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的婚恋风俗
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

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婚嫁习俗和礼仪。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中,我们可以见证他们对于婚姻的热爱、真诚与尊重。
1. 准备婚礼在土家族传统中,婚礼的准备工作是一项庄严而严肃的任务。
首先,两家人要通过长辈之间的交流确定婚礼的时间、地点和详细安排。
接下来,女方家庭会准备嫁妆,这是由金银、布料、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组成的。
而男方家庭则会准备迎娶仪式所需的礼品和必备品。
在这个阶段,两家人通常会共同商量筹备婚礼的细节,以确保婚礼的顺利进行。
2. 迎亲仪式在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中,迎亲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新郎一般会带领一群好友和亲属前往新娘家庭,接新娘回新郎家。
在新娘出门之前,她必须先脱下父亲为她准备的白披肩,换上新郎为她准备的红披肩。
这是一种象征着过去和未来的转变,也是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和告别的表示。
接着,新郎和新娘会一起行拜天地、祭祖和拜堂的仪式,表达对天地、祖先和家人的敬意和感谢。
3. 婚礼仪式土家族的婚礼仪式通常有多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饭席仪式和婚礼宴会。
饭席仪式是新娘与新郎家庭之间的第一个正式见面,也是新娘正式入主新郎家庭的象征。
这个仪式中,两家人会共同用饭,以表示关系的融洽和祝福的表达。
随后的宴会是一个盛大的场合,亲朋好友会一起庆祝这对新人的喜庆。
在宴会上,新人会向亲友致谢,并进行跳舞、表演和游戏等互动环节,以增强彼此间的感情,也寓意着幸福婚姻的开始。
4. 结婚之后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和礼仪并不只是限于婚礼当天,它们还融入到新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新婚夫妇会按照传统习俗,完成一系列的彩礼和红包交换活动,以示对对方家庭的尊重和情谊。
此外,在结婚后的日子里,新媳妇必须在丈夫家庭中展示她的能力和美德。
她需要表现出贤良淑德、勤劳持家等传统女性美德,以获得家庭成员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在当地人的心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甘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

⽢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农村的婚嫁习俗曾经盛⾏于⽢肃农村的汉族婚嫁习俗,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整套传统婚嫁⽂化,反映出居住在这⾥的⼈们古⽼淳朴的民俗风情。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实际上民间约定俗成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说亲”、“订亲”的过程简化,⽽“⾏礼”、“取亲”、安床闹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多的重视。
⼀、说亲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之⼿取得⼥⽅的⽣⾠⼋字后,请阴阳先⽣拈算,若男⼥双⽅⼋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请媒⼈上⼥⽅家说亲,俗称“说媒”。
⼥⽅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赴⼥⽅家“瞅媳妇“,与⼥青年见⾯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家)”,当然男⽅⽗母少不了见⾯礼。
有的男⼥青年⾃由恋爱、互订终⾝,再请⼈说通双⽅⽗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订亲定亲在⽢肃称为“框锁锁”。
介绍⼈从中调定,双⽅同意,然后择⽇举⾏定亲仪式,男⽅⽗亲(或代理⼈)与介绍⼈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家。
礼物⼀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物等。
⼥⽅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
⼥孩在姐、嫂陪同下⾄席敬酒,男⽅家长会在⼥孩脖⼦上栓⼀个系有钱币的红⾊线绳,称“拴媳妇⼦”。
传说这⼀拴,就把⼥孩拴成男⽅家的⼈了。
临辞,⼥⽅母亲给新⼥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
事后,⼥⽅将馒头分赠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
定亲时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商量彩礼钱。
有时会争得⾯红⽿⾚,但在介绍⼈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致,皆⼤欢喜。
三、⾏礼也叫“⾏⼤礼”。
这是⽐较慎重的⼀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
男⽅家择定结婚吉⽇,由⽗亲约上介绍⼈,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物赴⼥⽅家。
⼥家少不了⼜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
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
四川德阳嫁娶风俗

四川德阳嫁娶风俗
一、德阳结婚习俗
1、传袋
这项习俗是取传宗接代中传代的谐音在。
数量上,传袋的数量越多,说明新娘新郎在以后的日子福气会更大,生活也会更加顺遂,日子也会越过越美满。
2、撒谷豆
这项习俗就是当新娘新郎走到举办结婚仪式的宴会厅的时候,在即将跨过门槛时会有提前安排好的人在门口撒下一些五谷,同时也可以撒一些花生、红枣、桂圆这些坚果,这象征着早生贵子,然后一直撒到新娘新郎要举办结婚仪式的礼堂中央。
3、金盆洗手
这个是需要伴娘和伴郎同时为新娘新郎双方各端上一个红色的,底部带有囍字花纹的洗手盆,然后里面装上清水,撒上一些硬币,之后新娘新郎将双手放到盆里简单地清洗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新娘新郎在结婚之前将不好的事情和气运都洗了下去,从此以后会迎来更加
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德阳结婚彩礼
四川除了是盛产美女的地方,当地的辣妹子还是很多年轻男子追逐的对象,很多人都愿意娶四川的女子作为自己的老婆人选。
四川成都市民算本地的原住民,很多女方都是不要男方的彩礼钱的,还有一些是女方家里会一部分的钱,作为女方嫁过去男方家的陪嫁品。
更没有说要男方出多少钱才能把女方娶回家的道理。
四川德阳彩礼最低的五六千,以一万六左右的居多,独身子女的陪嫁品会更多。
甘肃结婚风俗流程

