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作者:冯宇雄黄启明冯鑫鑫贾凯威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8期
摘要:
在构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各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了各省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主成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03-02
0 引言及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

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对经济发展质量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出发,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构建合适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为各地区指明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冷崇总(2008)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分享性等方面构建出了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指出了这些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但论文只是指出了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的方向,并没有以某个具体地点为例来进行实践,同时论文虽然阐述了这些指标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如何联系的,论文并无说明;刘阳(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效率、联系能力、福利、发展代价等方面对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同时论文指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设立和选取不应具有随机性,需要确定相应的参考依据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每个方面具体参考、采用哪些指标,论文中并无阐
述;王寅(2010)构建出了经济增长效率指标、经济结构状态指标和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三个一级指标,并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扬州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但论文只是从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状态和经济运行质量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缺乏一个相应的综合评价值及分析;韩平、徐翠枚(2013)构建出了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经济福利、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资源环境的持续性等七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海南历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得出了2001-2007年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同步发展,2008-2011年海南省经济增长数量发展走势呈现波动变化,而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在逐步优化的结论,但论文只是通过采用海南历史数据,对海南历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并没有横向地对各地同一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比较。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围绕“调结构、保增长、促民生”的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赋予经济发展质量更为一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内涵;第二,突破小范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对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排名。

论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构建综合质量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第三部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各省市、自治区2012年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各地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评价模型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本文以主成分模型为框架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以新的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进行经济分析。

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的指标进行线性组合构成新的综合指标。

根据主成分选取原则,我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新变量作为主成分,最后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1.2 主成分分析模型
2 实证分析
2.1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党中央提出的“调结构、保增长、促民生”为目标,同时还紧紧围绕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将指标设计为增长质量指标、结构质量指标、民生质量指标及环境质量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地区生产总值等16个二级指标,从而得到两级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论文选取2012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或由该网站的相关指标计算获得。

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或量纲不同,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我们把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解释变量。

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SPSS处理结果如下表2、表3。

3.1.2 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质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主成分与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822,表明了经济发展质量中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不断缩小,日益严峻的对外贸易环境给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1.3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质量差异明显
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值前10名中有8个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有两个属于中部地区;11到20名东部地区占两个,中部地区占5个,西部地区占3个;最后的11名中,东部地区占2个,中部地区占2个,而西部地区占7个,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排名最为靠前,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第一梯队;辽宁、河南、福建等紧追其后,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第二梯队;新疆、甘肃、青海、西藏最为落后,构成了经济发展质量最后一梯队。

3.2 政策建议
3.2.1 重视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民生质量指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重视民生,促使民众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各地政府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简政放权,控制投资建设规模,让利于人民大众,避免与民争利;(2)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消灭贫困,发挥各地的优势,想方设法促使民众增收;(3)减少税收,尤其是减少所得税及各种流转税的征收,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以消费来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3.2.2 实行走出去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各省市应做到如下几点:(1)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2)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大力发展机电产品,使其逐渐成
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3)各地政府应积极扶持出口企业争创自主品牌;(4)各地企业应配合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及时抗辩,同时联合国内外的利益集团应对贸易摩擦。

3.2.3 三大地区应协调产业布局
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应积极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方面改善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看,这些都能极大地改善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发挥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排名靠前省份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东部地区应构建以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为中心的要素市场体系,从而强力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

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河南、湖南和四川的中心作用,在它们的辐射带动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43-45.
[2]刘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王寅.扬州市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分析[EB/OL].(2010-09-19).中共扬州市委党校网.
[4]韩平,徐翠枚.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EB/OL].(2013-04-03).海南省统计局网.
[5]王新平.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及建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25-2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