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我深信,只有高度的文化建设,才能造成现代强盛的民族和国家,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一些艺术史,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
西方艺术往往让人觉得驳杂繁芜,高深莫测,让人不明就里,不知所措。
对西方数千年艺术发展概况的解读,体验到西方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略到西方艺术典雅精致的风格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入艺术的现场,感悟艺术之趣、历史之真,知性之美。
从这本书中,学有所获,常有所思,偶有所悟,其乐融融。
西方美术发展的精神基点,始于与自身的认识上。
“美术”一词,在西方指非功利主义的礼堂艺术,或主要指为纯审美而创作出的有形艺术。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丰富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
西方美术的真正起点在希腊。
尽览西方美术发展的线索,有过三次高峰时期。
第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第二次,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19世纪。
对于文艺复兴,在我学这门课以前的记忆里,留下足迹的仅仅是文学作品,远远不知道美术作品的丰富、无限和逼真。
到此刻才了解到艺术的无垠天地。
历史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西方的一千年,人们的思想,生活都受到基督教义的全面渗透和压抑。
这个时期的人们缺乏创造力,缺乏自主思想,只为了上天国而活着,而文艺复兴唤醒了西方人的创造力。
文艺复兴为世界文化史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说:“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
”就文艺复兴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意义而言,只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繁荣时代可以和它相提并论。
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无与伦比的不朽的珍品。
而近代先进的艺术文化,是在文艺复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诞生,成长起来的。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
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
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
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结课论文》赏析弗洛伊德理论对西方美术的影响西方美术鉴赏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东西。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西方美术和我们中国美术一样也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在作品。
西方文化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始终在努力地表现着人性。
虽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但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之本欲又得到张扬,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美术仍然以表现人性为主。
这其中诞生了像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伟大的画家,也产生了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戈雅的《五月三日枪杀》等优秀作品。
西方美术之博大精深与中国美术一样,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
因此本文仅从弗洛伊德理论对西方美术影响进行分析。
1.弗洛伊德及其理论1.1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大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下面有两个同胞弟弟和五个妹妹。
弗洛伊德自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
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
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
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探析论文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探析论文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探析论文经历了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到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西方绘画艺术一直在尝试中探索和改变。
其中,现代绘画艺术在整个艺术发展中是最具争议也是最有活力的,其不仅是艺术家的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现,更以多样的形式和绘画语言显示出多层面、多方位的时代崇尚。
一、光线一直以来,光线就是画家常用的表现技巧,肩负着展现画家创作意图与主观精神的使命。
尤其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画家对光线的运用更是开创了新的视觉表现,其与空间、色彩、体积、时间等共同组成了西方现代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因素,为画作增添了别样的味道。
在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画家主要通过对光的研究探索出光在艺术创造中的效果运用。
如运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以及不同的艺术手段,使其产生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同时配以强度分离、对比、连续或交叉,增大或减少色彩和色调的互相干扰,使画面的诸多构成要素(色彩、形状、明暗、肌理等)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给观者一种闪烁或是运动的假象,引导观者深入探究作品,而这正是现代绘画的魅力所在。
二、线条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因素,产生的较为偶然。
它可以是火山喷发四溅的线条,可以是地壳板块倾轧造成的褶皱,也可以是有大地的肌肤,给画作的美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线条不再是形式化的线条,而是成为了画家手中特殊的表现手段,更多的是指向内在,旨在借由线条的张力、方向和视觉作用唤起的主观精神,给观者以视觉感官刺激,将观者指向一种“不可见”的遐想,最大限度地丰富绘画语言的可能性。
比如,保罗塞尚的《静物》,为了进一步强化平面张力,画家有意识地将桌布下的桌边线在不知不觉中错开,或者把一角拉大,而画作中酒杯的边线也未封闭,和桌面连在一起,加上同面积、体积的对比,既强化它们又强化自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画面的力度。
这种多样化的线条表达方式,开拓了现代绘画的实践,丰富了绘画的无限的可能性,为广大绘画爱好者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西方美术鉴赏 结课论文
燃烧吧,太阳————记《麦田上的群鸦》(一)高中时期,看梵·高的画,总觉得表现力过分夸大了现实。
现在,看梵•高的画,越发真实,恍然明白于人的心灵世界中存在的和现实一样真实。
梵•高画过很多关于麦田的作品,唯其此幅最具抽象的感染力。
金黄色的麦田,吞没了面前的三条路,没有一条能到达地平线。
麦秆如钢刀一般坚硬,条条扎在土地上。
目光随着道路延伸,却只能迎来深蓝色能滴下眼泪的天空,寻不见太阳,甚至寻不见希望,最后连路也消失了。
透过画面,我仿佛听到群鸦扑扑楞楞拍打翅膀的声音和风吹起麦浪的呼呼声。
群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速速飞过深蓝色的压抑,他们缓缓地试探性地擦过麦的肩膀,终又匆匆飞去另个未知的远方。
