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空间”中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对话中探索反思中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附小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索和实践
对话中探索反思中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附小培养小学生批
判性思维的探索和实践
李晓艳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究的问题,文章从小组建设、学校文化创建、课程建设、学科融合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李晓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5.5
【相关文献】
1.创新特色办学发展模式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泉州九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J], 李兆红
2.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以西昌学院为例 [J], 张千友
3.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局与突破——"两难空间"中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J], 陈辉
4.土地及其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 [J], 金鑫
5.内陆中小容量机组煤电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和实践 [J], 张小根;顾扬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难选择_精品文档
两难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两难选择的情况。
两难选择,顾名思义,就是在两个或多个看似都是正确的选择之间,我们需要做出决策。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感到迷茫和焦虑。
本文将探讨两难选择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背景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许多小到买什么早餐、穿什么衣服的决策,大到选择哪个大学、从事哪个职业的决策。
而两难选择则是在面临重要抉择时,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多个看似都是正确的选项之间进行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职业、人际关系、家庭、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
原因两难选择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往往涉及到不同利益的冲突。
不同选择可能会对我们的个人、职业、家庭等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权衡这些利益来做出决策。
其次,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和机会。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保守和冒险之间进行权衡。
选择保守的路径可能更为安全稳定,但可能错失一些机会;选择冒险的路径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机会。
这种权衡使得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此外,两难选择的原因还可能涉及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有时候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件事情,或者我们的资源有限,没法同时追求两个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抉择。
应对策略面对两难选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首先,我们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
了解不同选择的优缺点,评估其对我们利益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可以通过阅读、咨询专家、倾听他人的经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
回顾自己过去做过的类似选择,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后果,通过反思来指导当前的决策。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导师、同事们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可能会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带来新的思考。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接受风险和不确定性。
两难选择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政治论文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王延东摘要:苏教版初-《思想品德》“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框,引入了一则柯尔伯格关于海因茨偷药的“两难选择”案例。
但教材的过多阐述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而相关设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两难的冲突。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借助经典影视情节重构新的“两难选择”来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关键词:两难选择教学案例解析重构王延东,男,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11月,苏州市教科院组织了一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有效课堂的建构”研讨活动,本人进行了初二第七课第一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公开课展示。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所提供的经典案例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海因茨偷药”案例的解析首先,教材的过多阐述无形中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
教材对“海因茨偷药”在“偷”与“不偷”的理由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每一点都有其合理性。
例如以教材所列有关“偷”的理由:(1)你已经走投无路,既然借不到钱救妻子,你就不用保自己的清白;(2)药剂师乘人之危,敲诈勒索,天理难容,偷他的药,是对他的警告;(3)你的妻子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你不去偷,别人会取笑你无能;(4)偷药是为了病人,自己做出牺牲,你的行为是高尚的。
更充分的理由是:按照柯尔柏格本人关于儿童道德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划分标准,其中第4点理由,已接近柯尔柏格提出的后习俗水平中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个阶段),即“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就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更为完整的补充。
在平时的听课中,许多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人的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为了挽救生命,即使触犯法律去偷盗也是可以的”。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7篇
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7篇道法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8月22日,为期两天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培训开始了,领导在培训开始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解读,提醒大家认真学习,通过本次培训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把所学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道德与法治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划意识、诚信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用意和整体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
我通过培训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专题 “两难选择中的取舍”-高考语文思辨作文审题训练课件
思辩话题:两难选择中的取VS舍
01【材料细细品,此中有真意】
片段二:“独孤月”为了拯救地球,义无反顾地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这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的义勇与壮烈。这一牺牲精神,比片段 一舍己为友的牺牲精神更 宽更广更深 ,是一种大爱。
思辩话题:两难选择中的取VS舍
02【立意逐渐明,思辩关系清】 思辩
题目主要考查在情境中运用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能力。要围绕“ 两难 ”与“ 取舍 ”展开分析说理,全文构思形成有机统 一。主话题是“ 取舍 ”,话题限制条件是“ 两难选择 ”。注意不能脱 离这一限制条件来泛谈“取舍”。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辩话题:两难选择中的取VS舍
阅读提示: 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而为人,总有利与义 的两难选择,在选择义时就意味着你的付出与牺牲。然而,奉献情怀,牺 牲精神,引领崇高,走向美好,是人类的道德标杆。下面作文材料科幻喜 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独孤月”带给你什么思考呢?
