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王随生平简介 北宋宰相王随是怎么死的
宋朝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历史故事篇一:靖康之变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
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
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
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
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
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
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
”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
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岳飞在他的《满江红》中曾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宋朝轶事
这时候,宰相王珪的政治对手、大理少卿朱明之想借此机会打击王珪的势力,吩咐法官王援勇敢出来检举王仲端的罪行,别怕王珪那老家伙。朱明之又托人放出风声,说皇帝欲深究王仲端之罪。企图影响司法,从重治罪王仲端。这个过程比较曲折,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案子审到最后,王仲端被处罚,朱明之等人也因为左右司法的图谋败露,受到停职、处罚金等处分。
宋神宗元丰年间,登闻检院的法官王珫,被人告发伙同儿子与大理寺法官石士端的妻子王氏通奸(口味真够重的),朝廷哗然。虽然宋神劾王珫:“珫父子同恶,行如禽兽”,虽得皇上宽恕,却不知羞耻,还大摇大摆上班。如此德性,如何为百姓表率?必须交付有司劾治。最后,王珫父子被交给大理寺立案审讯,审理得实,王珫被罢官,放归田里。
这宗通奸案还出现了一个插曲:王珫在大理寺受审时,供出宰相王珪的公子王仲端也参与了通奸(说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非常好奇那位王氏到底有着怎么样的魅力)。但主审法官王援害怕得罪了宰相王珪,不敢深究下去,便草草结案。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案未久,知谏院舒亶便站出来举报说,王仲端与通奸案有涉,大理寺法官却隐瞒不究,请重审深究。王仲端则上书辩解,称绝无此事。宋神宗大为光火,任命御史复鞫通奸案。
历史趣闻北宋名相王旦生平简介 北宋名相王旦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名相王旦生平简介北宋名相王旦是怎么死的导语: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
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
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
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
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
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
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
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北宋名相王旦生平简介早有美称王旦,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
王旦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皆偏,喉部有突起,华山老道预言其有异人相,说:“日后必大贵”。
王旦小时候沉默寡言,好学有文才。
他的父亲王祜很器重他,说:“这个孩子应当会官至公卿宰相。
”初入仕途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生平简介 王曾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生平简介王曾是怎么死的导语: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郓州,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生平简介早年经历王曾祖上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
王曾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
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同里张震为师。
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
状元入仕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廷试第一名,他此前在乡试、会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
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
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王诜的介绍
关于王诜的介绍王诜(1036-1093后,一作1048-1104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
熙宁二年(1069)娶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联贬官,落附马都尉。
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移颍州安置。
元佑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
卒,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
能书画属文,工于棋。
其词音调谐美,语言清丽,情致缠绵。
王诜籍贯生辰(1036年-1093年后,一作1048年-1104年后)〔北宋〕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今属河南)。
出身贵族,娶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王诜官位及受封时间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