后来,一声枪响刺破了司空见惯的骚乱与狂乱,诗人倒下,温热的血液染红了麦田。
啊,诗人,为何你的面容如此安详,为何你的嘴角还挂着笑意?啊,黑鸦,你黑黒的样子啊,人们都认为你冷的像冰一样。
后来的后来,只剩下风的悲泣,不是挽歌。
在我看来,梵•高是诗人,他的画作就是一部部无字长诗。
黑鸦,是魂灵,是远方孤独的、怪癖的、被隔离的浪人。
诗人啊,我知道摆在你面前的何止三条路,明明路有很多,却为何寻不到一个出口?麦地,燃烧的是你的激情,是你对世界每个生灵的热爱。
而恰是这种爱成为了你痛苦的源泉,像刀子割伤你的心。
深蓝的天空,含着泪,泪水比深蓝的海水咸涩。
爱比死冷?37岁,你做了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抗争,你留下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然后,永远地闭上那湛蓝而忧郁的双眼,此时的你,安静的像睡熟的孩子。
(二)当我将视角由外在转向内心时,发现梵•高的画真实得如同我戴上眼镜看到的实物。
他的画毫不留情地抛出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沧桑,并非单薄的感伤,而是一种浓重的忧郁。
宁愿清醒地苦痛,也不要麻木地欢乐。
他把生命的沉重晾在画布上,撕开展现在大家眼前,成为一种美,而不再需要伪装,来藏起悲伤。
这反倒让我感觉舒服了很多,原来痛也能嚼出滋味,或者成为另一种快乐。
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姓名:专业:班级:学号:世上最年轻的的画家——毕加索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可谓毕加索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特色及艺术影响系别:软件工程系班级:*****姓名:**学号*******摘要: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卡普莱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
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
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记》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
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
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人生之所以美好,不仅由于造化,还因为有艺术,艺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主要是借助美的力量诉诸人的情感,使人在领略美的同时并为之陶醉,灵肉和谐,心地纯净,犹如从尘世飞升、而艺术家,正是发掘,表现和传播美的使者。
本文通过对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的分析,试图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领悟米氏艺术中所隐含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体美,力量,基督精神一、画家生平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他父亲是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
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米开朗琪罗13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
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之后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东西方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东西。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西方美术和我们中国美术一样也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在作品。
西方文化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始终在努力地表现着人性。
虽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但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之本欲又得到张扬,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美术仍然以表现人性为主。
这其中诞生了像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伟大的画家,也产生了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西方古典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
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
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
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
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
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西方美术鉴赏课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西方美术鉴赏课论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西方美术鉴赏课论文”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我眼中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达芬奇为例)众所周知,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在这里,我将以达·芬奇为例谈一下我眼中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我看来,艺术与科学从来就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毫无关系的学科,而是以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形式存在的。
这一点在达·芬奇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
达·芬奇认为自然界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最奇妙的作品,画家应以人作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他说绘画是自然(指万物)的唯一模仿者,绘画包罗自然的一切形态在内,它能够将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生动的保存下来。
绘画能够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的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并可以永久保存,经得起岁月的磨蚀。
有人说铜匠作品更经得起岁月的磨蚀,但是他们的作品却缺乏想象。
我觉得艺术是科学的一种感性体现。
艺术作品是通过一种被艺术家们加工过的形式来向人们展示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
它可以使科学变的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就像通常情况下,相比较看晦涩难懂的文字,人们更愿意通过图画的形式来了解一件事物。
绘画作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传播知识的作用;第二是让人们欣赏到美。
这毫无疑问比文字作品更让人赏心悦目。
艺术和文学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就是因为它们是以两种不同的学科在像我们展示科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像我们传达作者个人的感情。
只是,艺术作品在这一方面却显得更为直观,它并不需要你有多么深厚的自身修养才能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文学在这一方面就有很硬性的要求了。