感谢您的指导!
思辩话题:两难选择中的取VS舍 01【材料细细品,此中有真意】
作文材料取材于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的两个故事片段。 先要读读两个故事片段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思考一下两个故事片段为什么能放到一起? 它们的有机关联在哪里?
思辩话题:两难选择中的取VS舍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道德两难”由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正式提出。
“道德两难”即人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道德与人情之间、道德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正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导致人们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如何使道德不再两难,须从两方面着手。
标签:道德两难;道德滑坡;个人修养“道德两难”作为方法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首次提出的。
本文中涉及的作为现象的道德两难,即“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环境所提供给人的善良意志发挥的可能性或空间与人们的道德追求或者人性的本真状态相差甚远,使得善良意志的外化无力、道德行为的践行处于两难境地”[1]。
一近期,人们在施救的过程中出现了“两难”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多数受害人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无辜丧命。
这一问题令人们不得不重视“道德两难”继续发展的危害性。
2011年9月2日上午,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摔倒后,围观的人群无人敢扶他一把。
一个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2]。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孩子因救治无效去世了[3]。
当一个个路人从老人和小悦悦身边经过时,只是害怕做了好事却被“讹上”,因此,人们在帮与不帮、救与不救间陷入了道德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之中。
这警示着人们,当今社会道德和社会诚信问题遭到了严厉的质问和考验。
二“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人们抱怨“人性冷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良知和传统美德并没有消失。
只是人们不愿承受“好人没好报”的恶果。
综合分析,导致这一现象有两个原因。
第一,信仰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浅析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两难
浅析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两难摘要: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伦理两难。
如何面对以及解决这样的两难困境,已经成为摆在当今社会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伦理两难的内涵和产生原因均与价值观的冲突和社会工作本身的道德特质有关,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涉入了直接实务的伦理两难和间接实务的伦理两难两个层次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这些两难局面时应依据伦理抉择的原则做出适当选择。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两难伦理抉择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理念,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己任的助人专业,因此社会工作建立在强烈的专业价值观之上,其本身亦是一个伦理实践的过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尚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时期,对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但随着其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作实践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探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社会工作伦理两难的涵义伦理两难即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种程道德上难以取舍的模糊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1]。
现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1996)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 G. Reamer (1999)曾给伦理两难(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两难(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2]”。
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过程中对“伦理两难(困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Frank Loewenberg和Ralph Dolgoff (1988)在《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一书中多处强调:我们通常使用的“伦理两难(困境)”这个术语是不确切的,应当说是社会工作实践问题中的“ethical dimension (伦理特性) ”或“ethical aspects (伦理因素) ”[3]。
解决伦理两难困境
确定价值观
明确个人或组织的价值观,以指 导决策过程。
伦理决策模型
利他主义模型
以最大程度地增进福祉 和减少伤害为目标,优
先考虑他人利益。
权利主义模型
功利主义模型
德性伦理模型
强调尊重个人权利,保 护个体免受侵犯。
寻求最大化总体利益, 即使某些个体因此受损。
基于个人品格和道德修 养进行决策,强调道德
寻求共识
沟通与协商
与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各方立场和诉求,寻求共识 。
妥协与折中
在寻求共识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做出妥协或折中的选择。
考虑替代方案
创新解决方案
思考可能的替代方案,寻找既满足各方利益又符合伦理原则的解决方案。
反思与改进
对已提出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03
义务和责任。
04
伦理两难困境的案例分析
医疗伦理两难困境
患者自主权与医生职责的冲突
当患者的自主权与医生的职责发生冲突时,如患者 拒绝接受必要的治疗,医生应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
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地分配医疗资源, 以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实验性治疗的风险
在实验性治疗中,如何平衡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与医 生的研究需求?
