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社会建构
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乡村社会风险治理的背景与意义 (2)三、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4)四、建构机制 (5)1. 总体框架 (6)2. 主体构成与角色定位 (8)(1)政府角色 (9)(2)社会组织 (10)(3)村民自治组织 (12)(4)企业参与 (13)3. 治理流程与实施路径 (14)(1)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 (15)(2)风险应对与处置能力建设 (17)(3)风险管理与监督评估机制建设 (18)4. 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 (19)(1)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20)(2)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构建 (21)(3)财政保障机制建设 (22)五、实施策略与关键举措 (24)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25)2. 推动多元共治,强化社会参与 (26)3. 深化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28)4. 完善信息化手段,提高治理效率 (29)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30)1.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32)2. 实践经验总结与启示 (33)七、面临挑战与问题反思 (34)1. 治理共同体构建中面临的挑战 (35)2. 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6)八、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8)1. 治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 (39)2. 治理手段与技术的发展应用 (40)九、结论 (42)1. 研究总结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44)一、内容概述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
本课题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成因,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目标与关键路径。
本课题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多元共治、推动技术创新等;四是评估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实施效果,提出优化建议与保障措施。
通过对中国式乡村社会风险治理共同体的深入研究,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风险社会及安全建构
会各 自在化 解 风险 中具 有不 同功能 及 互补 关 系 , 合 作也 是 抵御 风 险的 重要 保 障 。 全球 [ 关键 词 ] 风 险 ; 社 会 ; 全建 构 风险 安 [ 中圈分 类 号] 937 C l. 一 [ 文献 标 识码 ] A [ 章 编号 ]0 3 40 (0 60 -02 -0 文 10- 3720 )3 04 3
杀, 恐怖活动 的猖獗 , 让人 们不 得不 认识 到 , 来社 会 未 我们将 面临深 层 的社 会矛盾 和严 重 的生 态危机 , 风险 伴 随着人 类发 展 。贝 克的理 论 以其洞察 力 和学 理性 ,
影 响深远 , 极具号 召力 。 风险一词本意是指具有一 定危 险的可 能性 。在古 老的用法 中 , 风险是指客 观的危 险 , 现为 自然 现象或 体 者航海遇到礁 石 、 暴等 事件 。而 这个 词 的现代 用法 风 是指遇到破 坏或损 失 的机会 或危 险 。贝克 指 出 , 险 风
风险界定 在一 个 由制 度 性 的结 构所 支 撑 的风 险 社会
[ 稿 日期 ] 2 0 —0 —2 收 05 2 5 [ 者简介] 司 作
睿 ( 99 ) 女 , 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社 会 学 专 业 20 17~ , 西 0 3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农 村 社 会 学 和 社 会 学 主
理 论 的学 习 和 研 究 。刘 敏 (9 6 ) 甘 肃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员 , 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社 会 学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14 一 , 西 主
农村社会学研究 徐世平(95 , 17一)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 , 主要从事宪法行政法学研究 。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精选推荐
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2.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3.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4.一般来讲,所谓风险社会,即是指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风险与社会政策1风险社会的风险管理理念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化的“风险社会”5.因此,一些学者又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34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6.在这样的社会,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外有些学者也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风险社会 ppt课件
第五章 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生活 境况和生涯模式
第六章 劳动的解标准化
ppt课件
10
第一章: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四伏 的社会,“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在第 一章中,贝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现代社会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逻辑的可笑 性。指出现代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在制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大量风险,制造的财富分 配于内部,而其制造的风险却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对于这些风险的界定,科学对理性的垄 断打破了,夹杂了更多的政治成分和利益成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加快,风险也正在 全球化,并发生着循环。这就造成了风险不仅威胁着风险的制造者,也威胁着无辜者, “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 核心论题: (1)产生于晚近现代性的风险,在本质上是与财富不同的,它是指一系列逃脱人类感 知能力的污染物以及其对人,动植物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些伤害常常是系统的, 不可逆的和不可见的。但它们却基于因果解释并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它们是可以被随意 的建构的,因此握有知识的权威和媒体便握有了关键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ppt课件
8
叁
内 容 介 绍
ppt课件
9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 险社会概观中
第一章 论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 的逻辑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反思性现代化:论科学和政 治的普遍化
第七章 科学超越了真理和启蒙吗?
第八章 开放政治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 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第三章 超越身份和阶级?