甘肃结婚风俗流程甘肃省的婚礼是每个地区不同的,它们的风俗和节日也各具特色。
甘肃省的结婚风俗是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礼习俗,渗透着当地民间文化,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
在甘肃,结婚流程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门客互道礼、接亲节、结婚大典、宴席、拜堂、拜仪表、拆弹糖。
门客互道礼是甘肃的一项重要的结婚风俗,它是一种特殊的客套礼节,是一种特殊的夫妻互相尊重的表示。
在这一阶段,新郎准备好一份礼物,通常包括一本书、一个茶具、一件衣服等,然后表达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期望。
这种传统的礼仪,表明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姻中坚守原则,并积极追求美好的婚姻生活。
接亲节是结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表示新郎和新娘双方父母接受或拒绝婚礼的仪式。
这一仪式有时也称为家庭会,这是新郎的家人向新娘的家人表达“礼仪”的一种方式。
在接亲节上,新郎的家人会准备适量的礼物,请新娘的家人去表达欢迎。
另外,新郎的家人还会要求新娘的家人准备大量的礼物,以此来表达尊重。
在接亲节上,新郎的家人还要向新娘的家人“礼仪”,表明他们要尊重新娘的家人,并帮助他们把新郎接进新娘家庭。
结婚大典是甘肃婚礼的主要环节,它是把新郎和新娘结合成夫妻的一个仪式。
在这一阶段,新娘需要用一块特殊的布给新郎戴上金箍,表示他们正式成为一对新人。
此外,在这一阶段,还要祭拜宗族的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谢,并表明新郎新娘双方都是家族的一份子。
宴席是甘肃婚礼的重要环节,它是为了祝贺新郎新娘两家人双方成为家族一份子而举行的大型宴会。
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双方要准备宴席桌上的菜式,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对新婚的祝福和祝愿,并祝福新郎新娘的结婚生活美满。
拜堂是甘肃婚礼的重要仪式,它是新郎新娘双方准备的家长们互相尊重的仪式。
在拜堂仪式上,新郎的家长向新娘的家长表达尊重,同时新娘的家长也向新郎的家长表达尊重,以此来表明新郎新娘双方都是家族的一份子。
拜仪表是甘肃结婚风俗中重要的一个仪式,它是新郎新娘双方准备的家族成员在一起表达感谢和礼节的仪式。
中国北方引婚的风俗

中国北方引婚的风俗中国北方引婚是一种传统的婚姻仪式,它是指新娘家的亲朋好友,以及代表新郎家的人,一同前往新郎家,将新娘引入新郎家中,代表两个家庭正式结合。
下面就中国北方引婚的风俗习俗进行详细介绍。
1. 婚前准备:在中国北方,家庭中有一位仪仗手(通常是新郎家的人)负责为迎亲阵容带路。
婚前,新娘家需要准备迎亲队伍所需的饮食、礼品和贺礼等。
此外,新郎家也要准备好客房,以供新娘安置。
2. 迎亲队伍的形式:迎亲队伍通常都是由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现代多为豪华车)作为队伍的引领。
马车通常装饰有鲜花和彩带,新娘会坐在马车中央,由仪仗手护送。
队伍中的其他人员则由新娘家和新郎家的亲朋好友组成,以示双方亲友团结融洽。
3. 引婚仪式:在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后,一般会有介绍人(通常是新郎亲戚或朋友)向新郎家报喜。
然后,仪仗手负责引领新娘入门,引导新娘跨过门槛,意味着她进入新的家庭。
过门之后,新郎需亲手为新娘解下头纱,并交换戒指、敬茶等。
4. 拜堂和敬茶:在中国北方,拜堂是引婚的重要环节。
新娘和新郎双方分别向父母、长辈行大礼,以示对家族传统和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
随后,新人再向晚辈敬茶,以示对长辈的敬重。
敬茶时,新娘通常将头发系一道,代表着长辈晚年平安,而新郎则会脱下一只鞋,意味着亦步亦趋的担当。
5. 宴席和祝酒:引婚仪式完成后,新郎家通常会举办宴席招待来宾。
宴席上,新人和宾客会进行酒令,并举行祝酒仪式,以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宾客们还可以给新婚夫妇送上红包或贺礼,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6. 婚后礼节:引婚结束后,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新娘会按照新郎家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融入新的家庭。
同时,新娘家会派遣一位姑娘到新郎家做客,以示两个家庭的友谊和互相关心。
7. 引婚的象征意义:引婚仪式在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两个家庭结合的象征。
迎娶新娘是新郎家庭对新人的接纳和欢迎,也象征着新娘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通过引婚仪式,两个家庭不仅将亲戚关系紧密连结在一起,还希望能够加深彼此的情谊和互相尊重。
甘谷风俗

谢谢观赏
甘谷风俗
主讲人:王建强
• 甘谷民俗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文化为躯干的汉文化,但也 包容着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以及西方多元文化,具有半 汉半番,多元兼容的特质。民族交流融合是甘谷数千年历 史的一大主题。陇山以西,包括甘谷,是中原王朝与边疆 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攻占争夺的前哨阵地,是农业文明和游 牧文明冲突的边缘地带,从周秦以来,众多降服的少数民 族居民在这里汉化,大量内地汉人移民到此地,使这里成 为汉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融合的舞台,今天,我们看到的 著名的大像山释迦摩尼像,整体形象为汉人,但从唇上的 髭须来看,又具有明显的胡人特征,活脱脱一个胡汉混血 儿。甘谷的民间秧歌、小曲、皮影戏、舞龙、舞狮、旱船、 纸驴、大头娃娃等等民间艺术,完全是中原文化,但不时 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娱乐的形式,从中窥见少数民族文化的 影响。例如在磐安镇,有几个村庄秧歌,有一群舞秧歌 《赛春台》,歌舞人员围成一个圆圈,边歌边舞,参与人 数可视场地大小而定,可多可少,其舞蹈动作完全是羌藏 游牧民族的舞蹈动作。
武术之乡
•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
• •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 的棍”之说法, 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当时,外 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 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 苦练,并传给本族人。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张秉业步下 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 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 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身 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我国著 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 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山西吕梁地区的结婚风俗