元丰二年(1079年)坐罪落驸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移颍州。
元祐元年(1086年),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
卒諡荣安。
能诗善画,亦工词,词风清丽,然欠丰容宛转。
今有赵万里辑《王晋卿词》。
王诜作品及喜好其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鉴赏,苏轼为之记。
广交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析奇赏异”,酬诗唱和,李公麟曾画《西园雅集图》以纪胜,其风流蕴藉有王谢家风气。
能诗,亦工山水,学李成皴法,以李思训金碧统之,溶两家法规而出新意,在水墨勾皴基础上,“不古不今,自成一家”,独具风貌。
喜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等他人难状之景,将锦绣河山展现画幅中,深得好评。
苏轼谓其“得破墨三昧”,有“郑虔三绝居有二,笔执挽回三百年”句。
兼写墨竹,学文同。
亦工书,真、行、草、隶皆精。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幽谷春归图》《晴岚晓景图》《烟岚晴晓图》《烟江叠嶂图》等35件。
传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烟江叠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
词作鉴赏忆故人《忆故人》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宋史·刘随传》全文翻译
《宋史·刘随传》全文翻译《宋史·刘随传》原文: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
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
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
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
属县令受赇鬻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
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
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
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后改大理寺丞,为详断官。
李溥以赃败,事连权贵,有司希旨不穷治,随请再劾之,卒抵溥罪。
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
随在谏职数言事,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
」又奏:「频年水旱,咎在执事大臣忿争不和。
请察王钦若等所争,为辨曲直。
」时下诏蜀中,选优人补教坊,随以为贱工不足辱诏书。
又劾奏江、淮发运使钟离瑾载奇花怪石数十艘,纳禁中及赂权贵。
王钦若既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
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来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
又谏太后不宜数幸外家,太后不悦。
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以长定格从事,吏不得为奸。
使契丹以病足痺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随与孔道辅、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皆以清直闻。
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初,使契丹还,会贬,而官收所得马十五乘。
既卒,帝怜其家贫,赐钱六十万。
(选自《宋史·刘随传》,有删改)译文: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
因为考中进士,做了永康军判官。
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非常耗费民力。
刘随于是下令在周围种植杨柳几十万株,使它们相连接,当作限界,百姓于是能不再受打扰。
所属县令受贿枉法,转运使李士衡向刘随求情,刘随没有答应。
李士衡十分恼怒,就上奏说刘随做官苛刻,不能从政做官,刘随被免职还乡,不能调任。
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被差役勒索折磨,刘随依法查办。
他是北宋附马,苏轼的铁哥们,因为宠妾灭妻被流放发配
他是北宋附马,苏轼的铁哥们,因为宠妾灭妻被流放发配想当驸马吗?会流放的那种……大图模式命运向来是买一赠一的。
被砸中成为驸马之后,未曾预料的悲喜随之而来。
因为驸马这个身份,他被削官夺爵,流放一千里;又因为流放这段生涯,他画出一卷此生最好的传世名画。
这人就是苏轼的铁哥们,北宋驸马爷王诜。
01王诜字晋卿,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的第六代子孙,妥妥的将门之后。
因为娶了公主,他又是神宗皇帝的妹夫,宋徽宗的姑父。
王诜所娶的公主,是宋英宗次女赵浅予,宋神宗最喜爱的妹子,嘉佑八年(1063)封宝安公主,宋神宗即位后,进舒国长公主,又改蜀国长公主。
熙宁二年(1069),王诜娶宝安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王诜和公主婚后的感情十分不好。
据说,王诜不但对公主十分冷淡,当着公主的面和侍妾亲昵,还张狂到给侍妾撑腰,任由她们欺负公主——他的侍妾至少有八位,公主死后这些侍妾统统被打了棍子拉出去配兵士了事。
但在公主死之前,神宗皇帝从不曾知晓这些事。
据说,公主对王诜无怨无悔。
她倾慕他的才华,也贤慧、温柔,知书达礼,周济亲属,朝野内外的名声都很好。
对王诜的母亲卢氏也很孝顺。
卢氏寡居,公主因此特意住在近处,每天给婆婆带去好吃的。
卢氏病了,她亲自调和汤药,端到床前侍奉。
她为王诜生了儿子,儿子三岁夭折。
她宽容大度,王诜却越来越胡天胡帝,不但携妓妾和苏轼等朋友在郊外冶游,还屡屡触怒皇帝。
她的日子,应该是不好过的。
元丰三年(1080年),公主病重。
高太后亲自来探病,看见公主不省人事的样子,难过得大哭。
宋神宗随后来到,亲自给这个心爱的妹妹喂粥,问她有什么心愿未了,公主已经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求皇帝恢复王诜的官职。
宋神宗答应了,第二天,公主薨逝。
公主嫁给王诜的时候才19岁。
十一年后郁郁而终,也才30岁。
王诜于是官复原职。
