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的设计说明
年产10万吨丙烯酸丁酯合成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年产10万吨丙烯酸丁酯合成工艺设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化学工程系课程指导小组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学号设计题目年产10吨丙烯酸丁酯合成工艺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年产10万吨丙烯酸丁酯的工艺设计。
通过工艺对比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和材料,绘制出工艺流程图、设备图等相关图纸,对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核算与分析。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1.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不得少于15篇,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独立完成给定的设计任务后编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工艺设计合理,将研究、开发的技术及过程开发的成果与过程建设、经济核算衔接起来;绘制出必要的设计图纸。
3. 综合应用化学工程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完成课程设计的撰写。
三、文献查询方向及范围1.利用学校的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查询丙烯酸酯工业制备方法等中英文文献与硕博论文。
2.主要参考文献[1] 夏涛. 丙烯酸正丁酯合成反应的新型催化剂及工艺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2002.[2] 杨召启,李石磊,方晓明.丙烯酸丁酯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J].甘肃科技, 2010,26(1):41-43.[3]徐金文,丁鹏飞. 降低精制塔底重组份中丁酯含量[J]. 山东化工, 2015,44(16): 119-120.[4] 李汝新. 丙烯酸及酯的市场分析[J].甘肃科技, 2006,22(5):1-8.[5] 邵艳秋,张桂芳. 丙烯酸丁酯合成方法的改进[J]. 浓阳化工, 2000, 29(2), 70-75.[6] Acrylic acid technology, Chemical Week, 2003, 165(21):25-26.[7] Acrylic acid, European Chemical News, 2002, 77(2021): 17.目录1.1产品的性质、用途、价格及其变化趋势......................................................... - 1 -1.1.1产品的性质及用途.................................................................................. - 1 -1.1.2产品价格及变化趋势.............................................................................. - 1 -1.2产品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2 -1.3世界范围内产品的生产厂家、产量......................................................... - 2 -1.4世界范围内生产工艺及分析..................................................................... - 2 -1.4.1氰乙醇法.................................................................................................. - 3 -1.4.2丙烯腈水解法.......................................................................................... - 3 -1.4.3β—丙内酯法........................................................................................... - 4 -1.4.4改良雷珀法.............................................................................................. - 4 -1.4.5酯交换法.................................................................................................. - 5 -1.4.6直接酯化法.............................................................................................. - 5 -2工艺设计................................................................................................................ - 6 -2.1工艺路线设计..................................................................................................... - 6 -2.2工艺流程设计..................................................................................................... - 7 -3可行性分析............................................................................................................ - 9 -3.1工艺可行性分析................................................................................................. - 9 -3.1.1原料来源.................................................................................................. - 9 -3.1.2设备、工艺操作条件............................................................................ - 10 -3.13收率、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 - 10 -3.2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 11 -3.2.1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及总成本............................................................ - 11 -3.2.2年产值、年利润.................................................................................... - 12 -3.2.3投资利润率............................................................................................ - 12 -4总结...................................................................................................................... - 13 -5参考文献.............................................................................................................. - 14 -1前言1.1产品的性质、用途、价格及其变化趋势本设计主要产品为丙烯酸丁酯(CH2=CHCOO(CH2)3CH3)以其特有的性质,包括易于配制,黏接性,耐水性,耐久性,常被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粘合剂、乳化剂、涂料等。