《 风 险 社 会 》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一、风险的概念与现代风险景观 1、风险的概念 关于风险的界定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第一种是技术取向的,将风险看做一种概率,采 用期望频数进行统计。 第二种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取向,将风险看 成一种社会后果。 在我们风险社会理论中,大多采用后者。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 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认为新 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在他看来,需要“再造政治”来应对风险。
反思性体现在五方面: 风险不是物质财富,是由社会定义和建构的。 风险打破了阶级与民族国家界限,风险社会成为世界风险社会。 风险的扩散和商业化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风险是由文明界定的,在风险社会意识决定存在。 风险社会中,非政治性的事情变成了政治性事情。
A、贝克的理论观点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的一个阶 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 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在风险社会,人们必须 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的问题。
贝克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生态主义色彩,这与其 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 展,财富分配和不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而人类面临着诸如核风险、化学产品风险之类 的技术性风险。民众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破 坏有切身的感受。例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 利核电站泄漏。
2、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与吉登斯把风险社会与现代制度紧密地结合 起来,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问题。贝克强 调技术风险性,吉登斯侧重于制度性风险。 在他们看来,早期现代性解决传统社会风险时, 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新风险的积累构成了晚期 现代性的特征。由于风险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社 会的特征,所以说出现了“风险社会”。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思考题
➢ 1.简述第二现代性理论及其在风险社会理论 中的地位。
➢ 2.风险、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 3.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4.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5.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的
社会现实有何积极意义?
三、基本内容:从工业社会到(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是在“建构论的实在论”认识论基本预设 和“既是……又是……”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 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现代 性”本质与“混合性”特征。
第三节 简要评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丰富而独特、艰涩而 深邃,是当代少有的、极富原创性与启发 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贝克 比吉登斯更敏锐、更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 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的实质,贝克也因 此堪称“西方社会理论大师”。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 Nhomakorabea与主要著述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44— ),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格-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 社会学教授,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化 理论的专家。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贝克在一种新的认识论 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的支配下,创建了 “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建构了风险社会理论。
二、理论基础: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的标题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我们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世界”,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中, 因为现代性 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 被后现代性所取代或已经终结,它在当今 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形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风险建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3
科研热词 风险社会 风险 社会风险 社会管理 危机传播 信息沟通 马克思主义 食品污染 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 风险预警 风险防控 风险评估模式 风险规制 风险沟通 风险本质 风险刑法 风险信息沟通制度 预警 非政府组织 镉米 金融风险 重金属污染 适应性 迁移 转基因技术 责任推定 责任保险 责任 课程改革 行政权力 自我认同 自发移民 自反性 耽美 老龄化 羌族 经典灾害社会学 纳米食品 纳米技术 突发事件 稽核 科学判断 科学主义 科学不确定性 科学 福岛 社会阶层 社会脆弱性 社会联结 社会网络
推荐指数 5 4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失灵 大众传媒 城市意义 城市化 合规抵押物 可能性 发展理念 发展模式 发展 创业实践 分权制衡 农村信贷风险 公平正义 公共服务 公共参与运动 公共危机 全球化时代的气候、能源风险 低碳能源安全 专家咨询 "癌症村"