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山西吕梁地区的结婚风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时吕梁地区婚嫁礼俗十分繁琐。
媒人按门当户对的传统提亲。
父母则托人对所提亲家详细打探,了解根底,并请算命先生合婚算命,如满意且无冲克,即择吉日由媒人带领男方赴女方相亲。
如果男方或女方长相丑陋,往往暗请他人代相。
经相看双方无异意,男方父母,送女方金银戒指,或金银耳环,作为定亲。
待万事俱备后,男方请阴阳先生择选良时吉辰为娶亲之日。
将择定的日期书写于梅红纸上,连同彩礼装入“拜贴盒”内,用红布包裹,由媒人送到女家。
女家接知娶亲日期后,请阴阳合算,看是否相宜,有无不利,如有异说,重定日期,如无异议,则决定婚期。
男方至女家,娶客、新郎和担喜瓶儿童被迎接回舍,客坐于贵宾席位。
新娘在伴娘、婶娘等协助下,更换新衣,梳妆打扮,穿霞帔,戴凤冠。
新娘梳妆完毕,要举行“坐椅则,扇扇则,丫环蛮女侍候的”等上轿前的仪式,男方赠送梳头洗脸钱后,新娘头掩盖头红,被人背出门外上轿。
在鞭炮齐鸣,锣鼓声中启程。
启程后,绕街一匝,返回女方家门,新娘要照镜子,整云鬓,富家赠金耳坠,金戒指,贫家则戴银耳坠或银戒指,俗称“回头望月”(谐岳音)。
娶亲队列走后,女方派人送请柬,俗称“下贴”,恭请新姑爷婚后第三日(七七事变后,改为第二日),至岳丈家“会亲友”。
放请柬的书盒俗称“拜贴盒”,其内除请柬外,另放柏叶一枝,喻白头到老之意;艾草一枝,喻相亲相爱之意;有蜂蜜,食盐各一盅,喻有缘份、密疙瘩之意;有灰石头七小块,喻爱情永固,坚如磐石之意;有五颗核桃,两个红枣,喻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有红箸一对,喻丰衣足食之意;另有豇豆一撮、辣椒两个、大葱两根,系谐音取意,豇豆,喻一切比人强;辣椒,喻快乐之意;葱,喻爱情长春之意。
此外,亦有放铜、铁、银顶针者,喻铜帮、铁底、银盖儿,祈望家资万贯,子孙永昌。
回到男方家门口,在两个伴娘的搀扶下,新娘先扔喜岁钱,然后抱照妖镜和车幅,新郎抱斩妖刀和弓箭,越过用马鞍代表的天轿,脚踩红毡,直至院心早已陈设妥当的喜阁之内。
甘肃陇南的奇异婚俗之谜

甘肃陇南的奇异婚俗之谜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上东西南北气候地理的不同和山地、平原、沿海等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造成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当时代演进到地球人已开始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迈出探索之步的今天,在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秦巴山地,却仍不折不扣地保留并实行着由女子来传宗接代、承递香火的古老婚姻风俗。
令人惊奇的是流行这种婚俗的区域全部是清一色的汉族居民。
人间仙境又一处风姿绰约小九寨康县是甘肃省陇南地区的一个国列贫困县,东与陕西接壤,南与四川毗邻,位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交界处的秦巴山地,面积300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多点。
全县山高沟深林密,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70%。
在康县南部的“康南”山区,有—条大峡谷名叫“梅园沟”。
阳坝镇就坐落在梅园沟的沟口。
这里碧峰戳天,水清如玉,太阳和空气也是纯净的绿色。
核桃树、樱桃树满山满路,几百岁、上千岁高龄的银杏树比比皆是,山岙里茶园织绿,流水边毛竹挺翠,小舟漂于深潭,木屋掩在葱岭,风光奇特而秀美,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被当地人昵称为“小九寨沟”。
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比。
从地图上看,这小九寨沟距离四川九寨沟也不过300公里左右。
说得更夸张些,从梅园沟翻几道山,转几道弯就是九寨沟。
老天爷似乎把天下最好的山水都赐给了这一处地方。
女娶男嫁自古是薪火传递靠女人然而,这里最勾人的不仅是山水风景,民间婚姻习俗更令人称奇。
据康县阳坝镇副镇长李广勤介绍,梅园沟的9个村子共有2000多口居民,他们祖祖辈辈沿袭的都是“女娶男嫁”的婚配制度。
在我国的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这种婚配方式也时有所闻。
而这里虽是大山深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却并没有少数民族,居民都是清一色的汉族。
因此,他们实行的并不是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是汉族的一种古老而久远的特别习俗。
这种习俗的核心是由女子来传递薪火,延续血脉。
与中国和世界现行的婚姻制度不同的是,这里每家每户登记在户口簿上的户主都是女人,家家产户执行的都是“留女不留男”。
甘谷的婚恋风俗

甘谷的婚恋风俗第一篇:甘谷的婚恋风俗甘谷的婚恋风俗摘要: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约定俗成,作为行为规范而保留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征。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任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事象之中。
感受一定民俗文化的熏染,并且有一定的民俗心态。
而本文通过对甘谷的婚恋风俗的记叙,为大家展示了甘谷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民俗文化甘谷民俗婚恋风俗甘谷南接陇南,可鸟瞰巴蜀,东连北道清水,扼古丝绸之路的咽喉。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而作为关陇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甘谷的地域文化,由上古之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两汉后之儒、佛、道文化,构成了甘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主干,其中民俗文化最值得研究,最应该研究,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文化经验,而其中关于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婚恋风俗则形成了甘谷民俗中一大亮景。
甘谷一带的传统婚恋风俗,包括合八字、请媒人、相亲、订婚等形式,即使是自由恋爱、自许终生的青年男女,一般也要请媒人、订婚,很少有人不通过这些程序而自己去领结婚证的。
1请媒人无媒不成婚,媒人在传统婚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早在东周时期,男女成婚非媒人撮合不可,《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是说一对相互爱恋的青年男女,因无良媒不能成婚,其情可悯。
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媒人私自相爱,整个社会是不能容忍的。
《孟子“滕文公》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认,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请媒人一般是男方看中女方,或男女双方已有意,由男方出面请媒人从中牵线或传递信息、礼物。
一般做媒的是男方或女方的亲戚朋友。
也有热心人觉得某一男子和某一女子的年龄、低位、人品等条件般配,自己充当媒人,在男女双方之间游说、撮合,成人之美的。
旧时代的中国人婚姻的决定权不在自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完全由家长和媒人说了算,造成了无数婚姻悲剧,而妇女又是最大的受害者。
土家族婚俗习惯

