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事业单位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亟待进行。
事业单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效率,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其中,人才培养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需要注重机构的精简和管理的规范。
事业单位的机构庞大、层级繁多往往会导致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因此应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在事业单位中,还需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让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在事业单位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为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事业单位和创新,鼓励事业单位与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和创新,事业单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
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战略
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绩效和效益,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的必要性1. 迎合国家治理需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变革。
2. 提高事业单位绩效: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机构,其绩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益。
改革能够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其管理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化程度。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推进公务员职务与岗位双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市场化管理、合同化管理等手段。
2. 增强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和自主运作能力:推动事业单位依法行政,加强内部治理,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自主运作空间。
3. 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采取差异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事业单位脱胎换骨,提高绩效。
4. 推动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发展战略1.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事业单位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绩效效益,并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创新推动发展。
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3. 拓宽资金来源和管理渠道:积极寻找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政府拨款、社会捐赠、自筹资金等,通过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推动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问题思考
改制转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02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必要性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事业 单位改制转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 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改制转企后,事业单位将更加注重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资 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问题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必要性 •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 •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策略和建
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推动事 业单位市场化改革,增强其自主 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配套不完善
改制转企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相关政策配套不完善,如税收优惠、财 政扶持等政策未能及时跟上,制约了改制企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与生存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需要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问题,改制企业在市场竞 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
产权关系不明确
改制后,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产权关 系。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部分 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导致改制 后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给企业发展 带来隐患。
法律法规与政策配套问题
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关于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改制转企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改制企业往 往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
详细描述
某市文化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机构 重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措施,激发了内部活力和创 新力。同时,改革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 的繁荣,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思考
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的思考在中国,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其他组织设立的,专门从事公益性活动,依法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的非营利机构。
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其管理与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一、事业单位的管理现状目前,事业单位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问题,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臃肿、层级过多,决策不够灵活,效率不高。
其次,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较为僵化,晋升渠道不畅,人才流失严重。
再次,财务管理较为松散,存在财务违规和浪费现象。
最后,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二、事业单位管理的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简化组织架构,提高决策效率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组织架构的方式来实现。
首先,要优化层级设置,减少决策层级,加强透明度和信息流动。
其次,应强化横向合作机制,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协同配合。
最后,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积极性。
2.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员工活力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效能,我们可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透明的人事选拔机制,打破任人唯亲、任人唯资的方式。
其次,应完善薪酬制度,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事业单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3. 强化财务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要建立健全预算制度,合理安排资金来源和使用,杜绝浪费现象。
其次,应健全内部监控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最后,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财务培训,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4. 加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质量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机构,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可以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强调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思考