科研热词 社会风险 社会 实践经济 国家 住房重建 风险预警 风险协作机制 风险 防御型政府 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 邻避情结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逻辑差异 返乡农民工 西方媒体 腐败风险 经济政策 经济交往 策略 空间生产 社会资本 社会结构 社会稳定 社会政策 社会建构 社会变迁 环境形象 治理战略 春运 放大效应 改革 担保机构 户籍制度 小额信贷 客观风险 城市秩序 城市正义 城市本性 城市意义 商业银行 后危机时代 合规抵押物 反贫困战略 创业资本 农村社会风险 农村信贷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 信贷配给 主观风险 中小企业金融 中国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贝克风险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第七章:风险分配与社会正义1.风险分配的不公平性2.社会正义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三、第八章:风险沟通与公众参与1.风险沟通的现状与问题2.公众参与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3.我国风险治理的现状与挑战正文贝克风险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风险的普遍性、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全球化和风险的社会建构。
第七章:风险分配与社会正义在贝克风险社会中,风险分配的不公平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承担着更多的风险,而强势群体则能够避免或减轻风险的影响。
因此,在风险社会中,追求社会正义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正义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正义有助于减少风险分配的不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承担风险;其次,社会正义有助于提高社会风险治理的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社会正义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八章:风险沟通与公众参与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沟通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重要桥梁。
然而,现实中的风险沟通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沟通渠道不畅等。
因此,加强风险沟通,提高公众参与度,对于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参与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风险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其次,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风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我国风险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在我国,风险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风险意识不足、风险沟通不畅、公众参与度低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治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完善风险沟通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拓宽沟通渠道;3.鼓励公众参与风险治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的作用;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
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
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一种拓宽当代风险
社会理论的视角
刘岩;宋爽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度风险性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可以从现代性的结构变异的视角来分析风险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以及社会风险控制的结构困境.两种现代性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异表明:风险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品质.结构性风险是现代性结构变异过程中的增量,它是现代社会风险的特殊性所在.走出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不仅需要从制度层次上来加以规避,而且需要建构合理的风险文化来加以自省.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刘岩;宋爽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当代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J], 杨华;程娟
2.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及其当代价值 [J], 宋友文;郑百灵
3.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当代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J], 杨华;程娟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 [J], 范迎春;李清聚
5.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 [J], 任丰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风险的成因与预警机制的建构
型, 从而告 别以社 会动 乱为 标志 的漫长 们 的 往 往 是 其 物 质 欲 望 和 对 西 方 发 达 国
的动员 期或现 代化 时期 ,进入 了现 代性 家奢 侈生 活方 式 的崇拜 。尽 管这 些年 来 社 会 。也 就是所 谓 的 “ 代性 孕育着 稳 我 们 已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成 就 , 但 是 仍 现 定,而现代化过程 却滋生着动乱 。”
维普资讯
2 社会颓丧 ÷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3 政治参与 ÷政治制度 化= . 政治动乱
导致 价值损 失 与社会 危机 。社 会要 在较 短的 时间 内实现 社会 转变 、完 成现 代化
尽管这 些年 来我们 已取得 了举世 瞩
也就 是说 ,在一 个 现代化 社会 中, 过 程,转 型 给社 会造成 的震 荡也 会相 应 目的成 就 ,但是 仍不 可能 完全满 足人们 如果没 有足够 程度 的流 动机 会与政 治制 大 增 。事实 上,社 会 的转型 ,在 一定意 过高 的物质 需求 。这极 容易 引起 急功近 度 化 , 由 社 会 动 员 引 发 的 社 会 颓 丧 必 然 义上 也表 现 为 “ 文明与 文 明之 间一种戏 利的短 期行 为的 发生 ,而 以牺牲 文化教 导致政 治动乱 的 发生 。关 于现 代化 、社 剧性 的撞 击 ,而在 这种 撞击 中,处 于弱 育 、公 共福 利和政 治发 展等 为代价 去换 会 稳定 与现代性 之 间的关 系 ,他 的一 个 势 的文 明历来都 是 付 出了十分 沉 重的代 最 抽 象 而 广 泛 的 理 论 框 架 是 , 在 现 代 化 价 ” 另 一 方面 ,“ 发” 国 家的 示 范效 取经济的增长。 。 先 未开 始 的漫 长 的 、可 以称为 传统 社会 的 应对 中 国社 会 的转 型还 可能造 成消 极影