这种困境通常涉及复杂的道德、法律、社会和个体利益之间的权 衡,使得决策者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特征
01
02
03
04
道德原则冲突
伦理两难困境的核心是两种或 多种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这 些原则可能来自不同的道德理 论或价值观。
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
在伦理两难困境中,通常涉及 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 需要平衡不同方的权益和利益 。
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困境与政策建议
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困境与政策建议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个人主体性、差异性及独特性的总体观照,呈现了一种注重教育的内涵意蕴、谋求多元发展、提倡互动交流的评价观念和培养观念。
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助力高校建立“招生—育才”新模式、开辟高中构筑“教学—评价”新路径、激发学生发展“全面—多元”新机遇的价值意蕴。
高校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划入其招生录取机制中,努力探索出综合评价招生新模式,为优质生源的获得开辟出新领域。
以往高校招生时,总是将学生高考的成绩奉为圭臬。
而当前高校的招生机制充分凸显了其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
高校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这不仅有利于高校的科学选才,还有利于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从而助力高校建立“招生—育才”新模式。
此前,高中的课程设置每每在升学压力下委曲求全,丧失办学的自主性。
综合素质评价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利赋予高中,也就是赋予了高中新的办学自主权。
因此,高中可以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自主自发地设置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和原则,使其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基于此,高中可以结合这些细则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开辟“教学—评价”的崭新路径。
综合素质评价与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产生鲜明的对比,它开拓了学生多元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夯实了学生的发展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从其覆盖广度来说,它力求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多角度的,其发展目标涵盖学业能力、思想品德、身心的康健等多个维度。
因此,学生有机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获得更好的评价,有效规避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被“一票否决”的现象。
从其内涵的宽度来讲,它给学生开辟了多元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机遇。
纵观我国综合素质评价落实状况,不难发现,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中还存在着科学化保障乏力、公平性受到质疑、应用性受到局限的实然困境。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呈现出科学化保障乏力的问题。
王家卫电影作品中的两难结构研究
王家卫电影作品中的两难结构研究王家卫是华人影坛中极具个性的导演之一,他独特的影像风格、无剧本拍摄的创作风格等一直为观众和影评家们津津乐道。
但他之所以为观众所喜爱,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影片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每一次看他的影片,总是能得到不同的体验。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王家卫为观众编织了一个个无法理清的两难,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道德上、生活中的抑或内心的,这些两难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两难之所以两难,在于两难的两方面都有合理性。
因此,他的影片才这样动人心魄,他用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安的真实,即那表象背后的实在也许是我们人类无法认识的,两难应是我们对世界较为合理的认知方式。
两难结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不断往未知领域探索,尽管从表面上看它是对人类认知领域的限制,但事实上却加大了开拓认知范围的可能性。
它促使着人们不断思考,作为人还可以认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文旨在研究两难结构的本体内容并将之与著名中国导演王家卫的电影文本相结合,深入探讨其两难主题与结构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和系统研究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电影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最初首先对两难作为人之为人的认识方式进行一番纯粹哲学上的论证,将两难作为一个先验概念加以认识和研究,并指出两难这一概念的表象。
然后研究两难结构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思维在表现两难问题上的可能性,以及在具体应用中应思考哪些因素。
第二,将两难结构这一创作思维与电影结合,论证作为艺术的电影的终极追求,是与两难问题相结合的根源。
并进一步探讨电影为何适合表现两难问题。
最终提出电影的哲理追求就在于提出两难问题。
第三,深入探讨王家卫电影作品中的两难主题,从王家卫的四部电影中解析出其经常表现的两难问题,并分别从生命的意义、自我重构、爱与恨、道德困境四个方面深入挖掘王家卫在表现两难主题时的思想脉络。
“两难”问题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
1 链 接 教 材 内容 、
学科教学 内容依托 教材 , 又不局限 于教 材。教材是编 者 根据课程标 准精心 编写的 , 老师教学 的依据 。新课程改革 是 下 的 教 材 已经 有 了很 大 的 变 化 , 学 内 容 更 为 丰 富 , 且 贴 教 而
近学 生 生 活 , 学 内 容 的 设 计 具 有 很 大 的 开 放 性 , 加 了许 教 增
难 情境 , 视生活 中的思想 道德 冲突 , 出正确 的判 断 和选 正 做
择? 首先 , 两难 问题 教学法 ” “ 的理论 依据 是“ 认知性 道德 发 展 模 式 ” 因此 , 应 用 “ 难 问题 ” 行 教 学 之 前 , 须 密 切 。 在 两 进 必 接 触 学 生 , 过 了 解 、 察 、 查 、 究 , 握 学 生 道 德 发 展 水 通 观 调 研 掌 平 和 认 识 水 平 的普 遍 性 和差 异 性 。这 是 应 用 “ 难 问题 ” 两 的前 提条件 。 其次, 在教育实 践 中创 设情 景 , 设计 与学 生认知 发展水 平 及 教 学 内 容 相 吻 合 的 “ 难 故 事 ” 找 冲 突 平 台 , 应 用 两 寻 是 “ 难问题” 两 的基 础 。在课 堂教 学 中 向学 生展 示 同 时涉 及 两 种 不 同规 范 且 两 者 不 能 兼 顾 的故 事 情 境 , 即鱼 和熊 掌 不 可 兼 得 的两 种 意 见取 向 ,造 成 学 生 认 知 失 衡 , 引 导 学 生 在 困惑 、 焦 虑 、 豫 的 心 态 中 寻 求 理 性 内核 , 立 合 乎 规 范 和 社 会 基 准 犹 确 的判 断 准 则 , 而 提 高 学生 的判 断水 平 和认 知 能力 。 从 在 学 生 已有 认 知水 平 的基 础 上 , 置 一 些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设 实际 的两难 问题 , 引导学生 有意探讨一 些较少接触 的社会矛 盾或易于忽视 的学 习冲突 ,能极 大激发他们探 求的兴趣 , 可 以较大程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当学生在兴趣 中陷入左有两难 境 地 时 , 之 以正 确 的推 理 , 能 刺 激 他 们 学 习 致 知 的 欲 望 , 辅 更 因 为 当学 生 处 在 两 种 思 想 间 矛 盾 纠缠 时 , 与 人 之 间 的 真 和 人 善 就 自然 而 然 的 烙 印 于 一 中 了 。 t 2 , 三 、 确 引导 , 华情 感 正 升 运 用 两 难 问 题 引 起 学 生 意 见 分 歧 和 失 衡 并 不 是 我 们 的 教 学 目的 , 是 达 到 目 的的 手 段 而 已 。教 师 从 生 活 实 际 发 , 只 结 合教材 内容 ,在学生 困惑 的基础上设计 设计两难 问题 , 目 的 是要 引 导 学 生 在 思 维 碰 撞 中 形 成 正 确 的 价 值 判 断 , 出正 作
