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新常态

合集下载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银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常态下,银行网点的竞争力日益凸显,如何提升银行网点的竞争力成为了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进行几点思考。

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而银行网点是银行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是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关键。

在新常态下,银行网点需要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个性化。

可以推行自助服务设备,让客户能够自行完成存取款、转账等操作,减少人工操作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

二、服务创新和升级传统银行网点主要提供存取款、贷款、理财等基本金融服务,但在新常态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银行网点需要进行服务创新和升级,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跨境金融服务、个性化理财服务、智能投顾等。

银行网点还可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三、数字化营销和服务在新常态下,银行网点需要加大对数字化营销和服务的投入。

通过互联网、移动App 等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和营销,提升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银行网点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

银行网点还可以加强线上线下服务的互动,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客户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品质。

四、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在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网点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

加强对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的管理,降低金融业务的不良影响。

银行网点还需要加强对市场变化和监管政策的研究,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规避潜在的风险。

五、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银行网点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技术和服务,还来源于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新常态下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

新常态下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
以下几 点 :
势, 国内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投资和出 口拉动 向依靠消费 、 投资和出 口拉动转变 , 扩大消费需 求
和发展第 三产业尤为重要 , 基于这种大环境 , 做 大 零售业务是顺势而为的必由之路 , 可以说零售业务 不但关乎商业银行的结构转型 , 更关乎商业银行核 心竞 争力 的形 成 。 有 经 济 学家 更 是 提 出“ 得零售者得天下” 的 观
三、 零 售 业务发 展 的应对 策 略及措 施
( 一) 精 准定位 , 完善组 织 架构 。
数据显示 ,预计到 2 0 1 7 年全国消费贷款余 额将增 长至 3 0 — 4 0 万亿元人 民币 , 其 中一般性消费贷款规
算支付 、 货 币兑换 、 贵重物 品保管等传统个人金融 服务 , 也可以是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理财规划 、 信用 卡、 消费信贷等创新金融服务的业务。从定义可 以 看 出, 零售 业务 涉及 领 域众 多 , 发展 空 间 广 阔 , 业 务
比较稳定 ,银行在定价方面占有相 当的主动权 , 但 在实 际市场运行 中 , 弊端也十分 明显 , 主要表现为
成本较 为 高 昂。 零 售业 务需 要招揽 积 淀庞 大 的
客户资源 , 势必要有 网点建设 的硬件成本 、 销售 团
队的人力成本 , 还有后期营销宣传 的营销成本的大 量投入 , 如何控制运营成本是发展零售业务首先需
要 面对 的难 题 。 战略 不够 明确 。由于零 售业 务 的 目标 客户 规模
效益转变 , 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当前 , 由于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 运用现代经 营理念 , 依托高科技手段 , 向个人、 家庭和小企业提 供的综合性 、 一体化 的金融服务 。零售银行业务不 是单项业务 的简称 , 而是有着广泛领域 的综合性业 务, 既可以是负债业务 , 也可以是资产业务 、 中间业 务, 还可以是网上银行业务 ; 既可以是储 蓄存款、 结

银行高质量发展演讲稿

银行高质量发展演讲稿

银行高质量发展演讲稿银行高质量发展:筑牢稳健基石,引领金融创新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值此金融改革发展新时期,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

世界经济环境动荡不安,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银行这个行业的“管家”,我们肩负着着保卫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Banking industry 全球通用的战略诉求,也成为了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如何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筑牢稳健基石,强化风险管理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安全稳定之上的,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尖端技术赋能风险防控: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严格合规自律,筑牢防范壁垒:始终坚持合规经营,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防控能力:加强员工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支应对风险挑战的优秀风险管理队伍。

二、深化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能数字化转型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构建高效智能的服务体系。