另一方面,科学也以它独有的形式在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正如达·芬奇所说,绘画是一门科学。
绘画并不是说我们简简单单随便画几笔就可以被称为艺术了。
我相信每个伟大的画家肯定都曾研究过以怎样的手法才能将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一、《蒙娜丽莎》——对达·芬奇绘画艺术的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卓越的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蒙娜丽莎》。
这幅画作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蒙娜丽莎》以蒙娜丽莎的肖像为主题,展示了达·芬奇对于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思考。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微微一笑,眼神深邃而又神秘。
她身着华丽的衣饰,头上的小帽点缀着颜色丰富的珠宝。
蒙娜丽莎的形象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引发观者的无尽想象。
其次,《蒙娜丽莎》的构图精妙而又复杂。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和对比法,使得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形象显得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画布中走出来。
他将蒙娜丽莎放置在一座开阔的景观中,背景中的山川和河流仿佛随着时光的流转而变幻。
这种细腻的构图技巧使得整幅画作更加具有动感和立体感。
再者,《蒙娜丽莎》的色彩运用极富特色。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明暗对比和色调的渐变,在画面中形成了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层次。
蒙娜丽莎的面容及若隐若现的微笑,通过轻柔的光线和柔和的色彩展现出来,使她的形象更加神秘而又诱人。
最后,《蒙娜丽莎》所传递出的艺术思想也是其深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达·芬奇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蒙娜丽莎那微微一笑的面容中隐藏着无尽的秘密,仿佛在告诉观者们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种思想层面的表达使得《蒙娜丽莎》成为了一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杰作。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艺术篇章。
他精准的人物形象塑造、复杂的构图和精妙的色彩运用,打造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星夜》——梵高的色彩盛宴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个人表达风格而著名。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内容摘要:印象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内容: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莫奈《印象·日出》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一、印象派的构图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
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
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
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
西方美术鉴赏课论文——阿波罗和达芙妮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今天,我想要鉴赏的是巴洛克艺术中的经典之作《阿波罗和达芙妮》之所以选择这个作品,是因为当我第一次在西方美术鉴赏课上看到它时就被它独特而完美如舞姿的造型所吸引,在听过老师讲述了那个凄美的希腊神话故事后,更是对它感触良多。
这则作品的作者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贝尔尼尼,他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
贝尔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
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这样的全才我想大概只有达芬奇才能与之媲美吧《阿波罗和达芙妮》贝尔尼尼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
目空一切的阿波罗瞧不起小爱神丘比特的箭法,而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达芙妮对阿波罗不理不睬。
因此,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样无法控制。
有一天当达芙妮兴高采烈地在林中游玩时,阿波罗在树林里看到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箭的作用,达芙妮害怕得飞跑起来,但情绪激昂的阿波罗紧追不放。
她越过旷野,穿过人迹罕至的树林,但追赶的脚步声愈加逼近。
奔逃的的达芙妮根本顾及不上这些。
她甚至没朝身后瞥了一眼,她不停的逃开他~达芙妮越跑越惊慌,就在他快要追到的时候,他们都被一条大河拦住了,最终达芙妮气喘吁吁地向她的父亲(河神)求救:"爸爸你请你张开大口把我吞下去吧."河神向来疼爱这个美丽的女儿,不忍心那样做,于是他施展魔法将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了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感到懊悔万分,他轻拥着月桂树向她道歉,并且表示他对她的爱慕永远不变.阿波罗为了表示他对仙女永不磨灭的爱情,于是将月桂树作为他最喜爱的的树种,用她的花朵装饰他的弓箭,让她青春永驻,并决定将它作为一种对荣誉与威望的奖励,把它授予那些永恒的诗人和流芳百世的诗。
选修课西方美术史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
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
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
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
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
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
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
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
西方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毕加索——我最喜欢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在《西方美术鉴赏》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画派的画家以及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整个课程走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毕加索。
之所以对毕加索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不真正懂得他的画却欣赏他的生活,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似懂非懂,有所感悟却又无法言语。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
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的一家报社进行的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首。
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副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画派风格后,就不再改变,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的时就更是这样。
