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报业生涯
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中国古代新闻史人物汇总
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原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
出身乡塾家庭,自幼苦读经史。
18岁中秀才。
旋因乡试不中,弃八股,转治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受聘英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上海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译西方自然科学等书籍,并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2年返乡省亲时,具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多所谋画。
事发后早清政府缉捕,得上海英国领事馆庇护逃亡香港。
自此更名韬,字仲弢,又字紫诠,笔名天南遁叟等。
居香港后,在英华书院协助英传教士理雅各译中国经书为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罗郎也主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邀,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了对西学与西方时事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有所发展。
返港后为《华字日报》等报刊撰稿。
他编译的《普法战纪》在该报连载。
1871年与友人集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和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任该报主笔10年。
在任主笔的头两年中,撰写大量政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风不拘一格,有所创新。
1879年曾游日本。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
1886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继续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报刊撰文。
1897年5月病逝。
著述颇丰。
其中《弢园文录外编》一书所收多为报刊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彭翼仲(1864—1921):中国近代报人。
名诒孙,字翼仲。
江苏苏州人。
出身官宦世家,做过通判一类小官。
长期客居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在街头当过摊贩,因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有所了解和同情。
1902年开始报馆生涯,历经坎坷。
一生办过3种报:1902年6月23日创办《启蒙画报》;1904年8月16日创办《京话日报》;同年12月7日创办《中华报》,都在北京出版。
其中以《京话日报》影响最大,是当时北京第一家销数逾万份的报纸。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王韬
同治九年(1870年)4月,王韬回到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 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 纪》,先后在《华字日报》《申报》转载。
同治十二年(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兴办工业以自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效力书馆
上书天国 避难香港
欧洲之旅 办报生涯
旅日考察 终老上海
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初名王利宾。五岁时,由母亲教识字。父亲王昌桂是乡村私塾先生,其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 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利宾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督学张芾称赞他文章笔法奇崛,因此得以以第一 名入县学。为纪念此改名为王瀚。
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批 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 在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和民族盛衰的前提下,王韬提倡以“重民”取代 清朝的“轻民”政策,他认为首先要通民情,达民隐,撤专制堂帘;各级官吏要与民沟通,与民共其忧乐;其次, 开放言路,尊重百姓的问政权;再次,与民开诚布公,实行政事公开。地方官亦由百姓选举。王韬把传统的民本 思想朝向近代民权思想拉近,创造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思想,引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潮流。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67年12月15日),受到朋友的邀请和资助,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取道 新加坡等地,出地中海,经意大利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又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 车到加来,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到了伦敦。 在伦敦,王韬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 的仁爱之道。
中国报业的开山鼻祖王韬
中国报 业 的开 山鼻祖王 韬
●林 夭宏
王 韬 (1828一 l897),字 兰瀛 ,江 苏 苏州 人 , 正能 针砭 时弊 的文 章 少之 又少 。
思想家,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报纸 《循环 日报 》 在 《循环 日报 》担任总主笔的十余年问 ,在租
创 办 人 。
生 ,距 离后 来那 场 轰轰 烈 烈 的戊戌 变法 ,也 还有 20 世 界 ” 。他捕 述英 国国 会下议 院的 开会 场景 ,议 员
多年 的时 光 。
们 在 议院 中 自南表 达 对 “大政 重务 ”的看 法 ,称其 “君
在那 个 年代 ,这 个江 苏 人作 为公 认 的 “洋 务 人 民共 主” ,甚 至 “冒天下 之大 不 韪 ” ,要 求 中 国统
第 一 次 为 中 国人 打 开 了近 代 西 方 天 文学 研 究 的 窗 有华 人驻 足处 ” ,均设 有该 报 代销 处 。报 纸从 时人