《教师:两难问题》课件
4 加强交流和理解
建立更多的沟通和合作机会,增强教师与学 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促进理解和知识共享, 以改善在两难问题中的解决方案。
教师两难问题的影响
教育质量下降
由于面临两难问题,教师可能 无法正确应对,导致影响教学 质量。
• 无论选择哪个选项, 都会有负面后果
• 决策者必须在两个坏 的选择中进行取舍
两难问题与困境的区别
尽管两难问题和困境都描述 了棘手的局面,但两难问题 更注重于两个坏的选择,而 困境更强调无法获得更好的 结果。
两难问题的例子
十字路口
在十字路口,面临要不要改变现 状的选择,但无论选择哪种,都 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
《教师:两难问题》PPT课件
教师面临的两难问题,常常让他们感到很棘手。这份课件介绍了两难问题的 概念、示例及解决方法,以帮助教师应对挑战。
两难问题的定义
什么是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就是在做决定的时 候,面临两种或以上的不利 或对立的选择,而无论选择 哪个选项,都会带来负面后 果。
两难问题的特征
• 面临两个或以上的不 利或对立的选择
解决教师两难问题的方法
1 调整思维方式
重新审视问题,尝试设想更多选项,或者注 重结果而非具体的行为方式。在已有框架内 获得灵活性,以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 咨询同事和其他权威人士的意见
寻求他人的协助,获得更广泛的建议,以了 解所有应对方法的利弊。通过分享意见获取 新的想法和洞见。
3 了解决策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蛇与梯子游戏
在蛇与梯子游戏中,每个决策都 有优势和劣势,因此要在收益和 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无论选择 哪个选项,结果都是不确定的。
两难故事法名词解释
两难故事法名词解释【实用版】目录1.两难故事法的定义与特点2.两难故事法的应用场景3.两难故事法的实施步骤4.两难故事法的优势与局限5.两难故事法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正文两难故事法是一种通过讲述具有两难抉择的情景故事,引导被试者思考并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两难故事法,可以有效地激发被试者的思考能力,了解其价值观、态度和行为选择。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两难故事法的各个方面。
两难故事法的定义与特点两难故事法是一种情境判断测验,其特点是在一个具有两难抉择的情境中,让被试者在两个互有利弊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探讨被试者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选择与思考过程,了解其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两难故事法的应用场景两难故事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
在心理学研究中,通过两难故事法可以了解被试者在道德抉择方面的心理机制;在教育学领域,两难故事法可用于探讨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价值观培养;在企业管理中,两难故事法可应用于员工道德培训,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两难故事法的实施步骤实施两难故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具有两难抉择的情境故事;2.向被试者呈现故事,让其了解情境;3.让被试者在两个互有利弊的选项中进行选择;4.询问被试者选择背后的理由和思考过程;5.分析被试者的选择与思考过程,了解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两难故事法的优势与局限两难故事法的优势在于能有效激发被试者的思考能力,了解其真实的价值观和态度。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故事的设计可能会影响被试者的选择,导致结果的偏差;此外,被试者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做出并非真实的选择。
两难故事法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在实际案例中,两难故事法可以帮助企业、学校等机构了解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例如,某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两难故事法测试应聘者的诚信程度;某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两难故事法了解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据此调整教育策略。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以人为本,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生态规划设计成为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而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又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也开始将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已不再停留在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设计领域。
对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的循环利用、对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都体现了浓厚的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一、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设计理念1、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以人为本。
在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多维感觉。
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内的休憩、娱乐设施,诸如亭、沙发、亲水平台以及花架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科尔伯格两难问题的提问和追问策略的现代化要求。
2014_ 社会困境问题的理论架构与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9, 1475–148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14751475社会困境问题的理论架构与实验研究*刘长江 郝 芳(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摘 要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这样的情境。
社会困境研究的推进要求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已有理论, 这一框架将这些理论区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实验研究依据这些不同层面的理论, 以实验游戏为工具来探讨人们在面临社会困境时做出选择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从而对社会困境问题发展出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
理论的发展、实验任务本身的改进以及研究的外在效度预示了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困境问题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决策; 社会困境; 合作; 实验研究 分类号B849:C91人类的很多决策发生在自己决策结果与他人决策结果相互依赖的情境中。
人口控制、公共物品的供给、社区公园、小组作业等都体现出个人的决定既影响自己的结果, 也影响到他人的结果。
这样的互依情境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个人由于追求即时的自我利益(即个人理性的结果), 进而损害了他们所在群体的利益(即集体理性的结果)。
这便是“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s)” (Dawes, 1980)。
社会困境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以及人类学家等的广泛关注(Messick & Brewer, 1983; Van Lange, Joireman, Parks, & Van Dijk, 2013)。
时至今日, 社会困境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当前,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道德水平下降、人际信任滑坡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社会和谐与发展。