土家族婚俗习惯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土家族的传统中,婚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涉及到多个环节和仪式。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婚俗习惯,包括求亲、定亲、婚礼等过程。
求亲是土家族婚姻的第一步。
通常是由男方家长代表男方向女方家庭提亲,这一过程被视为男方家族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诚意。
在提亲的过程中,男方代表必须携带一些礼品作为求婚的诚意表达,常见的有烟酒、糕点、水果等。
女方家庭收到礼品后,会正式接待男方并商议后续婚事。
定亲是求婚成功后的下一步。
在土家族传统中,定亲是男方支付聘金给女方的仪式。
聘金在总体上是一种人情往来和贴心的表示,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赞扬。
男方必须支付一定金额的聘金,以显示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和家庭的尊重。
聘礼的具体金额视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
婚礼是土家族婚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传统婚礼通常在春天举行,为期三天三夜。
婚礼期间,两个家族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娱乐活动,以庆祝新人的联姻。
在婚礼的第一天,男方代表将前一晚准备好的“新婚麻将”等嫁妆带到女方家,以示男方的家庭的善意和保障。
麻将通常是一种装满礼品的大箱子,象征着丰盛和好运。
同时,婚礼期间还会有土家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和传统节目,增添喜庆的气氛。
除了传统的婚礼形式,近年来,一些土家族的婚礼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例如婚纱照、婚车队等。
这一现代化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土家族婚俗的核心和仪式感,而是为了丰富婚礼的内容和体验。
然而,仍有很多土家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婚礼形式,并认为这是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土家族的婚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古老传统的珍视和保护。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更是整个族群的文化和价值体现。
通过认真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土家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为土家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总结一下,土家族的婚俗习惯包括求亲、定亲和婚礼等环节。
求亲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亲的仪式,展现了男方的诚意和尊重。
甘肃南部女娶男嫁婚俗考察

甘肃南部女娶男嫁婚俗考察作者:袁兴荣崔珍康来源:《寻根》2022年第01期男婚女嫁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除招婿入赘倒插门之外,女娶男嫁并不多见。
但在甘肃陇南康县、武都区、文县接壤地区和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一些地方则存在女娶男嫁的婚俗。
在陇南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习俗类中就有“女娶男嫁”。
综合文献资料,本文对陇南女娶男嫁这一婚俗现象从文献记载、主要形式等方面做一综合考述。
一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1989年12月,由黄俊武主编的《康县志》中对女娶男嫁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马步升先生深入陇南农村,考察采风,写出了近1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
2001年11月,该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将这一古老的奇异婚俗宣传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探究挖掘。
其后,陇南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石正杰先生在《康县史话》《康县风物》等著述中,对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的婚俗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陇南康县一带女娶男嫁婚俗,其核心是由女子來传递香火,延续血脉。
这里每家每户登记在户口簿上的户主都是女人,家家户户都把女儿留在家里,把男孩嫁出去。
与我国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类似男到女家的婚姻制度不同的是,这里的男子被娶到女家之后,必须立即改换出嫁前的姓名。
新郎不仅要改姓所嫁新娘的姓,就连名字也要由女方家庭重新改叫。
一个男子结婚,就等于宣告这个男子的姓名要从此在世界上消失,而另一个新姓名就此诞生。
结婚后的男子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新人。
原来的姓名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很快被人遗忘。
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也要跟随女方的姓。
这一特别婚俗的俗源,据当地人讲,与太平军西征的历史有关。
1861年9月,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天京失去了屏障,湘军直扑天京。
为了挽救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庐州(今安徽合肥)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等西进,远征西北,以牵制湘军,减轻对天京的压力。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民俗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民俗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
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
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
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
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
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土家族婚礼习俗

