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性与

合集下载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为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应 该包括开放的学术氛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课外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和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亲身参与创新 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信心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2023-11-05
目 录
• 主体性概述 • 高等学校学生的主体性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培养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缺失与对策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与创新能力培养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探索
01 主体性概述
主体性的定义
定义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即人的自主、主 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性和地位。
自主性
高校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
自我管理
高校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具备自 律和自控的能力。
高校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习能力
高校学生具备自主获取新 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 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 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 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 己。
社会环境影响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和干扰,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这 些因素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高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对策
1 2 3
改革教育体制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 创造力。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引导他 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 自主性和创造力。

以生为本 教育观

以生为本 教育观

以生为本教育观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指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具体来说,“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质。

在实践中,“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需求和
发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果,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差异性应受到充分尊重,潜能应得到充分发挥。

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了。

因此,当今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1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张扬个性等应是课堂主体性氛围的特点。

课堂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和谐的交流、开放式的思维、各种奇思异想、个性化的答案或一致的结论,总会令人惊喜,总会让课堂充满活力。

反之,限制太多,学生的自主性就不能发挥,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同时,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开放的民主教育观,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2发展学生主动性,进行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主体教学的长远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活动的主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前主体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应侧重于:2.1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就能使学生更清楚的面对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就大,同时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增高。

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学生主体性在提升学习者素养、促进学校学习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论述。

第一,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主体性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和责任感,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促进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便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将带动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加强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礼仪社交等素养,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更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好的精神健康。

第二,促进文化发展。

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还是一种文化精神,它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获得高尚文化知识的道德精神,一种建立社会文化氛围的价值取向。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让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从而实现跨越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出德智兼备的高尚人格。

第三,推动学校改革。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让学校的教育更多元化,体现出学生主体立场,让学生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

改革的内容可以包括:完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构建学生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以促进学校及学生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论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思考内容。

结论是:学生主体性在提升学习者素养、促进学校学习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在教育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促进学校文化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打下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究一、背景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个体。

1.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生主体性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学生主体性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者,应该树立自主的学习观念、自主的学习态度,并具备自主的学习行为。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理论基础学生主体性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认知理论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和情感,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自发的;情感认知理论则认为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3.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价值意义学生主体性理论的价值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1.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要求学校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场所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和设备;精神环境要求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弘扬奋斗精神和乐观心态,激励学生勇敢探索、积极进取。

2. 提倡学生参与式管理学生应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题班会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题班会

组织团队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强调团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强调团队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培养沟通能力
在团队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 协商,促进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合作。
04 主题班会的实施和效果评 估
03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 性提升方法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制定班级管理规定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学生职 责和行为规范,让学生了解自己
在班级中的角色和责任。
设立班级管理岗位
设立多样化的班级管理岗位,让学 生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职务,培养其 组织和管理能力。
定期开展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 的行为和表现,找出不足之处,提 出改进措施。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班会 的满意度、收获以及对班会的
建议和意见。
观察法
观察学生在班会中的表现,如 参与度、积极性等,以此评估
班会效果。
成绩评定法
根据学生在班会中的表现和成 绩,评估班会对学生的学习效
果。
反馈意见法
收集学生和教师对班会的反馈 意见,了解班会的优点和不足

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
结果反馈
问答环节
设置问答环节,鼓励学生 提问,增强学生主动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班会时间安排
时间长度
时间选择
合理安排班会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或 过短,确保班会活动能够充分展开。
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班会活动,如 课余时间或周末,确保学生能够积极 参与。
频率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合理安 排班会的频率,如每周一次或每两周 一次。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因此,关注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育的新动向。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呢?⼀、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学⽣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的前提。

创造活跃学⽣思维的条件可以从以下两⽅⾯着⼿。

1.重视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多动⼿、动⼝、动脑,使学⽣的操作、思维和语⾔表述协同起来,从⽽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量的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量的素材。

2.让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组讨论,让学⽣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集体学习、提问、⼩组讨论及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为活跃学⽣的思维创造条件。