但宋神宗和公主都没有想到的是,乳母替公主不平,在神宗面前长跪不起,说公主是被王诜活活气死的。
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对这个妹夫彻底追查,杖打八妾婚配兵卒,一口气将王诜贬到均州,并且剥夺他所有官爵,还附送一道极其严厉的手诏:”王诜对公主无情,对朝廷不忠,令公主忧郁成疾而死,也累到太后伤心过度。
王忠嗣简介
王忠嗣简介王忠嗣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居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祁县王氏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从东汉时期的王允到金朝的文学家王郁,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兴盛达一千多年之久。
其中身为武将的就有南朝宋大将军王玄谟、征北大将军王懿、南朝齐年北将军王玄载、南朝梁车骑大将车王僧辩、北朝周太原郡公王思政、北朝周郯国公王轨等。
到隋唐时期,祁县王氏更加贵显。
除王忠嗣外,还有高宗时期的名将王方翼、文学家王维等名人。
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将领前去迎战。
王海宾身为先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其余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结果使其战死沙场。
薛讷率军赶到后,将吐蕃军全歼。
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海宾为国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被玄宗封他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
王训见到玄宗,伏地痛苦。
玄宗好言相抚道:“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①随后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
在宫中的几年中,王忠嗣常与忠王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一起游玩。
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所以王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②玄宗曾与之论兵,王忠嗣“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从此对他十器重,并当面赞许:“尔后必为良将。
”此后的一段,玄宗曾让王忠嗣试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别驾,结果王忠嗣执法严厉,一些奸诈狡猾之徒都不敢再为非作歹,后来王忠嗣又多次率轻骑出塞,忠王李亨知道后,便对玄宗说:“忠嗣敢斗,恐亡之。
”③玄宗也担心王忠嗣再出意外,便将他召还。
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又追赠王海宾为安西大都护。
此后,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兵部尚书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祎出征。
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
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王戎的人物品质:一个聪慧、机智,特长动脑筋,非常会观察。
王戎从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天资聪颖的一面。
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看到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
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说:“树在道边却果实累累,肯定是苦李。
〞尝了之后,果真如此。
这个故事就是写王戎小时候,观察认真,特长动脑筋,能依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推断。
人物生平:1、早而夙慧: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赞扬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
〞〔释义: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肯定是苦李子。
〕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此事刘孝标注引(高士传)即已记载,它源自佛经故事,比方(本生经·心愿品)中的(果子本生因缘),后人将它附会在王戎身上,并被史家采信,从而完成了从故事传闻到历史事实的转变。
2、清识所赏:王戎与王浑的朋友、年长其二十四岁的阮籍交好。
时阮籍与王浑同任尚书郎,每造访王浑时,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和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
王浑去世后,他的故吏赠钱百万助丧,王戎辞而不受,因此而显名。
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特长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
一次,众名士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乐广问王济:“今天玩得快乐吗?〞王济说:“裴仆射〔裴頠〕擅长谈论名理,滔滔不绝,志趣高雅;张茂先〔张华〕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王安丰〔王戎〕谈论季子〔季札〕、张子房〔张良〕,也议论高超而玄妙。
〞王戎就是这样受到鉴识者的观赏。
终生伯乐范仲淹
终生伯乐范仲淹《苏州日报》2020年11月21日 B01版闰文文絮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臣,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刚正不阿。
他在苏州任知州期间,创办义学,开全国义学之先端;兴修水利,除害为惠,泽被后世;举办义庄,开创了一种新的民间慈善形式。
家乡人民对他的政绩有口皆碑。
范仲淹善于发现和无私举荐人才,同样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备受后人盛赞。