加速应用场景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服务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打造敏捷数字化平台:构建一体化、灵活的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三、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可持续增长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实体经济,我们应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开发专项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支持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常态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化转型等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而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之一,是一个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平衡一个银行安全性和效益性的重要保障。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持地方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加强城市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防控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涵及加强管理的重要性(一)流动性风险内涵关于流动性风险银保监会于2018年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前者指的是商业银行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融入资金的能力,后者指的是商业银行手头持有资产能够实现变现的能力。

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持有的资产能否得到偿还或变现,又或者当持有资金出现缺口的时候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以较为便捷的方式和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工作以满足负债偿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种内生性的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来分散或降低,以保证业务正常开展与运行,其出现和形成的原因是相当广泛和复杂的,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单一风险不同,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流动性风险具有易扩散性和易传染性的特征,个体的流动性不足,可能引发个体挤兑风险,威胁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关注和解决,还可能引起区域性恐慌,使风险扩大化,引发风险的扩散,甚至影响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水平,造成系统性风险。

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不但能够维护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安全稳健运行,还能预防发生系统性风险。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需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覆盖面更广、适配度更高、便捷度更强的金融服务支持。

但银行也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实体企业生命周期缩短、大量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频发等新的挑战,迫使银行需要在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政策调整,强化服务力度,正视发展短板,不断追求创新,注重协同合作,促进长期稳定发展。

从授信政策优化、信贷产品创新、场景金融服务提升等多角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银行;实体经济一、引言经济新常态,代表经济发展进入到结构相对平衡、发展相对稳定但增速放缓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银行应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克服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加强政策调整,协同多方力量,及时解决问题,补足现有短板,重点做好风险防控和支持实体企业融资的平衡问题,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定保障。

二、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银行更加精准明确自身定位,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两方面做好平衡之道。

首先对实体经济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也要把握好增长速度指标,保持资产规模增长和利润增长的稳定性。

要着重避免信贷资金在央国企内部空转,不能直接下沉至实体企业的问题,切实推进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

其次,在银行业的常规业务开展过程中,部分银行在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未能摆正自身位置,未能清晰地认知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与自身获取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将盈利规模、盈利增速作为银行发展的侧重点来抓。

力求通过快速做大理财业务、扩大经营发展规模,保持盈利高速增长。

这种发展状态都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直接影响,引发实体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后,银行应当及时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注重风险管理,注重创新与服务。

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在大环境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银行内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在这一变革中急需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思考。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审计风险识别能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多样和复杂。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方法,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银行的风险情况,并根据风险情况调整审计工作重点,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强化审计科技支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提升效率和准确性。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数据分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审计对象的异常情况,提高审计工作的发现风险和错误的能力。

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当加大对科技工具的投入,如审计数据挖掘软件、审计分析工具等,提升审计工作的科技化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审计人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审计需求和变化。

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当搭建一个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学习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注重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审计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四、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提升审计效果内部审计工作是银行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强化对审计对象的内部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银行网点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中,面临着如何提升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本文结合当前的金融环境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客户体验在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下,传统的银行网点已经不能再只是简单的办理业务,更需要成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个性化理财规划的场所。

银行网点应当注重提升客户体验,加强服务意识,通过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产品和更加贴心的服务,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为做好客户服务,银行网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提升员工素质,培训服务意识银行网点的服务质量直接受到员工素质的影响。

银行应该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使得员工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考核制度,逐步优化员工的服务行为和态度。

2.引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银行网点可以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技术,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和便捷程度。

自助取款机、自助缴费机等设备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客户体验,减少人工排队等待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3.针对个性化需求,定制金融产品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网点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为,进而能够更加精准地推出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方案,从而凸显银行网点的竞争力。

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客户体验,是新常态下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二、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综合竞争力传统的银行网点主要以传统的储蓄、贷款、理财业务为主,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银行网点需要拓展业务范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银行网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业务范围:1.推出更多金融产品银行网点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如个人信用贷款、车辆抵押贷款、房屋按揭贷款等。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原创2015-06-29 倪以理、曲向军麦肯锡公司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民营银行准入放松、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未来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常态,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优胜劣汰的关键转型时期。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未来十大发展趋势,抓紧时间窗口,尽快建设自身专业化能力。