口; 《重学浅说 》,是近代 巾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力 眼 中 的谈 资 、消遣 品 , “变身 ” 为通报 信 息 、报道
学的教科书 ; 《光学 图说 》,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展 时事 、汲取 新知 的重要 途 径 ,王韬 也被 时人 称为 “中
做 学 问 ,而 是 与友 人 集资 买 下一 套英 国印 刷设 备 ,
这 仿佛 是命 运 的暗合 。2010年世博 会 在上海 举
创 办 了 第一 张 完全 m中 国人 独立 编辑 l 叶J版 的大 型 巾 行 时 ,人 们 又记起 了王韬 和 他 的这段 文 字 。如今 ,
义报纸 《循 环 日报 》。
“是 时 一 堂听 者 无不 鼓掌 蹈 足 ,同声 称赞 ” 。他 的 传代 !我假如能把写的文章留给后世,使五百年后,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第11卷第3期Vol.11 No.3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王梓涵(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被尊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凭借独特的新闻思想和政论文章影响无数后人。
本文概述王韬的生平经历,还原报人王韬的一生浮沉。
关键词:王韬;《循环日报》;麦都思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47-02翻阅中国的新闻史,王韬这个名字跃然在册,他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海林在《王韬评传》中是这样评价的:“他(王韬)所提出的新闻问题和理论几乎全是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探索。
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
”[1]著名作家林语堂也将王韬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可见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王韬的生平概述王韬出生于儒学世家,不幸的是,家族的辉煌史从他父辈那代便开始陨落。
于是,背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与责任,王韬自幼刻苦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扎根于心。
他15岁中秀才,成为父母的希望,19岁赶赴金陵参加乡试不举,仕途之路戛然而止,他深受打击、夜不能寐。
王韬在给英国学士理雅各的信中写道:“窃念韬少时秉承庭训,十九岁试京兆,一击不中,随薄功名而弗事。
”[2]王韬21岁时,父亲王昌桂病逝,父亲的突然离世使王韬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开始被迫寻找生计。
辗转一番,他好不容易在墨海书馆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与他伉俪情深的妻子去世了。
接踵而至的变故使王韬一度颓靡,这段时间可谓王韬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幸而,王韬受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欣赏。
21岁的王韬在麦都思的邀请下来到了上海的墨海书馆,麦都思是报人王韬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在他的引荐下,王韬结识了许多才俊。
13年后,麦都思的儿子亦为他济困解危,助他前往香港避难。
来到香港后,他受邀前往香港英华书院任职,还在《华字日报》兼任主笔,为他日后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韬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1、外国入侵中国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吞并土地,抢 占疆域。指出侵占领土,以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 资本输出市场是侵略者的“深算长技阴谋秘智”。 • 2、坚决反对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还认为外国与中国协定关税是对中国自主权的侮辱。 • 3、针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他提出重视商务,以 “自握其利权”,并进而“夺西人之利”。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不过,王韬的反侵略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 他主张对付外国侵略“有时亦不尽以势力行事”, 而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开诚布公,讲信修睦”,达 到“战胜于无形,驾驭与不兵”的目的。王韬还认 为在各国竞相与中国“通商”的形势之下,英为自 利计,“欲中国富强”,因此可以结好英、日,以 彼为援,互为唇齿。说明了他对外国资本主义抱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文化观
总结:
• 王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仅在封建官僚阶梯上无一官半职,而 且遭 到通缉,身为“圣朝之罪人,盛世之遁叟”。他接触西方事 物又较早,是中 国最早游历西方世界的先进人物。这些因素很容 易促使王韬在思想上背离传 统而走得较远。但是,王韬毕竟早年 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对四书五经、 宋明理学、词章帖括等均 有考究。他是在固有知识架构下去理解、去接纳西 方事物和西方 思想的。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常常拖住他背离传统的步履,使他 每 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沉重。美国学者李文森在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的思想状态时曾提及,中国知识分子在 思想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理 智与情感的分离,即在理智上他们毫无疑问地承认 西方价值,但 在情感上便免不了对儒家旧说缱绻不舍。王韬在理智与情感的 纠 缠中恐怕也有相似的情形。不管他理智上是如何憎恨传统,在情感 的下意 识中他时常回过头来欣赏一下传统的美妙。这是王韬思想 中激进与 渐进共生共存的深层原因。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这是对王韬一生的大致概况,但不难发现这样的一生充满了推陈出新,这让王韬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极入世到提倡变法,都是源于眼界的开阔,这也决定了他在新闻领域的卓越成就。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系统传入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报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