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三、结婚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在婚期到来的前一天要进行圆礼,所谓圆礼是指男方需为新娘买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时也要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猪肉,这些都要男方请人送到女方家,同时女方也要为男方买一套结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让来人带回去给男方,不能让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礼.园礼后就是大婚之日,这一天的宴席称为接客酒,意为广接各方亲朋好友,这时客人需要给一定的礼金以示祝贺之意.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举行戴花酒,要摆出所有嫁妆,亲友送礼祝贺,同时给新娘开脸,用红线将脸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弯月形,解辫挽髻于脑后,插上银饰,头围新丝帕,标志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为人妇.戴花一般在堂屋由礼仪师举行,此时新娘的长辈需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俗称嫁妆钱,可多可少,视亲疏而定,视条件而定.新娘戴完花以后就会回到闺房,按照风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床上等待男方的迎娶.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四、送亲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所谓拦门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包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迎亲队伍来到堂屋前时,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门的族老唱讲贺词,然后迎亲队伍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若男方的唱答能让女方满意,则在门前饮酒,开门接客,否则就会被关在门外(一般不会故意刁难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来,女方会给一些提示).迎亲队伍进了门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女方也要为送亲做最后的准备了.当出阁吉时到了,会有拖亲,即比新娘年长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阁,表达对新娘的不舍.拖亲后,新娘必须从堂屋出门,当新娘跨过门槛的一瞬间,礼仪师会讲一把筷子(通常为十二双)扔向新娘的头顶,口中念到:一把筷子十二双,今朝送你到外乡.贵也从今天起,贱也从今天完.当筷子要落到新娘头上时,送亲队伍中会有人给新娘撑开一把伞,避免筷子砸到新娘.而送亲的人选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礼仪师商量确定下来了,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婶婶、姑姑等充当.无论是男方的迎亲队伍,还是女方的送亲队伍在确定迎亲或者送亲时都要遵循一条规则,即俗语所说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为男方迎亲,姨妈、姨夫不能为女方送亲,因为姑和孤谐音,姨和一谐音,两者皆有鳏寡孤独之意,不吉利.在新娘出门之前,新郎要见岳父岳母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对待他们的女儿,凡事会让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偶尔也会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儿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女儿出嫁是喜事,应该要让女儿开开心心出门,不宜破坏喜庆的氛围.新娘出门后要在村头洗一下脸,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一粒灰,而这个洗脸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会有人帮新娘倒的.新娘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男方家.在到达男方家之前会有个叫回喜神的仪式,俗称拦送亲婆,即男方会在进入男方家的必经之路上放一个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只大公鸡,拦住送亲婆的路(送亲婆多为两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刀杀死公鸡,一脚踢翻八仙桌,送亲队伍方可继续前行.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人们相信新娘从屋里出来时会带着女方祖先的鬼魂,这个仪式就是为了驱赶掉新娘身上的鬼魂.回喜神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新娘与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对而立,由礼仪师主持婚礼,大致可分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三部分.拜完堂之后新娘和新郎就会进行抢床,所谓抢床就是看谁先坐到床上,因为有谁先坐到床上以后就是谁当家的说法.这时,男方多会有人来阻止新娘先坐上床,所以抢床多一男方的胜利而结束.当新娘坐在床上时,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会给新娘端来一盆洗脸水,新娘在洗过脸之后需要给小女孩一个红包.在随后正式的宴席上,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要和男方选出的两名妇女(不一定是两名,数量要和送亲婆数量一致)讲礼性,双方会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内容涉及极广,有时也会成为双方之间的比赛,很是有趣.席间,新娘和新郎会给参加宴席的来宾奉上鸡蛋茶,而客人则需要给一定的礼金.这时,客人们会尽力地捉弄新人,整个宴席便在愉快声中结束.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五、回门经历了送亲以后,整个宴席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客人们基本上都散了,但是整个婚嫁的程序并没有结束.根据传统,新娘要在来新郎家的前三天连续起三个早床,不然的话就会被认为懒散.有的婆婆比较强势的话,就会在前天晚上把火用水浇湿,新娘在第二天早上要想办法把火烧燃起来且不能去别人家取火种.成亲之后,新娘新郎要回新娘家一趟,俗称回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回三朝即在婚后的第二天会娘家,这样的话,新娘新郎必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再娘家过夜,所以一般两家距离较近的才会选择回三朝;另一种则称为回五朝即在婚后的第四天回娘家,这时,新娘新郎可以再娘家玩一天后再回去,所以适合两家距离较远的.在回门的时候有点需要谨记的是,新娘结婚时穿的鞋子是不能穿回娘家的,而新郎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甘肃结婚风俗流程

甘肃结婚风俗流程甘肃结婚风俗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特色的结婚仪式,流传了上千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甘肃结婚风俗的流程从新郎新娘的相亲介绍、到最后的家庭聚会,涉及到新郎新娘面临的多个环节和繁杂的细节,每一环节都十分重要,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习俗。
首先,是父母当面认识。
父母当面会有个性的激烈对抗,试图探明彼此的身份,以及对新郎新娘的看法。
有时,在2家父母之间会有很多争执,当争执不能圆满解决时,就会有媒人出面,为双方调解,以保持2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然后是门派聚会。
结婚风俗会安排新郎新娘去认亲,去堂家,在那里将需要拜访的人告诉新郎新娘,并且新郎新娘还要去门派聚会,在那里新郎新娘会向大家表示感谢,并且宣布会有一笔礼金由双方双方的父母出,把这笔礼金放在桌子上示众,以此彰显他们的婚姻福祉。
接着就是新郎新娘的媒人介绍。
新郎新娘要找一些媒人来介绍他们,介绍他们的家庭背景,口才,学习状况,和婚姻规范,并且要介绍新郎新娘的愿望,这些都是新郎新娘联系父母的媒介,也是父母了解新郎新娘的最主要途径。
最后是结婚仪式。
结婚仪式通常是一个盛大的庆典,分为三部分,包括求婚、婚礼仪式和宴会。
求婚的形式有很多,如新郎新娘手拉手、新郎新娘放放烟花和抛糖等,这都是对新郎新娘感情的充分表示。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需要穿上巫色礼服、戴上红结、拜堂等,以此表达对家庭的尊重。
宴会上,一般会有新郎新娘跳舞、新娘保身、家长披麻等活动,祝福新郎新娘百年和睦。
由此可见,甘肃结婚风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特色,它不仅表达了新郎新娘对爱情的热情,也传达着对家庭、社会的尊重。
由于甘肃的结婚风俗具有多样性,因此仍然是当地婚礼的主要魅力所在。
甘谷文化传统

甘谷文化传统
甘谷,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古老县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甘谷文化。
甘谷文化传统在民俗风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春节,甘谷人民就会举行盛
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舞龙舞狮和打铁花。
舞龙舞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舞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龙袍,手持长龙和狮子的道具,跳跃起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节日气氛。
而打铁花则是一种传统的技艺表演,工匠们在打铁时将铁水溅洒在空中,形成绚丽多彩的花朵,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民俗风情,甘谷文化传统还在建筑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甘谷的古建筑
群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甘谷古城墙和甘谷古堡。
这些古建筑以其厚重的城墙和精美的飞檐翘角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些古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甘谷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可以体味到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独特。
甘谷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上。
甘谷的特色美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
甘谷凉皮、甘谷豆腐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吸引了许多食客前来品尝,也成为了甘谷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甘谷文化传统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美味的
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甘谷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谷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谷的风俗作文600字