1银行业的获利水平将进入新常态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增速的2.0~2.5倍左右。

基于未来五年平均GDP增速6.5%的预估,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平均约在13%~16%之间。

同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下被放大,银行的业绩显著分化,第一梯队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达到GDP增速的近3倍,而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仅能达到GDP 平均增速,即6%~7%之间,甚至低于其资本成本。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与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十年将陆续出现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重组问题银行的案例,以及二三线城市农商行、城商行被兼并收购的案例。

2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

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

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经济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

一些大型混业金融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

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最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

3银行业被迫走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在净息差收窄,人力成本、合规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银行业将被迫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

银行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应重点专注四大领域:第一,经营模式的设计、细化与执行落地,主要涉及营销组合与风险管理;第二,大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利用;第三,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的网罗、培养与使用;第四,掌握沿着价值链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与定价能力。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的重要性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信贷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银行信贷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银行信贷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其保持稳健发展。

银行信贷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银行通过信贷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银行信贷还可以促进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资金支持,银行可以帮助优势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引导落后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1.2 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中仍然存在大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难以提升经济竞争力;二是部分行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难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三是产业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区不均衡发展现象,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四是产业结构中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转型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亟需通过银行信贷等金融手段,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更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正文内容】2. 正文2.1 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银行信贷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或者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产业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新常态下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思考

新常态下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思考

新常态下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思考作者: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楼文龙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加快,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不断下滑,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如何在新常态下防范和化解好信用风险,是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考验。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银行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严实结合,既要从源头上防控好风险,又要化解好存量风险,还要处理好商业化运作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坚持治本要实,强化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回归本源,在做实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上下足工夫。

做实贷款“三查”。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三查”不实,风险管理也无从谈起。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贷时审查做得比较规范和扎实,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做实贷前和贷后两个环节,提高有效性。

贷前调查是把好客户准入关的核心,决定了能否从源头上控制住风险。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克服“重形式合规、轻实质风险”倾向,在承贷主体、资金用途、抵押担保上做到真实可信。

切实摸清企业经营、投融资、关联担保的实情和全貌,严防通过虚假交易、虚假用途、虚假报表、虚假贸易背景等套取信贷资金。

经济下行周期,客户经营状况、资金状况随时可能发生突变,加强客户风险动态监测和贷后管理尤为重要。

日常贷后管理不扎实的银行往往面对风险猝不及防,甚至发生“倒前接盘”现象,丧失化解风险、减少损失的良机。

当前,要特别关注贷款用途、资金流向、押品有效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贷款挪用、违规套现、押品贬损等情况。

特别关注隐蔽性逃废债企业,高度警惕转移资产、刻意脱保、假破产等隐蔽逃废债行为。

做实风险早期干预。

只有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银行才能在面对风险时占据先机、掌握主动,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笔者认为,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大方向既定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做好两个研判:要做好产(行)业发展形势研判。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策略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策略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策略自2013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逐渐增多,清收处置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工作。

本文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清收处置策略的角度,就其适用的方法、优化的手段以及必须注意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商业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清收方式。

具体包括资产出售、委外清收、处置资产管理计划、转让债权以及以资产为质押向市场融资等。

资产出售是指将某一不良资产直接出售给第三方,可以有效缩短资产处置周期,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回流资金的速度。

而委外清收则是将清收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处理,可以减轻银行的操作压力和风险,并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如果清收工作难度较大,银行可以选择将不良资产打包放入资产管理计划,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清收处置。

当然,银行也可以选择将不良资产的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快速处置不良资产。

此外,以不良资产为质押向市场融资,也是一种有效的资产转化手段,可以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其次,商业银行应通过优化清收与处置手段实现不良资产的高效处置。