王韬的新闻思想归纳起来如下: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2、办报目的是立言;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4、言论自由;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王韬是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他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王韬曾在香港创办了好几份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的先行者。
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到报纸的重要性。
报纸能够增长老百姓的见识,让他们知道世界史,明白世上的国家不仅只有一个,世上的书也不只是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报纸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宣传中国。
第二王韬把自己对时事的理解和中国政治结合了起来,摒弃了当时言不轮陈规的陋习。
新闻人要敢说敢写。
受到王韬的启迪,大量的时政新闻见报。
这些言论成为了维新派的启蒙。
王韬的文章写得都是时事,针对性强,让读者能更理解内容。
在以往,报纸上登的都是一些八股文章。
在王韬之后,报纸才开始大量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功能。
第三王韬认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品格端正,通晓古今。
王韬引进了外国的执笔手法。
王韬认为不是什么观点都能见报,要经过慎重地挑选。
王韬认为一个公正的笔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主笔者。
王韬说过,西方的报人地位极高,他们书写的文章在民众中造成的后果足够左右朝政。
在西方,公平的报道会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
王韬在那时就超前地得出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执笔人素质的重要性。
只有品德和才华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编。
王韬的新闻思想一直激励他的继任者,他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王韬和洋务派的联系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
那时候朝廷还固步自封,王韬就已经看到海外的长处。
王韬洋务派等成员认为中国不管是制度还是观念都有着非常阳中的缺点,他提出需要改革,真正彻底地改变中国。
不然的话,中国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王韬与上海的教会颇有渊源,不仅在那学会了英语,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鲜事物。
王韬学识渊博,将外国文献本土化。
所书所著影响了后来的维新派。
王韬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又名翰,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62年赴香港后更名韬,使用笔名天南遁叟、遁窟废民、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政论家。
18岁中秀才,后因乡试不中,遂弃八股而致力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赴沪,受雇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翻译西书,并参与《六合丛谈》编撰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
1861年与艾约瑟作金陵之游,会见了不少太平天国官员;也曾准备上书曾国藩,陈“平贼”之策。
1862年初回乡省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陈战守之策。
事发后被清政府通缉,得英国驻上海领事之助,逃往香港。
居港期间,在英华书院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中国经书译成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英国人罗郎也所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国“佐译经籍”。
旅英三年,两度游法,增加了对西学和西方社会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开始形成。
1870年春返港,积极为报刊撰稿,所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影响颇大。
1871年,与友人合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创设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与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为《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时政,主张变法图强,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
1879年曾访问日本。
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后回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1886年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897年5月病逝于上海。
其著述颇丰,有《弢园文集》、《弢园文录外编》、《瀛寰志略》、《弢园尺牍》等数十种,其中《弢园文录外编》所收多是他为报刊所写的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为文,贵在纪事述情,自抒胸臆,风格不拘一体,为时人所称许,被新闻史家誉为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泰西日报,约昉于国朝康熙时。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新闻101xx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①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
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
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
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