济贫育才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母亲谢氏去世。
范仲淹不得不丢下在兴化主持的捍海堤堰工程,辞官回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母亲守孝。
时值北宋名臣晏殊(后任宰相)罢枢密副使,出守应天府。
晏殊在应天府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兴办学校,当时应天书院是北宋年间最出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得知范仲淹在当地守孝,便聘请他担任应天书院主管。
应天书院是范仲淹十年前就读成长的学校,从这里他走向了仕途,他当然十分愉快地接受了聘请。
范仲淹认为,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是官学的当务之急。
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
范仲淹出身寒微,因此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尤为热情照顾,鼓励他们苦学成才,并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俸禄接济他们。
一天,书院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秀才。
他请求范仲淹给予帮助,范仲淹当即给了他十千钱。
一年后这位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又给了他十千,并问其原因。
秀才叫孙复,家有病母无以为养,自己又想读书,不得已才出来四处奔走,假如每天能有百钱收入,就可安心求学了。
范仲淹听了很受感动,见其是一个有志的青年,便主动答应在书院给他安排个差事。
孙复在书院一边打差,一边跟范仲淹学《春秋》。
他勤勉刻苦,夙夜不懈。
范仲淹三年服丧期满回朝复职,孙复也回家去了。
孙复后来科举不第,就退居泰山,潜心钻研学问,专攻《春秋》,并收徒讲学。
十年后,孙复成了讲授儒学的大师,名声远播。
范仲淹得知他的进步喜出望外,就向朝廷举荐,孙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任国子监直讲。
同孙复一起在泰山讲学的石介、胡瑗也先后得到朝廷重用。
司马光简介资料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司马光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早年经历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历史趣谈:北宋靖康之变被俘虏的两个皇帝都死无葬身之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靖康之变被俘虏的两个皇帝都死无葬身之地导语: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靖康之变后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
在位1年零2个月。
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
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
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
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被俘虏的皇帝长期被金国关押在五国城,金人给予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他们不得不为每天的温饱问题绞尽脑汁。
《说岳全传》中描述这两位皇帝被关押在黄龙府的一个井里面,每天坐井观天,等待金人赐予吃喝,这无非是以强化两位皇帝的痛苦来激发后人亡国图存的决心。
不过,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比坐井观天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宋徽宗有一日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但被宋钦宗发现抱了下来,父子俩不由得抱头痛哭。
被俘的皇帝境遇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很多宋朝生活常识分享。
将相故事-北宋宰相庞籍简介 庞籍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北宋宰相庞籍简介庞籍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庞籍字号:醇之谥号:庄敏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籍贯:单州成武出生时间:988年去世时间:1063年官职:太子太保、枢密使封爵:颖国公追赠:司空,侍中主要成就:抵御西夏,举荐司马光、狄青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庞籍高中进士,此后踏入官场。
在宋仁宗一朝之时,庞籍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徙福建转运使,后来又逐步提升,一路坐到宰相的位置。
说到宋仁宗一朝的宰相,大家很多时候回想到吕夷简。
说起宋仁宗一朝名臣,第一个出现在你们脑海中的名字,一定是包拯。
其实庞籍在宋仁宗一朝,也是一位对国家有着大贡献的朝臣,这样的人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宋仁宗继承宋真宗皇位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这个年纪并不足以独立承担国家大权,所以当时是有刘太后掌权,代为处理国家大事。
在刘太后当政期间,宋仁宗无法接触到更多的权利。
刘太后去世之后,留下遗嘱要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宋仁宗早已成长起来,亲政一事已经迫在眉睫。
刘太后这一个遗嘱,相当于将太后垂帘制度继续,而宋仁宗依然无法接触实权。
堂堂一国之君,已经成年,却不能处理政务,这事儿自然不能容忍。
不说皇帝如何,就是文武大臣都不可能同意。
当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庞籍,力主仁宗亲政,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
等到宋仁宗亲政之后,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有“天子御史”的美誉。
后来宋仁宗宠爱尚美人,甚至因此废除了郭皇后。
受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到后来恃宠生娇,甚至下达旨意到开封府。