一方面,银行可以将同类不良资产组成规模管理产品,通过核心资产池的构建将不良资产与良性资产混合,以提高综合产品收益和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银行还应不断探索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等处置手段,进一步优化清收过程,提升处置效率,降低风险。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时还需注意相应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需要注意经济周期的影响。

由于不良资产是经济下行的必然产物,一旦经济复苏,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将变慢。

其次,商业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过程中,可能遇到资产价值评估低估的问题。

对此,银行可以通过打包处置等方式规避风险。

此外,在清收过程中,银行还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诸多挑战。

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控,保持高度警惕。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清收处置策略的优化是必要的。

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清收方式,通过优化清收与处置手段实现不良资产的高效处置,同时需要注意相应的风险和问题。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现状 (5)2.1 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6)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三、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 (8)3.1 完善内控合规管理制度 (9)3.1.1 制定和完善内控合规政策、程序和指南 (10)3.1.2 加强内控合规培训和教育 (12)3.2 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13)3.2.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流程 (14)3.2.2 加强对关键风险点的监控和控制 (15)3.3 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16)3.3.1 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 (18)3.3.2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19)3.4 加强外部监管和合作 (20)3.4.1 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22)3.4.2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23)四、案例分析 (24)4.1 国内外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成功案例 (25)4.2 案例启示与借鉴 (27)五、结论与展望 (27)5.1 研究结论 (29)5.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0)一、内容描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内控合规管理成为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探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在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业务运营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加强内控合规管理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必然要求。

本文探讨了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完善的内部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业务流程等;二是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合规素质;三是强化外部监管和合作,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银行业务的合规发展。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经济新常态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状态。

与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相比,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追求更加稳健的经济增长。

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仍面临一定问题。

包括财务管理理念未革新、财务管理模式未更新、费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复合型财务人才缺乏。

对此,商业银行应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完善费用管理体系,并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新常态的挑战,提升财务管理效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巨大。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常态下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需求。

同时,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在阐释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型策略。

旨在为推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能够帮助商业银行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升风险管理和合规能力、提高资本效益、推动创新业务发展,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

具体而言,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变窄,商业银行需通过优化财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在经济新常态下,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变得更加重要。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资本充足,并遵守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

财务管理转型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建立更加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第三,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财务管理转型提升资本效益。

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本的利用效率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收益率,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增强盈利能力。

第四,财务管理转型可以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机会,推动创新业务的发展。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及政策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及政策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及政策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增加、竞争加剧等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在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加强金融科技应用等方式,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需要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

在新常态下,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提高金融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境外市场。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境外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实现境外业务的稳定增长。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浅谈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

浅谈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

2016年11期总第818期正相关,在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银行的交易规模越大,其可能面临的损失自然越大。

则需要更大的净息差来弥补损失,动态模型的回归结果似乎要更加符合之前我们所作出的假设。

除了少数指标发生改变以外,其余指标并没有发生显著性水平的变化,这说明了净息差的滞后效应影响了各变量与净息差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用的程度,对于作用方向并没有明显改变。

动态净息差影响模型的建立,要更加符合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情况。

五、政策建议在以上的模型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盈利水平等提出以下建议:1.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其运营成本效率,提高运营成本的边际效率。

由以上分析中,无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运营成本比与净息差的关系最为显著。

提高运营成本效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净息差,进而提高其盈利水平。

2.各商业银行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中间业务占比。

扩展业务范围尤其是中间业务,以扩大盈利渠道,取得更多的非利息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善,在动态模型下,各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净息差的相关性进一步突出起来。

3.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加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活力和竞争力,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完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府推行改革有利于迫使商业银行积极转型,从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中转变。

参考文献:[1]HOT,SAUNDERSA.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1(16).[2]付智丽.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R].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3]王珏帅.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73-77.[4]Carbo S Rodriguez F.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marigin in Eu-rope banking[J].t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2043-2063.[5]王雪飞.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及压力测试[R].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6]喻茂竹,孙英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税金融,2014,(28).作者简介:程刚(1994-),安徽省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浅谈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王玄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常规发展状态。