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
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
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
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
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新闻101 朱亚男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①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
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
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
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
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
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
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
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
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
王韬讲解
人物简介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人,原名利宾,字兰卿,出身于塾师家庭。
18岁中秀才,1849年赴上海,受雇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帮助编辑中文杂志《六合丛谈》,广泛接触西学,并于1854年受洗入教。
1862年,因风传他化名向太平军将领上书献策,遭清廷通缉,在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此后改名韬。
他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随理雅各去英国继续译书,游览了伦敦、爱丁堡等城市,到牛津大学等处作过学术演讲,并顺道游历了法、俄等国。
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
1874年起,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积极宣传变法自强。
1879年曾到日本访问,结识了一批日本朋友,也结识了在中国驻日使馆任职、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定居,翌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
1897年病逝于上海。
王韬一生笔耕勤奋,著述不下四十种,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小说笔记等。
这里是王韬生平的简要介绍,一个人正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代表现在进行时的他,而且是他的过去和现在融合的映照。
王韬的个人经历对他日后的办报工作与新闻理念有至关重要影响。
思想根源儒家思想王韬家学深厚,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
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旁涉诸史”,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
变革思想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思想的改良,道教思想生为至悲,梦为至乐基督教义受洗,信奉基督教西学思想墨海书局编译西方书籍,与西方人深入的接触,游历西方、体验民俗办报历程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我者,讽清廷以改革”,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无疑是百年言论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却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
在它之前,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发行量很少,而且没多久即停刊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
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作者:蔡辉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5期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自办成功的中文日报,并创“王韬体”(新闻报章政论),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胡适先生曾说:“如果他(指王韬)是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伊藤、大久保、大隈,至少也是西乡。
”王韬在时评、小说、诗词、翻译上均有成就,可惜晚景萧条,盛名散尽。
天生聪慧却是科举废才王韬本名王利宾,1828年生于苏州城外。
王韬的父亲王昌桂,“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以开馆授徒为业。
1849年,因生计所迫,到上海“卖身事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协助译事,即将传教士们的口述整理成文稿,因学识深厚,被西人赞为“活字典”。
1844年,16岁的王韬首次县试失败,但因“文有奇气”而“以第一入县学”,第二年他考中秀才,可19岁时乡试失败,致大病一场,梦中“遍历幻境”,自称绝意科举,要“屏弃帖括(即八股文),肆力于经史,思欲上抉圣贤之精微,下悉古今之繁变,期以读书十年,然后出而用世”。
其实,王韬并没闭门读书,而是和他父亲一样“卖身事夷”,1856年和1859年,王韬又两次参加乡试,均未成功。
给洋人打工心情郁闷1848年,王韬去上海看望父亲,麦都思邀他加入墨海书馆,却遭拒绝。
初入十里洋场,王韬给予负面评价,即:“此邦氛浊之场,肩毂摩击,腥膻萃附,鸦雀之声,喧訇通衢,金银之气,熏灼白日。
聆于耳者,异方之乐,接于目者,獶杂之形。
”1849年6月,王韬父亲病逝,正逢江南暴雨,为了谋生,王韬只好投靠墨海书馆,一干就是13年。
麦都思非常欣赏王韬,他在报告中写道:“他(指王韬的父亲)的继任人选也颇难觅。
据说他才成年的儿子天资非凡,虽不如父亲之广博,而灵敏活用则有过之,文采优雅而论断允当,于是雇用之,并深庆得人。
他不仅受到其他年长同事的敬重,又勤奋地承担大部分译事。
”可王韬对此却不太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日辨色以兴,竟晷而散,几于劳同负贩,贱等赁春。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1、王韬著:陈恒、方银儿评注《 园文录外编·一个卓立特