尚美人的举动,无可辩驳的就是后宫干政。
而后宫干政,一直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大忌。
但是因为当时尚美人盛宠在身,许多官员又不好明着反对。
最后还是庞籍,不顾尚美人的气氛,以及可能惹怒宋仁宗,直接反对。
宋仁宗之时,西夏党项族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建立政权。
以前西夏算是宋朝的附属,接受宋朝统治。
李元昊建立政权之后,直接预示着西夏反叛宋朝。
将相故事-北宋名相王曾简介 王曾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北宋名相王曾简介王曾是怎么死的?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
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三元的牛人。
王曾为“开闽三王”王审邽的子弟,算是名门之后。
他八岁的时候失去双亲,被叔父王宗元收养,此后迁居山东省青州县益都。
王曾小小年纪就有凌云之志,言“平生志不在温饱。
”于是他少时勤奋,努力向学,最终学有所成。
长大之后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得以科举入仕。
咸平五年,王曾被皇帝钦点为廷试第一状元,此后开始进入仕途,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金榜题名之后,他将这个好消息写信告知叔父,信中言:“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获得金榜第一,得圣上钦点,还能不骄不躁,让人佩服。
任期满后回京,诏试学士院,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澶渊之盟”签订后,王曾升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当时各地都有祥瑞出现,纷纷上奏,并且大肆称赞宋真宗功绩。
王曾却十分冷静,上表劝诫宋真宗不要居功自傲。
后来宋真宗开始大修玉清昭应宫时,也是王曾顶着压力上表劝谏,言明动工五大害。
王曾一次次的上奏劝谏,宋真宗虽然一时不舒服,但是对王曾的信任却加深了。
所以后来宋真宗想要沿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的官制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曾,特定让王曾担任此职。
甚至对于王曾就任此职,宋真宗还特地召见王曾,嘱咐他:“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
”王曾后来主管审刑院,秉公办事,严明法律。
同时对于一些不当的处罚措施,进行改正。
为了能够更加公正,以过失论错败,他还专门上奏宋真宗,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
”宋真宗接受王曾的建议,改正了此项规定。
因为在大理寺的功绩,王曾顺利的升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担任此项职位,已经可以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开来,报效国家了。
不过可惜的是,王曾没有多久,因为受到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
宋朝宰相王黼生平简介
宋朝宰相王黼生平简介王黼是宋徽宗时期的宰相,他从通议大夫晋阶八级成为了宰相,这件事情可以说宋朝开国以来都是前无古人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宋徽宗宰相王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宋朝宰相王黼生平简介王黼是北宋末年的大臣,宋徽宗时期的宰相。
王黼原名王甫,口才非常好,但是却没有什么学识,一张巧嘴也就只能巧言献媚了。
王黼在崇宁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与何志一起负责编修《九域图志》,何志非常欣赏他,于是就和自己的父亲何执中说起了王黼,后来何执中旧部提拔王黼为校书郎了。
王黼帮助蔡京重新获宠,蔡京再次担任宰相之后,了为感谢王黼,就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后因王黼与郑居中交好,而蔡京又与郑居中交恶,所以蔡京就生王黼的气,调任他做了户部尚书。
王黼父亲死后,王黼服丧辞官,五个月后又被朝廷启用,任命他为宣和殿学士。
王黼之后又阿谀上了梁师成,凭借梁师成的权势,将与他同住的许将全家都赶走了。
不久,王黼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公元1119年的时候,王黼由通议大夫晋阶八级成为了宰相,一时成为当时最受宠的人。
当宰相的王黼也没有闲着,一方面反对蔡京之前的所为,又要让天下人称他为贤相。
在王黼在当宰相的期间,四处敛财,还总揽大权四处为恶。
尽管当时方腊起义已经发生,但是王黼依旧粉饰太平,不将情况报告给宋徽宗,导致后来起义军的力量壮大,攻破了六座城池,只能宋徽宗亲自带兵镇压。
宋钦宗为太子的时候就非常憎恶王黼的所作所为,所以宋钦宗继位之后就假托强盗之名,把王黼给杀了。
王黼怎么读王黼本来是不叫王黼的,他就叫王甫,但是王甫这个名字就和东汉时期一个宦官给重名了。
所以后来皇帝就给王甫赐名,改名王黼了。
很多人都读不来“黼”字,其实,王黼和王甫的读音都是一样的,就念fǔ。
黼本意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那些半黑半白的花纹。
这个字虽然这么复杂,但是它的意思却是非常的简单,就只有简简单单的这个花纹的意思,当黼字组词成为“黼座”的时候,意思就是帝王的宝座。
这样看来,宋徽宗在当时还是非常信任和宠信王黼的。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人物生平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
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诜——精选推荐
王诜提起苏东坡,⼤家⽿熟能详。
说到王诜,知道的⼈估计不多。
论家世地位,王诜可是⽐苏东坡⾼了许多。
王诜出⾝于北宋名门,是北宋开国将领王全斌之后,宋徽宗的好朋友,那个为后⼈不齿但踢得⼀脚好球的⾼俅⾼太尉,曾经还是他的跟班。
熙宁⼆年七⽉,即1069年7⽉,他娶了宋英宗赵曙的次⼥、宋神宗赵顼的妹妹,宝安公主,公主后来⼜加封为蜀国长公主。
王诜成了当朝皇帝的妹夫,⼤宋第⼀驸马,地位不⼀般了。
《宋会要辑稿.帝系⼋》记载:“魏国⼤长公主,嘉佑⼋年(1063年)五⽉封宝安。
治平四年(1067年)正⽉,进封舒国长公主。
熙宁⼆年七⽉,改蜀国,降左卫将军王诜。
元丰三年(1080年)五⽉薨,进封越国,赐谥贤惠。
”娶了公主后,王诜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按宋代官制,从四品,算得上是个部级⾼⼲了。
