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预防与治理能力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预防
与治理能力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83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预防与治理能力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中国红十字总会,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张俊芳
主题词:救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10年,是我国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灾年份,重大自然灾害连发,极端天气事件不断,洪水、旱灾、地震和地质灾害影响突出,贫困地区受灾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人员伤亡多,灾害损失重,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救灾和恢复重建难度大。
1—3月,西北、华北、黄淮、江淮地区的24个省份发生严重低温冷冻和雪灾;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员伤亡惨重;5—8月,长江上游干流、汉江支流、鄱阳湖、吉林第二松花江、辽宁浑江等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灾害损失巨大;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9月,台风“凡亚比”重创广东,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10月,海南接连遭受两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台风“鲇鱼”登陆福建并造成严重影响;11—12月,东北、内蒙古、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遭受低温寒潮和大雪袭击。
经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核实,2010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
为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把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重大民计民生事项,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灾害预防与治理能力。
一、建议制定“防灾减灾十年规划纲要”和“五年实施计划” 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防范为主、能力建设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抗灾备灾基础设施,狠抓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建设,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整体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建议开展全国性的防灾减灾普查工作重点是摸清灾害频发的区域性、季节性特点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实施计划。
应通过雷达监测、电脑监视、卫星探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摸清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成灾规律;对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应加强勘查和防治;完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监测网,加大对各种高风险地区的灾害监控力度;对高风险地区的人口承载水平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把高风险地区的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降到最低
限度;依据灾害种类、发生时段、灾情大小及发生频率等,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全面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三、建议多渠道提供防灾减灾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建议国家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防灾减灾提供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坚持将防灾减灾所需资金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重点支持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改善防灾减灾技术装备,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采取给予防灾减灾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同时引导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
四、建议强化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增强国民防灾自救意识首先,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
建议国家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设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集中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宣传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
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减灾宣传月”等,广泛开展避灾自救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让每一名公众入心入脑。
其次,对每个灾害案例进行认真剖析,使之成为教育公众自救互救的教材。
灾害过后,在痛定思痛的同时,应对灾害的成因、过程和救灾情况等逐一进行剖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育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学会互救自救,从容应对各种灾害。
比如,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紧邻“5·12”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的乡镇中学,地震发生时,全校2300名师生仅用1分36秒的时间,就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无一伤亡,这得益于该校坚持多年的安全教育和疏散演习。
再比如,中国电信汶川分公司电信员工刘道彬,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2分钟内,把汶川县唯一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从即将倒塌的楼房中抢出来,及时与上级部门联系,在第一时间向外界传出了灾区的损失情况和求救信息,这对后来的救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又比如,上海“11·15”特大火灾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包括施工单位违规操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到位、老建筑改造制度规范缺失等,其中最为惨痛的教训是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较差,火灾发生后,有些居民没有及时逃生,而是继续躲在屋内,结果被毒烟致死。
事实胜于雄辩。
有关部门应认真总结,深入剖析,广泛宣传,着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红十字会组织应把救护培训作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组织的法定职责,是红十字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应进一步强化责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不断扩大救护培训的覆盖面,广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让公众人人知晓救护培训,人人参与救护培训,人人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灾害,更好地保障生命安全。
防灾减灾人命关天,责任重大。
让我们铭记灾难,切实增强防灾减灾、人人有责的意识,共同维护生命安全,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