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变革意义重大,涉及到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以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的现实背景是我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当前,我国独立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企业数量庞大,工作机会也相对较多。
然而,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用人单位并没有相应的扩大,导致供求关系不协调。
一方面,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变革,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高效率、优化人员结构。
其次,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的意义在于促进公平竞争和提升绩效。
传统的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制度往往存在行政化、关系化的问题,导致公正和公平的用人原则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变革对公平竞争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打破既得利益阻碍,提升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效能,进而使得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还可以提升绩效,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效果。
然而,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变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
传统的用人单位制度观念较为保守,对于变革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
其次,变革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确保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变革过程需要具备科学的、系统性的规划和引导,确保变革的顺利进行。
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和各个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变革的进程。
针对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治建设。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实和执行。
2. 推进市场化人才选拔机制。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事业单位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事业单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改革事业单位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其次,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能够打破体制壁垒,使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减少特权和不公平现象。
再者,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僵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二)职能定位不清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导致职责不明、推诿扯皮。
有些事业单位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而有些则过度市场化,偏离了公益服务的宗旨。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在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分布不均衡,一些热门领域的事业单位资源过剩,而一些急需发展的领域却资源匮乏。
同时,资源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一些事业单位设备闲置、人员冗余。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仍然存在,难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评价体系,导致一些事业单位违规操作、滥用职权等问题时有发生。
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改制的战略思考
总结改制的经验与教训
要点一
改制过程中的挑战与困难
在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 系列挑战和困难,包括观念转变、利益调整、体制机 制障碍等。
要点二
改制成功案例的启示
分析成功的改制案例,可以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 做法,如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 率等。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规划
03
制定改制方案
包括改制的具体内容,如资产重组、 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等。
实施改制方案
根据审核结果,开始实施改制方案, 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
05
04
报批与审核
将改制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报批 与审核,确保方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的要求。
时间表安排
现状评估(1-2个月)
对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
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改制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 要。通过改制,可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为 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改制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效率
通过改制,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引入现代化 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竞争压力与市场定位
改制后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自身 定位和发展方向。
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
改制后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以提高市场知名 度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需要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增 长点,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
03 改制战略方案设 计
通过引入创新投资、孵化器等模式,实现 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建立职业发展通道, 为事业单位员工提供 多元化的晋升和发展 机会。
完善奖励机制,鼓励 创新和优秀人才脱颖 而出。
03
CATALOGUE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挑战
人员分流与安置问题
分流方案缺乏细致规划
01
在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往往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导致很多
事业单位员工在分流后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再就业困难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推动事业单位与社 会的良性互动。
案例分析
• 以某市教育系统为例:该市教育系统在事业单位改革中,通 过优化组织架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了教育服 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该市还积极推进分类改革,加大对 教育系统的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 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浪 费,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
加强监管和绩效管理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通过改革,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绩效 管理,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根 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改革 措施,实现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2
CATALOGUE
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
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 职称评价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
1
建立理事会制度,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的分离。
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事业单位管理,加强社会监督 。