年产10万吨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设计

---------------------------------------------------------------范文最新推荐------------------------------------------------------ 年产10万吨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设计设计说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合成有机玻璃及MBS树脂的单体。
我国MMA的生产以丙酮腈醇法(ACH法)为主,合成路线复杂,工艺流程长,多步反应后产率低,成本高。
该方法采用剧毒的氢氰酸为原料,产生大量难于处理的废酸,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开发新的MMA工艺路线很有必要。
近年来,很多国家采用异丁烯为原料来生产MMA并已实现工业化。
该方法生产绿色化、经济效益高,推广应用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是对异丁烯制备MMA进行工艺设计。
6718关键词:催化剂;直接氧化法;异丁烯;甲基丙烯酸甲酯A Process Design for 100,000 Tons Isobutane Conversion to Methyl Methacrylate by Two-Stage1 / 29Design notesMethyl methacrylate (MMA) is a monomer that is used to polymerize the organic glass and the MBS resin. MMA is produced by the method of acetone-cyanohydrin(ACH) mainly in our country. The synthetic route is complex, the technical line is long, and the yield is low with high cost after many steps. Hydrocyanic acid (seriously poisonous) is used as raw material, the treatment of numerous waste acid is difficult . Furthermore,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consumed in this method corrodes equipments and pollutes the environment seriously. Considering all of these, it is greatly necessary to develop a new chemical technology of MMA. Recently, in many countries isobutyl is used as raw material to produce MMA and the method already is industrialized. This is the synthesis of Isobutene Conversion to Methyl Methacrylate by Two-Stage process design.Keywords Catalyst;catalytic Direct Oxidative Esterification Process; Isobutane; Methyl Methacrylate---------------------------------------------------------------范文最新推荐------------------------------------------------------ 1 概述5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及设计意义51.1.1 ACH法51.1.2 改进的ACH法64.2 反应器的设计544.2.1设计条件544.2.2基本物性数据544.2.3反应器的数学模型564.2.4反应管排布593 / 294.2.5壳程换热624.2.6管口设计634.2.7预热器644.2.8封头645 部分设备选型与计算665.1 MMA精馏塔665.1.1 各类尺寸的计算665.1.2 精馏塔塔顶冷凝器选型68 5.1.3 精馏塔塔底再沸器选型695.3.4 泵706 工艺流程图(见附录二)71---------------------------------------------------------------范文最新推荐------------------------------------------------------ 7 车间布臵设计图727.1生产车间平面布臵图(见附录三)727.2生产车间立面布臵图(见附录四)72致谢73参考文献741 概述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及设计意义[1]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有机玻璃(PMMA),聚氯乙烯助剂ACR、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MBS)和用作腈纶生产的第二单体,也可用于制造其他树脂、塑料、涂料、粘合剂、润滑剂、木材和软木的5 / 29浸润剂、电机浅圈的浸透剂、纸张上光剂、印染助剂和绝缘灌注材料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概述

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概述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面板显示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PMMA丝印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PMMA丝印面板的发光原理进行概述和说明,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逐步展开,结构清晰明确: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文章整体内容和目标;第二部分是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的概述,包括了对PMMA材料、丝印技术以及发光机制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材料准备、丝网印刷技术步骤及光电转换过程的解析;第四部分是基于实验结果的数据收集、分析与讨论,探讨其他因素对发光效果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回顾研究工作成果并讨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概述和说明。
通过对材料、技术以及机制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将能够了解到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的基本情况,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此外,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的分析讨论,读者还可以对其他因素对发光效果的影响有所了解。