区素志,如是而已”。表明他身在港英心在中国,办日报是为 行者的心路历程》,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了“立言”,希望通过办报既唤起民众抵御外国的侵略,又能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2000年中国
敢与之颉颃”,原因在于“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 君 相公布于众,“勿使外人独言”,“舆论背我”。进而倡议开设
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因此,王韬说,“治天下 “西文报馆”,开展对外宣传,发挥报纸“达内事与外”的作
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 用。他痛感每遇有外事交涉,西方在华报纸“其所理论,往
【关 键 词】王韬 报刊活动 新闻舆论思想
民为先。“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 隔阂”。要去 塞求 通,沟通上下。“勿以民为弱,民盖至 弱而不可犯也;勿 以民 为贱,民 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 不可 欺也。夫能与民同 其利者,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 , 民必与上共 其忧”。民为 邦本,要治民而不 能殃民。“善 为治 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 情。民以 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
看到报纸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在沟通政府与舆论方面的重要作 事为西文日报者,所以正内情于外也,所谓明敌情者此也。” 用,因此,希望通过创设日报来达到政府与舆论相互联通的目 他认为“日本效法西人,倡行西字日报”,也值得我国仿效。
的。他说:“西国政事,上行而下达, 朝令而夕颁,几速如影响, 而捷同桴鼓。所以然者,有日报为之邮传也。”王韬主张中国 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政府创办新报好处不少,“一曰知地方 机宜也,雨 之不时,盗贼之多寡,政事之利弊,民不尽报之 州县,州县不尽报之上司。有新报则无不知之矣”。 “二曰知讼 狱之曲直也。禀辞出于状师,批语出于僚幕,成狱之词由于胥 吏之慎砌,则曲直易淆矣。若大案所关,命采访新报之人得入 衙观审,尽录两造供词及榜掠之状,则虽不参论断,而州县不 敢模糊矣”。这样, “上下之交既无隔阂, 则君民之情相浃洽。” 其二,王韬认为政府可以利用新闻舆论来“辅教化”之 不足。他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得十分明确:“三曰 辅教化之不及也。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 妇谇其姑, 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涛张为幻,寡廉鲜耻, 而新报得据 所闻,传语遐迩, 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也”。这 里,王韬是在向当政者建议重视报纸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因为报纸传播广泛,其“教化”功能 远在一般舆论之上。
王韬
新闻: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政治:主张变法自强和君民共主论 经济:主张实业救国,减轻商税征收 军事:主张军事改革
返 回
早期翻译国内外著作,对西学东渐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做出了 贡献。 在天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和游记有助于国人了解外 面的世界。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发展 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故被认为是 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他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 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 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 墨守成规,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 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 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返 回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 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1879年,王韬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结识一 批日本维新人士 ,考察了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在香港: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 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欧洲:《漫游随录图记》,记录了每地的所游所感; 《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应用西方 天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日食纪录。 在日本:《扶桑游记》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编 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 《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 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 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王韬:中国历史上首位报刊政论家——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视角
王韬:中国历史上首位报刊政论家——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视
角
邓涛
【期刊名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22)002
【摘要】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邓涛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
【相关文献】
