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业与研究指导,提供学术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研究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双方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

对研究生而言,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研究生学习乃至今后学术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

一、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师徒、导学关系。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指出研究生与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共同研究的关系,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2]。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纯粹师生型,即职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以专业指导为主;(2) 亦师亦友型,兼有师生与朋友关系,除学习上的联系外,还有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3)老板雇员型,接近于公司雇用的金钱交换关系;(4) 松散疏离型,导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关系松散。

纯粹师生型,此种类型的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学术至上或具有高度权威的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

导师专注于自己的学术或行政工作,或是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学生学业以外的事务,因此师生关系主要围绕学生的课业、论文和导师的科研工作,基于学术任务而开展。

导师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但是在互动中导师定位为课题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而研究生是接受者。

导师拥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而研究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查资料、做实验,处在受教育、被管理的服从地位。

这种师生关系较为传统,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往往只局限在学术上,因此处于这种师生关系的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与导师的交流学习。

亦师亦友型,此类师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

导师一般精力旺盛,非常活跃,不仅注重学术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情况。

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学生可以取
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形成健全人格,而且导师也收获了友谊和进步,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寄托,密切关系维持时间更长、更稳定。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老板雇员型与松散疏离型,这两类师生关系都是不良的师生关系。

松散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导师和学生都是不利的,在这种关系下,导师很难尽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义务,而学生也很少能从老师那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更过之者,如今在我国,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已经不是新鲜事。

假如学生只是跟着别人把“老师”调侃为“老板”,没有特别的含意,那也没什么。

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在其中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倾向,值得关注,尤其值得我们这些当导师的来思考。

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确是折射出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倾向,但显然又远不止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韩愈给老师下的一个经典定义,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这个定义是很精准的,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老师已经变成了学生的“老板”,成为学生的“所有者”,而学生实际成了老师的“私有财产”。

一些老师成了学生的“老板”,学生成了那些老师的“私有财产”,成了老师的廉价甚至无偿的劳动力,这样,老师的言传身教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应该从老师那儿学到什么?这两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也普遍存在与当今的师生关系中,对于这两种关系,不仅导师应该反思,学生也应该做出思考。

每一个研究生都应该经常对自己与导师的关系进行分析与反思,思考自己与导师的关系究竟是哪一种类型,这种师生关系是否需要改善?那作者本人而言,我认为与导师的关系可以归为纯粹师生型这类中去。

导师由于自己的工作,几乎很少能顾及到学生,除非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不然老师几乎不会和学生有交流。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是亦师亦友的,每个老师有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这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处理好、改善好、维护好与导师的关系。

二、怎样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大学问。

同样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应该怎么处理,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学习的内容。

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学会与导师沟通。

当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对研究生开展教育和管理活动为主,通过导师的影响促进研究生成长进步,达到有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是否到位,沟通关系是否和谐,对研究生培养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由此可见,与导师的沟通及关系的处理实际上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各个方面。

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有效性的对策有:
(1)研究生认识自身主体性地位,提高其沟通主动性。

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生已不再是以单纯的客体而存在,而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导师只是研究生培养道路上的指路人。

如果仅仅被动地等待导师来引导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自身实际的科研水平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因此,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作为研究生而言,一方面,要养成独立地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寻求导师的指导,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

同时在与导师主动沟通后,也要有强烈的反馈意识,主动将沟通的效果以及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导师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沟通的质量。

(2)加强同导师情感的交流。

当前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内容多集中在学术指导、科研项目及就业问题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及导师在帮助解决研究生日常困难、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就个人而言,传统的师生沟通是知情分离的,只有“知”的“教”,而无“情”的“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导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或引路人,导师的一些生活、处事经验也是很值得去学习的。

(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沟通渠道。

尽管面对面沟通仍然是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要渠道,但是E-mail、网络聊天工具、博客、手机短信息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已经成为研究生喜欢的沟通形式,这些方式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机会,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与及时。

比如,可以建立 QQ 群、微信群让导师与研究生共同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
息群向学生群体解释和发布有关信息等。

实际上,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的,是一种彼此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关系。

在与导师相处中,我们应该积极去创造这种双向关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专门教育,它贵在创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科研。

通过导师在前一段时间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帮助,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就由单向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工作转变为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工作、互相帮助的双向的平等关系。

在这种“帮助”的关系中,导师不再具体的由上而下的指导研究生该做什么、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是由研究生先根据自己在前一阶段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再和导师讨论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而且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研究生的反哺,由此逐渐形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

这个时期导师的工作由原来的“台前”转到“幕后”,在给研究生一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后,由研究生自己来完成具体课题的全过程。

而研究生不再单纯地依附导师,在一步一步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他们能够针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合理的解决方案。

导师则在保证学生原创性的同时,对一些工作给予建议和把关。

导师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指导研究生,从而帮助研究生提高素质,完成学业。

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预期目标,使我们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三、小结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仅学生要积极进行维护、改善,导师也应该进行主导,而对于学校方面更应该提供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和平台,并对其进行监督。

研究生和导师都应该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生而言,应该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主动维护和改善与导师的关系,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互动、讨论,并有意识地扩大与导师沟通的内容范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信任、和谐、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楚永全, 陈文婷, 陈姗姗.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对策[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12):65-68.
[2] 周文辉, 张爱秀, 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9).
[3] 龚丽, 李志, 刁黎. 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9,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