通过总结与展望部分,希望能够对目前已取得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为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和思路。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撰写,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2. PMMA丝印面板发光原理概述2.1 PMMA材料介绍PMMA,全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是一种透明、高度可塑性的塑料材料。
由于其良好的透光性和耐候性,以及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和电子显示器件中。
2.2 丝印技术概述丝印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印刷工艺,通过将油墨经过特殊处理后,利用丝网上的图案开孔部分将油墨转移至所需印刷位置。
这种技术因其简单、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

收稿日期 : 2009 - 07 - 22 作者简介 : 罗振扬 ( 1966 ~) ,男 ,研究员级高工 ,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 。 E - mail: luozhenyang@ njfu. edu. cn
— 34 —
罗振扬等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 2009 1Vo l1 23 , No. 8 化工时刊 本实验根据上述原理 , 以 MMA 为单体 , 加入不 同量的引发剂过硫酸钾 ( KPS) ,采用阴离子型乳化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 (壬基 酚聚氧乙烯醚 OP - 10 ) 分别按不同比例配成复合乳 化剂体系作为乳化剂来进行乳液聚合 ,进一步利用红 外光谱法表征聚合产物的特征结构 , 用 Zeta 电位仪 测定产物的电位值 , 用离心机测定产物的机械稳定 性。 合物乳液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而本实验中的引发剂 KPS是用蒸馏水溶解后用恒流泵均匀滴加的 ,考察了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 。实验中乳化剂和引发剂 用量见表 1。
1
实验部分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 ( DF - 101S实验仪器及试剂
注 : 每组实验均取单体 (MMA ) 20 g,蒸馏水 60 g, 乳化剂用量 占总体系的 3% 。
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 ,恒流泵 ( HL - 2S) (上海青浦 沪西仪器厂 ) ,电子天秤 ( BL - 6100 ) , (德国 Sartorius 公司 ) ,红外光谱仪 VETERX - 70 IR (德国 B ruker公 司 ) , Zeta电位仪 ( JS941 - 1 ) (北京中仪远大科技有 限公司 ) ,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 , 甲基 丙烯酸甲酯 (MMA )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SDB S) , 壬 基酚聚氧乙烯醚 (OP - 10 ) ,过硫酸钾 ( KPS) ,试剂均 为化学纯 。 1. 2 实验步骤 ( 1 )乳化剂的制备 : 按实验设计的比例准确量取
卷材涂料用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图 2 E10 接枝到丙烯酸树脂分子中的反应式 Figure 2 Reactive formula of E10 grafted to acrylic resin
第 48 卷第 8 期
202100 年 8 月
上海涂料 SHANG上H海AI涂CO料ATINGS
Vol. 48 No. 8 第Au4g8. 2卷010
Hale Waihona Puke 卷材涂料用水性丙烯酸树脂的 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潘红霞 俞剑峰 (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200062)
摘 要 :采用溶剂法,以 BPO 为引发剂,单体滴加的方式合成了一系列水性丙烯酸树脂。通过 FTIR、DSC 和 GPC 测试表明 :所合成树脂的化学结构与预期结构相一致,反应温度对树脂相对分子 质量及其分布影响很大,同时影响 E10 的接枝方式。用所合成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制备的水性丙烯酸卷 材涂料与普通溶剂型卷材涂料的常规性能相当。
关键词 :水性丙烯酸树脂 ;卷材涂料 ;制备 中图分类号 :TQ 6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696(2010)08-0020-04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卷材涂料是通过辊涂的方法,将涂料涂覆于钢 板、铝材的表面,然后制成预涂卷材(彩涂板)。卷材 涂 料 最 早 由 Hunter Engineering 公 司 于 1937 年 研 发 成功,二战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其工艺是一种 高速连续的作业方式,可以使用户降低成本,减少污 染,而且具有外表美观、色彩艳丽、强度高、耐候性 好、加工成型方便等优点,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目 前,卷材涂料在工业涂料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汽车涂 料,其技术水平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涂料工业的发展 水平[1]。
高二化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化学试卷附答案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动物体内的葡萄糖被氧化为CO 2的过程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 .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D .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的是( )A .HF 、HCl 、HBr 、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B .F 2、Cl 2、Br 2、I 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C .NaF 、NaCl 、NaBr 、NaI 的熔点依次降低D .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3.氨基钠和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NaNH 2+H 2O =NaOH+NH 3↑②NaH+H 2O==NaOH+H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钠和氢化钠与盐酸反应都只生成一种盐 B .方程式②中,每生成1mol H 2转移1 mol 电子C .熔融氢化钠不导电D .方程式①中,氨基钠是还原剂 4.下列各对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5.对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0.2mol 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①锌片溶解6.5g ②锌片增重6.5g ③铜片上析出0.2gH 2 ④铜片上析出1mol H 2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6.已知:分子式为C n H 2n+2O (n≥1) 的醇类有a 种结构,而分子式为C n H 2n O 2 (n≥1) 的羧酸类有b 种结构,则a 和b 的大小关系为 A .a>b B .a<b C .a="b" D .a≥b7.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 )、聚偏二氯乙烯(PVDC )等种类。
