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頌“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C
【解析】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 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 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 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 大封同姓王以屏幕朝廷
D. 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答案】D
【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
3. 下表是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小农经济逐步衰退
B. 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C. 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D. 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9户占有土地亩数是848.03亩;而45户占有土地为0亩;85户只占有土地124.55亩;以上数据说明土地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43户占据土地1087.72亩,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排除A。表格数据中没有人地之间的比例,无法推断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
点睛:题目所涉及的判定方法:只涉及表格中某特定的内容,即直接可以给出判定。此类题目不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或总结等。题目的表述中直接给出了结论或经过简单的细节分析即能作出判定。学生需要正确分析“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即可。
4. “从文以教道的桎楛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它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答案】C
【解析】“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明清文学有张扬言情的倾向,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理学的影响,即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明清文学没有突破理学的束缚,反映不出离经叛道的特色,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有张扬个性的倾向,但不是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明清文学以小说作为主要的表现的形式,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明清文学时而张扬言情,时而明道,这从实质上说明明清文学没有完全突破宋明理学的束缚。
5. 2018年,全国高考教育改革如火如茶,追思中国近代两大学堂,指出其相似点
A. 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办学目的
B. 西学教育思想已经风靡一时
C. 都是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的体现
D. 秉承“中体西用”的办学宗旨
【答案】D
【解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其办学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以“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故选D;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提倡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A项错误;当时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西方办学理念刚刚出现,不可能风靡一时,B项错误;万木草学堂是私人办学,C 项错误。
6.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好军事团。女子精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逐渐确立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民主、平等,推动了女子成立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女子成立各种社会团体,无法体现“女性平等”,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女子成立各种社会团体,无法体现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C。
7. 下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D
【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五四运动”,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 “一边倒”依赖苏联
B.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原则
C. “冷战”拉近中苏关系
D. 力求在平等谈判中寻求支持
【答案】D
【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故D项正确;A项“依赖苏联”表述错误,不符合“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排除;B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紧扣材料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9. 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