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CULTURE区域治理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央财经大学 陈楠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一发展进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预测,潜伏在人类社会当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从风险社会概念、成因以及化解途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潜藏危机,人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被唤醒,在面临风险时也不再是一昧的听从专家的意见,而是凭借自身的风险认知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5-0002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难以预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无法预知当下所作出的决定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每一个计划、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做出的,但这些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其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也是人类无法预料的。
这些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在某些时刻就会引发各种风险。
因此,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理出不仅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各国执政者解决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风险社会?要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首先应该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
风险是一种放射现象,它完全脱离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类不会轻易的觉察感受到风险的到来,另外风险还包括来自空气、水、食品中的有毒物和污染物,以及由此对动植物和人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是系统性的,通常不可逆转,大多也不可见(王小钢,2007)。
正是由于风险的逐渐增多和分配,所以整个社会的风险处境形成了。
贝克从以下几个层面对风险概念进一步阐释: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一种非现实;当前行为的变化会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威胁;风险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当下生活是否可容忍相联系,它关涉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构想;从人类行为自身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来控制风险;当代的风险概念是涉及了知识和不意识以及无知识的某种特殊的综合;新产生的风险有可能既是地区性的又全球性的;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足以识别出风险讯号,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乌尔里希·贝克,2004:174-190)。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doc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他将现代社会解释为风险社会,标志着风险社会理论的诞生。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直接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四伏的社会。
“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像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2] 接着,贝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现代社会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逻辑的可笑性。
指出现代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在制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大了风险,制造的财富分配于内部,而其制造的风险却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对于这些风险的界定,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夹杂了更多的政治成分和利益成分。
即使是人们所依赖知识,也能以界定社会风险,“关于风险,不存在什么专家”[3]。
而且,受知识的域限,越来越多的风险至今还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到。
在贝克看来,现代社会的某些风险随时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威胁,“换言之,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预示一个需要避免的未来”[4]。
更糟糕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加快,风险也正在全球化,并发生着循环。
这就造成了风险不仅威胁着风险的制造者,也威胁着无辜者。
“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
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5]“社会风险的循环可以总结如下:在现代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
[6] 贝克进一步揭示道,当风险社会的制造者━━发达国家认识到以生态掠夺为代价的现代工业具有的一系列风险之后,便将危险的工业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形成了新的国际不平等。
“危险的工业已经转移到低工资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不是巧合。
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存在系统的‘吸引’。
社会风险的整合治理机制与模型建构_张云昊
收稿日期:2011-05-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6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010—JZ —03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2010—ZX —094)作者简介:张云昊(1981—),男,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社会风险、政府改革与管理。
第11卷第4期2011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http ://xbsk.njau.edu.cn【风险社会专题研究】社会风险的整合治理机制与模型建构张云昊(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在社会风险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主要形成了“现实主义—社会风险”、“制度主义—风险社会”、“建构主义—风险文化”的理论演进“连续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风险治理的三种模式:基于现实主义的以专家为中心的“工程—技术”模式,基于制度主义的以政治为中心的“组织—制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社会为中心的“社团—运动”模式。