甘谷的风俗作文600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English answer:Gangu, a small town located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is known for its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e customs of Gangu reflect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 and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Gangu is the "Gangu Lantern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annually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During this festival, the town is adorned with thousands of colorful lanterns, creating a mesmerizing sight. People gather to watch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such as dragon and lion dances, as well as enjoy delicious local food. The festival not only brings joy and excitement to the residents but also attracts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Another interesting custom in Gangu is the "Gangu Wedding Ceremony." In this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vows in front of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The ceremony is filled with traditional rituals, such as the bride wearing a red wedding dress and the groom present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The weddingbanquet that follows is a grand affair, with a wide variety of dishes prepared to symbolize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for the newlyweds.Furthermore, Gangu is famous for its "Gangu Paper-cutting."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involves cutting intricate designs on paper using scissors or knives. The paper-cutting patterns often depict scenes from daily life, folklore, or auspicious symbols. Gangu paper-cutt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also a way to bring good luck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Apart from these customs, Gangu is also known for its delicious local cuisine. The region is abundant in wheat and corn, which are the main ingredients in many traditional dishes. Some popular dishes include "Gangu Beef Noodles," "Gangu Lamb Skewers," and "Gangu Steamed Dumplings." These dishes showcase the unique flavors and culinary skills of the local people.In conclusion, Gangu'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cultural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region. The Gangu Lantern Festival, Gangu Wedding Ceremony, Gangu Paper-cutting, and local cuisine all contribute to the town's unique charm. Visiting Gangu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se customsfirsthand but also a chance to immerse oneself in the vibrant culture of Gansu Province.中文回答:甘谷是中国甘肃省一个位于小镇,以其独特的风俗和传统而闻名。
甘谷家乡的风俗作文

甘谷家乡的风俗作文
哎呀呀,说起我家乡甘谷的风俗,那可真是有趣极啦,嘿嘿!
在我们甘谷呀,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哈哈。
大人们会忙着准备好多好吃的,有甜甜的糖果,香香的肉呀。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会围坐在一
起吃年夜饭,嘿嘿嘿,大家有说有笑,可开心啦。
还有呢,过元宵节的时候,会有漂亮的花灯呀,嘿呀。
我们小孩子会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花灯,那些花灯五颜六色的,形状也各种各样,
有小兔子的,有小猴子的,哎呀,可好看啦。
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粽子哦,哈哈。
我可喜欢吃粽子啦,甜甜的糯米,加上好吃的红枣,哎呀呀,那味道绝啦。
还有呀,家乡有人结婚的时候也特别有意思,会有热闹的婚礼仪式呢,嘿嘿。
大家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婚礼,还能吃到好多好吃的。
哎呀,我可太喜欢我们甘谷家乡的这些风俗啦,嘿嘿!它们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哈哈哈哈。
甘肃人结婚有哪些习俗

甘肃人结婚有哪些习俗甘肃人结婚有哪些习俗两个人能够从情人变成夫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结婚是那么的神圣,那么你知道甘肃人结婚有哪些习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甘肃人结婚有哪些习俗1、议婚:旧时甘肃汉族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男方请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备礼物去女方家说亲,称为议婚。
议婚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姓名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财产地位为人口碑,男女双方和家庭各有什么要求等。
如果女方同意,即将姓名生辰八字告知媒人,或用红纸写好交媒人提供男方。
男家请人推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女两家诸事顺当,“以银饰为仪,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
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八字相合,男方就会以银饰为礼,将八字相合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俗称“回小八字”。
若八字不合或诸事不顺,则将礼物退还作罢。
2、订婚:挑选双月双日(良辰吉日)订婚,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用红头绳捆在一起,上贴红纸写“天地良缘,百年好合”)去女方家。
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
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米或麦子)发面艾枣儿让男方带回去,象征“米面夫妻夫妻相爱发财致富早生儿子”之意。
这种隆重而繁琐的订婚仪式显示了对婚姻的高度重视。
现在这种订婚的礼仪在甘肃还是保留下来了。
很多传统的家庭在订婚中还是这么做的。
3、下彩: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
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
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
男方备好衣物彩礼喜酒两瓶礼酥糕点糖果红枣核桃染红的'熟鸡蛋鲜肉双条等十多样礼物,用红纸条束之,上贴红双喜字,置于抬盒内(称“盒子”)抬送女家。
女家院中设方桌,将礼品置上。
女家子侄辈上香礼拜,祭天地和祖宗,叫“扣盒子”。
男家给上香者以“喜眉钱”也称“堰酒瓶钱”。
呈上礼单,拍三下开盒亮彩礼,叫“拍盒子”,请亲属来宾参观。
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
内乡结婚风俗流程