pmma测试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pmma测试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一种常用的透明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耐候性和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灯罩、光学镜片、广告牌等领域。
在使用PMMA材料时,为了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本文将重点介绍PMMA的测试标准,探讨在不同测试条件下对PMMA材料进行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PMMA的测试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应用范围,为材料的选用和设计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的内容安排。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概述,引出正文部分的主题内容。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PMMA的简介、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通过这些内容展示对PMMA的研究和测试过程。
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本文对PMMA测试标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方便阅读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测试标准,通过对PMMA的特性及其应用领域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其测试方法和标准。
通过深入研究PMMA的测试标准,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促进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对于从事PMMA制造、加工及应用的相关专业人士来说,本文所述的测试标准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需求标准。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PMMA材料的广泛应用,并推动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PMMA简介: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常见的透明塑料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其一般特点包括高透明度、耐候性强、表面硬度高、质轻等。
由于这些特性,PMMA被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建筑材料、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
产万吨丙烯酸生产流程概念设计

▪ 4 )过量反应物:由于进口反应物空气中的氧是 反应物,参与到反应过程中,故有过量反应物问 题。
▪ 5 )产品物流的数目:这些组份的沸点和去向在 表2中给出。CO2和空气中的N2是作为一股成品 气相物流累积在一起放空的,而丙烯酸和其它部 分付产物在一起,为所需要分离的物流。
组份 丙烯
正常沸点,℃
3CO2 + 2H2O
C3H4O +3/2O2
C2H4O2 + CO2 醋酸
C3H4O +11/2O2
3CO2 + 3H2O
2)反应条件
1、反应温度 反应在250~500℃的温度下进行,从 丙烯到丙烯醛的反应温度比从丙烯醛到丙烯酸的 反应温度通常要高50~100℃,综合考虑取一段 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为T=350℃,二段反应器中 的反应温度为T=300℃ ;
2、反应压力 据认为,反应压力加大没有什么显著 的效果,综合考虑取反应器压力 P=3.5 bar;
3、催化剂 气相反应,有催化剂,为了减少付产物 的生成,本反应体系中选择混合催化剂进行反应。
4、反应气组成限制实际使用特性显示,富氧条件 对反应结果有正面作用,但由于丙烯和氧气的混 合物存在爆炸区域,所以从安全和追求理想结果 的角度考虑,一般氧气与丙烯的浓度比在1.6:1 左右,本设计取1.65,并采用分段补氧的方式。
2)反应的副产品:在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催化 作用下,丙烯催化氧化制备丙烯酸,在反应转化 率达一定时,就会有一定量的副产物出现,主要 为醋酸和二氧化碳,此外还溶有微量的丙酸等, 因为丙酸与丙烯酸的分离困难,故此在整个设计 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丙烯酸的提纯,根据参考文献, 在丙烯醛氧化成丙烯酸的过程中,把丙烯醛的单 程转化率聘用制在65~95%,可降低付产物的比 例。
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_解释说明

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
PMMA是一种常见的透明聚合物,具有诸多应用领域,如制造塑料光纤、光学器件、塑料玻璃等。
了解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对于深入理解其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方面的内容,并探讨其定义、特性、结构、组成以及化学反应和行为。
随后,文章将详细解释说明比例定义与影响因素,合成方法及影响比例的因素以及比例调节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论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针对PMMA的单体单元和比例相关知识的全面说明,并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PMMA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通过探讨比例调节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在合成过程和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
以上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PMMA的单体单元2.1 定义和特性:PMMA,全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是一种透明、硬度高、耐候性好的聚合物材料。
其单体单元是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化学式为C5H8O2。
2.2 结构和组成:PMMA由重复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组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链状结构。
每个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分子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methoxy基。
这些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进行聚合,在反应中释放出水分子。
2.3 化学反应和行为:PMMA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改性,以满足特定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共聚合或交联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此外,PMMA容易与其他物质进行共混,并表现出良好的互溶性。