3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运作和管理 。
薪酬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考
2023-10-28
CATALOGUE
目录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现状及问题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改革路径及政策建议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创新发展及风险防范
CHAPTER
01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现状及问题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是指由事业单位投资或参与管理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与事业单位的业务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和公益性。
案例分析
01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如某科研院所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02
案例分析
从战略制定、实施效果、经验教训等方面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CHAPTER
04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创新发展及风险防范
技术创新
鼓励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案例分析
CHAPTER
03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
明确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战略目标
战略定位
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特点和发展环境,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包括产品定位、市场定位等。
组织创新
推动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组织创新,包括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业务创新
支持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开展新兴业务和跨界合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盈利能力。
创新发展
风险防范
政策风险
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避免因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
国家 长 期 战 略
科研 院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显著 全体 “ 事业人”正确认识 当前面
加 快 ,按 照 计 划 将 在 2 0 1 5年 取 临 的情况 。
得 实质 性 的成 果 。因此 ,军 工科 事业单位 改 革 的阻 力 主要来
事业 单位 分 类 改革 不是 新课 研 院所要 勇 于 面对 改革 、主动接 位改 革 率先 在 文化 领域 启 动 ,相 以改 革促进 发展 。 继 完 成 了影 视 演 艺 、文 艺 团体 、
研究与探讨 T h e o r y & A n a l y s i s
有序 推 进 、确保 员 工利 益 、着 眼 主 管 部 门理 顺 关 系 和去 行 政 化 ,
长远 发展 的原则 。 由于工作 关 系 , 逐 步取 消学 校 、科 研 院所 、医院
笔者 有 幸参 与 了非 时政 类报 刊 出 等 单位 的行 政 级别 。
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工作建议 ,希 的 主管 部 门 ,国防科 工 局将 分类 存在 不 小 的阻力 ,这也 是此 项 工
0 1 2 作 长期 未能 得 到有 效推 进 的主 要 望对 后续 全 面推 进 的军 工科 研 院 推进 军工科 研 院所改 革作 为 2
所事业 单位 改革 有所 帮助 。 年 的 国 防科 技 工 业 “ 三大战役” 原 因 。因此 在推 进 事业 单位 改 革 之 一 。十八 届 三 中全会 后 ,军 工 初期 ,要 通 过讲 政 策 、讲 发 展 让
断 都 可 能 影 响 改 革 进 程 的推 进 , 时又 可 以 自身 的技术 优 势赢 得 资 转 企 改 制 后 通 过 建 立 企 业 年 金 、
本市 场 的青 睐 ,得 到更 大 的发 展 员工 福 利保 险 等方 式加 强 员工 的 而 且此 项 改革 调整 又涉 及 到众 多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业改制的实践与思考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业改制的实践与思考第一篇: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业改制的实践与思考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业改制的实践与思考房立棠丁旭一组数字可以清晰的描绘我国事业单位的现状: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30万个,拥有近3000亿国有资产,职工3000万人左右,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科、教、文、卫四大行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仅占5%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的事业单位拥有全国60%的人才,占有1/3的国有资产,消耗国家预算开支的1/3,而贡献才是5%左右。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较浓和公益性事务较少的事业单位应转变为企业。
现结合实践经验,针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法律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目前正在改制的事业单位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认真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认证拟改制的事业单位,应成立改制领导小组或改制办公室,并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认真调查清楚改制单位的下列情况:1、调查清楚改制单位的资产情况,包括房产、地产、流动资产、债权债务和财务状况等;2、调查清楚改制单位的经营状况,包括经营范围、市场前景、营销网络等;3、调查清楚改制单位的人员情况,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在职职工和临时工的家庭、生活、工作、思想等情况;4、调查清楚改制单位的遗留问题,包括遗留的债权、债务、工伤以及待处理的内外关系等问题;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对单位的性质、发展前景、市场竞争能力、改制的方式和方法等诸方面做好可行性研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磨刀不误砍柴工”,仔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一份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事业单位改制成功的第一步。
二、改制方案的制定和审批律师在制定改制方案时要注意:改制方案要与现行的相关政策相吻合;要从改制单位的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到改制单位职工的根本利益;要有利于改制转企后的新企业健康发展。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改制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在事业单位
改制的过程中,资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加强资产管理,提升资产效益,需
要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要落实从立项、采购、验收、入库、使用、保管、维修、退役的全过程管理,健全资产移交、调拨、盘点、折旧、处置等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划定权限。
其次,应强化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要注意培育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细致、懂业务的管理队伍。
要通过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及时提高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再次,应加强资产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起覆盖全局的资产登记、核算、管理与监控的
信息化系统,健全资产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库和资产动态管理平台,实现从纸质管理到数字
化管理的转变。
最后,应加强资产管理的风险防范。
要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规范资产使用管理,加强资产保险保障,提高风险防范措施,避免资产丢失、损坏、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问题思考
考核周期
02
根据业务特点和员工层级,设定不同的考核周期。
考核反馈
03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制定改进
计划。
多元化薪酬福利制度
基本薪酬
根据市场水平和员工能力,设定具有竞争力的基本薪酬。
奖金制度
设定与业绩、团队贡献等相关的奖金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
福利待遇
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如五险一金、补充医疗保险、节日福利等。
凝聚力。
04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 创新
科学设岗与按需招聘
岗位分析
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和考核标准,为招聘提供依据。
招聘渠道
选择适当的招聘渠道,如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内部推荐等。
招聘流程
规范招聘流程,确保公平公正,提高招聘效率。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指标
01
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02 改制转企面临挑战与困境