内乡结婚风俗流程
内乡的结婚风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提亲礼:男方派人去女方家提亲,带上礼物和信物,代表男方家的诚意。
女方家一般会安排好接待准备,以示对男方家的欢迎。
2. 拜堂礼:在男方家的堂屋里举行,男女双方家长举行拜堂仪式,代表着两个家庭的正式联姻。
3. 迎亲仪式:新娘和新郎在各自家的一些迎亲仪式,如迎亲车队的接待、接亲队伍的出发以及迎亲队伍的行进等。
4. 迎亲宴:到了新郎家,新娘和新郎在迎亲队伍的引领下进入新郎家,新娘会依次向各位长辈敬茶,并接受其他亲友的祝福和红包。
5. 敬酒仪式:在婚宴上,新人需要向宾客敬酒,表达对宾客的敬意和感谢。
6. 过门仪式:婚宴结束后,新娘会转到新郎家,新郎会在门口挂上红色的喜字,代表闯过门阵的喜庆。
7. 新房入洞房仪式:新娘进入洞房后,男方家长会点起一束火折,代表新房里的温暖和幸福。
总的来说,内乡的结婚风俗流程强调了家庭之间的和睦与喜庆,体现了传统的尊重和厚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的婚恋风俗摘要: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约定俗成,作为行为规范而保留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征。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任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事象之中。
感受一定民俗文化的熏染,并且有一定的民俗心态。
而本文通过对甘谷的婚恋风俗的记叙,为大家展示了甘谷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民俗文化甘谷民俗婚恋风俗甘谷南接陇南,可鸟瞰巴蜀,东连北道清水,扼古丝绸之路的咽喉。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而作为关陇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甘谷的地域文化,由上古之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两汉后之儒、佛、道文化,构成了甘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主干,其中民俗文化最值得研究,最应该研究,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文化经验,而其中关于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婚恋风俗则形成了甘谷民俗中一大亮景。
甘谷一带的传统婚恋风俗,包括合八字、请媒人、相亲、订婚等形式,即使是自由恋爱、自许终生的青年男女,一般也要请媒人、订婚,很少有人不通过这些程序而自己去领结婚证的。
1请媒人无媒不成婚,媒人在传统婚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早在东周时期,男女成婚非媒人撮合不可,《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是说一对相互爱恋的青年男女,因无良媒不能成婚,其情可悯。
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媒人私自相爱,整个社会是不能容忍的。
《孟子"滕文公》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认,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请媒人一般是男方看中女方,或男女双方已有意,由男方出面请媒人从中牵线或传递信息、礼物。
一般做媒的是男方或女方的亲戚朋友。
也有热心人觉得某一男子和某一女子的年龄、低位、人品等条件般配,自己充当媒人,在男女双方之间游说、撮合,成人之美的。
旧时代的中国人婚姻的决定权不在自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完全由家长和媒人说了算,造成了无数婚姻悲剧,而妇女又是最大的受害者。
广大对婚姻不满的妇女只能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条,自我压抑,终其一生。
这种对青年男女婚姻自主权的剥夺,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戗害,是造成许多不幸婚姻的原因。
现在婚姻的自主权掌握在青年男女的手中,但是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即使是自由恋爱者,大多数情况下,仍然请一个媒人,主要是传递信息。
2合八字传统婚姻中,请了媒人,要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写下来,用红纸包好,互相交换,叫换庚帖。
交换后放在灶神或先祖牌位处,放置三天时间,以测吉凶顺逆。
如果三天内家里未出现任何不吉利的事。
表明婚事吉祥,否则,即为不吉利,往往告吹。
请阴阳先生破八字,如相合即进行下一项程序,如不合不得不去别处相求。
直到现在仅按属相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属相中,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即所谓四大丁:“白马见青牛,鼠羊一担臭,鸡狗不抬头,乌猪怕的老猿猴。
”属相相冲的人认为不宜成婚。
相合的属相为:虎马狗;猪兔羊;蛇鸡牛;猴鼠龙,但只要不相冲即为上婚。
在传统婚恋中,还有所谓的二小丁、破月的说法。
二小丁是:“蛇和虎不合,龙和兔不合。
”破月是:“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狗头,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鸡架上头,十一虎儿野山走,腊月老龙不抬头。
”合八字除了看属相相冲相合外,还要看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者可成婚,相克者不宜成婚。
根据男女双方属相,按天干地支六十纳音,计算是五行中的那一个,再按五行相生相克决定婚姻是否适宜。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相冲相克者不宜成婚。
据说相刑者成婚则更是大忌。
所谓相刑是指:平时无事,但成婚要出大事。
在属相中寅巳申相刑,戌未丑子卯相刑。
按属相,八字决定婚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的一套,现代婚姻已基本无人再去合八字,真心相爱即为上婚。
3相亲相亲,是男女双方通过见面确定婚事的过程。
古时候的相亲实质是相亲家,因为婚姻自主权不在男女双方当事人手中。
从说亲事到订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到洞房花烛夜时,才能揭去盖头,露出女方的真面目。
随着婚姻自主程度的逐步提高,相亲逐渐成为男女当事人了解对方,以及决定是否缔结婚约的主要形式。
相亲的形式过去是家长或长辈出面,现在则是男方看中了女方,便请媒人,由媒人带男方本人及长辈携礼到女方家里,让女方及其家人相女婿。
女方及家人愿意,把礼物不退,如不愿意,在三天内通过媒人把礼物退回。