塑估中常用透明原料pmma,pc,pet的特征及注塑工艺[指南]
![塑估中常用透明原料pmma,pc,pet的特征及注塑工艺[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546139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e.png)
塑料中常用透明原料(PMMA, PC, PET)的特性及注塑工艺由于塑料具有重量轻、韧性好、成型易。
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工业和日用产品中,越来越多用塑料代替玻璃,特别应用于光学仪器和包装工业方面,发展尤为迅速。
但是由于要求其透明性要好,耐磨件要高,抗冲击韧件要好,因此对塑料的成份,注塑整个过程的工艺,设备,模具等,都要作出大量工作,以保证这些用于代替玻璃的塑料(以下简称透明塑料),表面质量良好,从而达到使用的要求。
目前市场上一般使用的透明塑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俗称亚加力或有机玻璃,代号PMMA)、聚碳酸酯(代号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代号PET)、透明尼龙。
AS(丙烯睛一苯乙烯共聚物)、聚砜(代号PSF)等,其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PMMA、PC和PET三种塑料,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就以这三种塑料为例,讨论透明塑料的特性和注塑工艺。
一、透明塑料的性能透明塑料首先必须有高透明度,其次要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磨性,能抗冲击,耐热性要好,耐化学性要优,吸水率要小,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中,能满足透明度的要求而长久不变,下面列出表l,比较一下 PMMA、PC和PET的性能。
表1:透明塑料性能比较注:(1)因品种繁多,这只是取平均值,实际不同品种数据有异。
(2)PET数据(机械方面)为经拉伸后的数据。
从表1数据可知PC是较理想的选择,但主于其原料价贵和注塑工艺较难,所以仍以选用PMMA为主,(对一般要求的制品),而PET由于要经过拉伸才能得到好的机械性能,所以多在包装、容器中使用。
二、透明塑料注塑过程中应注意的共同问题透明塑料由于透光率要高,必然要求塑料制品表面质量要求严格,不能有任何斑纹、气孔、泛白、雾晕、黑点、变色、光泽不佳等缺陷,因而在整个注塑过程对原料、设备、模具、甚至产品的设计,都要十分注意和提出严格甚至特殊的要求。
其次由于透明塑料多为熔点高、流动性差,因此为保证产品的表面质量,往往要在较高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等工艺参数作细微调整,使注塑料时既能充满模,又不会产生内应力而引起产品变形和开裂。
化工MMA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AAA年产8万吨MMA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 (12)1.1项目概览 (12)1.2设计依据和原则 (13)1.2.1设计依据 (13)1.2.2设计原则 (13)1.3原料及燃料消耗 (14)1.3.1原料来源及其规格 (14)1.3.2燃料及公用工程消耗 (15)1.4产品方案 (15)第二章总图运输 (16)2.1 总图布置遵循的设计规范及采用理由 (16)2.2 总图布置说明 (17)2.2.1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规定 (17)2.2.2 总平面布置的确定 (20)2.2.3 厂区功能分区布置要求 (20)2.2.4预留发展用地要求 (20)2.3 厂区布置 (21)2.3.1 概述 (21)2.3.2 厂区结构 (21)2.3.2.1 生产工艺区 (23)2.3.3 厂区绿化 (29)2.3.4 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分类 (30)2.3.5 设计距离规范性 (34)2.3.6 周边环境设计距离合理性 (36)2.3.7 总图运输设计主要指标 (37)2.3.8 厂区防护措施 (38)2.3.9 运输线路设计 (38)第三章化工工艺与系统 (40)3.1概述 (40)3.2工艺路线设计目标及原则 (40)3.3 MMA生产工艺方案论证 (40)3.3.1常用的工艺技术方案 (40)3.3.2不同技术方案投资比较 (42)3.3.3不同技术方案指标比较 (42)3.3.4选用的工艺技术方案及理由 (45)3.4工艺流程 (45)3.4.1异丁烯提纯工段 (45)3.4.2 MAL合成工段 (46)3.4.3 MMA合成工段 (46)3.4.4 MMA提纯工段 (48)3.5 全流程模拟 (48)3.6 工艺流程优化 (49)3.6.1塔设备参数优化 (49)3.6.2工艺流程优化优化 (58)3.7原料辅助材料消耗 (60)3.7.1原辅料需求清单及来源 (60)3.7.2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来源表 (61)3.7.3催化剂供应 (61)3.7.4主要公用工程 (61)第四章布置与配管 (63)4.1 设计依据 (63)4.2 管道选型 (63)4.2.1 管径的一般要求 (63)4.2.2 管径计算的依据 (65)4.2.3 经济的管径选定 (66)4.2.4 管壁厚度 (66)4.3 管道编号 (67)4.3.1 管道号组成 (67)4.3.2 管道号各部分含义说明 (67)4.4 管道布置 (69)4.4.1 管道铺设原则 (69)4.4.2 泵的管道布置 (70)4.4.3 换热器的管道布置 (70)4.4.4 塔的管道布置 (71)4.4.5 管廊上的管道布置 (71)4.4.6 其他管道布置 (71)4.4.7 安全措施 (72)第五章自动控制及仪表 (73)5.1设计依据 (73)5.2概况 (73)5.2.1化工生产常用仪表 (73)5.2.2工厂装置简况及控制概述 (73)5.2.3化工自动化内容 (74)5.2.4控制系统选择 (75)5.3设备的控制方案 (77)5.3.1泵的控制方案 (77)5.3.2压缩机的控制方案 (77)5.3.3换热器的控制方案 (80)5.3.4精馏塔的控制方案 (82)5.3.5反应器的控制方案 (87)5.3.6储罐的基本控制方案 (89)5.3.7其他控制方案 (92)5.4紧急停车系统(ESD) (93)5.5 SIS设计 (94)5.5.1 SIS简介 (94)5.5.2S I S设计 (96)第六章供配电 (98)6.1设计范围 (98)6.2设计依据 (98)6.3设计原则 (99)6.3.1供电可靠性 (99)6.3.2操作方便,运行安全灵活 (99)6.3.3经济合理 (99)6.3.4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99)6.4供电电源 (99)6.5用电负荷 (99)6.6供电方案选择 (100)6.6.1配电室 (100)6.6.2控制方案 (100)6.6.3总压降变电所设计 (101)6.6.4应急柴油提供选择原则 (101)6.7危险区划分 (102)6.8电气设备 (102)6.9电缆敷设 (102)6.10照明系统 (102)6.10.1室内照明 (103)6.10.2室外照明 (103)6.10.3应急照明 (103)6.11防护系统 (104)6.11.1防雷系统 (104)6.11.2接地系统 (105)6.11.3火灾报警系统 (105)6.1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 (106)6.12电讯系统 (106)第七章给排水工程 (108)7.1 设计依据 (108)7.2 设计原则 (108)7.3 给水工程 (109)7.3.1 给水水源 (109)7.3.2 给水系统 (109)7.3.3 生活给水系统 (109)7.3.4 工艺用水系统 (110)7.3.5 冷却用水系统 (110)7.3.6 消防用水系统 (111)7.3.7 杂用水系统 (111)7.3.8 厂区给水汇总 (112)7.4 排水工程 (112)7.4.1 生活污水系统 (113)7.4.2 生产废水系统 (113)7.4.3 冷却水排放系统 (114)7.4.4 雨水排放系统 (114)7.4.5 排水汇总表 (115)第八章消防系统 (116)8.1 设计依据 (116)8.2 工艺及物料危险分析 (116)8.2.1 危险性物质及存在的装置工序 (116)8.2.2 主要危险物的燃爆性和毒性 (117)8.3 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 (119)8.3.1 危险特性 (119)8.3.2 燃烧爆炸的原因 (119)8.4 消防安全措施 (120)8.4.1 基础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120)8.4.2 总图运输 (120)8.4.3 建筑物防火 (121)8.4.4 厂区消防布置 (122)8.4.5 生产过程的防火防爆 (123)8.5 消防系统 (123)8.5.1 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123)8.5.2 气体灭火系统 (124)8.5.3 泡沫灭火系统 (124)8.5.4 灭火器配置 (125)8.6 消防值班 (125)第九章环境保护 (126)9.1 设计依据 (126)9.2 废气 (126)9.2.1 废气的产生 (126)9.2.2废气排放情况 (127)9.2.3 废气的处理 (127)9.3 废液 (129)9.3.1 废液的产生 (129)9.3.2废液排放情况 (130)9.3.3 废液的处理 (130)9.4 废固 (132)9.4.1 废固的产生 (132)9.4.2废固排放情况 (132)9.4.3固体废弃物治理 (133)9.5 噪声 (133)9.6 绿化 (134)第十章能耗及节能措施 (135)10.1 设计说明 (135)10.2 过程节能及能耗计算 (135)10.2.1 项目综合能耗及计算表 (135)10.2.2 每吨产品能耗及计算表 (136)10.2.3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及计算表 (137)10.2.4 每吨产品能耗比较表 (138)10.3 能源选择合理性分析 (139)10.4 节能措施 (140)10.4.1 节水 (140)10.4.2 节能 (141)第十一章空压站、氮氧站 (143)11.1 设计依据 (143)11.2 空压站 (143)11.2.1 空压站设计的要求 (143)11.2.2 空压站设备组成 (143)11.2.3 空压站设备布置 (144)11.2.4 电气热工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 (145)11.3 氮氧站 (147)11.3.1 氮气站 (147)11.4 冷冻站 (147)第十二章供热工程 (148)12.1 蒸汽系统 (148)12.1.1 蒸汽系统供热能力要求 (148)12.1.2 蒸汽系统设计原则 (148)12.2 本厂热量供需情况 (149)第十三章通信系统 (151)13.1 设计依据 (151)13.2 设计原则 (151)13.3 设计范围 (151)13.4通信系统方案 (152)13.4.1 生产调度电话 (152)13.4.2 行政管理电话 (152)13.4.3 无线通信 (152)13.4.4 广播系统 (152)13.4.5 火灾报警系统 (152)13.4.6 综合布线系统 (153)13.5 全厂电信网络 (153)第十四章土建 (154)14.1 设计依据 (154)14.2 厂区自然条件 (154)14.2.1 气象条件 (155)14.2.2 地形条件 (156)14.3 建筑、结构设计 (156)14.3.1 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规定 (156)14.3.2 防火 (158)14.3.3 防水防腐 (158)14.3.4 防噪防尘 (158)14.3.5 建筑设计对采光、通风、日晒、节能等的考虑 (158)14.3.6 厂区布置小结 (158)14.4 对地区性特殊问题(如地震等)的说明及相关措施 (160)14.4.1 防震抗倒塌说明 (160)14.4.2 施工建设说明 (160)第十五章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61)15.1 设计依据 (161)15.2 设计参数 (161)15.3 设计范围 (161)15.4 设计目标 (162)15.5 室外计算参数 (162)15.5.1 冬季室外计算参数 (162)15.5.2 夏季室外计算参数 (162)15.6 通风系统 (163)15.6.1 车间空气有害物质标准 (163)15.6.2 通风系统设计 (163)15.7 采暖系统设计 (164)第十六章储运 (165)16.1 设计原则 (165)16.2 储存系统 (165)16.2.1 储存物质 (165)16.2.2 储罐区设计 (165)16.2.3 储罐安全管理 (166)16.3 运输系统 (167)16.3.1 物料运输 (167)16.3.2 线路布置 (167)16.3.3 装卸区布置 (168)16.3.4 厂内管廊设计 (169)16.3.5 运输注意事项 (169)第十七章维修 (170)17.1 设计原则 (170)17.2 TPM维修管理模式 (170)17.2.1 TPM定义 (170)17.2.2 TPM特点 (170)17.2.3 TPM体制中的5S (170)17.3 设备维护 (171)17.3.1 巡回检查 (171)17.3.2 同步检修与协同检修 (172)17.3.3 压力容器、管道的定期检修 (173)17.3.4 泵的检查与处理 (173)17.3.5 安全检修要求 (174)17.4 维修人员的管理 (174)17.4.1 维修人员的主要任务 (174)。
甲基丙烯酸_标准_概述及解释说明

甲基丙烯酸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甲基丙烯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工业价值。
作为聚合反应中的重要原料,甲基丙烯酸在合成树脂、涂料、纺织品和胶粘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正因为其重要性,制定和遵守甲基丙烯酸的标准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旨在概述甲基丙烯酸标准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以提高人们对该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目的以及整体结构安排。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包括甲基丙烯酸的定义、标准制定过程以及标准应用领域等内容。
紧接着是解释说明部分,讨论了甲基丙烯酸标准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更新和修订机制等方面。
之后是结果与讨论部分,评价现有甲基丙烯酸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展望。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点内容并给出简要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甲基丙烯酸标准的概述和解释说明,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标准,从而提高其应用时的指导意义和可行性。
其次,本文旨在明确甲基丙烯酸标准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2. 正文:2.1 甲基丙烯酸的定义:甲基丙烯酸,又称为MMA(Methyl Methacrylate),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类似于乙烯的刺激性气味。
它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 Monomer)引发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材料。
2.2 甲基丙烯酸标准的制定过程:制定甲基丙烯酸标准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相关产业需求、安全要求、质量控制等。
一般情况下,标准由专门机构或组织牵头组织制定,并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通过广泛调查和实验测试等方式,对甲基丙烯酸进行性能评估和前期标准规范草案的起草。
然后,在公众评论周期内接受社会各界意见,并加以修订形成最终版本。
第五小组(pmma聚合机理和方法)ppt解析

PMMA的合成方法
1 合成原料 单体MMA(纯度98%),引发剂AIBN.