⼆、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是充分发挥学⽣主体作⽤的关键⼀步,要学⽣掌握数学思考⽅法可分三步:1.初步学会⽐较、分析和综合⽐较、分析和综合是⼩学数学教学中常⽤的思考⽅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通过对类似知识的⽐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的规律。

要求学⽣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识。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能够初步地抽象、概括以往,在⼩学数学教学中,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进⾏的,忽视了引导学⽣⾃⼰进⾏抽象、概括。

为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进⾏抽象和概括。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课程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教育改革中提得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会自然形成,需要老师长期不懈地逐步培养。

主体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1)树立学生主体观树立学生主体观是指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看成外部知识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且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学生单向从老师或课本接受为多维接授,变传统的“灌、管、压”教学为“启、引、导”教学。

(2)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讲“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埋没甚至磨灭。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打破这种教学专制,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丢掉面子,与学生建立坦城、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说“不”的开放氛围,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主体意识更加强烈。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

物理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的习惯,做题规范的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佐藤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佐藤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佐藤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佐藤学通过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佐藤学认为,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
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提倡合作学习:佐藤学认为,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
有效方式。

他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能够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

3.注重情境教学:佐藤学认为,学习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他提倡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佐藤学认为,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考的能
力。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同时,他也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尝试。

综上所述,佐藤学通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注重情境教学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这些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意活动,如写作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培养。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总结归纳: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倡导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发挥学⽣的主体性让学⽣成为学习的主⼈2019-09-21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法使⼈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学能⼒,反⽽会使这种能⼒不断地退步。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挥学⽣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融知识学习与巩固为⼀体,达到学⽤结合的教学⽬的。

然⽽,在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的主体性,让学⽣成为课堂的主⼈呢?这个问题⼀直困惑着教学⼀线的⽼师。

⾝在教学⼀线,笔者也在不断地就这个问题进⾏积极地尝试和探索,现在就结合⾃⼰的⼯作实际,谈谈⾃⼰的体会和看法。

1.发挥学⽣的主体性,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要得到有效的开展,不要为了好看⽽让⼀切成为形式1.1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励学⽣全员参与。

在语⽂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后,学⽣发⾔异常热烈,有的学会会情不⾃禁地站起来⼤声吆喝,⽣怕⽼师听不到⾃⼰的发⾔。

然⽽也有⼀些学⽣趁这个时间,学习注意⼒分散,东瞅西看,甚⾄在⽼师视线之外,做⼀些与课堂⽆关的事情。

整个课堂看起来学⽣发⾔踊跃积极,热热闹闹,然⽽真正地投⼊到学习中的时间很少,⼤多学⽣的精⼒根本就没有进⼊到学习之中,结果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这样被⽩⽩地浪费了。

在课堂上发挥学⽣的主体性,应该是师⽣的群⾔堂,参予⾯越⼴,学⽣的主体性发挥就越有成效。

主体参予,应该是学⽣的⼀种⾃觉⾏为,作为⽼师,要在学⽣的课堂学习中,想⽅设法地营造出有利于学⽣⾃觉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在不⾃觉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是极少数学⽣的表演。

因此,作为⽼师,在课堂组织中,要切实地发挥学⽣学习⼩组合作交流的作⽤,让每⼀个学⽣都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

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有效的利⽤。

例如我在教《胡杨赞》⼀课时曾组织学⽣讨论过这样⼀个问题:"胡杨千年不死的⽣命,千年不倒的毅⼒,千年不腐的意志"。

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物理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物理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

物理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物理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本文就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

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物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内在魅力。

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与实践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与实践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开展自主选题和项目学习。

综合与实践课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研究课题,并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完成专题研究或项目实践。

学生在做专题研究或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思考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展示成果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

综合与实践课注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参与,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

综合与实践课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需要自主分工、自主协作、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项目的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并通过自主合作,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课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能够了解社会实际,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自主选择实践项目、自主制定实践计划、自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五,评价和反思的环节。

综合与实践课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了评价和反思的环节。

学生在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后,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计划。