随着艺术家的年岁的增长,他们的艺术风格也会变化,但这些变化不是很大。
但是毕加索却像是以为终生未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一生都在寻求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颗不平静的心。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美术鉴赏论文:梵高的画作特色
美术鉴赏论文:梵高的画作特色
引言
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狂热的创作精神而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具有明显的特色,这篇论文将探讨梵高画作的特点。
亮色运用
梵高的画作以鲜明和饱和的色彩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亮丽的颜色,例如,金黄色的麦田、深蓝色的星空等。
这种亮色运用不仅烘托了画面的氛围,还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纹理表现
梵高的画作充满了丰富的纹理表现。
他使用厚重的画布和浓稠的油画颜料,通过粗犷的笔触和凹凸的画面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层次感。
这种纹理表现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事物的触感,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
主题选择
梵高的画作主题广泛,包括风景、人物、静物等。
然而,不论
图像的主题是什么,他总是通过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来表达内心世界。
这使得他的画作更富有个性和感情,触动了许多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艺术风格转变
梵高的画作风格在他的短暂绘画生涯中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早
期的作品着重于写实和自然主义,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加夸张和表现
主义。
这种风格的转变反映出他对艺术的探索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使他的画作更加独特和具有狂热性。
总结
梵高的画作以亮色运用、纹理表现、个人主题选择和艺术风格
转变为特色。
他通过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情感表达,创作出许多令人
称赞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
注: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M A S T E R041三、现代体育中需要融入更多艺术特色当体育摆脱了仅仅为了强身健体的局限意识后,人们就越来越讲究体育运动的艺术表现力,甚至将某些体育运动人为地艺术化,从而创造出新的体育运动项目,使之具备了更加强烈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将艺术融入了体育运动中,使体育锻炼的作用减弱了,但是却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艺术性。
然而,艺术的融入并不能改变体育的本质属性,无论体育怎样地艺术化,仍然还是体育运动。
以艺术体操为例,艺术体操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同时,运动员的表演道具都非常的精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甚至与艺术一样可以视为审美意识集中的物化形态,具有与艺术同样的魅力,但它本身却不能变成纯粹的艺术门类。
所以,运动员表演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示高超的运动技巧,从而获得尽可能高的比赛分数。
我们发展这一运动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
体育与艺术,他们都能展示美,但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短暂的、分散的、模糊的,而艺术所展示的美是稳定的、集中的、强烈的。
因此,增强体育中的艺术感,可以使体育运动具有更多的观赏性与艺术的魅力。
四、体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于体育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一狭义的效果,而是成为了人们娱乐休闲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类运动会上的艺术表演活动、体育场馆周围的艺术装饰、创新的具备艺术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都充分地展示了体育的艺术价值。
体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体的形态的艺术性、运动的形式的艺术性、运动环境的艺术性等各种因素。
体育运动以人的身体为媒介,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动作组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实践中所得出来的人体的最佳运动方式,揭示了人体运动的规律,概括了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范围。
体育运动以人为主体,人同时又是艺术表现的主题,没有人的参与,一切事物都不具备审美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派领袖人物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表现的就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作品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画家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并不是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热烈奔放,正如凡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画面上,葵叶和花瓣像燃烧的火苗,向日葵那金黄刺眼的色彩就是天上的太阳,也是凡高的心,凡高的思想感情,凡高的灵魂。向日葵、太阳、凡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他所画的向日葵,不是客观如实的描绘向日葵,而像燃烧的火,像天上的太阳,那是他心灵迸发的感情。艳丽得颓废、快要凋零的花朵,弯曲的枝干,展现了生命烘烘烈烈的过程,也预示着繁华鼎盛之后终将走向沉重的衰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苦难生活的无奈,对残酷现实的愤怒和对光明希望的无限渴望。所以说,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深刻的表达出了他自己的个人情感而非单纯的自然再现。《向日葵》可谓后印象派画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德加的《舞蹈课》,莫奈的《印象日出》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与印象派不同,后印象派画家们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在绘画表现形式之外体现深刻内涵。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并不追求外光,而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被称为‘现代派艺术之父’的塞尚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曾提出: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绘画不仅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所感到的。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
笼统的说来,后印象派由印象派发展而来,却又比之更加注重主观作用,因而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绘画形态上,较之印象派都具有更为丰富的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