1.1 MMA的物性
无色液体,易挥发,易燃。
熔点: -48℃
相对密度:0.9440(20/4℃)
沸点 :100-101℃
折射率: 1.4142
闪点(开杯):10℃ 蒸气压(25.5℃):5.33kPa
1.1.1 工业上合成MMA的方法
(3)链终止 自由基活性高,难孤立存在,易相互作用而终止。
双基终止有偶合和歧化两种方式。
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以上聚合,以歧化终止 为主。
PMMA的聚合方法
目前,PMMA模塑料生产多是以MMA单体为主体与少 量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而成的共聚物,根据聚 合方式的不同,PMMA生产工艺可分为悬浮聚合, 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3种工艺,小规模间歇生产以 悬浮聚合工艺为主,大规模连续生产均采用溶液 聚合和本体聚合工艺。
仿、甲苯等,乙酸乙烯和丙酮也可以使它溶解。
2.5耐候性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优异的耐大气老化性,其试样 经四年自然老化试验,重量变化,拉伸强度、透光率 略有下降,色泽略有泛黄,抗银纹性下降较明显,冲
击强度还略有提高,其它物理性能几乎未变化。
2.6透光性
PMMA是目前最优良的高分子透明材料,可见光透过 率达到92%,透光率比普通无机玻璃高10%,可透过大部 分紫外光和红色光,普通玻璃只能透过0.6%的紫外线, 但PMMA却能透过73%。PMMA允许小于2800 nm波长的红外 线通过。更长波长的IR<25000 nm时,基本上可以被阻 挡。存在特殊的有色PMMA,可以让特定波长IR透过,同 时阻挡可见光,PMMA色调范围广,热作用下几乎不变色
① 丙酮氰醇法
H3C C O HCN CH3
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是一种在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
它通过将含有丙烯酸盐的溶液注入到混凝土结构中,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和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它可以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此外,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还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混凝土结构,延长其使用寿命。
丙烯酸盐化学灌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聚合物,填充混凝土结构中的空隙,并与混凝土形成牢固的粘结。
丙烯酸盐在混凝土中形成聚合物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它可以适用于各种混凝土结构和尺寸。
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结构,丙烯酸盐化学灌浆都可以实现。
此外,丙烯酸盐化学灌浆还可以与其他修复材料(如纤维增强聚合物或碳纤维板)结合使用,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尽管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在混凝土结构修复和加固方面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灌浆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以确保丙烯酸盐溶液可以充分渗透到混凝土结构中,并且形成均匀的聚合物。
此外,丙烯酸盐化学灌浆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和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通过合理的控制和保护措施,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仍然是一种值得应用和研究的技术。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叙述和分析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的相关内容:1. 引言1.1 概述- 对丙烯酸盐化学灌浆方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1.2 文章结构- 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 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0t/a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组织与实
施
1: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路线选择
丙烯酸甲酯,别名败脂酸甲酯,分子式C4H6O2或CH2CHCOOCH3,熔点-75℃ ,沸点:80.0℃,微溶于水。
用于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也是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单体,用于橡胶、医药、皮革、造纸、粘合剂等。
无色液体。
有辛辣气味。
水中溶解度在20℃时为6G/100ml,40℃时
5G/100ml、水在丙烯酸甲酯中溶解度为1.8ml/100G。
溶于乙醇和乙醚。
在贮存过程中易聚合,光、热和过氧化物能加速其聚合作用。
纯粹的单体在低于10℃时不聚合。
通常加入对苯二酚单甲醚0.1%作阻聚剂。
相对密度
(d204)0.9561。
熔点-76.5℃。
沸点70℃(81.06kPA)。
折光率(n20D)1.401。
闪点(开杯)-4℃。
易燃。
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0.3G/kG。
有催泪性。
对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
丙烯酸甲酯(Methyl Acrylate,简写为MA)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及合成高分子单体,丙烯酸甲酯可以和各种硬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醋酸乙烯等)及官能性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羟丙酯、缩水甘油酯、(甲基)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等进行交换、共聚、接枝等,做成上千种丙烯酸类树脂产品(主要是乳液型、溶剂型及水溶型),广泛用作涂料、胶粘剂、睛纶纤维改性、塑料改性、纤维及织物加工、皮革加工、造纸以及丙烯酸类橡胶等许多方面。
现有生产方式
乙炔法(雷珀(Reppe)法)