1.谈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开创意义 [J], 赵敏
2.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 [J], 赵世瑜
3.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J], 魏先努
4.中国新闻传播通史研究的"新史学观"——基于对《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的分析[J], 刘俊
5.社会史研究最新成果呈现与前景展望——记第十六届社会史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国际学术研讨会 [J], 路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人物王韬
新闻人物王韬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
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一、生平经历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
(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1857)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长毛状元”1874.2《循环日报》(三)香港流亡(1862-1884)——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1874《循环日报》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1885创办弢园书局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1897.5.24病逝于上海二、王韬与《循环日报》(一)创办历程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二)改良与创新(特色)1、编辑出版:日报(周日除外)发行1975《循环月刊》1878年出版晚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等。
王韬报业生涯
•白瑞华称王韬为香港早期中文报纸的领袖,其在报业的 地位足与后来梁启超在杂志业的地位相提并论。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根据他历年在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集的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 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 创办 《循环 日报》 背景
时代背景 香港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个人的媒体实践经历
它是日报 《循环日报》 特征
及时论述时政 广泛的政论内容
政论文特色
系统的中心思想 战斗的政论文风
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
政论文评价
立论鲜明,内容充实, 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王韬是一位走出了传统,跨进了近代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他创立了近代舆论 意识十分强烈的新闻理论。这种理论是他 变法图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
延伸
•林语堂把王韬比作“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洪深认为王韬是一位水平高超的编辑作家,即使在二十 世纪的中国新闻界也很难找出比王韬更有水平的人。
王韬报业生涯
2009-2010-2
王韬
王韬的新闻传播活动
王韬的新闻作品赏析; 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四 三 二 一 王 韬 生 平 简 介 王 韬 新 闻 传 播 活 动 王 韬 新 闻 作 品 赏 析 对 王韬 新闻 传播 活动 的 评价
一、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韬, 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韬
创办并 主持
《循环 日报》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逢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 报名“循环”有“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 每日报首有论说一篇,多出自王韬之手。 《循环日报》竞争对手有《华字日报》
《中外新报》
《循环日报》宗旨:强中以攘外 诹(ZOU 咨询)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根据他历年在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集的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 报刊政论文集。
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 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 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 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
王韬认为,报纸至少有三重作用: "通上下"、"通内外"和"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对报纸的文字风格和编辑原则等问
题进行了思考。他主张朴素的文以纪实的通 俗风格,反对报纸哗众取宠,提倡报道务求 详实。对报社主笔和编辑,王韬力主要"慎 加进选"。
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一位近代报纸的创办者 一位近代新闻理论的奠基者
王韬对报刊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等 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从而开启了 中国近代报刊新闻思想的先河。
延伸知识
他在《循环日报》上先后发表 《西国日报之盛》 《倡设日报小引》 《日报有稗于时政论》 《论日报渐行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书日本新报后》等文章
二、王韬新闻传播活动
•1849 年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参加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 •1864年曾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 •1872 年前后,他担任了香港《华字日报》的主笔。 •1874年在香港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 •1884年后为上海当地报刊撰稿。