论文在梳理这一知识谱系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厘定了社会风险治理的流程框架,并结合风险流程三个阶段的治理重点与三种风险治理模式的不同特点,建构了一个系统的、复合的、循环的社会风险整合治理机制模型,以期能够更为有效地应对现代性风险的挑战。
关键词:社会风险;治理流程;整合治理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465(2011)04-0128-05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揭示出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名言:“上帝不仅掷彀子,而且把彀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然而,这些看不见的彀子却以风险的面目不断散落于人间。
随着人类社会日益陷入由科学技术和自由市场织就的现代性“黑洞”中,风险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难以捉摸又不可避免的命运。
风险社会解读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赵 延 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20 多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 从“财富分配的社会”到“风险分配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或社会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呢? 贝克回答说,虽然“风险”这个概念从人类文明发源时就已存在,但随着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现代风险有以下一些比较独特的性质:不可感知性 现代风险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而是潜在的、无法感知的、建构的风险。
它们常常表现为一些完全超乎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造成的是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整体性 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而现代风险则是对人类整体的威胁。
如果说在面对传统的风险(如饥荒等) 时,有些社会群体尚可依靠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置身事外的话;那么面临着现代风险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哪个群体或个人可以幸免于难。
不确定性 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远远超出传统风险,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都很难充分把握现代风险。
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以科学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保险、保障等) 已变得不再适合。
建构性 现代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对社会的刺激实际在于未来预期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试论风险社会视域下国家认同机制的建构
由于 当代社 会的变迁 ,国家认 同问题 日益 成为重要 大 ;风 险社 会 使得 社会 发 展 的效 率 和稳定 机 制受 到 威
的学术 话语和实 践课题 。学者们从 不同视角 ,围绕 国家 胁 ;风 险社 会打破 了传统 的国家 安全体 系 , 统安全 观 传 认 同的相关 问题 进行 了有 益探索 ,这对于处在 风险社会 正在被非传统安全观所取代 。同时 ,社会 的风 险也 有积 中的我 国培育公 民的 国家认 同意识 ,增 强 中华 民族 的凝 极 作 用 :风 险 的存 在创 造 了有 活力 的 经济 和 创新 型社 聚力具有紧迫性 。
如对 投资环境 和经济秩序 的破坏 ;对 民众安全 和社会秩 生的对这个 国家 的归 属感 以及 为 了使其像 自己期待 的那
序 的践 踏 ;对政 治和政府政 策的不信任 等 。就危 害影响 样更 加美好 而为之奉 献和效忠 的心理和行为 。三是认 同 面来讲 ,给个体 和经济社会 发展带来 的后果是严 重 的: 到什么程度 ( 国家认 同的强度 弹性 ),即对认 同对象 的 风险社会 使得个体 紧张度增 强 ,造成人 们的生活 成本加 强弱程度 ,包 括 :异 同感 、归属感 、效忠感 、理想感 、
支撑 。发 达的 社会 福 利 系统 、先进 的社 会 文化 系统 、 多维度 的社会 组 织方 式是 建 构持 久的 国 家认 同机制 的制 度
保证。
关 键词 :风 险社 会 ;国 家认 同;机 制 建构
中图分 类号 :F 4.1 29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2 9 0 1 3 06 — 4 0 8 66 ( 1) — 0 5 0 2 0
下 :一是谁 认 同 ,强调 国家认 同的主体是 一国 的家认 同 内容 的建 构性 ),即对 自己所 属 国家 的历 史文 化 传统 、历 史 经验 、道德 价值 观 、理想 信念 、国家主权等 的认同 ,或 因为对制度 、法 律 、政策 、领导人等 公共形态权威 的认可 和接受 ,所产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构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构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社会同大多数现代性社会一样步入了一个被称为“风险社会”的世界。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且有日益加剧之势,可谓社会风险无处不在。
所谓社会风险,就是指由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与负面效应,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且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迅速扩散性等特征。
具体地说,当前我国主要面临着自然与技术风险、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风险、全球化冲击带来的风险等等。
这些风险不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引起了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此外,我国的社会风险还出现了风险总量不断增大、风险结构日趋复杂、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相互交织等特点。
种种社会风险的形式和特点都给我们发出了警讯:我国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风险社会”。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以及对消除社会风险的科学方法知之甚少,当前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工作还相对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社会风险发展的态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开始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风险管理问题,注重社会风险管理意识的树立,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社会风险管理,切实做到关注、防范、规避和化解社会风险,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社会风险形成规律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风险社会”视角的基本阐释风险社会理论是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