是先将乙炔溶解于四氢呋喃溶剂中,用溴化镍为催化剂(作为羰基镍的来源),溴化铜为助催化剂,反应条件为:8~10 MPa ,200~225℃,丙烯酸的产率为90% (对乙炔)或85% (对CO),BASF 和Dow-Badische 相继于1960年进行工业生产,两者略有不同之处,前者用酸作催化剂进行甲醇酯化,后者用Dowex 。
50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
此法的特点是不用高压处理乙炔,用镍盐作催化剂,而不用有毒的羰基镍。
丙烯睛水解
这是丙烯腈水解,酯化后制取丙烯酯化的方法。
424242222242SO H NH COOR CH CH SO H CONH CH CH O H CN CH CH ROH SO H +⋅=−−→−⋅⋅=−−→−+⋅
反应分为两步,由利用丙烯腈水解的酰胺化反应与利用醇的酯化反应组成。
在第一步反应中,是在70~100度将丙烯腈添加到硫酸水溶液中以合成丙烯酰胺硫酸盐,然后加适量的水和醇进行酯化。
生成的酯用来蒸馏分离掉副产物硫酸氢铵后再送到精制工序。
这种方法所制得的丙烯酸酯的收率系随醇的种类有所不同,使用甲醇的时候,丙烯酸甲酯的收率按丙烯腈计高于85%,以甲醇计高于75%。
至于用丁醇以上的高级醇,在经济上还存在问题。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副产品是丙烯酸甲酯的二倍。
(重量)即以硫酸氢铵为主要成分的废液,而处理这种废液有很多困难。
因为不能将其扔掉,只能用于硫酸回收,或用来制造硫酸铵。
另一个缺点是丙烯腈直接合成高级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大规模工厂的生产。
烯酮法
此法是将醋酸脱水或丙酮热分解所得的烯酮在锌化合物等催化剂条件下与甲醛
反应制得丙酰胺,然后在硫酸存在的情况下使其与醇反应合成丙烯酸酯。
工业生产用醋酸做原料。
COOR CH CH O H C O C C H CH ROH ZnCl PO O H C ⋅=−−→−−−−→−==−−−−−→−-2243107,2690,)(32
352 乙烯氰醇法
这是1949年以来联合碳化物公司所采用的方法,将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反应制得的乙烯氰醇和硫酸,醇一起加热制得的丙烯酸甲酯的。
COOR CH CH CN CH HOCH HCN O H C ROH OH ⋅=−−→−⋅−−→−+-22242
丙烯氧化法
随着丙烯酸酯的需求量的加大和丙烯价格的下降,近来很多厂家都企图用价格较低而又适合于大型化的空气氧化合成丙烯酸的方法实现工业化。
乙酸甲酯法
乙酸甲酯与甲醛气相缩合法,在乙酸甲酯的α一碳原子上引入羟甲基,然后脱水即得丙烯酸甲酯。
O H CHCOOCH CH O CH COOCH CH 232233+=−→−+
反应条件为:0.1 MPa ,350~400℃,用碱或负载于SiO2或SiO2/Al2O3上的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转化率为30%"-'70%,选择性为60%~90%,主要取决于催化剂和CH2O /CH3COOCH3的分子比。
此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有大量未转化的原料必须回收,其发展取决于催化剂和分离方法的改进。
我们选择丙烯直接氧化法
以丙烯为原料, 两步氧化生成丙烯酸(第一步氧化为丙烯醛, 再氧化成丙烯酸),再与甲醇相酯化生成丙烯酸甲酯, 酯化产物经脱水分馏得成品。
选择理由:
随着丙烯酸酯需要量的增加及丙烯价格的下降,近来很多厂家都用价格低又适合于大型化的空气氧化合成丙烯酸的方法来实现工业化。
反应易于控制
主要生产步骤:
丙烯两步氧化生成丙烯酸
丙烯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生成丙烯酸甲酯
1)主反应
丙烯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是一种生产有机酯的反应。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CHCOOH+CH3OH <==>CH2=CHCOOCH3+H2O
可逆,放热
(2)副反应
CH2=CHCOOH十2CH3OH———> (CH3O)CH2CH2COOCH3+H2O
MPM:(3-甲氧基丙酸甲酯)
2CH2=CHCOOH十CH3OH ———> CH2=CHCOOC2H4COOCH3+H2O
D-M(3-丙烯酰氧基丙酸甲酯/二聚丙烯酸甲酯)
CH3COOH+R-OH——>CH3COOR十H2O
C2H5COOH+R-OH——>C2H5COOR十H2O
2. 生产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1 、温度控制
当温度波动较小时可以调节以上各影响因素的阀门开度。
当温度波动较大时可以调节以上各影响因素的阀门开度,或是换旁路阀、备用泵等备用装置。
2、反应器的压力
反应器顶部排气阀开度。
3、进料配比
通过各自控制新鲜醇和酸的进料量,以及醇和酸的循环量;
同时控制其比值,保证各自进料总量和比值在正常围。
4 、停留时间
通过生产要求的酯化率控制停留时间,60%-70%。
任务点03 典型设备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单段绝热式反应器、列管式等温反应器、多段绝热反应器、多段径向绝热反应器、多段轴径向绝热反应器、对外换热式
4.丙烯酸甲酯生产中安全、环保、节能措施:
项目涉及危险化学品特性一览表
一、安全工艺方
案
二、环保技术方案
三、节能技术方案
5 .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流程组织
1、原料及预处理工段
2、反应工段
3、产物分离方案
任务点06 丙烯酸甲酯生产操作要点
生产操作要点
酯化反应器的操作是丙烯酸甲酯生产的核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产量、质量、消耗,还关系到催化剂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整个车间的经济效益。
因此,一切操作条件都要维护酯化反应器的生产条件。
影响酯化反应的各种因素有温度、进料配比、停留时间等。
准备工作
1、启动真空系统
通过压力控制阀将分馏塔、醇回收塔、醇拔头塔、酯提纯塔抽真空。
开阀向分馏塔、醇回收塔、醇拔头塔、酯提纯塔及薄膜蒸发器投用阻聚剂空气。
2、酯提纯塔脱水
开阀向1引丙烯酸甲酯,待其有一定液位后,开泵将其送至酯提纯塔,待酯提纯塔达一
定液位后,关调节阀,关丙烯酸甲酯进料阀。
3、醇萃取塔、醇回收塔建立水循环
开阀门向4引水,待其到一定液位后,用泵将水送至醇萃取塔。
使其中的水注满。
注满水后向6注水,待达到一定液位后,向醇回收塔注水。
投用蒸汽和冷却水
正常操作
1、酯化反应器引粗液,并循环升温
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为75℃
2、启动分馏塔系统
3、反应器进原料
4、醇萃取塔、醇回收塔进料
5、启动醇拔头塔
6、启动酯提纯塔
7、处理粗液、提负荷
正常停车
停止供给原料
停分馏塔系统
醇拔头塔和酯提纯塔停车
醇萃取塔和醇回收塔停车
分馏塔、醇回收塔、醇拔头塔、酯提纯塔系统打破真空
任务点07 丙烯酸甲酯生产中可能的故障分析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