王诜1036年出⽣,公主1051年出⽣,两⼈1069年成婚。
王诜虽出⽣名门,但⽐起赵匡胤义社⼗兄弟的后⼈,还算不上最上层,能让长公主青睐,也算的上是⾼攀,⼜是⽼⽜吃嫩草,应该⾮常开⼼才是。
⾝为驸马对于普通⼈来说是⼀种幸福,但是对于才华横溢,并且拥有政治抱负的王诜来说,这场婚姻从⼀开始,注定就是⼀场悲剧。
宋朝为严防外戚,对外戚的政治⽣涯有严格的限制。
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诏:“驸马都尉等⾃今不得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还。
如有公事,即赴中书、枢密院启⽩。
仍令御史台常切觉察,如有违犯,纠举以闻。
”景佑元年(1034)诏:“如闻戚⾥之家,多与朝⼠相接,或漏禁中语,其令有司察举之。
”也就是说,驸马的私⼈⽣活要受到监视,甚⾄要经常报告。
王诜不是⼀个普通⼈,能诗善画,亦⼯词,所以常与苏轼往来,⽽且被视为苏门的成员之⼀。
其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观摩,精于鉴赏,苏轼都为之记。
《东坡乌台诗案·与王诜往来诗赋》载:“熙宁⼆年,轼在京授差遣,王诜作驸马。
后轼去王诜宅,与王诜写作诗赋,并《莲花经》等,本⼈累经送酒⾷茶果等与轼。
当年内王诜⼜送⼸⼀张、箭⼗只、包指⼗个与轼。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历史故事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历史故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关于北宋诗人王安石故事吧。
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
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
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
太子赵顼(音xū)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
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
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
”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
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
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
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
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
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
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
王则
谢谢观看
王则
北宋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
目录
01 人物简介
02 相关记载
基本信息
王则(?-1048)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河北涿县)人。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 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本来计划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元旦起 事,事泄。提前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 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他被俘 至东京(河南开封),遭肢解而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王则(?-1048年),涿称“安阳武烈皇帝”, 1048年被北宋所灭,王则被斩,一说王则逃亡,不知所终。
相关记载
相关记载
《三遂平妖传》四卷[(明)罗贯中撰]:书演北宋时,王则起义于贝州事。其事,南宋时已有民间流传。罗烨 《醉翁谈录》妖术类就有“贝州王则”。罗贯中吸收继承宋元以来有关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 成是书。一说王则为《水浒传》中王庆的创作原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北宋宰相王随生平简介北宋宰相王随是怎么死的
王随(约975~1033 年),字子正,北宋河阳(河南孟县)人。
宋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
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
宋仁宗明道年间,出任宰相(也有史书作“丞相”)。
临终书偈而逝。
北宋宰相王随生平简介
禀性喜佛
王随,字子正,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登进士甲科,历知州郡,宋仁宗明道年中官至宰相。
他一向倾慕唐朝宰相裴休居士的为人处事,执政外严而内宽。
每遇饥馑,则开官仓济民,流民因此而复业;又建立孔子庙,修建学舍,敦促百姓子弟入舍就学,州民喜蒙其惠。
然而对奸滑小民,又每失于宽容。
此政治之得失,与他的佛教信仰是相联系的。
子正(王随)素仰佛法,喜与禅师交游。
先谒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后又参小寿禅师,机语契合,践履日深,竟通达佛法。
真宗天禧年中,子正出镇钱塘时,往小寿禅师处拜谒,二人籍地而坐,笑语终日。
有次子正又来参拜时,寿僧撞钟集众出迎,小寿禅师则趋前躬候。
子正远远望见,遂下轿步行,及至跟前,与禅师伸手相握,不解地说道:“今日为何异于平常,行此隆重礼节?”禅师笑答:“中丞即得,奈执事嗔何?”子正是以御史中丞(监察郡国行政之职)的身份出镇钱塘的,小寿此言,意思是理所当然。
(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二十三页“小寿”条)
时有长水子璇禅师疏解《首楞严经》,书成后,请子正为其写序,子正欣然应付。
子正在《序》中称赞了璇禅师的佛学造诣和该经的重要性,他说:“《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信受则为世津梁,开悟则入佛知见。
”认为璇禅师的疏解“功济大千”,“可以开前疑而决后滞,披迷云而睹慧日。
”子正在《序》中还叙述了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