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律法规滞后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规定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01
政策空白
在改制转企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 问题,如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缺乏 明确的政策指导。
02
03
法律法规衔接不畅
事业单位与企业在法律地位、管理体 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改制转 企过程中法律法规衔接不畅。
改革开放前,事业单位主要以政府主导、计划管理为主,缺乏市 场机制和灵活性。
改革开放后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公共 服务属性,提高运营效率。
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改制转企成为重要方向 ,推动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对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与关键问题的思考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总人数已近3000万(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在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之下,他们以各种各样“重要性”“必要性”“合理性”的名义存在。
实际上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是吃着国家的大锅饭。
这些现象都是在符合国家预算管理,合乎国家审计规范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种状况不改革,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
一、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机构的存在与否缺乏法定权威机构的认定目前,没有机构能确切地认定某个事业单位是否有必要存在(或是该由国家管的)。
虽然各级政府都有编办、体改办之类的机构,但事实上,政府的机构控制部门在对各部门的事业单位进行控制时,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往往因为业务上不熟悉,或对某个事业单位存在与否的理由吃不透,最后勉强或违心地通过了可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必要性不大的机构。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事业单位的主管政府部门不是对他们的业务很熟悉吗?但恰恰相反,这些在业务上很熟悉的主管部门,因为没有财政的压力(因为有了机构就可以给钱),又与这些事业单位是近亲,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依存关系,反而会希望自己管的事业机构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这种情况导致了事业单位越办越多,越改越多,越多越难改革的现象。
作为国家财政拨款的依据,也越来越模糊和混乱,分不清谁是真正该管的,谁是不该管的。
2.财政拨款采取的预算体制有弊端对事业单位经费的管理,从分为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的管理体制过渡到今天的零基数编制支出预算,都没有解决到底哪些事业单位是该国家管的,事业单位的哪些经费是该国家管的,如何控制才是最有效的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造成预算管理缺乏扎实可靠的基础。
3.财政拨款采取的基建计划体制有漏洞在预算管理中,计划部门掌握的小基建计划在事业单位经费的来源中占相当比例。
4.“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事业单位有一个普遍的思想,就是“官本位”,醉心于行政级别。
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过去的事业单位制度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不少问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探讨一些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以期对未来的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改革思路要先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认清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改革初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经验,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国情,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避免盲目性和简单模仿。
改革思路要立足于事业单位自身,注重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内容要全面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仅仅满足于体制的调整,还要包括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薪酬机制、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改革内容要全面、系统,注重整体推进,避免割裂改革,造成改革效果的不连贯。
特别是在人事制度和薪酬机制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激励。
三、改革要注重内外兼顾事业单位改革既要注重内部管理的改革,也要顾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在内部管理方面,要严格规范组织运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中,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要注重人才培养事业单位改革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在改革的初期,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人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和驱动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改革要注重监管机制事业单位改革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监管机制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需求。
同时,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评估,实现科学管理。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几点思考。
一、改革形式不能千篇一律。
改革形式应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
我们不能只采用一种改革形式对所有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应采用多种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革。
例如,对于某些科研机构,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让它们自负盈亏,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而对于公益性机构,则应采取统一规划和人性化管理的方式。
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进行改革。
二、改革不能一刀切。
改革应注重过程,重视对各方利益的考虑。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权益和感受,不能一刀切地裁员、降薪等。
员工是事业单位的基础,也是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
因此,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组织业绩和员工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员工的感受,并且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
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另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优势,推动创新和转型升级也是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四、注重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还需要注重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
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促进管理层的更好决策与战略制定。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让绩效成为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需要我们在保护员工利益的同时,注重发挥组织优势,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绩效。
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贯彻相应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关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思考(全文)
关于事业单位企业化治理的思考(全文)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思路1.法制化的思路。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应该吸取结构改革的教训,摆脱过去的怪圈。
从我国事业单位分部广、战线长的实际出发,把政府各行政部门根据不同职能进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独立事业单位监管部门的专门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必要在科学划分事业类型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