这样的评价和反思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激发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谈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谈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极性 、 主动性 、 独立性和创造性 。 而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
型人才 , 从认 知领域 、 情感领域及技能领域着手培养 , 实现认 知 掌握 目标 、 技 能达 成 目标及心理发展 目标。
因此 , 从教 师 方 面 , 要 培 养 学 生 形 成 健 全 的 人 格 和 积极 向
和心理发展规律 , 围绕教学 目标 , 精 心选题 , 加强课 堂练习 , 以 达到掌握 目标的 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 : A类 , 课 本练习题 , 针 对基础差的学生 ; B类 , 课本 A组题 , 对应 中等 的学 生; C类 , 补 充练习 , 适用 于优生 。 通过分层练习 , 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均主动 达标 , 体现 了学生 的独挣 。 四、 在 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 ……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
律学 习 , 一种 主动学习 , 它 使 学 生 的求 知 需 要 和 自我 实 现 的需
要得到实现 , 不 断获得成功 , 感 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 从 而变 信 心不足为充满信心 , 从 而想 学 、 乐学 , 使学 生的 自主性 、 能动
性 得 到充 分 的发 挥 。
间和空间 , 在 自主探索 、 亲身实践 、 合作交流的氛 围中解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惑 ,
上的价值 观 , 培养学生的 自信 心 、 责任感 、 合作意识 、 创新 意识 、
求实态度 和科 学精神 , 给学生提供思考 、 探究 和具体 动手操作
的题材 ,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 、 了解 、 钻研 自己感兴趣 的数 学问题 , 最大 限度地 满足每一个学 生的数学需要 , 最大限度地 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 能。从 学生方面 , 自主学 习是一种 自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平台学校应该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平台,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知识的获取途径。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科技工作室等创造性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学术、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自主、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首先,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场所,如图书馆、自习室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其次,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并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倡导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辩论赛、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最后,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课程或培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新活动,锻炼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四、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生自治机制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生自治机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开放的讨论和思想碰撞的氛围。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学术组织等学生自治机构,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设立学生研究基金、奖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激励他们追求卓越。

五、倡导个性发展与多元化评价学校应该倡导个性发展与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信心和价值观。

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辅导指导。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一、学生主体性1.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管理中,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引导和帮助。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深入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全人教育1.培养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团队合作、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2.推崇全面教育:鼓励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也倡导跨学科学习,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

3.提倡多元化发展: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和尝试,包括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

三、终身学习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2.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学生将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3.强化继续教育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

四、民主管理1.学生参与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如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管理能力。

2.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原则:在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得到公正的对待。

3.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服务为本1.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和服务,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需求。

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住宿条件改善、就业指导等,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压力。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个人发展,能够主动思考、自我管理并承担责任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时,他们会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相比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让学习变得更加积极、有动力。

学生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相关内容。

1.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而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他们需要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时,他们会逐渐培养出自信和责任感。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实现个人目标承担责任。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2.1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创建互动式的教室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此外,教育者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引导学生设定自我目标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制定具体、可衡量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学生在设定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将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与积极性的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 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成功,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并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通过正面的反馈和激励,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2.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3.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课件、实例、教学视频等。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导性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引导性提问,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过程。

2.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获取和分享知识。

3. 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促进他们的积极性:1. 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

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

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

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的主体性与“动感式”教学模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更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黄济先生在《人的主体性与教育》一文中指出:“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而文哲先生则在《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因此,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理论课题。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呢?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探讨,获取新知,而且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指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鼓励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采用“动感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动感式”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主动探索、变革、改造的主体活动来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新性的教学形式。

一、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中学习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由于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学生在“活”中学习。

因此,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注入无尽的“活水”。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才是活跃的呢?活跃课堂气氛就是全体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从教师的指挥,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并踊跃大声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和谐环境
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只有当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才敢于说心里话,敢于说真话,敢于大胆回答问题,敢于标新立异。

我在上课时,不是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而是经常下到同学中间去,面对面以平等亲切的对话式讲课,学生因此消除了顾虑,恐惧心理,从而放飞思维的翅膀,并大胆回答问题。

2、激起课堂情绪
人都有情绪,人们的情绪影响其认识活动的进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和老师的情绪构成了课堂情绪。

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

当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时,当他们肃然起敬,喊出整齐有力的“老师好”时,都会激起教师讲课的热情。