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前,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通过分析风险与危险的关系之后,界定了“风险”的概念,并且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风险”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基于综合评估法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构
= , … ,,= 一,in) 设 C‘ l2, rn k k ,1。 I’ n (表示第 良个专 家确定第 i
指 标在 这 n个指 标 中 的重 要性 , Ctc ’ 而 i) 则表 示第 f 标 ( Ⅱ / 指 相 对于第 指 标 的重要 性 , 如(表示 。矩阵 中 的元 素 ( 用 ‘ ) ‘ ’
一
思 路
子系 统 的各指 标 之间进 行 两 两 比较 。 得到 量化 的判断矩
社会 风险预 警指 标体 系 具有 多种 层 次 。 每一 层 次上有
合评 估法 更 加 直观 、 易于 操 作 。 更 本文 用 树 状结 构 来描 述
阵 。() 织 安排 , 3组 包括 与专 家 的联 系方式 、 实施 过程 的人
核心 指标 。
二 、建构社 会风 险预 警指标 体 系的综合 评估法 的基本
步 骤
综 合评 估 法首 先通 过 专家 调查 。 获得专 家对 各项 指标 的意见 :其 次运 用 聚类 分 析剔 除个 别专 家意 见的干 扰 , 使 之符 合 多数 原 则 ; 次 , 用 幂法 计 算 判 断矩 阵的 最大 特 再 运
关 注风 险与 和谐是 人类 社 会 的永恒 话 题 。 目前 , 国 中 正处于 社会转 型与 经济 转轨 的 关键 时期 。 着诸 多社 会 面f 风险 的威 胁 与挑 战。建立 健 全社 会 风险 的预 警指 标体 系 . 全面监 测社会 风险 的程度 与 能量 , 而为政 府 干预 和社 会 从 行动提 供 必要 的信 息 支 持 , 是 当前 “ 乃 推进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会建设 ”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社会 风险 预警指 标 体系 是 由一 系列 相互 关联 的 、 能够 ( 细 的分 支 ) 始 , 最 开 逐层 向上 , 次进行 , 依 并最终 得到 一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机制与放大效应刘岩《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011-03-24摘要:从建构论的视角来看,风险的社会建构存在着一种社会放大效应。
真实信息匮乏催生了无端的焦虑,社会信任缺失加强了“一坏百坏”的污名心理。
信息是风险放大的关键因素,找到放大的节点,将真实信息通过不同渠道频繁重复、详细而准确地描述,可有效地预警和化解风险。
关键词:社会风险社会建构放大效应一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是指一种人们不希望出现的负面的现实后果可能会作为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后果而发生。
从技术学上看,风险被定义为事件的发生概率与特定后果的规模大小的乘积。
在这里,人们假设社会对“后果轻微/高概率”的风险与“后果严重/低概率”的风险的主观认知和预期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忽视了风险的主观建构的层面。
事实上这是风险非常重要的方面。
风险的感知研究表明,现代风险并不是纯粹“客观性”的存在,影响风险扩散的一些主观方面———诸如自愿接受性、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人们对危险的熟悉程度及对其毁灭性潜能的认知———形塑着人们对客观风险事件的主观反应,从而建构了一种新的主观风险,进一步影响人们应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这就是风险的“建构性”,风险的社会建构强调社会因素在形成个人风险感知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社会结构与个人感知的交互作用引发新的风险。
风险的社会建构表明了一种普遍的风险现象,即信息处理、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行为和个人的反应共同塑造了风险的社会建构,从而影响了风险事件的社会后果。
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微小的风险或风险事件有时会激起公众强烈的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实质性的经济、社会后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真实的”(绝对的)或是“歪曲的”(社会决定的)风险。
早期风险研究一直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论,即使在主观主义派别内部也是如此。
但他们都认为存在着或文化的或社会的或个人心理的因素在形塑公众的风险感知。
这也说明客观的风险事件与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心理的互动过程有可能强化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反应行为。
从风险建构的社会过程来看,构成社会放大组成部分的信息系统及公众反应的特征是决定风险及规模的根本因素。
信息系统就是激活转化器,通过它,影响风险的各种社会因素从潜在状态被激活,成为强化或弱化个人或社会群体所收到的风险信息的信号。
一个风险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由风险源头事件本身造成的,而风险事件的高级别影响和整个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则是部分地由信息系统发出或被激活转化的信号所决定的。
信息系统激活的某一事件信息的丰富程度与它所反映的事件严重性和风险的危害特征有关。
某一风险事件的信息量越大,就意味着被建构的新风险越多,说明整体风险与初始的风险事件有所不同并且更严重了。
公众根据风险的属性及其重要性对大量信号进行评估和选择。
事实上,公众对许多风险的评估和认定都不是基于个人的直接体验,个人也无法完全处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复杂的风险。
在缺乏直接的个人体验时,人们一般通过他人和媒体来了解风险。
这样,信息系统就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风险源头事件往往被信息系统(包括风险技术评估专家系统、风险管理机构、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公共组织)所处理,再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报刊、网络、通讯、口口相传等)传输,最终主观建构出来的风险以信息的形式被不断传播和扩散。
与此同时,个体会运用一些简化机制来评估风险并决定自己对风险信息的反应。
这样,公众所感知的风险属性就被社会建构出来,在公众看来,风险信息和风险事件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直接对应的关系。
由此,信息系统就成为风险的社会建构站。
此外,每一个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者,都会通过增加或删除的方式加强或减弱他所收到的信号,同时也参与了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
风险的社会建构机制就在于风险被社会的或个体的“建构站”所处理。
因此,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在帮助人们了解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决定哪些风险比较重要,哪些无足轻重,如果必要的话,应采取哪些行动等。