其职责是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和管制标准,修改事业单位服务准入许可,对事业单位的服务内容、质量、价格依法进行监督和处罚,运营状况公开化,吸取社会人士和专家的意见。
同时,还需切实做到依法监管,只有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公平、公正。
因此,要建立一套事业单位从资格准入到服务运营再到撤销退出全过程的法律法规。
2.分权化的思路。
将事业单位的政事分开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政事分开能够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将权力下放,让事业单位更加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权,不再依附于GJ政府机构。
事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必须依据其公共性和监管程度,治理自主权应该与政府的监管权相协调。
因此,要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治理体制,确立分类标准,按照各自不同的服务性质,建立相应的治理模式;政府对事业单位从直接治理变为宏观指导后,要减少干预的随意性。
3.市场化的思路。
事业单位企业化治理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界限政府治理和市场边界。
市场化的思路和分权化的思路是统一的,其进展方向应该继续深入,以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在公共事业领域打破垄断,实现多种主体共存的局势,事业单位格局才能够和市场规范竞争相结合。
4.配套化的思路。
事业单位企业化治理的建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推行事业单位内部治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治理运营机制。
在用人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考试、评估、考核的办法,强化岗位竞聘。
同时,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治理和岗位聘用治理,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细化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标准,改进对专业技术的评价方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任职资格证书。
最新-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的战略思考 精品
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的战略思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呈现如火如荼的趋势。
据统计,全国县级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改制,左右地级以上的国有企业单位进行过改制,而左右的中央企业进行过改制或改革。
特别是近几年,许多进行过改制的企业又开始酝酿进行“二次”改制,即围绕以产权为中心而进行的资产、人员身份、组织结构等的全面改制,使国有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使单一国有产权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管理行为也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转变为企业自主择优选择。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同时,最近一些业务已经市场化的事业单位也正在进行改制,如出版单位,咨询单位等。
可以说,目前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是从根本上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根本措施。
但是,天强公司经过对大量改制企业的研究,发现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还没有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开展改制工作,主要表现在对改制的动因没有很好进行分析与对比、对改制的实施推动也没有研究制定合理的措施与步骤、对未来改制的产权结构更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安排等方面,从而导致改制完成以后,无论是从效率角度还是企业持续竞争力方面均没有显著的提高。
因此,下文从改制的目的、改制的主导力量以及产权结构的安排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改制战略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改制以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改制的根本目的——企业持续发展与职工当前利益最大化的平衡改制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是改制企业应该思考的最基础的问题。
就笔者接触的咨询企业来看,有的单位改制是为了满足上级单位要求产权多元化的目的;有的是要求满足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的目的(第一次改制大都企业都是如此);有的是要求满足企业职工从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目的;有的是要求脱离上级单位或集团单位的控制或与集团划清界限,从人事、财务、产权、激励等与集团的统一管理向集团只对改制企业进行产权控制,而人事、财务、激励等改制企业自成体系;还有的是要求企业真正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资源★★★内容提要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
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正文: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深入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今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显得非常迫切。
但中国事业单位性质模糊、职能混杂,分布广泛、涉域交叉、利益关系复杂、责任边界不清等特点,使得对它的改革又极为艰难。
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必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形成共识。
事业单位的地位中国事业单位形成及演进至现状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大体上说两个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一是基于提高政府效率和减少财政负担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但同时又必须提供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的主要原因。
二是基于解决经费短缺窘况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活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现有的体制构架。
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职能繁杂、行为混乱的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
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
一般地说,可以把现有中国事业单位分为如下三类:一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监管、资质认证、质检、鉴证及机关后勤服务等类的活动;二是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
三是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咨询、协调一类的活动。
但是,从实际运作看,其性质则极为复杂。
譬如,有的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完全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大得多的行政权力;有的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直接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有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却实际上拥有由主管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有些单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供养,却仍然变相地从事着收费性经营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反而利用事业单位性质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间,最大限度地运用、享受着政府部门与企业两者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离于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和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之外。
其结果是扰乱了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许多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这就有一个在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地位重新确认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改革的进程中,事业单位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答案无疑应当是肯定的。