相反,会影响教师的情绪。

同样,当教师精神抖擞、充满激情地讲课时,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有的老师上课,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其和尚念经式的语调,象催眠曲,不想睡觉的学生也被催眠了。

老师这种低落情绪犹如一盆冷水,把学生的热情慢慢冷却,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其原因,是教师的消极情绪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相抵触,师生感情没有产生共鸣。

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是学生对教师所讲观点的认同,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

因此,教师上课时,应做到如下二点:其一,教师入教室前应调整好自己的情
绪,教师应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充满活力。

绝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把低落情绪带进教室,从而影响学生情绪。

其二,要保护好学生的高涨情绪。

教师上课,应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去感染学生,以情激情,从而产生共鸣。

为此,教师语言尤其讲究。

教师语言平平淡淡、声音过小,学生听起来很吃力,从而使学生大脑神经从兴奋转向抑制。

同样,教师语言轰轰隆隆,急风骤雨,声音过大,学生听起来很疲劳,也会使学生大脑神经从兴奋转向抑制。

教师语言抑扬顿挫,高低快慢,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快,大脑神经保持兴奋,从而保持高涨的情绪。

3、巧用激励因素
一个人无论处于任何年龄阶段,对鼓励的渴望总是大于严格的要求,更不希望得到讽刺、挖苦和打击。

初中生大多表现欲强,成功的期望值高,他们总是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钦佩。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充分给予赞扬,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能动性。

我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伸出大拇指,说:“你能行”“你是好样的”。

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许后,更加认真地上课,更加自觉地思考,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增加。

例如:三(6)班的同学原来都不喜欢学政治,认为政治是“次科”,在政治教师的指导、激励下,现在,他们学政治的兴致高了,认为政治是最喜欢学的科目之一。

有学生在周记里写到:政治老师真有办法,能把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调教得服服帖贴,连他们也积极学政治了。

实践证明,凡是课堂上学生成功的每一点都给予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大大高涨,整个课堂气氛会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4、多用新颖教法
课堂气氛的活跃有赖于学生对上课的兴趣,而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是新鲜奇异。

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例如: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很一般,很厌烦,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法要灵活、多变、新奇,避免千篇一律。

我上课,有时先复习旧知识,
然后讲授新知识;有时先由学生齐读,然后听写、默写;有时采用个别提问形式;有时设置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节目”等。

例如,我在讲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这个内容,上课开始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你家人口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如实填报,然后交上来。

我立即统计出本班学生家庭的人口数量、受教育情况等,从而引出新课,学生对这个意想不到的“节目”感到很有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又如,在讲授《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个内容,在这节课的中间,学生已感到疲劳,对所讲内容已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下来,在这个骨节眼上,我把一个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例子投影出来,要求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个同学上讲台当一回“法官”,对这个案例作简单的分析和“判决”。

这个有巨大吸引力的“节目”一下子又把学生的注意力“拖”回到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又被激活起来。

二、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所谓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一堂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

这里说的师生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间的相互活动。

面对某一学习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品德塑造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又要允许、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善于接纳学生的独到见解。

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如何评价教学效果都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完成的。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思路去回答问题,不准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实质上这是一种没有学生主动性参与的“训兽式”活动。

学生的活动通常表现在回答教师的提问过程中,这种“问答式”教学,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表面看也许是热热闹闹的讨论,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问”,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发展趋向的引导者,还是问题
答案的评判者。

这种提问或讨论类似与以教师为轴心的自行车轮在运转,所谓“活动”,实质上是学生揣摩教师的问题,从而努力作出符合教师要求的解释说明的系列讨论。

它难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及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命。

我在教学实践中,摒弃了“满堂灌”和“满堂问”,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青少年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个内容时,我没有把课本答案抄给学生,也没有叫学生在课本找出答案,而是由我提出问题,学生撇开课本,按自己的想法回答,这样的答案五花八门,我又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这样,除了归纳出课本的观点外,还创造性地归纳出书本中没有的答案。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满堂灌”、“满堂问”,构建“动感式”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和谐环境,激起课堂情绪,巧用激励因素,采用新颖教法来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动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政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它是我多年来教学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的最重要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