本文阐述了社会困境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提出从3个层面来概括相关理论。
两难问题的典型例子及逻辑破解方法
两难问题的典型例子及逻辑破解方法两难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困扰人们的抉择问题,它通常出现在我们需要在两个相互冲突或互斥的选择中作出决策的情况下。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和运用逻辑破解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例子,并探讨其中的逻辑破解方法。
例如,假设你是一名医生,你的病人需要一种紧急手术。
手术非常复杂且风险较高,但不手术将导致病人的生命危险。
此时,你发现病人对手术的了解不充分,并对手术存在疑虑和担忧。
你面临的两大选择是:一方面,你可以向病人提供详细的手术细节,让他能够做出知情决策;另一方面,你可以隐瞒手术的风险,以避免增加病人的恐惧情绪。
针对这个两难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逻辑破解方法来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我们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即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病人的生命与健康。
基于这一价值观,我们可以推导出应该将病人的知情权放在首位。
因此,我们排除了隐瞒手术风险的选项。
其次,我们需要在两个选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然我们要保护病人的知情权,我们可以选择以更易理解和简化的方式向病人解释手术风险。
通过使用平实的语言和有关的示例,我们可以给病人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他们能够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易于理解的数据和统计信息,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认知。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病人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
通过耐心倾听病人的疑虑和担忧,我们可以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与多位专业人士(如其他医生或患者)交流,获得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我们与病人一同制定决策,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参与其中。
最后,我们还可以提供其他可行性方案供病人选择。
虽然手术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可以向病人介绍一些替代疗法或其他医疗选项,以供其选择。
这样,病人可以在了解所有可能的选择后,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
总之,当面临两难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我们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寻找平衡点,建立信任和沟通,以及提供其他可行性方案,来解决这类问题。
两难推理的逻辑形式
两难推理的逻辑形式引言:两难推理是一种在面临两个或多个不可取舍的选择时的推理模式。
在这种逻辑形式中,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
本文将探讨两难推理的基本结构和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
一、两难推理的基本结构两难推理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要素:选择、后果和困境。
1. 选择:在两难推理中,个体或机构需要面临两个或多个选择。
这些选择往往是互斥的,即不能同时选择两者。
2. 后果:每个选择都会带来一定的后果,这些后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3. 困境:两难推理的困境在于,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
这使得做出决策变得困难,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损失某些利益。
二、两难推理的实际应用两难推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经济发展往往需要大量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环境保护则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优先保护环境。
2. 治安与人权:在维护社会治安的过程中,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人权的措施,例如加强监控、限制言论自由等。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社会治安,但也会损害人民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权衡治安和人权之间的利益,做出一个平衡的决策。
3. 道德与利益:在商业和职业道德中,人们常常面临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一个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如欺诈、偷税漏税等。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权衡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
三、两难推理的解决方法面对两难推理的困境,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寻求妥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两难推理的困境。
这意味着在两个选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最小化负面后果。
2. 寻求第三种选择:有时候,虽然一开始只有两个选项,但通过创造新的选择,可以避免两难推理的困境。
两难故事法名词解释
两难故事法名词解释
摘要:
1.介绍两难故事法
2.两难故事法的作用和应用
3.两难故事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正文:
两难故事法是一种道德两难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考察个体在道德冲突情境下的判断与选择。
这种方法通过给被试讲述一系列道德两难故事,来引发其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并要求被试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水平。
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两难故事法来探讨个体的道德决策过程、道德行为动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两难故事法还可以用于道德教育和道德培训,帮助个体在不同道德冲突情境下作出恰当的选择。
两难故事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引发被试的内心冲突,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被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同时,两难故事法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场合。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道德两难故事的设置较为主观,可能会导致被试的评价和判断受到研究者的影响。
其次,两难故事法主要关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考察相对较少,因此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总之,两难故事法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深入探讨
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也有助于道德教育和道德培训的实践。
2024年浅论如何走出民间投资的“两难”
2024年浅论如何走出民间投资的“两难”一、民间投资现状分析民间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前民间投资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民间资本充沛,投资意愿强烈;另一方面,投资环境复杂多变,投资回报不稳定,导致民间投资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种困境不仅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发展,也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困境原因分析造成民间投资“两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使得民间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从而谨慎投资。