银行合规新常态发言稿范文

银行合规新常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银行合规新常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合规管理已成为银行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此,我将以“银行合规新常态”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合规新常态的背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合规风险问题。

为了加强银行业合规管理,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银行业合规新常态的形成。

以下为合规新常态的背景:1. 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合规风险压力加大。

2. 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合规监管。

3. 银行自身意识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主动提升合规水平。

二、合规新常态的主要内容1. 完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

银行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业务依法合规开展。

2. 强化合规文化建设。

银行应将合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合规意识。

3. 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银行应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提高合规管理效率。

4. 深化合规改革。

银行应积极探索合规改革路径,推动合规管理创新发展。

三、如何适应合规新常态1. 提高员工合规意识。

银行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合规的认识,使合规理念深入人心。

2. 加强合规培训。

银行应定期开展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合规操作能力。

3. 建立合规激励机制。

银行应设立合规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合规工作。

4. 强化合规监督。

银行应设立合规监督机构,对合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5. 优化合规信息系统。

银行应加强合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合规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结语总之,银行合规新常态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新常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为银行业稳健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我国银行业合规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如何保持盈利可持续性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如何保持盈利可持续性

52
金融观察
来看,商业银行的盈利可持续性还是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情况 及由此催生的资金需求潜力。
中观层面主要是行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 额。市场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间的关系并未达成一 致,有学者认为市场集中会降低银行的运行效率,也有学者 认为商业银行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集中反而可扩 大这一优势。拥有较多市场份额的商业银行决定产品价格 的能力大,通过调整利率来获取盈利的机会就大。因此,商 业银行如何找准自身的市场地位,通过服务特定的客户群体 来保障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实践找准适合自身的市场集中 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进而经过改进内部的管理来不断获 取盈利的可持续性。
微观层面则是各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资本实力是最 常衡量商业银行实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了商业银行清偿的能 力。拥有较高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一般也会有较稳健的 资本结构,能够有效的抵御外部风险,面临的融资成本也越 低。资本充足率也可以视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管制成本,通过 将其转嫁给客户也可以增加盈利。不良贷款率说明了商业 银行的资产质量,若不良贷款率较高,当商业银行面临经济 的不良影响时就会更多的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或者用自身的 利润来抵销坏账,极大的影响了自身的盈利可持续性。运行 效率主要体现在费用控制能力上,如果经营成本较高,经营 风险较高,相应的盈利能力就会下降。
3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挑战 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充当借贷之间媒介的作用,但经 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借贷双方直接交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金 融脱媒化趋势明显,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多负面影响。首先, 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大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或者短期 的商业票据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品来取得资金,小微企业则 可进行民间借贷,这就使得企业出现脱离银行进行融资的趋 势,资产业务受到明显的挤压。其次,因为股市、民间借贷市 场并没有严格的利率管制,储蓄存款造成了分流,负债业务 压力增大。最后,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趋 于短期化,流动性风险凸显,对风险管理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三、商业银行可持续性盈利的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较多方面的影响,总结来讲分为宏 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方面主要为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了经济 主体的活跃度,影响了资金供求双方的情况。经济繁荣,资 金需求量增大,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增多,呆账坏账也 会减少,盈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并不良好时,经济发展速 度降低,社会交易量随之减少,盈利能力也相对降低。长远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具体是指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项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银行的重点发展内容。

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本文将主要围绕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需要遵守的原则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有效策略。

关键字:新常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速度飞快,商业银行面临了空前绝后的机遇和挑战。

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要不断努力创新,才能保障银行产业在新常态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认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均比较薄弱,严重阻碍商业银行发展脚步。

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需要遵守的原则1.以市场为引导,以客户为核心原则身为服务业,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基础条件。