但有时也可能导致歪曲认知和错误做法。
二我们将这种在风险建构过程中对风险事件的放大效应,称为“风险建构的社会放大效应”。
放大过程存在于风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量的增大、危害性的夸大、信息内容的失真以及由此导致的波及人群的增多、波及领域的扩大。
大容量的夸大信息会激起人们对特定风险的潜在恐惧心理,唤起人们对以往灾难事件或风险事故的记忆和想象,诱发人们对当下风险事件的极度敏感和过度反应。
风险建构的社会放大效应还会形成一种“一坏百坏”的污名化效应,使与风险源相连的物品、环境、情境、技术、机构和人群等都被打上“负面形象”的烙印。
被污名化的对象将成为不受欢迎的,甚至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这样的污名会引发人们很大程度的反感,并且持续性存在下去。
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一种恐慌,引发社会危机和经济动荡。
由于某一风险事件直接影响的人群和范围一般都相对有限,但由风险事件传播扩散的信息所波及的人群和范围却可以相对无限。
所以,风险事件就可以接连引发次级的影响,风险的后果被不断地放大,既造成严重的直接物质损失,又造成难以估计的间接影响。
对风险建构的社会放大效应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使风险评估超越以往风险技术评估的局限性,风险的技术评估一般将某一风险的影响划分为直接的人身损害和物质损失(包括死亡、受伤和财产损失等)。
这种评估没有考虑到风险事件除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⑤,从而大大低估了伴随着某一风险事件及风险建构过程所出现的负面效果,同时也就低估了该事件的整体风险。
从SARS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风险事件被社会建构后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放大效应。
SARS危机虽然由生物性传染病引起,但是其病因不明、传染性强的特点,使之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能够被建构成典型的现代风险:难以评估和认定,难以控制,难以计算,最终引发社会危机。
在SARS出现后,围绕着SARS病原体形成了不同的解释,大量相互对立信息的传播,引发了社会恐慌。
而此时政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采纳错误的研究结论仓促做出表态,结果又造成错误言论蔓延。
伴随着错误言论的推翻,政府也因此遭受信任危机,政府信任危机诱发社会信任危机。
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SARS风险不断地被建构、放大,这不仅不利于抗击SARS的组织动员,反而容易诱发社会危机。
SARS危机的最终化解,实际上是与政府果断采取综合性措施有关,如纠正错误言论、切断错误信息传播环节、及时通报正确信息、加大正面舆论宣传等。
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风险建构的社会放大效应在风险危机发生时做出科学的应对。
既然信息传播是形塑公众反应的社会过程,我们就可以在某一风险事件所可能引发严重的风险危机的诸环节中,对风险信息传播的社会放大过程,进行预警和干预。
首先,要找到风险放大的各个环节,在这些节点处增加真实信息量,并加大信息重复的有效频次。
既然信息量是影响风险放大的关键因素,而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作用是相互抑制的,那么,可以利用加大真实信息量的方式来抑制风险建构的放大效应,形成风险建构的衰弱效应。
其次,要设法从不同的信息渠道,频繁重复相同的信息。
在风险社会,人们倾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不吓住”公众要比“吓唬住”公众困难得多。
尽管如此,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接受同样的信息,可以使接受者更可能相信其准确性,树立对风险事件的理性认知。
有关风险和风险事件的信息渠道,既包括正式的信息渠道如新闻媒体,又包括短信、网络、人际沟通等非正式的信息渠道。
新闻媒体对风险事件相关议题的报道,在公众舆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非正式沟通网络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根据熟悉程度、按照亲疏远近规则形成的“差序格局”结构,包括那些存在于亲友、邻里、同事和其他熟人群体之间的联系,成为影响个人对风险感知的直接信息渠道。
通常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相关风险信息和传闻会迅速通过非正式沟通网络在社会中蔓延,因此,非正式沟通网络同时兼有放大和衰减风险的建构作用。
相对正式信息渠道而言,我们对非正式沟通网络重视不够。
再次,要尽可能提供对风险事件发生过程的详细描述,以避免人们的主观臆断,并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潜在预断和先入之见上转移开去,摒弃非理性的认知观念。
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要尽可能地使用确定性的结论。
前后矛盾的推论或者带有很大争议的观点,既会增加公众的关注度,也会提高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不确定感,加深公众对风险可控性的疑虑,同时降低正式信息渠道的可信性。
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声望高、信誉好的沟通源,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效果。
很多教训告诫我们,如果媒体采用了错误的信息源,又缺乏及时有效的纠正方法,那么即使是极小的事件也完全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最后,要恰当使用术语。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相似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不同词语所产生的印象和联想,在正负向度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基于此,风险信息中使用的不同概念可能对特定公众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有些概念和描述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印象,还可能引起与其本义完全无关的联想,造成公众的极度恐惧和过激行为。
因此,要注意使用意思明确、概念标准化的术语。
参考文献1奥尔特温·雷恩、伯内德·罗尔曼:《跨文化的风险感知》,赵延东、张虎彪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 F. W. Allen,“Towards a Holistic Appreciation of Risk: TheChallenge for Communicators and Policymakers”,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1987 (12).3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赵延东等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4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第270页。
5P. Slovic,“Perception of Risk”,Science,V ol. 236, 1987.6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第275页。
7E. Goffman,Stigma,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63, pp.1-3.作者简介:刘岩,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