其次,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一些关键领域。
此外,政策环境的不透明和不稳定也使得民间投资者难以做出长期投资决策。
最后,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是影响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路径探索要走出民间投资的“两难”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为民间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预期。
其次,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有更多机会进入关键领域。
同时,还需要提高政策环境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让民间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政策走向和市场预期。
此外,企业自身发展策略和市场监管与秩序维护也是解决民间投资困境的关键。
四、政策支持措施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提高投资回报率等手段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应加强对民间投资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投资能力和风险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企业自身发展策略民间投资企业自身也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市场挑战。
首先,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稳健经营。
此外,企业还应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和业务模式。
六、市场监管与秩序维护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小学破解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的实践探索
城市小学破解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的实践探索目录一、内容概览 (3)1. 背景介绍 (3)1.1 流动儿童现状 (4)1.2 融入难问题的产生 (6)2. 研究意义 (7)2.1 促进教育公平 (8)2.2 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9)二、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的现状分析 (10)1. 心理问题 (11)1.1 孤独感与自卑心理 (12)1.2 适应性障碍 (13)1.3 情绪与行为问题 (13)2. 社会交往问题 (15)2.1 沟通障碍 (16)2.2 社交技能缺乏 (16)3. 学习适应问题 (18)3.1 学习成绩差异 (19)3.2 学习方法不适应 (19)三、实践探索 (21)1. 教育教学改革 (22)1.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优化 (23)1.2 加强师资建设 (24)1.3 关注流动儿童学习需求 (25)2. 校园文化营造 (26)2.1 打造包容和谐的校园氛围 (27)2.2 开展融入性活动 (28)2.3 鼓励流动儿童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 (29)3.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31)3.1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32)3.2 整合社区资源,共同促进融入 (33)四、案例分析 (35)1. 具体案例描述 (37)2. 案例效果分析 (38)五、对策与建议 (39)1. 政策建议 (41)1.1 完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体系 (42)1.2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43)2. 学校实践建议 (45)2.1 建立流动儿童心理关爱机制 (46)2.2 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促进融入进程 (47)一、内容概览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的背景与现状:分析当前城市小学中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融入难题,包括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融入难问题的成因分析: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探讨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的成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践探索的总体思路与原则:提出城市小学在解决流动儿童融入难问题时应遵循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前,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陷入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究竟孰重孰轻的“两难空间”之中。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体育教学的“两难空间”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课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与手段等方面入手,对当前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两难空间;路径探索
一、初中体育教育的“两难空间”
美国学者霍尼格曾指出:“两难”是两种或者多种价值观以及责任或义务之间互相冲突的一种真实情境,而且在这些选择中没有一个选择会绝对正确。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面临“两难”困境时,不管做哪种选择往往都会有一定的难处。
从形式上来看,在这种“两难空间”中,主体和困境共同位于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从本质上来看,“两难空间”是各种权利之间通过博弈而形成的一个力量场,在这个力量场中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两难困境。
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知。
严格依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自身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时期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然而,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育需要应对升学考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估与考核,与其相关的利益关联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使体育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
换言之,学生中考的体育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合格率都会对多元主体的相关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初中体育教育始终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样的“两难空间中”徘徊;学校的体育教师则处于“应然”与“实然”的困境之中。
有些体育教师可能会尝试创新体育教学的一些形式和方法来突破这种困境,如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等,这些实践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当前这种以多元主体的现实利益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在各方面利益的制衡下,体育教师难以以一己之力形成有效的突破。
所以,从实践的层面出发,探索突破当前体育教育的“两难困境”并就此展开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两难空间”突破的路径和实践研究
1.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课表
要想突破“两难空间”,相关教育部门就必须对与教育相