在目前市场经济制度下,“顾客即是上帝”是客户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真实写照。

银行必须要建设以市场为引导,客户为核心、灵活多变、见机行事的经营之道,将市场发展现状和客户的不同需求作为改善产品、研发新策略的主要参考标准和方向,而且要依据需要的自身规律制造需求、指引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才能保证所研发的新产品能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风险与收益平衡原则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是通过扩展业务办理范围,加大竞争力,以此达到提升利益的目的。

但是在充斥着大量不可靠因素的市场经济氛围中,业务创新同样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主要有:信息系统风险、营销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等。

一旦发生这些风险,不但会为商业银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诚信,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社会的监督管理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银行创造新产品时,必须要确保其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在能及时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基础上,既合理稳妥又大胆灵敏的开展。

3.效益原则银行业务创新的目标就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提升收益能力,所以银行在研发新产品时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遵守效益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的新常态笔者结合本公司近百个网点项目,走访近百家银行,与各银行高管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当前当前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悄然出现,银行业的新常态也如期而至。

对于与国家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银行业来说,如何适应变革、长效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而充分了解宏观经济新形势,打好一场有准备之战,又是银行的头等大事。

一、经济新常态以往,我国经济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运行着,而如今,迎来“四期叠加”经济新常态。

“四期叠加”,即为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改革攻坚期四期交织叠加。

“四期叠加”是高度概括后的一个名词,关于其具体内容,笔者在此一一详述。

(一)、增长速度换挡期: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继2007年经济增速达到11.9%的相对高点后,200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6%、9.2%、10.3%、9.3%、7.8%,再到2015上半年增长7.6%,全年预测增长6.9%。

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居在8%—12%区间,如今,经济增长速度盘桓在7.5%—9%的区间,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

由此,中国经济从1978-2012年的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型为中速增长模式,开始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结构由失衡到优化再平衡调整中国经济降速换挡,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

动力结构方面,过去更多的是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的发展来拉动经济。

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完成,投资率慢慢降下来;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现在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起来是9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意味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区域结构方面,过去经济是沿海出口导向型,生产力的布局是沿海和临港的。

现在产业转移,沿海出口趋势不明显。

过去是城市吸引农村,现在城市向周边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趋于缩小。

以此看来,国家经济重点发生异动,利益分配开始调整,各行业、各地区的传统关系打破,必会引发种种阵痛。

(三)前期政策消化期:消化前期刺激性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4万亿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前期刺激政策带来最大的后遗症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债务肿瘤从良性成长为恶性。

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是刺激政策成本的消化期。

国家正快速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地方性政府资产负债等活动,总的政策方向是保持政策定力、由刺激性到稳健性平稳过渡。

(四)新的改革攻坚期: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攻坚期”表明了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其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了,留下来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又不是来自某一方面,而是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二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必然要涉及到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是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如所有制改革,诸如此类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到其他多项改革,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直接利益。

四是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我国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涉及面最广、受众最多、程度最深、难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面临改革攻坚期,要的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决心。

二、银行业新常态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步入新常态,必将催生银行业的新常态。

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与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将逐步回归正常。

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8%,而金融行业的增速却保持20%~30%,这显然不尽合理,也不可持续。

因为在这样的格局下,很多的金融活动实际上是“脱实就虚”“自娱自乐”。

同样地,单个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期也要更为现实、理性。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中国金融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增速回落将是金融的一个“新常态”。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与银行业的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银行业的结构和生态将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金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资金多,资本少”,造成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二是“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国民经济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三是“银行存贷业务多,其他业务少”,银行只懂得做存贷款,较少从事其他金融业务。

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将获得改变。

一方面,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业态将加快涌现;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价格机制更加市场化,未来利率、汇率的波动也将成为金融的一种“新常态”。

(三)、与经济政策改变相配套,银行业的各项基础条件将不断改进并完善,金融监管环境将日趋严格。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新的规则。

与此同时,国内金融监管也因势而变:一是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是实施“栅栏原则”,要求把银行或其他不同类别金融业务及风险进行区隔;三是加强审慎监管,一方面要求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活动更加透明、规范。