或者以为西法不足恃,何以西人用之足以雄长欧洲、争 衡天下呢?不知泰西诸邦国小而民聚,其民心齐而志固,同 仇敌忾,素蓄于中。在其国内,各事其事,各业其业,雍 雍然其气静谧而专壹,故国易以治。夫岂徒恃乎器艺技巧、 繁术小慧,逐足以收效也哉!
(选自《弢园文录外编》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四、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王韬报业生涯
2009-2010-2
王韬
王韬的新闻传播活动
王韬的新闻作品赏析; 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二
一
王
韬
王
新
韬
闻
生
传
平
播
简
活
介
动
四 三
王 韬
对 王韬
新
新闻
闻
传播
作 品 赏
活动 的 评价
析
一、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韬, 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人。
王韬 家庭 成员
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
九岁尽十三经。
母亲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能诗会赋,
知书识礼,
兄弟姐妹六人,三个哥哥都在刚刚出生十日间
“以痘疾早殇”。
弟弟王利贞因吸烟成瘾,二十七岁谢世。
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
王韬 经历 简述
•1845年,王韬考中秀才。 •1846年,参加南京乡试,未中。后来,王韬对 科举考试产生厌倦,未再投考。 •1848年拜见墨海书馆负责人:传教士麦都思。 •1849年秋,任墨海书馆中文编辑。 •任职期间,多次上书清政府当局,献“御戎”、 “和戎”、“平贼”之策,但未受重视。 •1861年春,陪同外国传教士到太平天国京城南 京游历,结交太平天国领导人。 •此后上书给苏州地方长官刘肇军《上逢天义刘 大人禀》,后被清军缴获。清政府通缉王韬。
朝廷设官西土,要宜郑重其始,一切当以正途人员;苟 流品太杂,恐亵国体。其有掣肘之处,则先以西人副之, 为之披榛辟莽。至若通商口岸所有中外交涉案牍,往来文 移,宜汇辑成书,颁示遐迩,其后更译以西文,一旦有事, 当局者可援别案以为折辩之地,而此中亦有所主持,此亦 讲求洋务之一道也。总之,凡一事必当实事求是,开诚布 公,可者立行,不可行者始终毅然不摇。夫天下事,从未 有尚虚文而收实效者。翻然一变,宜在今日。
试以西法一端言之,今与昔异,而中外之情,亦已 阅时而不同。昔者惟在崇尚西法,立富强之本,以为收 效即在目前;即泰西人士,亦并以为西学振兴正在今日。 以中国之大而师西国之长,集思广益,其后当未可限量; 泰西各国,固谁得而颉顽之!今沿海各直省皆设有专局, 制枪炮,造舟舰,遴选幼童出洋肄业,自其外观之,非 不庞洪彪炳,然惜其尚袭皮毛,有其名而鲜其实也。福 州前时所制轮舶,悉西国古法耳,不值识者之一噱。他 处所造机捩,转动之妙,不能不赖乎
它是日报
它是由中国人完全自 办自营的独立报纸
政论色彩
政论文特色
及时论述时政 广泛的政论内容 系统的中心思想 战斗的政论文风
政论文评价
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
立论鲜明,内容充实, 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三、王韬新闻作品赏析
停捐纳
论欧洲近事
兴利
政论作品
变法
除弊
重民
变 法(下)
治天下者,当立其本而不徒整顿乎末,当根乎内而不徒 恢张于外,当规于大而不徒驰鹜乎小。盖天下气运之开, 以时而变,而天下情事之繁,亦以时而异。
以上宜力求整顿,勿作具文。民心既固,兵力既强,而后 所有西法,乃可次第举行。今日简公使,设领事,岁糜朝廷 数十万金,议者或论其太骤,或惜其徒费,不知中外隔阂, 非此不能消息相通,未始无裨于大局。特不在其事,而在其 人也,此则由乎上善为之用耳。煜耀敦粲,折冲樽俎,必有 郭隗、毛遂其人者出焉;衔命中朝,宣威异域,必有班定远、 博介子其人者出焉。
储材之道,宜于制科之外,别设专科,以通达政体者为 先,晓畅机务者为次。即以制科言之,二场之经题宜以实学, 二场之策题宜以时务,与首场并重,庶几明体达用,本末兼 赅,此寓变通于转移之中,实以渐挽其风气而裁成鼓励之。 四五科之后,乃并时文而废之,则论者不议其骤革矣。肄习 水师武备,国家宜另设学校,教之以司炮驾舟,布阵制器, 俾其各有专长,习之于平日,用之于临时。其遣发至泰西者, 尤不可专在一国,以示兼收而并效。
王韬是一位走出了传统,跨进了近代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他创立了近代舆论 意识十分强烈的新闻理论。这种理论是他 变法图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
延伸
•林语堂把王韬比作“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洪深认为王韬是一位水平高超的编辑作家,即使在二十 世纪的中国新闻界也很难找出比王韬更有水平的人。 •白瑞华称王韬为香港早期中文报纸的领袖,其在报业的 地位足与后来梁启超在杂志业的地位相提并论。
1875年《循环日报》出版小印张线装《循环月刊》。 1878年《循环日报》出版中国最早的晚报。 《循环日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
《大字英华字典》 (1914年)等。
《循环日报》至1947年停刊。
王韬
创办 《循环 日报》
背景
时代背景 香港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个人的媒体实践经历
《循环日报》 特征
若夫治民,必由牧令始;治兵,必由团练始。牧令之贤 否,则先在慎简督抚,甄别才能,考察勤惰。才者不次迁擢, 不才者立予罢黜。此固督抚之事也。至于治兵,则难言之矣。 宜先改营规,易军制,汰兵额,异器械,必如李光弼之临阵, 壁垒一新而后可。然论者必议其更张,蒙则谓今日练兵若不 以西法从事,则火舰火器亦徒虚设耳。不独水师当变,即陆 军亦当变也;不独绿营当变,即旗丁满兵亦当变也。且也, 长江水师与海洋水师不同,我国须于长江水师之外,专设海 军,然后内可以防奸,外可以御侮。
西人之指授。而窥其意,则已嚣然自足,辄以为心思智慧 足与西人匹,或且过之而有余矣。夫枪炮则在施放之巧, 舟舰则在驾驶之能,行阵之器固不可不利,而所以用利器 者则在人也。今公使简矣,领事设矣,皇华之选,络绎于 道。或恐有仪、秦其人,逞游说以恣簧鼓,而徒以口舌得 官者;更恐有夤缘攀附,奔竞钻营,而得附于其间者。所 谓才者未必才,所谓能者未必能,徒碌碌因人成事而已。 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 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 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
理雅谷
•王韬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避难数月后,逃 到香港。 •1862年10月4日,王韬到达香港,结识英国 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谷,帮助他翻译 中国古典经籍。 •1867年底,随理雅谷到英国,1870年回国。 •1874年1月5日,和黄胜创办《循环日报》。 •1879年出游日本。 •1884年回上海,为《申报》的重要撰稿人。 •此后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1897年因病去世。