第一,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确存在那些既不适宜于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也不适宜于企业直接经营的事务,处理这些事务为事业单位的存在提供了根据。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事业单位在处理许多经济社会事务时具有比政府和企业更便利、更富效率的优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事业单位在协调和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的事业单位承载了巨大的就业量,并为政府和企业分担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从中国实际出发,事业单位的这种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走完全消除之路的不可行性。
否则,不仅会加剧旧有矛盾,而且会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形成社会危机。
这就是说,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
事业单位的性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走调整、规范之路,需要准确界定其性质。
中国学者对事业单位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外国学者对中国事业单位更是说不清道不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事业单位这一名词本身具有模糊性——在国外,类似于中国事业单位的一些组织或机构,要么与政府相比称之为非政府组织(NGO),要么与企业相比称之为非盈利机构(NPO),还由于中国的许多事业单位职能繁杂、角色混乱。
更为特殊的原因则是,一些事业单位实际的运作与其本身的定位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
因此,如果继续采用“事业单位”这个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的提法的话,则明确界定事业单位性质的重心应该是划定其涉足的基本领域、履行的基本职能,并对其正常运行的筹资模式、取利边界做出规定。
既然事业单位作为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那么很显然,它所存在的基本领域首先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和不宜涉足的领域。
其次,有些领域虽然明确属于政府和企业运作的范围,但由事业单位进入可能使相关的运作更为便利、协谐,成本也更为低廉,根据国情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要求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秩序的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可以代替政府或企业,长期存在于这些领域,也可以接受政府或企业的委托,阶段性地涉足这些领域。
第三,事业单位还应该存在于并非专属于政府运作的领域,以及不属于政府运作范围但企业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领域。
从这种认识出发,事业单位存在的空间主要应该是与公共事业、公益服务、社会共济、慈善救助以及政府和企业间服务相关的一系列领域。
依此,事业单位的主要组织形态包括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的机构;第二类主要是从事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慈善施助事业发展的服务机构;第三类主要是从事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服务的机构。
相应地,它们分别承担着以下的职能:推进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消费需求;推动扶贫济困事业的发展,促进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相处;通过沟通协调,促进政府目标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对接,最大限度地帮助政府和企业满足自身的需求。
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而经费来源应当依据不同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与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具体状况来确定。
大体上说,事业单位的资金筹集模式似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从事必需的纯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如从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性科技研究等的事业单位,仍应采取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方式。
一般地说,这样的事业单位,宜由政府组织设定。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由社会依法组织设定。
第二,从事推进扶贫济困事业的事业单位,可以依法从所募集的捐赠款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运作经费,并控制使用方向和接受严格的审计监督。
第三,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公益性服务活动的,除政府组织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可根据委托工作量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当的资金支持或补偿。
换句话说,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的形式使某些政府性质事务和政府需要推动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委托办理。
第四,从事政府与企业间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可以在其职能范围内通过自身的主动服务或委托服务依规获取相应的收益或报酬。
很显然,从事纯公益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可能盈利;从事扶贫济困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
复杂一些的是,从事政府和企业间沟通协调服务诸如行业协会一类的事业单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盈利的。
但是,如果这些事业单位以盈利为目的,势必造成其职能的异化,行为的不规范和协调中的不公正性。
因此,不盈利应该是这类事业单位法定的取利边界。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
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明确了中国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地位和性质后,其改革方向也就比较清楚了。
从操作路径上看,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应从两个方面着力展开。
一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按照改革后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清理、甄别现有事业单位,从总体上收缩规模、调整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总的调整思路是:其一,能够撤销的,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撤销。
其二,目前已承担着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应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
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目前已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
承担着非沟通协调职能,其服务与市场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中介性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
其三,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则,对现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重组进行整合。
对承担着一定公益事业职能和任务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视具体情况,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也可以通过剥离相关公益服务,或者通过政府有偿委托进行相关公益性服务的途径,取消对其的财政差额拨款,从而推动其规范转制。
其四,不宜再由政府出资兴办,且有市场前途的事业单位,可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让渡给其他投资者。
二创新机制,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在通过分类改革对现有事业单位压缩规模、调整结构、规范职能,恢复性质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
一是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
原则上,对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日常负责的制度。
考虑到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关系的特殊性,其理事会应由通过竞争方式选出的,包括出资者、业内专家等在内的若干有代表性人士组成。
日常运营由执行人负责。
执行人由理事会向社会公开招聘选出,并向理事会负责。
建立科学的效绩评估制度,由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依据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具体评估状况,会商有关部门决定是否对其持续进行财政拨款和是否增加财政拨款数额,以及决定理事会成员的更换和奖惩。
形成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理事会和执行人相互间的有效制衡机制。
由多元投资形成的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度。
二是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
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管理者的干部身份。
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实行区别于政府部门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和具体业绩,实施对理事会、执行人的奖励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