(四)、与新的改革攻坚克难相同步,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银行业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创新。

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下,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都面临深刻变革。

当前,银行资产质量虽然总体可控,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也正在承受不良贷款双升、盈利增速下降的发展压力。

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发展战略、布局市场、管理方式、信息技术方面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中低速增长、高要求服务、平民化生存、变革中发展”将成为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标志性脸谱。

三、银行基层网点生存现状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和银行业新常态的出现,对各大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目前形势下看,基层网点所处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外部方面1、宏观经济的转型。

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宏观经济正面临着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

经济决定金融,宏观经济转型对基层网点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速度减缓带来客户群体的改变,业务发展受影响;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风险控制的改变;资产质量受影响;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盈利空间带来改变,经营成果受影响。

2、监管政策的调整。

由于宏观经济的变化,监管部门监管的理念、标准、力度、重点也会随形势的变化作一些调整。

对网点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监管标准趋严,网点合规经营的要求更高;监管力度加重,网点违规经营成本更大;准入监管从简,网点同业竞争程度更胜;监管业务变细,网点产品组合自我创新的更难。

3、同业竞争的加剧。

经济调整减速降温会带来业务规模相对缩小。

在市场总量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基层网点的同业竞争必然会加剧。

一是竞争程度激烈,网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自身的生存,不论是竞争的形式,还是竞争内容都会比过去更激烈。

二是竞争范围更广泛,从过去的存贷款竞争到客户竞争,从渠道竞争到科技力量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

这给网点业务的推进增添了比以往更大的难度。

4、客户偏好的变化。

新形势客户金融消费偏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网点的经营。

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客户结构正在改变,差异性需求日渐显现。

中老年客户习惯于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年轻客户希望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客户消费行为正在改变,金融消费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

仅满足于存取款业务的客户少之有少。

客户更加再意用户体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点功能将发生重大转变,成为用户体验的场所和产品陈列的橱窗。

三是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正在改变,银行改进服务的压力日显迫切。

5、金融脱媒的加重。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已成必然,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

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间接融资并重的过程加快。

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也相对降低。

金融脱媒对基层营业网点的直接影响就是存款比过去更难抓,贷款比过去更难放。

6、利率市场化推进。

利率市场化推进对基层网点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经营成本迅速攀升,不对称性的利率管理政策,使存贷利差减小,赢利空间被压缩。

经营成果完成压力增大。

同时,利率风险管理也对基层网点负责人提出了新的考验。

习惯于过去存贷款统一定价的模式一去不复返。

学会利差对称性管理势在必行。

7、互联网金融冲击。

互联风金融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报刊、杂志有太多的论述。

但对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而言,其冲击和影响主要集中在模式和客户上。

具体表现为,模式颠覆,虚拟渠道打破传统壁垒;客户争抢,便捷服务挖走长尾客户;产品创新,体验和收益动摇客户基础。

让基层员工切身感受到的就是营业大堂内客户流减少。

客户存款向支付宝、余额宝转划的现象日益明显。

(二)内部方面1、网点规模偏小,竞争力有待提升。

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过去大多是储蓄所,通过转为分理处继而升格为二级支行。

虽然,成为了支行,但其人员结构,业务功能,经营规模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经营规模偏小,且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经营,直接影响网点的市场竞争力。

2、网点人员不足,人力资源有待增加。

普遍说来,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内,人力资源有限甚至是不足,无法满足对到访客户的营销需求,遇上员工请假,业务高峰,基层网点状况更是运转无序,产能提升乏力,劳动组合有待优化。

3、员工技能缺乏,经营力有待提高。

员工的经营技能是业务发展的核心所在。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员工年龄结构断档,无论是普通的员工,还是中层管理人员,这个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员工技能缺少主要表现在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学习不够,对与时俱进的新产品营销不深,对不断升级的新流程操作不熟,对多元差异的客户新需求掌握不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