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紧密结合学校的各项实际情况,保证中小学生每日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真正落实,还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校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安排表”的具体范式。
尤其要注意的是,该课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配备有足够的体育教师,课表所规定的体育课程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安排,但要注意保证课程在固定的体育课时间段内得到落实。
此外,学校应当注意将班团队活动的具体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换,为学生每日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提供时间保证。
2.科学实施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体现主流价值观
针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教育部门曾提出“要将学生的体质改善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园中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所以,当前初中学校在大课间以及课外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便是逐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与体育特长。
换言之,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中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还要注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发展至少两项体育特长。
这样,就可以有效帮助学校在“两难空间”中进行选择。
(1)校园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具体安排思路和实施路径
首先,对于初一和初二阶段的学生来说,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活动的场地主要在田径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进行管理。
其次,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应当按照中考的具体要求,由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协同进行管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项目内容,通过集体与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锻炼;活动场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学
生都需要在冬季和春季的大课间时间进行有氧耐力跑,夏季和秋季则可以在其他时间安排。
(2)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思路以及实施路径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是统一安排的,因而容易造成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过多,活动场地和运动设施有限的情况。
所以,初三年级的学生应当在田径场统一安排相关的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进行管理。
其他年级则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班级组别,其中一个组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引导下,在田径场开展综合身体素质活动;另一组则在体育教师和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其场地选择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此一来,校园就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时间。
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以及每周一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保证。
3.变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只有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促进“深度教学”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
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结构模块教学法,逐步推广“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的课型。
体育教师应当注重从技术、技能和实际应用这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相关的体育课堂。
以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为基础,围绕技术、技能和应用这三个教学方法模块来设计体育课堂的结构,其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法模块都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这样的结构模块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建构起系统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其次,促进学生学会“深度学习”,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
体育教师必须积极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讲述的体育教育突破路径和突破方法,是从学校这一层面出发所开展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希望对广大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凌云,王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J].体育科学,2017,37(3):3-12.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是学生通往更好音乐体验的桥梁,它有着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加速反应的作用,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走进音乐,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使其乐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可引入器乐教学的乐器中,竖笛以它音准稳定、吹奏容易、保养方便、不易损耗、价格便宜、小巧轻便等特点跻身中小学器乐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
然而,现阶段的竖笛普遍被当成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辅助手段,简单的齐奏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缺乏对其合奏旋律和音色的开发,而且在技巧的练习上,仍普遍采用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方式。
要想让学生的竖笛演奏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因此,笔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建立了校园阶梯式竖笛教学计划表,如表1。
【摘要】阶段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段落。
阶段式提升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制订的学习计划和要求。
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水平都会较前一阶段有所提高。
因此,音乐教师需要不断为学生制订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从而激励学生,达到提升学生竖笛演奏能力的要求。
为此,本文从夯实,奠基;打磨,练习;演绎,灵动;评价,激励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竖笛阶段式提升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阶段式提升;提升策略;小学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