,这是西方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的反映。
我国应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在实践中推动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一是共同富裕,既要继续允许少数人通过合法途径先富起来,更要强调多数人平等地获得劳动与要素收入。
二是社会保障,建立统筹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实行城乡低保制度。
三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人格、尊重人才,实行人性化管理。
四是优化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提高理想信念的支撑力,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扩大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六)建立社会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
建立包括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突发事件、犯罪等指标的社会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与快速反应能力。
同时,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善群体利益调节、利益约束与利益补偿的政府机制,健全“大调解”等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
增强工作单位、社区、家庭、非正式群体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和谐与协调,形成稳定的各种微观社会结构。
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坚持实事求是和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异化为所谓以人为本)。
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确定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
坚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国策和资源节约优先的战略。
目前的政策,禁绝土地、资源等领域的投机行为,制定合理的以综合国力提升和最广大人民得到最大实惠的发展方针。
七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五)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45.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和“三个发展”理念。
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并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6.美好家园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47.海洋强国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
48.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报告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