相亲时要带四色随礼,其中点心必拿,其他三样随便定,但不能拿水果。
点心表示一心一意,不拿水果因忌讳“水”,水了,就是,成不了。
三天后不退礼表示同意,再由媒人约定时间,女方到男方“看屋里”。
去时由母亲、姐姐、嫂子、或姑姑陪同,二至三人,可带小孩,随便拿礼。
男方招待后,给女方“看钱”,如女方看不中,便把钱在三天内通过媒人退还。
4 订婚订婚,又叫定亲。
是在说媒、相亲的基础上,男女双方当事人及其家人同意正式订立婚约而举行的仪式。
订婚一般在女方家里举行,由男女双方及父母,以及重要亲友参加,以示隆重,并起公证婚约及向社会宣布婚约之作用。
订婚时女方一般要举行宴会,并在祖先牌位前设香案,以祭告祖先在天之灵。
订婚前,由媒人出面,将择定的订婚日期告知女方,讲究的人家还要写订婚喜报,其格式为大红金贴封面,书写“定婚大吉”,字数要成偶数。
订婚时,男女宾客要行聘礼。
行聘礼,又叫彩礼,一般至少为四色随礼:粉条、猪肉、酒、菜。
此外,衣服、用具、首饰等。
男方到女方家去时,带喜酒二瓶,用红头绳捆扎,进女方家后,要烧香、奠酒、叩头,给亲房送随礼、认亲,三叩九拜拜长辈。
回去时,要在空酒瓶中装小米,插花,意为开花结果。
订婚日子要看男女属相相投的日子,例如女方属马,当天为子日,属相与日子相冲,则这一天不宜订婚,当另选日子。
以上是传统婚恋形式,特别是农村婚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婚恋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也有人自由恋爱,不通订婚,直接领结婚证,再去旅游结婚的。
通过媒体征婚的也已出现。
5 择佳期择佳期,要由阴阳先生择定吉日。
婚嫁佳期的月份以二、八月及腊月为多,二月古人称为“昏月”,秋天也被认为是佳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氓》)秋高气爽的季节婚配,据说生的孩子聪明。
古代择佳期,月份要与男女当事人的属相相合,相冲的月份不能嫁娶。
例如正月为寅月,寅与申相冲,则男女双方的属相有一个属猴则不能在正月结婚。
日子也是按相冲相合推算。
古人认为二十八星宿的每一星都是一位神,每天有一位星宿值班。
二十八宿中,有吉神、凶神。
凶神当值,即为凶日。
“房尾箕斗室壁胃,毕吉张轸是吉星,奎娄角亢鬼中星,二十八宿为大凶。
”在凶神当值的一天,不能嫁娶。
有的更为讲究,便是连双方父母的生辰也要推算,不能有“伤”“克”才算吉日。
现在农村结婚仍看日子,但已不像过去那样繁琐。
6 行聘礼在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行聘礼,司马克《书仪》说:“将娶妇,先问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可见在古代已很讲究聘礼的厚薄。
但甘谷地方贫瘠,崇尚俭朴,所以聘礼注重实用物品,一般人家以聘金及衣料鞋袜为主,富裕人家则侧重金银首饰,通常是八身至少四身衣服料子,八双或四双鞋袜,聘金若干。
送聘金要有柬帖,因而又称为下帖。
7办嫁妆嫁妆是女方家为出嫁的姑娘准备陪嫁的各种物品。
过去的嫁妆要亲自一针一线地缝制,从嫁妆上能看出姑娘的手巧还是手拙。
为自己准备嫁妆的过程中,她们饱含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智慧的愿望。
办嫁妆事关自己的穿着打扮,精心缝制之中又按捺不住对即将来临的生活的急切期盼之情,所以人们把办某件事的认真急切形容为赶嫁妆。
现代的姑娘们尽可以购买流行的时装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再也用不着像她们的祖母、曾祖母那样为自己赶嫁妆了,但也同时失去了体验先辈们那种情意绵绵,等待和期盼的心情。
8 迎新娘迎新娘叫娶亲,要先择与女方属相相合的年轻人与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
去时要带彩礼和开箱钱,开箱钱的多少视女方陪嫁的东西价值而定,不超过其价值的三分之一。
由媒人交给家长,再由女方母亲放到箱子里,作为今后女儿的私房钱,甘谷当地称为压箱钱,恐日后不便向婆家张口。
9 哭嫁新娘在出嫁时要哭嫁,一般要从家里动身时哭起,哭出村庄,边哭边诉。
诉与亲人的离别之情;诉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生活的一去不返;诉说未来生活的忧伤不安;诉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下的不幸;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弟妹的手足之情;如果对婚事不满的,更要诉媒人的乱点鸳鸯谱。
哭嫁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民间传说是元朝为逃避“家达达”的占有。
元朝对汉人每十户派一名士兵管理。
受十户供养,被称为“家达达”。
现在的家神爷,即来源于“家达达”,甘谷一带至今把父亲称为“达达”。
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十户共用一把菜刀,“家达达”对十户人的任何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对每个出嫁姑娘有初夜权。
为了逃避“家达达”的占有,新娘便在出嫁时哭。
但也有学者认为,哭嫁是父系社会掠夺婚的遗留。
《周易"爻辞》:“屯如蒙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偶”,“白马班如,泣血涟如”,即是掠夺婚的记录。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被掠夺者会发出本能哭喊,到后来演变为哭嫁。
10 上花轿上轿,新娘子本能或故意要表现出对娘家的依依不舍,趔趄不前的情态。
因而人们以新娘子上轿来形容办事拖拖拉拉或羞羞答答的情态。
到了婆家,新娘子下轿也有一定仪式。
下轿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一个属相相合的小伙子,从轿里扛到洞房。
二是由红毯铺地,从轿门直到洞房,由相属合的平辈或长辈女性扶着走过红毯,进入洞房。
现在迎亲已无人坐花轿,代之以汽车。
11 进门礼新媳妇下轿后,鞭炮齐鸣。
这时,带着镜子红筷子的新娘子由相属相合的人搀扶着跳过方斗。
方斗中放五谷杂粮,意思是进门后吃五谷杂粮,不要嫌家贫;镜子、红筷子,意思是冲去身上的秽气。
经过点燃的红蜡烛,意思是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再跳一盆火,意思是到夫家即便是火坑,再苦也要承受。
再由新郎背入洞房,或由红地毯走进洞房。
男方要给随同新娘来的弟弟或侄儿给钥匙钱,才能拿到陪嫁家具、箱子和其他家具的钥匙。
古代,新娘子进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盖头。
在揭盖头前,过去甘谷北部还有一件预测新娘子是否有福的仪式,就是由新娘子摸面斗。
面斗是一个木制小斗,用来盛面。
抓面斗是在其内放一层面、一层麸,由新娘子抓,如果抓上麸,即预示以后有福。
抓面斗仪式结束后,新郎要揭新娘的盖头。
揭去盖头以后,由陪同新娘送亲来的女亲属洗去哭嫁泪痕,梳妆打扮。
当代青年结婚时由专门的美容师美容装扮,穿着婚礼服,气派、豪华、漂亮,也无人再去跳方斗、抓面斗了。
12 拜灶拜天地拜祖宗旧时甘谷成婚仪式上,在新媳妇梳妆打扮后,便首先要去拜灶神。
灶神是一家之主,媳妇过门之后又要天天做饭,所以拜灶神,认识他老人家让其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